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铸砂模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5128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浇铸砂模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作铸型的造型机。
铸模业界实际用于铸模翻砂的大多采用由操作者配有上、下模框和平台等工件予以实施,即操作者将待铸物的模型放于平台上,下模框倒盖于模型上,并在下模框内以型砂填实埋复模型,再将下模框翻转,使见模型的型砂面朝上,然后将上模框朝下套合于下模框之上,并予先插置一浇棒,以供作浇铸时的浇口,再于上框内以型砂填实埋复模型,随后拔出浇棒,并将上模框脱离下模框,再逐渐松动取出埋没于型砂面上的模型。此时,以上、下模框型砂成型的砂模内遗留有待作为浇铸成型的模穴。
上述实施方式,在一定人力、工时下,其完成砂模量极有限,不仅耗费人力和时间,而且相当麻烦,对当今讲求经济效益为前提的社会,其工作效率已无其利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利、快速的砂模成型的整体搭配结构的浇铸砂模成型机,以提高砂模的目产量和其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完成的在一机座上的前端设置有一∏型导轨座,有一对上、下模框组沿导轨座中的导轨板各自由其对应的油泵带动作上、下升降,其下部有一顶托组,由其下面的油泵带动以将砂型从模框组中顶出;在上、下模框组的上部有一进砂捶压组,该组有一捶压盒体,盒上有进砂管,底部有出砂门,由其油泵带动向下面的模框内灌型砂,并可对装满型砂的模框组进行捶压坚实。
机座的后端设置有模板进给台座,分为模板横向进给组和模板纵向升降给,由各自的油泵带动模板作前、后移动和上、下升降,将模板推入模框中制型,制型完毕后,退出等待浇铸。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1、生产过程中,可有效节约人力,降低工时;2、砂模成品率大为提高,浇铸质量有效地改善;3、在一定人力、工时下,砂模产量大幅提高,成本相对下降;4、操作者不需进行对模框翻模等重体力劳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图1之A-A剖视图。
图3为图1之侧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之B-B剖视图。
图5、6、7为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示意图。
图号说明1-机座 10-高台 11-阶梯形孔口2-导轨座 20-立柱 21-导轨板22-顶板3-上、下模框组 30-上模框31-下模框 32-上模框套滑座 33-油泵杆34-下模框套滑座35-油泵杆 4-顶托组40-置板41-油泵杆 42-下导杆43-托板44-园盘 5-进砂捶压组50-捶压盒体51-进砂管 52-油泵杆53-上导杆 54-翼板 55-开口56-门板57-门板 570-园孔58-拉簧59-管 6-模板进给台座60-横向进给组 61-纵向升降组 62-导轨板
63-横向滑座 64-油泵 65-座台650-导轨板66-纵向滑框板 67-油泵杆68-悬臂 680-沟槽 681-穿孔682-螺杆 683-定位螺母 684-上压板685-下压板686-压簧 687-顶板7-横板70-模型 71-浇口棒72-孔 73-振动器以下结合实施例说明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浇铸砂模成型机的外观立体图,主要是在一机台1之上,前、后侧分别设置有供上、下模框组3上下套移的导轨座2及模板进给台座,其中的导轨座2的立柱20间还含有上、下模框组3、顶托组4和进砂捶压组5等设置,其中导轨座2是呈∏型,被架立于机座1的前侧之高台10上,其两边立柱20的对应内侧设有供上、下模框组3上下套移的导轨板21。
上、下模框组3包括有上模框30及下模框31,上模框30籍上模框套滑座32套置于导轨座2之导轨板21的上部,而其上模框套滑座32左、右侧框板还与设置在导轨座2顶板22两侧的油泵杆33接连,以能驱动上模框30作升降动作;同理,下模框31亦籍其下模框套滑座34套置于导轨座2之导轨板21上,而位于上模框30的下方,下模框套滑座34左、右框板则分别与设置在机台1之高台10内部的油泵杆35接连(图5)以能驱动下模框31作升降动作。
