铁素体系不锈钢板及氧化被膜的导电性和密合性优异的铁素体系不锈钢板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308679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铁素体系不锈钢板及氧化被膜的导电性和密合性优异的铁素体系不锈钢板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铁素体系不锈钢板的特征在于,以质量%计含有C:0.02%以下、Si:0.15%以下、Mn:0.3~1%、P:0.04%以下、S:0.003%以下、Cr:20~25%、Mo:0.5~2%、Al:0.1%以下、N:0.02%以下、Nb:0.001~0.5%,剩余部分包含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且满足式(1)。2.5<Mn/(Si+Al)<8.0 (1);其中,在式(1)中,Mn、Si、Al表示各个元素的含量(质量%)。
【专利说明】铁轰体系不诱钢板及氧化被膜的导电性和密合性优异的铁 轰体系不诱钢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形成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电导性的氧化被膜、且即使在长期使用的情 况下也兼具优异的被膜密合性的铁素体系不镑钢板。本发明特别适合于固体氧化物型燃料 电池的隔板及其周边的高温部件。
[0002] 本申请W于2012年7月13日在日本申请的专利申请2012 - 157540号和于2013 年6月20日在日本申请的专利申请2013 - 129692号作为基础申请,将其内容引入。

【背景技术】
[0003] 近年来,从W石油为代表的化石燃料的枯竭化、由(?排放引起的地球温暖化现象 等问题考虑,要求代替W往的发电系统的新系统的实用化。作为该新系统之一,作为分散电 源、汽车的动力源的实用价值也高的"燃料电池"受到瞩目。燃料电池分为几种。燃料电池 中,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SOFC)的能量效率高,将来的普及扩大有希望。
[0004] 关于固体氧化物型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近年来,通过固体电解质膜的改良,在 600?90(TC下工作的SOFC系统成为主流。作为在该温度区域中工作的固体氧化物型燃 料电池的材料,正在研究从高价且加工性差的陶瓷转向廉价且加工性良好的金属材料的适 用。
[0005] 关于对金属材料要求的特性,首先,在600?90(TC的温度区域中要具有优异的 "耐氧化性"。其次,要具有与陶瓷系的固体氧化物同等的"热膨胀系数"。除该些基本的特性 之外,在高温下的放电时与陶瓷系固体氧化物密合的状态下还要呈现出良好的"电导性"。 但是,从普及扩大的观点出发,廉价且在高温和长期使用时抑制氧化被膜的剥离且不损害 电导性的耐久性优异的金属材料的适用成为课题。
[0006] 作为在高温下的耐氧化性优异的金属材料,例如,有JISG4305中规定的 SUS309S、SUS310S。但是,该些高化高Ni型的奧氏体系不镑钢的热膨胀系数大。因此,在 进行启动和停止的状况下,通过反复进行热膨胀和热收缩,发生热变形和氧化皮剥离,无法 使用。另一方面,铁素体系不镑钢的热膨胀系数与陶瓷系固体氧化物为相同程度。因此,女口 果兼具耐氧化性、电导性的要件,则成为最适合的候补材料。
[0007]W往,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兼具上述的耐氧化性和电导性的铁素体系不镑 钢。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一种高化型的铁素体系不镑钢,其特征在于,含有选自(Y、 REM(稀±类元素)、Zr)的组中的1种或2种W上。该些文献记载的发明基于下述的技术 思想;在钢表面形成化系氧化被膜,通过添加(Y、REM、Zr)来改善化系氧化被膜的耐氧化 性和电导性。
[0008] 另一方面,公开了不依赖于稀±类元素的添加、不损害耐氧化性地赋予了电导性 的铁素体系不镑钢。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发明基于下述技术思想;在钢表面形成化系氧 化被膜,不需要(Y、REM、Zr)等稀±类元素,通过导电性高的化的添加,不损害耐氧化性地 提高电导率。专利文献5中,通过形成WTi或Nb共存的Al系氧化被膜作为主体的被膜结 构,使被膜的导电性提高。
