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杂化亚磷酸盐框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25865阅读:6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杂化亚磷酸盐框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晶态无机-有机杂化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的杂化亚磷酸盐框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磷酸铝框架材料的报道极大丰富了金属磷酸盐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由于其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的意义,人们不断在探索具有较大孔道结构的新型晶态金属磷酸盐框架材料。与金属磷酸盐相比,三连接的hpo32-单元能降低m-o-p连接性,易于获得更加空旷的骨架,如具有18元环孔道的亚磷酸钴材料cohpo-cj2,具有20元环孔道的tjpu-3,具有24元环孔道的cr-nku-24和scu-24,具有26元环孔道的异金属亚磷酸盐nthu-5以及含有28-,40-,48-,56-,64-和72元环孔道nthu-13家族材料等。

除了亚磷酸代替磷酸易于得到较大孔道骨架,选择适宜的有机胺客体分子作为模板(或结构导向剂)也被很好用于目标产物的构筑。有机胺的模板效应已从其种类、大小、形状、电荷等多个方面被广泛探究,与模板效应相比,如何有效利用有机胺的配位效应,构建具有较大孔道结构的微孔材料,这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将具有潜在配位模式的有机胺引入金属亚磷酸盐体系,通过调控有机胺单元的配位模式与三连接的hpo32-单元连接有望获得具有较大孔道的新型杂化亚磷酸盐框架材料。基于上述考虑,探索zn-h3po3-tib(tib=1,3,5-三(1-咪唑基)苯)体系,考虑到以下特征:(a)作为刚性中性有机分子,tib被广泛用于多孔金属有机框架的构筑,通过组装金属离子、有机tib分子和各种羧酸配体获得多例具有多孔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因此,用无机亚磷酸代替有机羧酸配体有望得到新型杂化框架材料;(b)根据软硬酸碱理论,有机tib分子易于结合zn2+,利于杂化骨架的形成;(c)与金属离子配位时,中性tib分子可以减少同hpo32-间的配位竞争,利于组装。所以,寻求一种新型的杂化亚磷酸盐框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基于软硬酸碱理论和晶体工程策略,以新型晶态杂化亚磷酸盐框架材料的合成为导向,通过向金属亚磷酸盐体系引入合适的有机单元(tib),合成具有新颖结构与性质的杂化亚磷酸盐多孔材料,通过对无机配体亚磷酸、有机配体tib以及金属源的组装探究,设计并制备杂化亚磷酸盐框架材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寻求设计提供一种杂化亚磷酸盐框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对无机配体亚磷酸(-2价态)、有机配体tib(中性)以及金属源(+2价态)的组装探究,制备出一例杂化亚磷酸盐框架材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杂化亚磷酸盐框架材料具有三维框架结构,其中所有锌原子四配位,具有四面体构型,无机配体亚磷酸根采取η111:μ3模式桥连三个锌原子,有机配体tib采取η111:μ3模式桥连三个锌原子;18个亚磷酸根四面体和18个锌四面体连接形成双层18-元环结构,邻近的双层18-元环通过共用顶点氧原子形成基于18-元环构筑单元的层状结构,所得层状超分子构筑单元通过共用顶点氧原子按照(–a–b–c–)n堆积模式形成三维框架,有机配体tib通过与锌原子形成zn–n配位键填充在18-元环空腔内形成最终杂化框架;其分子式为{[zn8(hpo3)8(tib)2]·(h2o)6},分子量为1823.49,晶体学数据为z=3,空间群p32。

本发明制备杂化亚磷酸盐框架材料的具体过程为:

(1)、将0.49mmol锌源、1.90~3.00mmol无机磷源、0.07mmol有机配体、0.5ml有机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和1.5ml水混合均匀得到混合物;

(2)、将步骤(1)制成的混合物装入带聚四氟乙烯反应釜的不锈钢高压反应容器中,在145℃晶化7天得到结晶性良好的块状无色晶体;

