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业化的堆肥脱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05059发布日期:2019-02-19 18:18阅读:6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业化的堆肥脱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堆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业化的堆肥脱水装置。



背景技术:

堆肥技术是一种有机肥料生产技术,它是以各种植物残体(作物秸杆、杂草、树叶、泥炭、垃圾以及其它废弃物等),为堆沤原料,混合人畜粪尿经堆制腐解而成的有机肥料。其生产的有机肥肥效好且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相比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保水、保肥性能减退的缺陷。有机肥的施用有利于促进土壤固粒结构的形成,能增加土壤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堆肥是利用

传统的堆肥方法存在很大的缺陷,首先是堆肥过程中的翻堆工作量较大,一般来说堆肥整个周期需要进行2-3次的翻堆;另外现有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即便是通过翻堆来增加体系中的含氧量也只能维持极短的时间,一般在5h后,体系中又处于一个无氧的环境。因此开发一个适用于工业化的堆肥装置就极为迫切,工业化的堆肥一般规模较大,对设备设施的要求较高,目前的工业化堆肥装置一般都是利用大型的堆肥仓,采用底部曝气,顶部洒水,缺少脱水流程,或是脱水流程繁琐,现有技术缺点非常明显:一是由于堆肥量大,堆肥高度高,对曝气压力要求很高,因此,一般的曝气装置根本没法满足曝气的需求;二是顶部洒水浸透效果差;脱水效果不好,造成运输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工业化的堆肥脱水装置,将曝气装置和洒水装置一体化设置在堆肥仓内部,改变曝气和洒水方式,且将脱水装置单独设置在堆肥仓外,同时提高曝气、洒水和脱水效率,且降低了堆肥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工业化的堆肥脱水装置,包括堆肥仓、曝气喷淋装置和脱水装置;所述曝气喷淋装置设置于所述堆肥仓内部中间位置;所述脱水装置设置于所述堆肥仓底部以下的位置;

所述堆肥仓为圆柱形,其侧壁上部设置多个进料口;所述堆肥仓底部中间位置设置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下连接锥形出料导向槽;所述堆肥仓底部设置排水口;

所述曝气喷淋装置包括圆筒形曝气管;所述圆筒形曝气管侧壁设置多个曝气孔;在所述圆筒形曝气管内部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环形注气腔和内腔,所述环形注气腔与所述曝气孔连通;所述内腔内垂直设置主注水管,所述主注水管上垂直设置多个上喷淋支管和侧喷淋支管,所述上喷淋支管和侧喷淋支管上分别设置上喷淋头和侧喷淋头;圆筒形曝气管顶部设置盖板,所述盖板上设置注水口和注气口,所述注水口和注气口分别与主注水管和环形注气腔连通;

所述脱水装置包括脱水进料口、螺旋形脱水筒、集水槽、集料腔、出料挡板和脱水出料口,所述脱水进料口设置于所述螺旋形脱水筒前端,所述集水槽设置于所述螺旋形脱水筒底部,所述集料腔设置于所述螺旋形脱水筒后端;所述脱水出料口设置于所述集料腔下端,所述出料挡板设置于所述脱水出料口和集料腔连接处;所述脱水进料口与出料导向槽对接;所述螺旋形脱水筒与电机连接。

所述注水口通过水管连接水泵出口,所述水泵入口连接备用进水阀门、第一回收阀门和第二回收阀门,所述第一回收阀门和第二回收阀门分别与排水口和集水槽连接。

一体化的曝气喷淋装置,内部环形注气腔以及沿圆筒形曝气管环形分布的曝气孔的设置,改变了曝气方式,曝气效率更高,且由于上喷淋头和侧喷淋头的设置,对肥料的水分补充更均匀,堆肥效果更好;单独设置于堆肥仓下方的脱水装置,由于属于流水线作业,因此设备相对小而实用,工作能耗相对低,达到脱水目的的同时,节约成本;水泵一方面将堆肥和脱水产生的液体回收进行利用,另一方面,当回收液体不足时,可利用备用进水阀门进行水分补充,最大化的节约资源。

进一步的是,所述上喷淋支管和侧喷淋支管以主注水管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呈阵列分布,方便对堆肥仓内的肥料进行均匀充分的喷水,且所述上喷淋支管位置高于所述进料口最上端,所述侧喷淋支管位置低于所述进料口最下端,保证上喷淋头位于肥料以上,不被掩埋,而侧喷淋头埋于肥料中,从而充分对肥料进行补水,避免水分补充不均匀。

进一步的是,所述曝气孔的直径为4~6cm,以方便曝气压力的控制。

进一步的是,所述出料口设置两块活动挡板,在堆料反应时,挡板合拢,在需要出料时,打开挡板,形成斜坡,方便肥料出料。

进一步的是,所述堆肥仓上还设置有排气口,用于排气。

进一步的是,所述堆肥仓内底部设置一环凹槽,用于堆肥时的水分收集。

进一步的是,所述注气口向外与注气泵连接,用于进行曝气时供气。

进一步的是,所述水泵出口还设置有排污口,方便排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相对于现有技术,一体化的曝气喷淋装置,内部环形注气腔以及沿圆筒形曝气管环形分布的曝气孔的设置,改变了曝气方式,曝气效率更高,且由于上喷淋头和侧喷淋头的设置,对肥料的水分补充更均匀,堆肥效果更好。