[0009] 如上所述,W往,作为SOFC的隔板用金属材料,为下述的高化型的铁素体系不镑 钢:其使化系氧化被膜形成,通过(1)非常高价的稀±类元素(Y、REM、Zr)的添加、似导 电性高的化的添加、对Ti或Nb共存的Al系氧化被膜的改性,从而改善了耐氧化性和电导 性。从普及扩大的观点出发,前者(1)的不镑钢在降低成本方面存在大课题。后者(2)的 不镑钢在高温长期使用时的氧化被膜的成长和伴随其的电导性的降低方面存在课题。目P, 现状是还未出现不依赖于稀±类元素的添加、在长期使用时氧化被膜的电导性和密合性优 异、能工业性地廉价地大量生产的铁素体系不镑钢。
[0010]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 - 173795号公报
[0011]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5 - 320625号公报
[0012]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6 - 57153号公报
[0013] 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6 - 9056号公报
[0014] 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2012 - 67391号公报
[0015] 非专利文献1 ;热处理;33,(1993),251


【发明内容】

[001引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7] 本发明基于下述技术思想;通过廉价且能大量生产的铁素体系不镑钢实现不逊 色于W往公开的添加了稀±类元素的铁素体系不镑钢的氧化被膜的电导性和密合性。目P, 本发明提供不依赖于W往技术中成为课题的稀±类元素的添加、通过使用前的热处理或者 SOFC工作时的热、能形成电导性和密合性优异的氧化被膜的耐久性优异的SOFC用的隔板 用铁素体系不镑钢板。
[0018]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9] (1) 一种铁素体系不镑钢板,其特征在于,W质量%计,含有C;0. 02%W下、Si: 0. 15%W下、Mn;0. 3 ?1%、P;0. 04%W下、S;0. 003%W下、Cr;20 ?25%、Mo;0. 5 ?2%、 Al;0. 1 %W下、N:0.02%W下、Nb:0.001?0.5%,剩余部分包含化及不可避免的杂质,且 满足 2. 5 <Mn/(Si+Al) <8. 0。
[0020] 其中,在上式中,Mn、Si、Al表示各个元素的含量(质量% )。
[0021] (2)根据(1)所述的铁素体系不镑钢板,其特征在于,W质量%计,还含有Ti: 0. 5%W下、V;0. 5%W下、Ni;2%W下、Cu;1%W下、Sn;1%W下、B;0. 005%W下、Mg: 0. 005%W下、Ca;0. 005%W下、W;1 %W下、Co;1 %W下、Sb;0. 5%W下中的 1 种或 2 种W 上。
[002引 做根据(1)或似所述的铁素体系不镑钢板,其特征在于,W质量%计,还含有Zr;0. 1%W下、La;0. 1%W下、Y;0. 1%W下、REM;0. 1%W下中的 1 种或 2 种W上。
[0023]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铁素体系不镑钢板,其特征在于,在钢板表面 形成有Cr及Mn浓化的导电性和密合性优异的氧化被膜。
[0024] (5) -种氧化被膜的导电性和密合性优异的铁素体系不镑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 征在于,对(1)?(3)中任一项所述的铁素体系不镑钢板在500?IOOCTC的温度范围中进 行24小时W下的预氧化处理。
[0025]下面,将上述(1)、(2)、(3)、(4)、巧)的钢涉及的发明分别称为本发明。此外,有 时将(1)?巧)的发明合并称为本发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引图1表示Mn/(Si+Al)与75(TC的接触电阻率的关系。
