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蜡焙烧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80378发布日期:2018-08-03 21:44阅读:101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焙烧炉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脱蜡焙烧炉。



背景技术:

焙烧炉作为常用的生产设备,其通过内部加热使得焙烧炉内的工件出现物理变化。现有模具制作中涉及蜡模部分通常需要将包埋后蜡模放到焙烧炉内脱蜡,在脱蜡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容易污染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脱蜡焙烧炉。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脱蜡焙烧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内设有炉腔,所述炉腔内设有加热管,所述炉体前侧设有开口,所述炉体前侧设有封闭所述炉体开口的炉门,所述炉腔顶部设有排烟口,所述排烟口上设有排烟管,所述炉体顶部设有废气燃烧装置,所述排烟管与所述废气燃烧装置连通,所述炉腔底部设有运载滑轨,所述炉体前侧上方设有吸尘罩,所述吸尘罩出口以及废气燃烧装置出口均与排放管道连通。

上述设计中通过在炉体上设置与所述炉腔连通的废气燃烧装置,有效处理有机废气,减少空气污染,吸尘罩能够快速将工件热量和残余有机废气导出。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炉腔后侧中下部设有左右延伸的吹风口,所述炉体上设有鼓风机,所述鼓风机出口与所述吹风口连通,便于有机废气的快速排出,炉腔内无死角吹扫有机废气。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炉体顶部设有热能换热器,所述热能换热器内设有换热腔,所述换热腔内设有前置换热管,所述前置换热管与所述排烟管连通,所述鼓风机的入口与所述换热腔连通,所述换热腔设有与外界连通的补风口,便于收集有机废气热量,节能环保。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换热腔内设有末端换热管,所述末端换热管一端与所述废气燃烧装置出口连通,所述末端换热管另一端与所述排放管道连通,有效收集有机废气燃烧产生的热量,降低能耗。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末端换热管和前置换热管上均设有换热翅片,换热效果好。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吹风口向斜下方吹扫,吹扫更加彻底。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炉体上设置与所述炉腔连通的废气燃烧装置,有效处理有机废气,减少空气污染,吸尘罩能够快速将工件热量和残余有机废气导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炉体,2.吹风口,3.鼓风机,4.加热管,5.炉腔,6.炉门,7.排烟口,8.排烟管,9.废气燃烧装置,10.吸尘罩,11.排放管道,12.补风口,13.换热腔,14.换热翅片,15.前置换热管,16.末端换热管,17.运载滑轨,18.热能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一种脱蜡焙烧炉,包括炉体1,所述炉体1内设有炉腔5,所述炉腔5内设有加热管4,所述炉体1前侧设有开口,所述炉体1前侧设有封闭所述炉体1开口的炉门6,所述炉腔5顶部设有排烟口7,所述排烟口7上设有排烟管8,所述炉体1顶部设有废气燃烧装置9,所述排烟管8与所述废气燃烧装置9连通,所述炉腔5底部设有运载滑轨17,所述炉体1前侧上方设有吸尘罩10,所述吸尘罩10出口以及废气燃烧装置9出口均与排放管道11连通。

上述设计中通过在炉体1上设置与所述炉腔5连通的废气燃烧装置9,有效处理有机废气,减少空气污染,吸尘罩10能够快速将工件热量和残余有机废气导出。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炉腔5后侧中下部设有左右延伸的吹风口2,所述炉体1上设有鼓风机3,所述鼓风机3出口与所述吹风口2连通,便于有机废气的快速排出,炉腔5内无死角吹扫有机废气。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吹风口2向斜下方吹扫,吹扫更加彻底。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点在于所述炉体1顶部设有热能换热器18,所述热能换热器18内设有换热腔13,所述换热腔13内设有前置换热管15,所述前置换热管15与所述排烟管8连通,所述鼓风机3的入口与所述换热腔13连通,所述换热腔13设有与外界连通的补风口12,便于收集有机废气热量,节能环保。

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其余实施例不同点在于,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换热腔13内设有末端换热管16,所述末端换热管16一端与所述废气燃烧装置9出口连通,所述末端换热管16另一端与所述排放管道11连通,有效收集有机废气燃烧产生的热量,降低能耗。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末端换热管16和前置换热管15上均设有换热翅片14,换热效果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