2.相对于现有技术,单独设置于堆肥仓下方的脱水装置,由于属于流水线作业,因此设备相对小而实用,工作能耗相对低,达到脱水目的,降低运输成本,节约设备成本。

3.水泵一方面将堆肥和脱水产生的液体回收进行利用,另一方面,当回收液体不足时,可利用备用进水阀门进行水分补充,最大化的节约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堆肥脱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堆肥脱水装置的曝气喷淋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堆肥脱水装置的脱水装置的结构图。

图中:1、堆肥仓;11、进料口;12、出料口;13、出料导向槽;14、排水口;15、排气口;2、曝气喷淋装置;21、圆筒形曝气管;211、曝气孔;221、注水口;222、主注水管;223、上喷淋支管;2231、上喷淋头;224、侧喷淋支管;2241、侧喷淋头;231、注气口;232、环形注气腔;3、脱水装置;31、脱水进料口;32、螺旋形脱水筒;33、集水槽;34、集料腔;35、出料挡板;36、脱水出料口;4、水泵;5、备用进水阀门;6、第一回收阀门;7、第二回收阀门; 8、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一种工业化的堆肥脱水装置,包括堆肥仓1、曝气喷淋装置2和脱水装置3;所述曝气喷淋装置2设置于所述堆肥仓1内部中间位置;所述脱水装置3设置于所述堆肥仓1底部以下的位置;

所述堆肥仓1为圆柱形,其侧壁上部设置2个进料口11;所述堆肥仓1底部中间位置设置出料口12,所述出料口12下连接锥形出料导向槽13;所述堆肥仓1底部设置排水口14;

所述曝气喷淋装置2包括圆筒形曝气管21;所述圆筒形曝气管21侧壁设置多个曝气孔211;在所述圆筒形曝气管21内部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环形注气腔232 和内腔25,所述环形注气腔232与所述曝气孔211连通;所述内腔25内垂直设置主注水管222,所述主注水管222上垂直设置6个上喷淋支管223和90个侧喷淋支管224,所述上喷淋支管223和侧喷淋支管224上分别设置上喷淋头2231 和侧喷淋头2241;圆筒形曝气管21顶部设置盖板24,所述盖板24上设置注水口221和注气口231,所述注水口221和注气口231分别与主注水管222和环形注气腔232连通;

所述脱水装置3包括脱水进料口31、螺旋形脱水筒32、集水槽33、集料腔34、出料挡板35和脱水出料口36,所述脱水进料口31设置于所述螺旋形脱水筒32前端,所述集水槽33设置于所述螺旋形脱水筒32底部,所述集料腔34 设置于所述螺旋形脱水筒32后端;所述脱水出料口36设置于所述集料腔34下端,所述出料挡板35设置于所述脱水出料口36和集料腔34连接处;所述脱水进料口31与出料导向槽13对接;所述螺旋形脱水筒32与电机8连接。

所述注水口221通过水管连接水泵4出口,所述水泵4入口连接备用进水阀门5、第一回收阀门6和第二回收阀门7,所述第一回收阀门6和第二回收阀门 7分别与排水口14和集水槽33连接。

一体化的曝气喷淋装置,内部环形注气腔232以及沿圆筒形曝气管21环形分布的曝气孔211的设置,改变了曝气方式,曝气效率更高,且由于上喷淋头 2231和侧喷淋头2241的设置,对肥料的水分补充更均匀,堆肥效果更好;单独设置于堆肥仓1下方的脱水装置3,由于属于流水线作业,因此设备相对小而实用,工作能耗相对低,达到脱水目的的同时,节约成本;水泵4一方面将堆肥和脱水产生的液体回收进行利用,另一方面,当回收液体不足时,可利用备用进水阀门5进行水分补充,最大化的节约资源。

优化的,所述上喷淋支管223和侧喷淋支管224以主注水管222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呈阵列分布,方便对堆肥仓内的肥料进行均匀充分的喷水,且所述上喷淋支管223位置高于所述进料口11最上端,所述侧喷淋支管224位置低于所述进料口11最下端,保证上喷淋头2231位于肥料以上,不被掩埋,而侧喷淋头 2241埋于肥料中,从而充分对肥料进行补水,避免水分补充不均匀。

优化的,所述曝气孔211的直径为4cm,以方便曝气压力的控制。

优化的,所述出料口12设置两块活动挡板,在堆料反应时,挡板合拢,在需要出料时,打开挡板,形成斜坡,方便肥料出料。

优化的,所述堆肥仓1上还设置有排气口15,用于排气。

优化的,所述堆肥仓1内底部设置一环凹槽,用于堆肥时的水分收集。

优化的,所述注气口231向外与注气泵连接,用于进行曝气时供气。

优化的,所述水泵4出口还设置有排污口,方便排污。

在具体实施时,将堆肥原料从进料口11送入堆肥仓1,进行堆肥发酵,并利用曝气喷淋装置2,按需进行曝气和水分补充,多余的水分通过水泵4经排污口排出,堆肥完成后,启动脱水装置3,打开活动挡板,肥料依次进入脱水装置 3,进行脱水,脱水完成后,经脱水出料口36出料,直接装车运输。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