[0027] 图2表示Mn/(Si+Al)与75(TC的剥离率的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本
【发明者】们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关于高&铁素体系不镑钢板,对于设想了SOFC的 高温和长期使用的耐氧化性与涉及电导性的Mn、Si、Al量的相关性反复进行了深入实验和 研究,从而完成了本发明。下面对本发明中得到的见解进行说明。
[0029] 氧化被膜的电导性和密合性通过极力降低Si和A1、且添加0. 3%W上的Mn而显 著地提高。在设想了SOFC工作温度区域的600?90(TC的情况下,氧化被膜W化2〇3为主 体,除了化2〇3之外形成M3O4型氧化物(M= Mn,化)。一般而言,Si和Al的氧化物显著提高 电阻是公知的。通过同时抑制Si和Al的氧化物的生成和向钢界面的浓化,能改善电导性。 进而,可知通过在化2化氧化被膜中使M3O4型氧化物共存,显示出电导性变得更高的行为。 关于由该样的氧化被膜改性引起的电导性改善的机理,还不清楚的点较多,但是,作为可能 性,可W考虑(a)和化)的作用效果。(a)通过M3O4型氧化物的生成而使得导入到化2〇3被 膜中的空孔性缺陷担负了电导性。化)与&2化相比化合价大的Ms化型氧化物赋予从半导 体至良导体的作用(施主作用)。
[0030] 此外,该氧化被膜抑制氧化被膜与基底金属界面的剥离,具有良好的密合性。为了 提高氧化被膜的密合性,除了由Si和Al的降低引起的内部氧化物的抑制之外,还可考虑在 氧化被膜与基底金属界面处的Mn氧化物(MnO)的生成也有贡献的可能性。
[003。 如上所述,得到了W下的全新的见解:通过降低Si和Al并添加必要量的Mn,从而 能不损害化2化被膜的稳固性(耐氧化性)地使氧化被膜的密合性提高,且能不依赖于稀± 类元素的添加地赋予电导性。上述(1)?巧)的本发明基于上述的研究结果而完成。
[0032] 下面,对本发明的各要件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各元素的含量的"%"表示"质 量%"。
[0033] 下面对成分的限定理由进行说明。
[0034] C是钢中所含的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C阻碍作为本发明的目标的化2化被膜的稳 固性。为此,C量越低越优选。C含量的过度降低会导致精炼成本的大幅上升。因此,将C含 量的上限设为0.02%。从耐氧化性和制造性的方面出发,C含量的优选的下限为0.001%, 优选的上限为0.01%。
[0035]Si是通常的脱氧元素。Si阻碍作为本发明的目标的氧化被膜的电导性和密合性。 为此,Si量越低越优选。Si的过度降低会导致精炼成本的增大。因此,将Si含量的上限设 为0. 15%。从兼顾作为本发明的目标的特性和制造性的方面出发,Si含量的优选的下限为 0.01%,更优选的下限为0.05%。Si含量的优选的上限为0.12%,更优选的上限为0.1%。
[0036] Mn作为脱氧元素有效地起作用。而且,Mn如上所述,具有使作为本发明的目标的 氧化被膜的电导性和密合性提高的作用。本发明中,在Mn含量为0. 3 %W上的情况下,体现 出该效果。因此,将Mn含量的下限设为0.3%。Mn的过度添加阻碍化203被膜的稳固性,导 致耐氧化性和电导性的降低。为此,将Mn含量的上限设为1%。从使作为本发明的目标的 特性有效地体现的观点出发,Mn含量的优选的下限为0. 4%,优选的上限为0.8%。
[0037]P是钢中所含的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P导致作为本发明的目标的耐氧化性的降 低。为此,将P含量的上限设为0.04%。但是,P含量的过度的降低导致精炼成本的上升。 因此,优选将P含量的下限设为0.Ol%。从耐氧化性和制造性的方面出发,P含量的更优选 的下限为0. 02%,优选的上限为0. 03%。
[0038]S是钢中所含的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S使作为本发明的目标的耐氧化性降低。 特别是Mn系夹杂物和固溶S的存在在高温和长时间使用时作为破坏化2化被膜的起点起作 用。为此,S量越低越优选。S含量的过度降低招致原料和精炼成本的上升。因此,将S含 量的上限设为0. 003%。从耐氧化性和热加工性及制造成本的方面出发,S含量的优选的下 限为0. 0002%,优选的上限为0.OOl%。
