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氟硅两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641954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氟硅两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氟硅低表面能两嵌段共聚物,尤其是涉及一种以大分子聚二甲基硅氧垸 为大分子引发剂,在Cu(I)Br为催化剂、N-(n-丙萄-2-吡啶甲胺为催化剂配体共同催化下经过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目标聚合物聚二甲基硅氧垸-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的制 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二甲基硅氧烷-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是一种新型的低表面能氟硅嵌段共聚物,至 今未见报道,其有着较低的表面能,有望在防污涂料、表面改性剂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有机 硅聚合物有着一些特殊的优异性能,如高弹性、极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低表面张力、高气 体渗透性、高耐热和高耐氧化性,但有机硅树脂的力学性能较差,不耐有机溶剂等等。氟碳 树脂是所有聚合物中表面能最低的并且化学稳定性好,耐溶剂性和耐侯性都非常优良的聚合 物,但其价格相对较有机硅贵许多;而氟硅聚合物则克服了两者的缺点,集两者的优点于一 身,其有着更好的综合性能和经济价值。目前合成氟硅聚合物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用聚硅 氧烷大单体嫁接到氟碳骨架;2.将全氟代侧链嫁接到聚硅氧烷骨架上;3.将含有硅氧烷和含有有机氟的两种或者以上的乙烯基单体进行共聚。这三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缺点如用聚硅氧烷 大单体嫁接到氟碳骨架的方法和将全氟代侧链嫁接到聚硅氧垸骨架上的方法通常需要在贵金属高温催化下完成反应并且破坏了聚硅氧垸的侧链结构;而利用将含有硅氧烷和含有有机氟 的两种或者以上的乙烯基单体进行共聚的方法得到的共聚物主链中根本没有聚硅氧烷的骨 架,因此失去了聚硅氧烷的某些优点。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反应条件温和、反应产物结构明确且保留各嵌段原有的骨架结 构、以及操作简便的氟硅两嵌段共聚物(聚二甲基硅氧垸-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的氟硅两嵌段共聚物为聚二甲基硅氧垸-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其结构式为其中x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聚合度,y为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PHFBMA)的 聚合度。本发明所述的氟硅两嵌段共聚物的反应式如下<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5</formula>(PDMSHj國PHFBMA-Bt) o.其中x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聚合度,y为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PHFBMA)的 聚合度。本发明所述的氟硅两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1)制备溴原子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大分子引发剂在氮气气氛保护下,以单甲醇终止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与2-溴异丁酰溴为起始原料在惰性有机溶剂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过滤,将滤液减压蒸馏除去惰性有机溶剂,再将其溶解在二氯甲垸中,用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分液,有机层用干燥剂干燥,再过滤,最后将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二氯甲烷溶剂得到油状黄色的溴原 子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大分子引发剂;按摩尔比,单甲醇终止的聚二甲基硅氧烷2-溴异 丁酰溴:三乙胺为1 : (1.35 3.20) : (2'52 6.04);2)制备聚二甲基硅氧垸-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新型两嵌段共聚物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在惰性气氛保护下进行,以溴原子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大分子为引发剂,以卤化亚 铜为催化剂,以含吡淀环化合物或含吡啶环化合物的衍生物中的一种为催化剂配体,在惰性溶剂甲苯中进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按摩尔比,单体(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催化剂 引发剂催化剂配体=(15 100) :1:1:2,然后经过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至少3次后, 加热反应结束后,将所合成的聚合物用四氢呋喃或二氯甲垸等惰性溶剂稀释,再将稀释后的 溶液通过氧化铝柱除去催化剂,将滤液用旋转蒸发仪除去惰性溶剂,沉淀到沉淀剂中,反复 溶解-沉淀至少3次后再将得到的产物真空干燥,得到聚二甲基硅氧烷-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 酸酯共聚物,即氟硅两嵌段共聚物。