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打断共轭的给受体型分子内基激复合物发光材料及其在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7464发布日期:2018-06-08 21:12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基于打断共轭的给受体型分子内基激复合物发光材料及其在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有机电致发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类基于打断共轭的给受体型分子内基激复合物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制备OLEDs器件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自从柯达公司邓青云博士等人在1987年首次报道多层器件结构的有机超薄膜电致发光器件以来,OLEDs产业迅猛发展并走向实际应用。但是,目前OLEDs领域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目前已经商业化的材料大都是基于铱或铂等重金属的磷光材料。磷光材料可以利用重金属原子强烈的旋轨耦合作用使三线态发光,从而实现100%的内量子效率。但是重金属元素资源储量有限,价格昂格,不适于长期开发应用。而有机荧光材料不含贵金属,主要由C、H、O、N、S等元素构成,价格相对更加廉价。有机荧光材料不能利用三线态,因此器件效率很低。因此,开发能利用三线态的有机荧光材料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般而言,最低三线激发态(T1)能量低于最低单线激发态(S1)能量。如果要实现三线态到单线态的反向系间蹿越(RISC),需要小的T1—S1能级差,以实现室温下T1到S1的反向系间蹿越。T1—S1能级差与电子—空穴对的束缚能直接相关,束缚能越小,T1—S1能级差也就越小。电子—空穴对的束缚能与其波函数的重叠程度相关,电子和空穴各自的波函数在空间重叠程度越小,束缚能也就越小,越有利于实现T1到S1的反向系间蹿越。sp3杂化轨道在空间呈现正四面体型。将给受体用sp3杂化方式的C,O,S,Si等原子连接,能有效的打断给受体之间的共轭,通过选择合适的给受体,可以将最低激发态调节为给受体间的电荷转移态。这样,电子局域在受体上,空穴局域在给体上,给受体间的共轭被中间sp3杂化的连接基团打断,因此,激发态的电子和空穴在空间完全分离,束缚能小,有利于电子自旋翻转,实现三线态到单线态的反向系间蹿越。这种利用sp3杂化原子为打断共轭的连接基团,将给受体以打断共轭的方式连接,以达到电子和空穴小的束缚能的策略,可以实现有效的三线态激子利用。这种分子设计策略特点在于给受体间没有直接共轭,类似于将基激复合物中充当给体和受体的两个不同基团引入到同一个分子内,因此在这里我们提出利用分子内基激复合物发光实现三线态有效利用的概念。这一分子设计理念具有普适性,可以实现荧光分子有效的三线态利用,从而达到提升器件性能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子内基激复合物发光材料,这种发光材料以sp3杂化方式的原子为打断共轭的连接基团,将给受体连接起来,可以实现小的激子束缚能,从而实现荧光材料有效的三线态利用,提升OLEDs荧光材料器件性能。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以上述材料为母体,Ir(ppy)3为客体的掺杂型OLEDs器件。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

一种基于打断共轭的给受体型分子内基激复合物发光材料,具有如下P1n到P4n所示结构通式:

其中D代表电子给体:

A代表电子受体:

优选地,上述基于打断共轭的给受体型分子内基激复合物发光材料具有P1-P24所示的任一结构式:

上述有机荧光小分子主要通过亲核取代反应,Ullmann偶联及Suzuki偶联制备得到。

一种基于上述有机小分子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由玻璃基板、ITO阳极、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阴极组成;发光层为以本发明所述的复合物发光材料制备得到;或以本发明所述的复合物发光材料为母体材料,以Ir(ppy)3为客体材料掺杂制备得到,Ir(ppy)3的质量掺杂浓度为3~10%;或以mCP为母体,以本发明所述的复合物发光材料为客体材料掺杂制备得到,本发明所述的复合物发光材料的质量掺杂浓度为40~60%。

本发明的原理为:一种分子内基激复合物发光的材料,以sp3杂化方式的C,O,S,Si等原子作为打断共轭的连接基团将给受体连接起来,通过选择合适的给受体,可以将最低激发态调节为给受体间电荷转移激发态。这样形成的激发态空穴波函数局域在给体上,电子波函数局域在受体上,激子中电子和空穴的波函数在空间上完全分离,电子和空穴束缚能小,有利于激发态电子自旋翻转实现三线态到单线态的反向系间蹿越,从而有效利用三线态。这种分子设计策略相当于以sp3杂化方式的基团为桥连,给受体间没有直接共轭,把分子间基激复合物中充当给受体的两个基团引入到同一个分子内,有利于在单个分子中实现小的T1—S1能级差。