[0039]Cr在确保作为本发明的目标的耐氧化性和作为金属隔板的要件即热膨胀系数的 方面是基本的构成元素。在本发明中,化含量低于20%时,无法充分确保作为目的的基本 特性。因此,将&含量的下限设为20%。但是,&的过度的添加使热社钢材的勒性和延展 性显著降低,阻碍制造性。从抑制作为本发明的目标的合金成本的观点出发,将化含量的 上限设为25%。从基本特性和制造性及成本的方面出发,&含量的优选的下限为21 %,优 选的上限为23%。
[0040]Mo在确保作为本发明的金属隔板的要件即热膨胀系数方面是有效的构成元素。进 而,Mo作为固溶强化元素起作用,在作为高温部件所需要的高温强度的确保方面也有效地 起作用。为了得到该些效果,将Mo含量的下限设为0.5%。Mo的过度的添加阻碍原料成本 的上升和制造性。因此,Mo含量的上限为2%。从相对于成本的效果的方面出发,Mo含量 的优选的下限为0.8%,优选的上限为1. 5%。
[0041]Al是强力的脱氧元素。Al具有阻碍作为本发明的目标的氧化被膜的电导性和密 合性的作用。为此,Al量越低越优选。但是,为了谋求Si量的降低,优选添加必要量的Al 作为脱氧元素。为了得到脱氧效果,优选将Al含量的下限设为0.01%。为了确保作为本发 明的目标的氧化被膜的特性,将Al含量的上限设为0.1%。从兼顾作为本发明的目标的特 性和制造性的方面出发,Al含量的更优选的下限为0.02%,优选的上限为0. 06%。
[0042] N是钢中所含的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N阻碍作为本发明的目标的化斯被膜的 稳固性。为此,N量越低越优选。因此,既将N含量的上限设为0.02%。N含量的过度的 降低招致精炼成本的大幅上升。从耐氧化性和制造性的方面出发,N含量的优选的下限为 0.001%,优选的上限为0.01%。
[0043]Nb将C和N作为碳氮化物固定,具有提高作为本发明的目标的耐氧化性、并且提高 作为高温部件所需要的强度的作用,因而添加。为了得到该些效果,将Nb含量的下限设为 0. 001%。Nb的过度添加使原料成本上升,并阻碍加工性。为此,Nb含量的上限为0. 5%。 从相对于成本的效果的方面出发,Nb含量的优选的下限为0. 05%,优选的上限为0. 35%。
[0044] 本发明的铁素体系不镑钢板具有上述的成分,从作为目标的氧化被膜的电导性和 密合性的观点出发,需要规定Mn量与(Si+Al)量的关系。在抑制了Si和Al的内部氧化的 化2〇3主体的氧化被膜中,为了使Mn浓化,使M3O4型氧化物(M=Mn,化)生成而得到导电 性,需要设为Mn/(Si+Al) >2. 5。另一方面,在Mn/(Si+Al) >8.0的情况下,促进13〇4型 氧化物的生成,阻碍W化2化为主体的氧化被膜的保护性,并且因氧化被膜的成长招致电导 性及密合性的降低。因此,为了得到作为目标的特性,设为2.5<Mn/(Si+Al)<8.0。从 缓和过度的Si、Al的降低而得到目标特性的方面出发,优选的范围设为4.O<Mn/(Si+Al) < 7. 0。式中的Mn、Si、Al表示各个元素的含量(质量% )。
[0045] W下的元素可选择性地添加。
[0046]Ti、V与Nb同样,将C和N作为碳氮化物固定,具有使作为本发明的目标的耐氧化 性提高的作用。为此可W选择性地添加。为了得到该些效果,在添加Ti、V时,优选将下限 设为0.001%。Ti、V的过度添加阻碍原料成本的上升和加工性。在添加Ti、V时,上限为 0. 5%。从相对于成本的效果的方面出发,在添加Ti、V时的更优选的下限为0. 05%,更优 选的上限为0. 35%。
[0047]Ni作为固溶强化元素起作用,对于作为结构材料所需要的高温强度的上升有贡 献,因此可W选择性地添加。为了得到该些效果,在添加时,优选将Ni含量的下限设为 0. 1%。Ni的过度添加阻碍原料成本的上升和加工性。添加Ni时的上限为2%。从相对于 成本的效果的方面出发,添加Ni时的含量的更优选的下限为0. 2%,优选的上限为0. 8%。 [004引B、MgXa具有改善热加工性的作用,因此可W选择性地添加。为了得到该些效果, 添加B、Mg、化时,优选将下限设为0. 0002%。但是,B、Mg、化的过度添加诱发制造性的降 低和热加工时的表面瑕疵。添加B、Mg、化时,将上限设为0.005%。从制造性和效果的方 面出发,含有B、Mg、化时的含量的更优选的下限为0. 0003%,更优选的上限为0. 002%。
