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内壁除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9527阅读:880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内壁除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管内壁除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小管径的直管及大曲率弯管的内壁除锈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活动中,直管及大曲率弯管的使用非常广泛。在直管及大曲率弯管的使用中,管的内壁会产生锈迹和贴附一些污垢。以往的管内除锈、垢的方式一般是靠人工敲击、铲除或者高压喷砂,使锈、污垢与管壁分离,这些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不能有效的清除复杂管壁的内的锈迹和污垢,还要划伤金属表面。另外一种方法是采用化学除垢,采用酸性化学液与管壁内的锈、垢产生化学反应,使污垢疏松。这种方法工艺复杂,工艺条件要求高,而且酸性化学液有可能有残留,会对以后管内通入的气体及液体产生污染。酸性化学液在除锈过程中还会产生“三废”,造成坏境污染,因而此方法未被大量应用。由于一些管内的锈迹、污垢不能较好的清除,只能更换新管,这无疑增加了设备的成本。

在一些弯管的制作过程中,为了减少圆管断面的变形,需向管内灌入填充物,如砂粒、松脂等。在煨制后,需将填充物彻底清除,如果填充物非常粘稠,会贴附在内壁中很难清除,这就需要对管内进行除去填充物的处理。

查阅相关文献,中国专利公开(公告)号:CN204076033,公开了一种管内壁的除锈装置,该装置采用喷砂方法来达到除锈的目的,此方法配置导爆索和雷管组成的动力源,当动力源作用时,其能量推动塑料管内的砂粒高速散发,撞击管壁上的锈、垢,使其快速与管壁分离。此方法不能用于管型较为复杂的长管,而且在喷砂过程中,会对管内第一处弯曲处进行重复、强力的撞击,会造成管内弯曲处的划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内壁除锈装置,可以简单有效的去除贴附在管内壁上的锈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管内壁除锈装置,包括支座、小带轮、电机、大带轮、皮带、环形磁极装置、保护盖、导向装置、柱形磁石,支座分为上支座和下支座两个部分,电机固定在下支座上,小带轮与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环形磁极装置通过轴承安装在上支座上,大带轮固定在环形磁极装置的前端,大带轮通过皮带与小带轮传动连接,保护盖设置在环形磁极装置的后侧与上支座固定连接,保护盖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圆筒,该圆筒伸入在环形磁极装置中,导向装置安装在保护盖上,除锈时,工件放置在保护盖中部的圆筒中,柱形磁石吸附在工件内部。

所述环形磁极装置包括磁轭、磁极头、磁极架、磁轭为环形筒状结构,通过轴承安装在上支座上,磁轭的前端与大带轮固定连接,在磁轭的后端呈圆周均匀分布安装有四个磁极架,四个磁极头分别吸附在四个磁极架上。

所述磁极头为钕铁硼磁铁。

所述导向装置包括导向轮基座、导向轮,导向轮安装在导向轮基座的一端,导向轮基座为开叉设计或者在导向轮基座上设有长孔。

在所述保护盖的外表面上设有两个凹槽,凹槽夹角为60°,导向装置的导向轮基座安装在凹槽中通过螺栓与保护盖连接。

在所述柱形磁石上吸附有磁性磨料。

还包括手柄,手柄固定在上支座上。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的对一些中、小径直管及大曲率弯管等用人工方法难以除锈的管件进行效率较高、除锈效果较好的加工。

2)本实用新型除锈原理是管外部磁极带动管内的柱形磁极旋转,并进行轴向进给,可以均匀的加工整个曲率弯管,较采用喷砂等方法,在管弯曲处不会产生划伤、除锈不均匀等问题。

3)本实用新型采用物理除锈,不会对以后管内通入的气体或液体产生污染,加工后不会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管内壁除锈装置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管内壁除锈装置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管内壁除锈装置的后视图。