在步骤1)中,所用的惰性有机溶剂选fi四氢呋喃或者二氯甲垸等;所用的氮气的纯度 最好大于99.995%;搅拌的时间为12 24h;反应的温度为0 40°C;所用的碳酸氢钠溶液最 好为饱和溶液;所用的蒸馏最好采用旋转蒸发仪;所用的过滤最好采用滤纸过滤;干燥剂最 好用无水硫酸镁或者无水硫酸钠。在步骤2)中,所述的惰性气体最好采用高纯氮,其浓度最好大于99.995%;所述的催化 剂配体最好为N-(n-丙基)-2-吡啶甲胺;所述的冷冻最好用液氮,温度最好在—80'C以下;所 述的抽真空最好采用油泵;所述的氧化铝柱最好采用碱性氧化铝柱;所用的蒸发最好采用旋 转蒸发仪;加热的温度为40 120°C,加热的时间最好控制在3 10h;所述的真空干燥的温 度最好为40 5(TC,真空度最好为0.08 一O.lMPa。沉淀剂可选用低级醇,优选甲醇或乙醇。与现有的氟硅聚合物的化学合成方法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在于1.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不仅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收率高,相比较于一般自由基法, 具有更温和的反应温度并且反应产物的结构更加清晰,分子量分布更窄。2.相比较于阴离子 聚合法,具有更少的副反应和更加温和的反应条件,对反应单体、溶剂等一系列反应物的要 求相对低得多。3.本发明中的最终产物具有微相分离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易于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列实施例将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11)在氮气气氛保护下,将1份单甲醇终止的聚二甲基硅氧烷、1.35份2-溴异丁酰溴与2.52份三乙胺在0'C下进行反应。然后将上述的溶液搅拌反应24h,反应结束后,将其过滤, 将滤液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再将其溶解在二氯甲垸中,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数次,分液,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除水,再过滤,最后将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二氯甲烷溶剂得到油状黄 色的大分子引发剂;2)反应体系必须严格除氧,将l份的大分子为引发剂、l份的溴化亚铜为催化剂、2份 的N-(n-丙基)-2-吡啶甲胺为催化剂配体与15份的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在4(TC下反 应,在加热之前,反应物溶液经过4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后,加热溶液,反应10h结束 后,将所合成的聚合物用四氢呋喃溶剂稀释,再将稀释后的溶液通过氧化铝柱除去催化剂, 将滤液用旋转蒸发仪除去溶剂,到黏度明显变稠的时候将其沉淀到沉淀剂中,反复溶解-沉淀 4次后再将得到的产物放在4(TC真空干燥箱(真空度为0.08Mpa)中烘干得到聚二甲基硅氧 垸-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实施例21) 在氩气气氛保护下,将1份单甲醇终止的聚二甲基硅氧垸、1.5份2-溴异丁酰溴与3 份三乙胺在5t:下进行反应。然后将上述的溶液搅拌反应20h,反应结束后,将其过滤,将滤 液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再将其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用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分液,有机层 用无水硫酸镁干燥除水,再过滤,最后将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二氯甲垸溶剂得到油状黄色的大 分子引发剂;2) 反应体系必须严格除氧,将l份的大分子为引发剂、l份的氯化亚铜为催化剂、2份 的l, 1, 4, 7, 7-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为催化剂配体与20份的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 在50'C下反应,在加热之前,反应物溶液经过4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后,加热溶液,反 应9h结束后,将所合成的聚合物用二氯甲垸溶剂稀释,再将稀释后的溶液通过氧化铝柱除去 催化剂,将滤液用旋转蒸发仪除去溶剂,到黏度明显变稠的时候将其沉淀到沉淀剂中,反复 溶解-沉淀4次后再将得到的产物放在5(TC真空干燥箱中(真空度为一0.1MPa)烘干得到聚 二甲基硅氧垸-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实施例31)在氮气气氛保护下,将l份单甲醇终止的聚二甲基硅氧垸、1.8份2-溴异丁酰溴与3 份三乙胺在15'C下进行反应。