[0049] 化、Sn、訊具有与Ni同样的效果。化、Sn、訊的过度添加具有通过析出和偏析而 阻碍氧化被膜的密合性和制造性的作用。分别添加化、Sn时,将上限设为1. 0%,优选设为 0.5%W下。添加訊时,将上限设为0.5%,优选设为0.2%W下。添加时的优选的下限设 为Cu;0.l%、Sn;0. 01%、Sb;0. 005%。
[0050] W、Co除了与Ni同样的固溶强化之外,还具有在氧化被膜及其正下方浓化而提高 导电性的效果。W、Co是高价的元素。在本发明中,为了体现出该些效果,W、Co也可W选择 性地添加。分别添加W、Co时,将上限设为1 %,优选设为0. 5%W下。添加W、Co时的下限 优选设为0. 1%。
[0051]Zr、La、Y、REM-直W来在提高氧化被膜的电导性和稳固性的方面具有显著的效 果。Zr、La、Y、REM是非常高价的元素。本发明W不依赖于该些元素的添加而得到特性作为 目标。但是,为了更进一步体现效果,Zr、La、Y、REM可W选择性地添加。添加Zr、La、Y、REM 时,优选将下限设为0.OOl%。添加Zr、La、Y、REM时,将上限设为0. 1 %。添加Zr、La、Y、 REM时,从相对于成本的效果的方面出发,更优选的下限为0.Ol%,优选的上限为0. 05%。
[0052] 本发明的铁素体系不镑钢具有上述的成分,从氧化被膜的电导性和密合性的观点 出发,规定了Mn/(Si+Al)。在本发明中,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
[0053] 本发明的铁素体系不镑钢板主要W将热社钢带退火或者省略退火、在除鱗后进行 冷社、接着进行最终退火和除鱗而得到的冷社退火板作为对象。本发明的铁素体系不镑钢 板根据情况也可W是不实施冷社的热社退火板。
[0054] 进而,作为气体配管用途,也包含由钢板制造得到的焊接管。配管不限定于焊接 管。配管也可W是通过热加工制造的无缝管。
[0055] 上述的冷社后的最终退火优选设为800?110(TC。低于80(TC时,钢的软质化和 再结晶不充分,也有时无法得到规定的材料特性。另一方面,超过Iiocrc时,成为粗大的晶 粒,也有时阻碍钢的勒性和延展性。
[0056] 进而,为了使设想了长期使用的耐久性(导电性及密合性)提高,对于上述铁素体 系不镑钢板,优选在作为SOFC隔板用途使用之前,进行预氧化处理。由此,在SOFC系统的 运转初期,将化及Mn浓化的致密的氧化被膜在钢板表面均匀地形成是有效的。在SOFC系 统运转前,通过预先在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被膜,与金属表面的状态相比,能提高初期形成 的氧化被膜的均匀性和阻隔性,能使长期使用的电导性和耐氧化性进一步提高。预氧化处 理条件优选设为在500?IOOCTC下进行1分钟W上且24小时W下。预氧化处理可W在大 气、不活泼性气体、包含水蒸气的大气或者不活泼性气体中进行。
[0057] 该里,钢板表面的化及Mn浓化的氧化被膜是指W化2化为主体而构成的氧化被 膜,含有10%W上的化2Mn〇4。该些氧化被膜可W通过表面的X射线衍射法进行评价。具体 而言,可W由化2化和化2Mn〇4的最强射线的衍射峰的积分强度比算出。
[00则 实施例
[0059]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0060] 将表1及表2中示出成分的铁素体系不镑钢烙炼,进行热社,制成板厚为4.0? 5.Omm的热社板,在900?105(TC下进行退火和酸洗。接着,反复进行中间退火和冷社,制 成厚度为0. 4mm的冷社板,在900?IOOCTC下进行退火和酸洗,制成样品。
[006。钢No.1?20是各元素在本发明的规定范围内、满足本发明中规定的Mn/(Si+Al) 的范围的钢。相对于此,钢No.21?25是各元素脱离本发明的规定范围、满足本发明中规定 的Mn/(Si+Al)的范围的钢。钢No.26和27是各元素在本发明范围内、Mn/(Si+Al)脱离本 发明的规定范围的钢。钢No.28?30是各元素和Mn/(Si+Al)均脱离本发明的规定的钢。 另外,钢No.30是W往公知的添加了REM的铁素体系不镑钢。关于作为本发明的目标的氧 化被膜的电导性和密合性,W钢No.30基准进行判定。
[0062] 关于氧化被膜的电导性和密合性,设想长期使用,并通过W下的要领实施氧化试 验,在表面形成氧化被膜后进行了评价。