图4是图3的A-A视图。

图5是一种管内壁除锈装置的磁极分布图。

图中:1-下支座、2-小带轮、3-皮带、4-上支座、5-大带轮、6-磁轭、7-磁极头、8-导向装置、8-1导向轮基座、8-2导向轮、9-保护盖、9-1圆筒、10-柱形磁石、11-工件、12-手柄、13-轴承、14-电机、15-磁极架、16-磁性磨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5所示,一种管内壁除锈装置,包括支座、小带轮2、电机14、大带轮5、皮带3、环形磁极装置、保护盖9、导向装置8、柱形磁石10,支座分为上支座4和下支座1两个部分,电机14固定在下支座1上,小带轮2与电机1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环形磁极装置通过轴承13安装在上支座4上,大带轮5固定在环形磁极装置的前端,大带轮5通过皮带3与小带轮2传动连接,保护盖9设置在环形磁极装置的后侧与上支座4固定连接,保护盖9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圆筒9-1,该圆筒9-1伸入在环形磁极装置中,导向装置8安装在保护盖9上,除锈时,工件11放置在保护盖9中部的圆筒9-1中,柱形磁石10吸附在工件11内部。小带轮2与大带轮5处于同一个工作平面内,通过皮带3联动工作。

见图4、图5,所述环形磁极装置包括磁轭6、磁极头7、磁极架15、磁轭6为环形筒状结构,通过轴承13安装在上支座4上,磁轭6的前端与大带轮5固定连接,在磁轭6的后端呈圆周均匀分布安装有四个磁极架15,四个磁极头7分别吸附在四个磁极架15上。

磁轭6后端设有较宽的端面,端面上呈圆周均匀分布设有四个凹槽,四个磁极架15分别嵌入四个凹槽中,在凹槽中设有螺纹孔,磁极架15为开叉设计,也可以在磁极架15上加工长孔,磁极架15通过螺栓与磁轭6连接,四个磁极头7按顺时针分布为N极、N极、S极、S极分别吸附在四个磁极架15上,由此而形成两条密集的磁力线,能够增大对柱形磁石10的吸附力,使除锈效率更高。由于磁极架15为开叉设计或者在磁极架15上加工长孔,可以根据工件11的管径调节磁极头7的相对位置。

所述磁极头7为钕铁硼磁铁。

所述导向装置8包括导向轮基座8-1、导向轮8-2,导向轮8-2安装在导向轮基座8-1的一端,导向轮基座8-1为开叉设计或者在导向轮基座8-1上设有长孔。

在所述保护盖9的外表面上设有两个凹槽,凹槽的夹角为60°,两个凹槽的中心线相 交于磁轭6的轴线上,导向装置8的导向轮基座8-1安装在凹槽中通过螺栓与保护盖9连接。

装卡工件11时,将工件11放置于保护盖9中部的圆筒9-1中,由于导向轮基座8-1为开叉设计或者在导向轮基座8-1上设有长孔,可以调节两个导向装置8向内伸出的长度,使两个导向轮8-2顶住工件11。该结构可以使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与不同管径的工件11进行装卡配合,从而实现对不同管径工件11的除锈加工。

在所述柱形磁石10上吸附有磁性磨料16。柱形磁石10是径向充磁的磁石。磁性磨料16可以采用80目的铁粉。

还包括手柄12,手柄12固定在上支座4上。

采用一种管内壁除锈装置对管内壁进行除锈的方法如下:

将工件11放置于保护盖9中部的圆筒9-1中,将带有磁性磨料16的柱形磁石10吸附于工件11的内部与磁极头7相对应的位置,调整两个导向装置8的位置,使导向装置8的导向轮8-2顶住工件11,使工件11与装置相对固定;

启动电机14,电机14带动小带轮2旋转,小带轮2通过皮带3将运动传递给大带轮5,与大带轮5固定连接的磁轭6带动四个磁极头7围绕工件11旋转,四个磁极头7产生两条绕轴线旋转的磁场,带动柱形磁石10和吸附于其上的磁性磨料16在工件11内壁上旋转摩擦,从而实现对工件11内壁的除锈加工;

在装置启动后,慢速沿管推动装置,沿轴向逐渐地清除工件11内壁上的铁锈。在装置与工件11的相对运动的过程中,导向轮8-2与工件11之间为滚动摩擦,而工件11另一端与保护盖圆筒9-1之间为线摩擦,其摩擦阻力都很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