本发明的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如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有机荧光小分子结构单一确定,合成简单,提纯便利,便于研究结构与性能关系,有利于工业化放大生产。

(2)本发明的有机荧光小分子有很好的热稳定性,蒸镀薄膜平整均一,无明显相分离,适用于基于蒸镀技术的非掺杂OLEDs器件。

(3)本发明的有机荧光小分子具有较高的HOMO能级和较低的LUMO能级,有利于载流子平衡的注入与传输。

(4)本发明的有机荧光小分子三线态和单线态能级差小,能通过三线态到单线态的反向系间蹿越有效利用三线态。

(5)本发明的有机荧光小分子制备的Ir(ppy)3的掺杂器件在高亮度下显示了较高的器件效率,器件效率滚降小。

附图说明

图1:P22的热失重曲线;

图2:P22非掺杂蒸镀薄膜的吸收和发射光谱;

图3:P22的循环伏安曲线;

图4:P22的非掺杂薄膜的光致发光寿命衰减曲线;

图5:以P22为母体、Ir(ppy)3为客体的掺杂器件电流密度—电压—亮度曲线;

图6:以P22为母体、Ir(ppy)3为客体的掺杂器件外量子效率和功率效率曲线;

图7:以P22为母体、Ir(ppy)3为客体的掺杂器件在不同电压下电致发光光谱;

图8:以P4为母体、Ir(ppy)3为客体的掺杂器件电流密度—电压—亮度曲线;

图9:以P4为母体、Ir(ppy)3为客体的掺杂器件外量子效率和功率效率曲线;

图10:以P4为母体、Ir(ppy)3为客体的掺杂器件在不同电压下电致发光光谱;

图11:以P5为母体、Ir(ppy)3为客体的掺杂器件电流密度—电压—亮度曲线;

图12:以P5为母体、Ir(ppy)3为客体的掺杂器件外量子效率和功率效率曲线;

图13:以P5为母体、Ir(ppy)3为客体的掺杂器件在不同电压下电致发光光谱;

图14:以P5为发光层的非掺杂器件电流密度—电压—亮度曲线;

图15:以P5为发光层的非掺杂器件外量子效率和功率效率曲线;

图16:以P5为发光层的非掺杂器件在不同电压下电致发光光谱;

图17:以P5为发光层的掺杂器件电流密度—电压—亮度曲线;

图18:以P5为发光层的掺杂器件外量子效率和功率效率曲线;

图19:以P5为发光层的掺杂器件在不同电压下电致发光光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P1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M1的合成:M1通过Suzuki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4,4'-二溴二苯醚(5mmol,1.63g),4-氰基苯硼酸(5mmol,735mg),四三苯基膦钯(0.1mmol,115mg)溶解于40mL甲苯和20mL的碳酸钾水溶液(2.0mol L-1),在氮气保护下9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872mg,产率:50%)。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349.16,理论值为349.01。

P1的合成:P1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1(5mmol,1.75g),9,10-二氢-9,9-二甲基吖啶(5mmol,1.05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0.2mmol,58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3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白固体(2.03g,产率:85%)。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478.43,理论值为478.20。元素分析(%)C34H26N2O:理论值C 85.33,H 5.48,N 5.85;测试值C 85.35,H 5.47,N5.84。

实施例2

本实施例P2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M2的合成:M2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4,4'-二溴二苯醚(30mmol,9.77g),9,10-二氢-9,9-二甲基吖啶(5mmol,1.05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0.2mmol,111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4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10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50:1,体积比)得到白固体(1.03g,产率:45%)。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455.17,理论值为455.09。

M3的合成:M3通过Suzuki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2(5mmol,2.28g),联硼酸频那醇酯(10mmol,2.54g),醋酸钾(15mmol,1.47g),[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0.1mmol,73mg)溶解于60mL二氧六环,在氮气保护下9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3:1,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2.14g,产率:75%)。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503.63,理论值为503.26。

