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化数控磨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91987发布日期:2018-08-04 13:39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磨装置,尤其是一种智能化数控磨床。



背景技术:

打磨是金属、石材、木材加工过程中的常用工艺,打磨不仅可以去除工件表面的毛刺、锈迹、焊点等,而且可以使工件表面光滑、平整、美观,现有技术多采用人工打磨,不仅打磨速度慢,而且打磨力度不好控制,打磨精度差,容易出现遗漏区域,严重影响了工件打磨的效率和质量,打磨噪音大,打磨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铁砂等会散播到周围空间,给人们的健康和周围环境带来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人工打磨效率低、质量差、噪音大、污染环境等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化数控磨床,通过电控箱控制打磨机械臂,实现了工件的自动化、高效、高质量打磨,通过设置防护壳减小了噪音,防止了打磨污染物的散播。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化数控磨床,包括打磨机械臂、控制面板、夹料机械臂、电控箱、支撑架、防护壳,所述防护壳底部装有电控箱和支撑架,防护壳右侧装有控制面板,前侧装有推拉门,防护壳前侧设有滑轨,推拉门上设有滑片,控制面板上设有显示屏、开关以及紧急制动按钮,防护壳内部顶端装有打磨机械臂,打磨机械臂底部装有打磨电机,打磨电机输出轴与打磨轮连接,防护壳内部底端装有夹料机械臂,夹料机械臂顶部装有夹料机械手,夹料机械手上设有夹料手指,所述夹料机械手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打磨机械臂和夹料机械臂上设置有活动关节。

上述的一种智能化数控磨床,所述支撑架与防护壳通过焊接或螺栓固定在一起。

上述的一种智能化数控磨床,所述打磨机械臂、夹料机械臂与防护壳之间采用螺栓固定连接。

上述的一种智能化数控磨床,所述滑轨与所述滑片之间为滑动配合。

上述的一种智能化数控磨床,所述打磨机械臂、打磨电机、控制面板、夹料机械手、夹料机械臂均与电控箱通过线束连接。

上述的一种智能化数控磨床,所述推拉门为玻璃钢材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突出性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通过电控箱控制打磨机械臂,实现了工件的自动化、高效、高质量打磨,加快了生产效率,保证了打磨质量,打磨精度可根据需要调节,适用范围广;通过设置防护壳减小了噪音,防止了打磨污染物的散播,保护了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中1.推拉门,2.打磨机械臂,3.滑轨,4.活动关节,5.打磨电机,6.打磨轮,7.控制面板,8.夹料手指,9.夹料机械手,10.夹料机械臂,11.电控箱,12.支撑架,13.防护壳,14.滑片,15.显示屏,16.开关,17.紧急制动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智能化数控磨床,包括打磨机械臂2、控制面板7、夹料机械臂10、电控箱11、支撑架12、防护壳13,所述防护壳13底部装有电控箱11和支撑架12,防护壳13右侧装有控制面板7,前侧装有推拉门1,防护壳13前侧设有滑轨3,推拉门1上设有滑片14,控制面板7上设有显示屏15、开关16以及紧急制动按钮17,防护壳13内部顶端装有打磨机械臂2,打磨机械臂2底部装有打磨电机5,打磨电机5输出轴与打磨轮6连接,防护壳13内部底端装有夹料机械臂10,夹料机械臂10顶部装有夹料机械手9,夹料机械手9上设有夹料手指8,所述夹料机械手9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打磨机械臂2和夹料机械臂10上设置有活动关节4。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12与防护壳13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打磨机械臂2、夹料机械臂10与防护壳13之间采用螺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滑轨3与所述滑片14之间为滑动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打磨机械臂2、打磨电机5、控制面板7、夹料机械手9、夹料机械臂10均与电控箱11通过线束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推拉门1为玻璃钢材质。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电控箱11内储存有各种型号工件的打磨程序,打磨程序可通过电脑编写并传入电控箱11内保存,打开开关16,通过控制面板7输入待打磨工件的型号和打磨精度,打开推拉门1,将待打磨工件放入夹料机械手9上,夹料机械手9上的压力传感器将感应到的工件压力信号传递给电控箱11,电控箱11控制夹料手指8将工件夹紧,关闭推拉门1,电控箱11控制打磨电机5带动打磨轮6转动,并控制打磨机械臂2和夹料机械臂10按程序设定的轨迹运动,完成对工件的打磨,打磨过程中,压力传感器会实时监测打磨力度,并将数据反馈给电控箱11,电控箱11控制打磨机械臂2和夹料机械臂10保持合适的打磨力度。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