然后将上述的溶液搅拌反应18h,反应结束后,将其过滤,将 滤液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再将其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分液,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除水,再过滤,最后将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二氯甲烷溶剂得到油状黄 色的大分子引发剂;2)反应体系必须严格除氧,将l份的大分子为引发剂、l份的溴化亚铜为催化剂、2份 的l, 1, 4, 7, 7-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为催化剂配体与20份的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 在60'C下反应,在加热之前,反应物溶液经过4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后,加热溶液,反 应8h结束后,将所合成的聚合物用四氢呋喃稀释,再将稀释后的溶液通过碱性氧化铝柱除去 催化剂,将滤液用旋转蒸发仪除去溶剂,到黏度明显变稠的时候将其沉淀到沉淀剂中,反复 溶解-沉淀4次后再将得到的产物放在45'C真空干燥箱中(真空度为0.09MPa)烘干得到聚二 甲基硅氧烷-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实施例41) 在氮气气氛保护下,将1份单甲醇终止的聚二甲基硅氧垸、1.8份2-溴异丁酰溴与3 份三乙胺在20'C下进行反应。然后将上述的溶液搅拌反应15h,反应结束后,将其过滤,将 滤液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再将其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分液,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除水,再过滤,最后将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二氯甲烷溶剂得到油状黄 色的大分子引发剂;2) 反应体系必须严格除氧,将l份的大分子为引发剂、l份的溴化亚铜为催化剂、2份 的N-(n-丙基)-2-吡啶甲胺为催化剂配体与30份的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在60'C下反 应,在加热之前,反应物溶液经过4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后,加热溶液,反应6h结束后, 将所合成的聚合物用四氢呋喃稀释,再将稀释后的溶液通过碱性氧化铝柱除去催化剂,将滤 液用旋转蒸发仪除去溶剂,到黏度明显变稠的时候将其沉淀到沉淀剂中,反复溶解-沉淀4次 后再将得到的产物放在4(TC真空干燥箱中(真空度为0.09MPa)烘干得到聚二甲基硅氧垸-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实施例51) 除了反应时间为17h外,其它同实施例4中的步骤1);2) 反应体系必须严格除氧,将l份的大分子为引发剂、l份的氯化亚铜为催化剂、2份 的N-(n-丙萄-2-吡啶甲胺为催化剂配体与35份的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在12(TC下反 应,在加热之前,反应物溶液经过4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后,加热溶液,反应3h结束后, 将所合成的聚合物用四氢呋喃稀释,再将稀释后的溶液通过碱性氧化铝柱除去催化剂,将滤 液用旋转蒸发仪除去溶剂,到黏度明显变稠的时候将其沉淀到沉淀剂中,反复溶解-沉淀4次 后再将得到的产物放在4(TC真空干燥箱中(真空度为0.09MPa)烘干得到聚二甲基硅氧烷-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实施例61) 在氮气气氛保护下,将1份单甲醇终止的聚二甲基硅氧垸、2份2-溴异丁酰溴与3.2 份三乙胺在25'C下进行反应。然后将上述的溶液搅拌反应14h,反应结束后,将其过滤,将 滤液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再将其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分液,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除水,再过滤,最后将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二氯甲烷溶剂得到油状黄 色的大分子引发剂;2) 除了配体改为l, 1, 4, 7, 7-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外,其它同实施例5中的步骤2)。 实施例71) 在氮气气氛保护下,将l份单甲醇终止的聚二甲基硅氧烷、3.2份2-溴异丁酰溴与3.5 份三乙胺在25。C下进行反应。