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液面闪速吹炼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3883阅读:6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炼铜闪速吹炼炉,具体涉及到一种高液面炼铜闪速吹炼炉。



背景技术:

传统低液面炼铜闪速吹炼炉,由于液面控制低,炉渣侵蚀性强,渣液面以上炉衬很快被炉渣侵蚀,从而会导致炉墙及拱脚砖受到侵蚀,铜液只能控制在炉底反拱内,液面调节范围很窄,粗铜放出口排放频繁,粗铜放出口损伤较快;粗铜带渣较多,易对阳极精炼炉炉衬侵蚀,造成阳极精炼炉炉寿命降低,且炉渣在阳极炉精炼过程易产生炉结,降低阳极炉单炉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液面闪速吹炼炉,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液面调节范围很窄,粗铜放出口排放频繁,放出口损伤较快;粗铜带渣较多,易对阳极精炼炉炉衬侵蚀,造成阳极精炼炉寿命降低,且炉渣在阳极炉精炼过程易产生炉结,降低阳极炉单炉产能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高液面闪速吹炼炉,包括反应塔、沉淀池、上升烟道;所述沉淀池炉底为反拱形耐火砖炉底,所述沉淀池侧壁上设有渣放出口,所述与上升烟道相对处的沉淀池上设有粗铜放出口;所述渣放出口与炉底反拱内表面间垂直高度为800-900mm,所述粗铜放出口与炉底反拱内表面间垂直高度为400-500mmm。

所述渣放出口为2个。

所述粗铜放出口为7-9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粗铜液面和渣液面控制调节范围大,且粗铜液面和渣液面控制较高,粗铜对耐火炉衬侵蚀较轻,粗铜液面高度范围内始终保留有耐火内衬,避免了低液面时炉渣对拱脚砖的侵蚀,炉窑安全性更强;粗铜液在闪速吹炼炉内储存量大,每次粗铜放出口排放量大,避免排放粗铜频繁造成对粗铜放出口的损伤,延长了粗铜放出口使用寿命。同时,由于粗铜液面控制较高,粗铜排放始终不带渣,粗铜精炼过程中产生的精炼渣很少,减轻了炉渣对精炼炉炉衬的侵蚀,精炼炉炉寿命大幅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高液面闪速吹炼炉装置示意图;

其中1、反应塔;2、沉淀池;3、上升烟道;4、粗铜放出口;5、渣放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一种高液面闪速吹炼炉,包括反应塔1、沉淀池2、上升烟道3;所述沉淀池2炉底为反拱形耐火砖炉底,所述沉淀池2侧壁上设有渣放出口5,所述与上升烟道3相对处的沉淀池2上设有粗铜放出口4;所述渣放出口5与炉底反拱内表面间垂直高度为800-900mm,所述粗铜放出口4与炉底反拱内表面间垂直高度为400-500mmm。

所述渣放出口5为2个,便于合理控制炉渣的排出。

所述粗铜放出口4为7-9个,便于合理控制粗铜的排放。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过程:一种高液面闪速吹炼炉装置,该装置主要有反应塔、上升烟道、沉淀池、粗铜排放口、渣排放口等组成。反应塔塔体为耐火砖镶嵌铜板冷却水套;沉淀池一周设有立式铜板冷却水套及齿形水套,内衬耐火砖,沉淀池炉底为反拱形耐火砖炉底,上升烟道为耐火砖镶嵌铜板冷却水套,上升烟道炉顶为铜板冷却水套与耐火浇注料结合炉顶。反应塔与沉淀池结合部、上升烟道与沉淀池结合部为齿形水套。在沉淀池一侧设置2个渣口,渣口距炉底反拱内表面垂直距离800-900mm;在靠上升烟道下部沉淀池设置7-9个粗铜放出口,粗铜放出口距炉底反拱内表面高度为400-500mm;其中端墙位置设置一个放空口,放空口距炉底反拱内表面垂直高度为40-50mm。正常生产时,渣液面控制在900-1150mm,粗铜液面控制在600-750mm。这样设置粗铜放出口、渣放出口的优点是,粗铜液面和渣液面控制调节范围大,且粗铜液面和渣液面控制较高,粗铜对耐火炉衬侵蚀较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