(3)、将步骤(2)所得的块状无色晶体用离子水洗涤、抽滤,并在室温下干燥,即得到杂化亚磷酸盐晶体。

本发明所述的锌源为氧化锌;无机磷源为亚磷酸;有机配体为(1,3,5-三(1-咪唑基)苯)(tib);不锈钢反应釜的容积为25ml。

本发明合成了一例新型晶态杂化亚磷酸盐框架材料,该杂化框架具有双层18-元环结构基元,该结构基元通过共定点连接形成单层,所得单层按照(–a–b–c–)n模式堆积形成三维无机框架;有机组分(1,3,5-三(1-咪唑基)苯)通过与金属配位填充在18-元环空腔内,参与杂化框架的形成;质子导电测试表明其在30%相对湿度和20℃时的电导率为8.8×10-11scm-1;在20℃的饱和水蒸汽中,其电导率为7.21×10-5scm-1,温度升到70℃时,其电导率为1.54×10-4scm-1。荧光测试表明锌的化合物在310nm激发波下的呈现峰值位于356nm与456nm的两个发射带,最大发射峰位于356nm,呈现蓝光发射;在50k-500k的温度测试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两个发射峰强度逐渐减弱,当温度达到300k时,峰值位于456nm的发射带基本消失,仅呈现356nm处的发射带,继续升高温度,该发射峰发光强度继续减弱。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杂化亚磷酸盐框架材料为新型结构,其制备工艺简单,原料易得,成本低,环境友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杂化亚磷酸盐框架材料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杂化亚磷酸盐框架材料的红外光谱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杂化亚磷酸盐框架材料的热重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杂化亚磷酸盐框架材料在70℃的饱和水蒸汽中的电导率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杂化亚磷酸盐框架材料的变温荧光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将0.04g氧化锌、0.24g亚磷酸、0.02g(1,3,5-三(1-咪唑基)苯)、0.5mln,n-二甲基甲酰胺和1.5ml水加入到25ml聚四氟乙烯为衬里的不锈钢反应釜中,然后将装有反应液的不锈钢反应釜密封,在145℃的烘箱中晶化7天,待反应完成后将不锈钢反应釜取出在室温下自然冷却,将不锈钢反应釜内生成的晶体移出并用去离子水反复清洗5次,室温下烘干得到无色块状晶体。

本实施例对制备的无色块状晶体进行单晶衍射,数据分析表明所得晶体具有三维框架结构,其中,无机配体亚磷酸根采取η111:μ3模式桥连三个锌原子,有机配体(1,3,5-三(1-咪唑基)苯)采取η111:μ3模式桥连三个锌原子。18个亚磷酸根四面体和18个锌四面体连接形成双层18-元环结构,邻近的双层18-元环通过共用顶点氧原子形成基于18-元环构筑单元的层状结构,所得的层状超分子构筑单元通过共用顶点氧原子按照(–a–b–c–)n堆积模式形成三维框架,有机组分通过与锌原子形成zn–n配位键填充在18-元环空腔内形成最终杂化框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将0.04g氧化锌、0.20g亚磷酸、0.02g(1,3,5-三(1-咪唑基)苯)、0.5mln,n-二甲基甲酰胺和1.5ml水加入到25ml聚四氟乙烯为衬里的不锈钢反应釜中,然后将装有反应液的不锈钢反应釜密封,在145℃的烘箱中晶化7天后得到无色块状晶体。经过如实施例1中冷却、过滤、洗涤和干燥的方法,得到的目标产物各项表征及结果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将0.04g氧化锌、0.16g亚磷酸、0.02g(1,3,5-三(1-咪唑基)苯)、0.5mln,n-二甲基甲酰胺和1.5ml水加入到25ml聚四氟乙烯为衬里的不锈钢反应釜中,然后将装有反应液的不锈钢反应釜密封,在145℃的烘箱中晶化7天后得到无色块状晶体。经过如实施例1中冷却、过滤、洗涤和干燥的方法,得到的目标产物各项表征及结果与实施例1相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