顶托组设置于高台10处(图5),其中高台10的中部开有一阶梯形孔口11,托顶组4的置板40置于其中,在该置板40的下方有一托板43,该托板43由油泵杆41支持以承托置板40作升降动作,其下方还有一园盘44,油泵杆41及下导杆42穿通园盘44顶住托板43。
进砂捶压组5是设置在导轨座2顶板22下方、上、下模框组3的上方位置处,它包括有中空的捶压盒体50和两进砂管51,捶压盒体50与设置在导轨座2顶板22中央位置处的油泵杆52接连,以驱动捶压盒体50作升降动作。另外,捶压盒体50旁侧还有两导杆53,导杆53贯穿出顶板22,籍以维持捶压盒体50升降顺畅;捶压盒体50是内部中空的(图2),籍盒体顶部分别固结有呈放射状的四片翼54,且分别在左、右侧之两翼54间的盒面上开有供进砂管51进砂的开口55,另外,捶压盒体50的底部,籍铰链片分别连接一扇小门板56及一扇大的门板57,两门板56、57籍拉簧58与捶压盒体50顶部内面板相连,使两门板56、57在平时保持关闭状态,在大门板57的板面适当位置处设有一园孔570,在园孔570的下端板面上还有一孔径与其相同的同心管59。进砂管51的始端与储砂筒连接(图中末显示),而进砂管51另一端插导轨座2的顶板22并分别延长置位于捶压盒体50所设开口55的上方处。
模板进给台座6是设置在机座1后侧处,它包含有模板横向进给组60及模板纵向升降组61;模板横向进给组60主要于机座1后侧的台面上设置一导轨板62,导轨板62上套设一横向滑套座63(图3),该横向滑套座63座面上适当位置设有一油泵64,该油泵杆的末端连接在机台1前端的高台10之侧面,籍以驱动横向套滑座63前后移动;模板纵向升降组61籍座台65固设在模板横向进给组60的横向套滑座63上,座台65的前侧有一导轨650,导轨板650上套设有一纵向套滑框板66,该框板66还与设置在座台65顶部突板上的油泵杆67接连,以驱动纵向套滑框板66升降移动,另外,纵向套滑框66的左、右侧分别固定有适当长度的相对悬臂68(图4),悬臂68内侧的臂杆是一端封闭,另一端开放的沟槽680,开放端籍一顶板687予以封闭,悬臂68的顶、底部位处分别设有适当间距且贯穿沟槽680的两穿孔681,而各穿孔681内穿有一螺杆682,并由定位螺母683螺合,沟槽680内分别又设有并排的上、下压板684、685两压板的板面分别与相应的螺杆682末端顶接,且两压板与沟槽680顶、底槽面间分别有压簧686,这样上、下压板684、685间可供待铸模物之模板7插入并籍两压具有适当压力给以压牢。
模板7插于悬臂68的上、下压板684及685间,其板面适当位置放置待铸模实体,模型70上插有一浇口棒71,板面的左、右侧有供下模框31左、右侧的定位柱穿插的孔72,另外,模板7的后侧还设置一振动器73。
本实用新型经上述各部件组装而成,其具体实施例如图5、6、7;上、下模框组3之上模框30,下模框31及进砂捶压组5分别经其油泵杆33、35及52驱动,上升至所设定的位置(即原点),(注此时进砂捶压组5之门板56及57呈开放状态,而且进砂捶压组5的门板56及57只有当进砂捶压组5在原点位置时才呈现开放状),再将顶托组4的置板40置于高召10的孔口11上,下模框31再经油泵杆35驱动下降至高台10上,随后,储砂筒启动,筒内之型砂由进砂管51进砂落入下模框31内,直到型砂淹覆下模框31为止。
模板7经由模板横向进给组60的油泵杆64驱动移进至下模框31上方停止,再经由纵向升降组61的油泵杆67驱动下降至下模框31上方约2mm的位置处停止,嗣而上模框30再被驱动下降,并压迫模板7下降2mm,进砂管51复再进砂淹覆上模框30,之后进砂捶压组5经其油泵杆52驱动下降捶压上模框30内的型砂(由于进砂捶压组5逐渐下降,进砂管逐渐不再迫使门板56及57开启,故门板56及57得以逐渐随进砂捶压组5的下降而关闭),而顶托组4的置板40经其油泵矸41驱动上升托顶下模框31,之后模板7受振动器73启动作适度振动。使上、下模框30、31内的型砂均匀后即停止,同时进砂捶压组5的捶压盒体50及顶托组4的置板40继续压迫、托顶上、下模框30及31内的型砂使型砂更密实。