然后将上述的溶液搅拌反应16h,反应结束后,将其过滤,将 滤液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再将其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分液,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除水,再过滤,最后将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二氯甲垸溶剂得到油状黄 色的大分子引发剂;2) 反应体系必须严格除氧,将l份的大分子为引发剂、l份的氯化亚铜为催化剂、2份 的N-(n-丙基)-2-吡啶甲胺为催化剂配体与40份的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在75'C下反 应,在加热之前,反应物溶液经过4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后,加热溶液,反应7h结束后, 将所合成的聚合物用四氢呋喃稀释,再将稀释后的溶液通过碱性氧化铝柱除去催化剂,将滤 液用旋转蒸发仪除去溶剂,到黏度明显变稠的时候将其沉淀到沉淀剂中,反复溶解-沉淀4次 后再将得到的产物放在45'C真空干燥箱中(真空度为0.08MPa)烘干得到聚二甲基硅氧垸-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实施例81) 除反应温度为3(TC外,其余同实施例7中的步骤1);2) 反应体系必须严格除氧,将l份的大分子为引发剂、l份的溴化亚铜为催化剂、2份 的l, 1, 4, 7, 7-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为催化剂配体与45份的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 在70。C下反应,在加热之前,反应物溶液经过4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后,加热溶液,反 应6h结束后,将所合成的聚合物用四氢呋喃稀释,再将稀释后的溶液通过碱性氧化铝柱除去 催化剂,将滤液用旋转蒸发仪除去溶剂,到黏度明显变稠的时候将其沉淀到沉淀剂中,反复 溶解-沉淀4次后再将得到的产物放在4(TC真空干燥箱中(真空度为0.09MPa)烘干得到聚二 甲基硅氧烷-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实施例91)除反应温度为35'C外,其余同实施例7中的步骤1);2)反应体系必须严格除氧,将l份的大分子为引发剂、l份的溴化亚铜为催化剂、2份 的l, 1, 4, 7, 7-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为催化剂配体与50份的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 在80'C下反应,在加热之前,反应物溶液经过4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后,加热溶液,反 应5h结束后,将所合成的聚合物用四氢呋喃稀释,再将稀释后的溶液通过碱性氧化铝柱除去 催化剂,将滤液用旋转蒸发仪除去溶剂,到黏度明显变稠的时候将其沉淀到沉淀剂中,反复 溶解-沉淀4次后再将得到的产物放在40。C真空干燥箱中(真空度为0.08MPa)烘干得到聚二 甲基硅氧烷-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实施例101) 除反应温度为40'C,反应时间为14h外,其余同实施例7中的步骤1);2) 反应体系必须严格除氧,将l份的大分子为引发剂、l份的溴化亚铜为催化剂、2份 的N-(n-丙基)-2-吡啶甲胺为催化剂配体为催化剂配体与50份的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 在9(TC下反应,在加热之前,反应物溶液经过4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后,加热溶液,反 应5h结束后,将所合成的聚合物用四氢呋喃稀释,再将稀释后的溶液通过碱性氧化铝柱除去 催化剂,将滤液用旋转蒸发仪除去溶剂,到黏度明显变稠的时候将其沉淀到沉淀剂中,反复 溶解-沉淀4次后再将得到的产物放在45'C真空干燥箱中(真空度为0.09MPa)烘干得到聚二 甲基硅氧垸-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实施例111) 除反应温度为35°C,反应时间为24h外,其余同实施例7中的步骤1);2) 反应体系必须严格除氧,将l份的大分子为引发剂、l份的氯化亚铜为催化剂、2份 的N-(n-丙基)-2-吡啶甲胺为催化剂配体为催化剂配体与70份的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为单体 在12(TC下反应,在加热之前,反应物溶液经过4次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后,加热溶液,反 应3.5h结束后,将所合成的聚合物用四氢呋喃稀释,再将稀释后的溶液通过碱性氧化铝柱除 去催化剂,将滤液用旋转蒸发仪除去溶剂,到黏度明显变稠的时候将其沉淀到沉淀剂中,反 复溶解-沉淀4次后再将得到的产物放在4(TC真空干燥箱中(真空度为0.08MPa)烘干得到聚 二甲基硅氧烷-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实施例121) 除反应温度为4(TC外,其余同实施例11中的步骤1);2) 除单体为100份、催化剂配体为1, 1, 4, 7, 7-五甲基二乙烯基三胺、加热温度为 IO(TC外,其余同实施例11中的步骤2)。
权利要求
1.一种氟硅两嵌段共聚物,其特征在于为聚二甲基硅氧烷-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其结构式为其中x为聚二甲基硅氧烷的聚合度,y为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度。