[0063] 氧化试验研究了对通过在设想了SOFC的标准工作温度的75CTC下运转4. 5万小 时巧年)而生成的氧化物的生成量进行实验室模拟的加速试验条件。氧化被膜的成长速 度例如可通过非专利文献1求出,750°C、4. 5万小时后的氧化增量在化2化被膜的情况下预 测为1.Omg/cm2左右。作为能在较短时间内模拟相当于此的氧化增量的加速条件(温度,时 间),选定了 900°C、400小时。试验片尺寸设为板厚X25mmX20mm,表面和端面进行了 #600 号砂纸的湿式研磨。加速试验后,对氧化被膜的电导性和密合性进行了评价。
[0064] 关于氧化被膜的电导性,将25mmX20mm的Pt网状物通过900°C、30分钟烧结在试 样表面上,在Pt网状物上使用Pt膏糊安装电流端子及电压端子,通过4端子法进行测定。 具体而言,将试样插入马弗炉中,升温至75CTC后,测定通电(I)时的电压下降值(AV),求 出接触电阻巧=AV/I)。由该结果算出接触电阻率(P=RXS,S;通电面积),作为电导 性的评价指标。
[0065]Pt膏糊使用了田中贵金属制的TR- 7905,Pt网状物使用了田中贵金属制的 ¢0. 076mm。电压下降值的测定装置使用了Advantest制的TR6143(直流电源)。
[0066] 氧化被膜的密合性通过测定氧化被膜表面的剥离率来评价。具体而言,通过W下 顺序来评价。氧化试验后,将试验片表背面的外观照片从实际尺寸放大至2倍左右进行拍 摄。然后,数出氧化物从表面飞散后的痕迹的点的个数。该些点中,将实际尺寸为0.5mmW 上的点作为对象,设为通过目视能充分识别的尺寸。剥离率(个/cm2)通过将从2个试样 的表面和背面合计4个面数出的点的个数除W其表面积(20cm2)而算出。不发生氧化被膜 的剥离、密合性良好的判定基准设为每1个面中点状的痕迹的个数为1点W下的情况。目P, 设为剥离率《0. 2 (4点/20cm2)。
[0067] 作为隔板用钢板的基本特性,测定了 75(TC的热膨胀系数。试样尺寸为5mm 宽X15mm长,升温时的气氛为Ar中,热膨胀系数W25C为起点而算出。巧Ij定装置使用了 BrukerAXS制的TMA4000。
[0068] 将钢No. 1?30的样品的氧化被膜的接触电阻率及剥离率、钢No. 1?30的样品 的热膨胀系数示于表3及表4。
[0069]

【权利要求】
1. 一种铁素体系不锈钢板,其特征在于,以质量%计含有c:0. 02%以下、Si:0. 15% 以下、Mn:0? 3 ?1%、P:0? 04% 以下、S:0? 003% 以下、Cr:20 ?25%、Mo:0? 5 ?2%、A1 : 0. 1 %以下、N:0. 02%以下、Nb:0. 001?0.5%,剩余部分包含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并且 满足式(1), 2. 5 <Mn/(Si+Al) < 8. 0 (1) 其中,在式(1)中,Mn、Si、A1表示各个元素的以质量%表示的含量。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素体系不锈钢板,其特征在于,以质量%计,还含有Ti: 0.5%以下、¥:0.5%以下、附:2%以下、(:11:1%以下、511 :1%以下、8:0.005%以下、]\%: 0.005%以下、Ca:0.005%以下、W:l%以下、Co:1%以下、Sb:0.5%以下中的1种或2种以 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铁素体系不锈钢板,其特征在于,以质量%计,还含有 Zr:0. 1%以下、La:0. 1%以下、Y:0. 1%以下、REM:0. 1%以下中的1种或2种以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铁素体系不锈钢板,其特征在于,在钢板表面形 成有Cr及Mn浓化的导电性和密合性优异的氧化被膜。
5. -种氧化被膜的导电性和密合性优异的铁素体系不锈钢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 于,对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铁素体系不锈钢板在500?1000°C的温度范围中进 行24小时以下的预氧化处理。
【文档编号】C22C38/26GK104379790SQ201380033470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3日
【发明者】秦野正治, 池上修 申请人:新日铁住金不锈钢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