然后,模板7的振动器73再次振动,使模板7上的模型70略为脱移框内的型砂层,进而进砂捶压组52被驱动上升离开上模框30回归至原点,上模框30随即再被驱动上升至一适当高度即停,而模板7再经纵向升降组61及横向进给组60分别依次驱动上升、后退,待模板7回归原位,上模框30再被驱动并下压至下模框31的上方;由于现有技术已具有上、下模框挡砂片设置,在砂模成型,模板脱离上、下型砂层后,即将模框的挡砂片扳开,上、下模框即能自动脱离砂模,予以取出模框而只留下砂模,再经油泵杆33及35驱动,上、下模框再次上升,浇铸用的砂模即被留置于置板40上等待移出浇铸。
权利要求1.一种浇铸砂模成型机,其特征在于主要在一机座上的前端分别设置有导轨座、上、下模框组、顶托组、进砂捶压组,其后端设置有模板横向进给组、模板纵向升降组及模板;①导轨座(2)呈∏型,被架立于机座(1)的前侧之高台(10)上,其两边立柱(20)的对应内侧设有供上、下模框组(3)上下套移的导轨板(21);②上、下模框组(3)包括有上模框(30)及下模框(31),上模框(30)籍上模框套滑座(32)套置于导轨座(2)的导轨板(21)的上部,其上模框套滑座(32)左、右侧框板还与设置在导轨座(2)顶板(22)两侧的油泵杆(33)连接,下模框(31)籍其下模框套滑座(34)套置于导轨座(2)之导轨板(21)上,而位于上模框(30)的下方,下模框套滑座(34)左、右框板分别与设置在机台(1)之高台(10)内部的油泵杆(35)接连;③顶托组(4)位于高台(10)处,其中高台(10)的中部开有一阶梯形孔口(11),孔口(11)中置有置板(40),置板(40)的下方有一由油泵杆(41)支持以承托置板(40)作升降动作的托板(43),托板(43)下面有一园盘(44),油泵杆(41)和下导杆(42)由园盘(44)穿过以顶住托板(43);④进砂捶压组(5)是设置在导轨座(2)顶板(22)下方、上、下模框组(3)的上方位置处,它包括有中空的捶压盒体(50)和两进砂管(51),捶压盒体(50)与设置在导轨座(2)顶板(22)中央位置处的油泵杆(52)接连,捶压盒体(50)旁侧有两导杆(53),导杆(53)贯出顶板(22),盒体(50)顶部分别固接有呈放射状的四片翼(54),分别在左、右侧之两翼(54)间的盒面上开有供进砂管(51)进砂的开口(55),捶压盒体(50)的底部籍铰链片分别连接一扇较小门板(56)和一扇较大门板(57),两门板(56、57)籍拉簧(58)与捶压盒体(50)顶部内面板相连,在大门板(57)的板面处设有一园孔(570),在园孔(570)的下端板面上还有一同心管(59);⑤模板横向进给组(60)设置在机座(1)的后侧处,机座(1)的上面有一导轨板(62),导轨板(62)上套设一横向滑座(63),在横向滑座(63)的位置设有一推动横向滑座(63)横向滑移的油泵(64),其泵杆末端锁结于高台(10)的侧面;⑥模板纵向升降组(61)由座台(65)、导轨板(650)、纵向滑框板(66)、油泵杆(67)、悬臂(68)组成,升降组(61)籍座台(65)固设在模板横向进给组(60)的横向套滑座(63)上,座台(65)前侧的导轨板(650)上套设有一纵向套滑框板(66),该框板(66)与设置在座台(65)顶部的油泵杆(67)相连并由其带动升降,在纵向套滑框板(66)左、右侧分别固定有一对悬臂(68),两悬臂(68)内侧之臂杆是一端封闭、另一端开放的沟槽(680),悬臂顶、底部分别有适当间距且贯穿沟槽(680)的两穿孔(681),穿孔(681)穿有螺杆(682)并与定位螺母(683)螺结,沟槽(680)内分别设有并排的上、下压板(684)(685),两压板的板面分别与相应的螺杆(682)末端顶接,两压与沟槽(680)顶、底槽面间分别有压牢插入模板(7)的压簧;⑦模板(7)插于悬臂(68)之上、下压板(684)(685)间,其板面位置放置待铸模型(70)实体,模板(7)的后侧还设置一振动器(7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作铸型的造型机。本实用新型主要在一机座的两端分别设置导轨座,上、下模框组,顶托组、进砂捶压组,模板横向进给组、模板纵向升降组及模板等部件,以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整体搭配,提供便利、快速的砂模制作,其特点是能在有限人工、工时限制下,提高砂模的产量和质量。
文档编号B22C17/00GK2291233SQ9621177
公开日1998年9月16日 申请日期1996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1996年5月28日
发明者张六楠, 廖郭淑盈 申请人:张六楠, 廖郭淑盈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