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氟硅两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反应式为:<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2</formula>其中x为聚二甲基硅氧垸的聚合度,y为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氟硅两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1)制备溴原子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垸大分子引发剂在氮气气氛保护下,以单甲醇终止 的聚二甲基硅氧垸与2-溴异丁酰溴为起始原料在惰性有机溶剂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过滤,将滤液减压蒸馏除去惰性有机溶剂,再将其溶解在二氯甲烷中,用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分液, 有机层用干燥剂干燥,再过滤,最后将滤液减压蒸馏除去二氯甲垸溶剂得到油状黄色的溴原 子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垸大分子引发剂;按摩尔比,单甲醇终止的聚二甲基硅氧烷2-溴异 丁酰溴:三乙胺为1 : 1.35 3.20 : 2.52 6.04;2)制备聚二甲基硅氧垸-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新型两嵌段共聚物原子转移自由 基聚合在惰性气氛保护下进行,以溴原子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大分子为引发剂,以卤化亚 铜为催化剂,以含吡啶环化合物或含吡啶环化合物的衍生物中的一种为催化剂配体,在惰性 溶剂甲苯中进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按摩尔比,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催化剂引发剂 催化剂配体=15 100 :1:1:2,然后经过冷冻-抽真空-解冻循环至少3次后,加热反应结束 后,将所合成的聚合物用四氢呋喃或二氯甲烷等惰性溶剂稀释,再将稀释后的溶液通过氧化 铝柱除去催化剂,将滤液用旋转蒸发仪除去惰性溶剂,沉淀到沉淀剂中,反复溶解-沉淀至少 3次后再将得到的产物真空干燥,得到聚二甲基硅氧烷-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即氟硅两嵌段共聚物。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氟硅两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l)中, 所用的惰性有机溶剂选自四氢呋喃或者二氯甲烷;所用的氮气的纯度大于99.995%。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氟硅两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l)中,搅拌的时间为12 24h;反应的温度为0 4(TC;所用的碳酸氢钠溶液为饱和溶液;所用的蒸 馏采用旋转蒸发仪;所用的过滤采用滤纸过滤;干燥剂用无水硫酸镁或无水硫酸钠。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氟硅两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 所述的惰性气体釆用高纯氮,其浓度大于99.995%。
7.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氟硅两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 所述的催化剂配体为N-(n-丙基)-2-吡啶甲胺。
8.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氟硅两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 所述的冷冻用液氮,温度在一8(TC以下;所述的抽真空釆用油泵;所述的氧化铝柱采用碱性 氧化铝柱;所用的蒸发采用旋转蒸发仪。
9.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氟硅两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 加热的温度为40 12(TC,加热的时间控制在3 10h;所述的真空干燥的温度为40 5(TC, 真空度为0.08 _O.lMPa。
10.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氟硅两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 沉淀剂为低级醇。
全文摘要
一种氟硅两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涉及一种氟硅低表面能两嵌段共聚物。提供一种反应条件温和、反应产物结构明确且保留各嵌段原有的骨架结构、以及操作简便的氟硅两嵌段共聚物(聚二甲基硅氧烷-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氟硅两嵌段共聚物为聚二甲基硅氧烷-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制备时,先制备溴原子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大分子引发剂;再制备聚二甲基硅氧烷-b-聚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新型两嵌段共聚物。
文档编号C08F283/12GK101235124SQ20081007044
公开日2008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8日
发明者何腾云, 戴李宗, 罗正鸿 申请人:厦门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