P2的合成:P2通过Suzuki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3(5mmol,2.52g),2-氯-4,6-二苯基-1,3,5-三嗪(5mmol,1.34g),四三苯基膦钯(0.1mmol,115mg)溶解于40mL甲苯和20mL的碳酸钾水溶液(2.0mol L-1),在氮气保护下9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3:1,体积比)得到浅蓝绿色固体(2.13g,产率:70%)。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608.44,理论值为608.26。元素分析(%)C42H32N4O:理论值C 83.87,H 5.30,N9.20;测试值C 83.89,H 5.31,N 9.19。

实施例3

本实施例P3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M4的合成:M4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得到。250mL圆底烧瓶中,将4,4'-二溴二苯醚(30mmol,9.77g)溶解于新蒸四氢呋喃,-78℃氮气保护下,边搅拌边逐滴滴加正丁基锂(33mmol,2.4M,13.75mL),-78℃下继续搅拌4小时。将二(均三甲苯基)氟化硼(30mmol,8.05g)溶解于新蒸四氢呋喃,并逐滴加入到反应体系中,氮气保护下室温搅拌两天。倒入水中淬灭反应,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20:1,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6.71g,产率:45%)。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496.37,理论值为496.16。

P3的合成:P3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4(5mmol,2.48g),9,10-二氢-9,9-二甲基吖啶(5mmol,1.05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0.2mmol,58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3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淡蓝绿色固体(2.66g,产率:85%)。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625.60,理论值为625.35。元素分析(%)C45H44BNO:理论值C 86.39,H 7.09,N 2.24;测试值C 86.41,H 7.10,N 2.23。

实施例4

本实施例P4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P4的合成:P4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1(5mmol,1.75g),吩恶嗪(5mmol,910m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0.2mmol,58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3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白固体(1.92g,产率:85%)。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478.43,理论值为452.15。元素分析(%)C31H20N2O2:理论值C 82.28,H 4.46,N 6.19;测试值C 82.27,H 4.46,N 6.20。

实施例5

本实施例P5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M5的合成:M5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4,4'-二溴二苯醚(30mmol,9.77g),吩恶嗪(5mmol,910m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0.2mmol,111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4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10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50:1,体积比)得到白固体(965mg,产率:45%)。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429.27,理论值为429.04。

M6的合成:M6通过Suzuki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5(5mmol,2.15g),联硼酸频那醇酯(10mmol,2.54g),醋酸钾(15mmol,1.47g),[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0.1mmol,73mg)溶解于60mL二氧六环,在氮气保护下9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3:1,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1.78g,产率:75%)。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477.33,理论值为477.21。

P5的合成:P5通过Suzuki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6(5mmol,2.39g),2-氯-4,6-二苯基-1,3,5-三嗪(5mmol,1.34g),四三苯基膦钯(0.1mmol,115mg)溶解于40mL甲苯和20mL的碳酸钾水溶液(2.0mol L-1),在氮气保护下9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3:1,体积比)得到浅黄色固体(2.03g,产率:70%)。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582.46,理论值为582.21。元素分析(%)C39H26N4O2:理论值C 80.39,H 4.50,N 9.62;测试值C 80.37,H 4.51,N 9.63。

实施例6

本实施例P6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P6的合成:P6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4(5mmol,2.48g),吩恶嗪(5mmol,910m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0.2mmol,58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3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5:1,体积比)得到淡绿色固体(2.54g,产率:85%)。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599.68,理论值为599.30。元素分析(%)C42H38BNO2:理论值C 84.14,H 6.39,N 2.34;测试值C 84.12,H 6.39,N 2.33。

实施例7

本实施例P7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M7的合成:M7通过Suzuki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4,4'-二溴二苯硫醚(5mmol,1.71g),4-氰基苯硼酸(5mmol,735mg),四三苯基膦钯(0.1mmol,115mg)溶解于40mL甲苯和20mL的碳酸钾水溶液(2.0mol L-1),在氮气保护下9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912mg,产率:50%)。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365.06,理论值为364.99。

P7的合成:P7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7(5mmol,1.82g),9,10-二氢-9,9-二甲基吖啶(5mmol,1.05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0.2mmol,58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3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白固体(2.11g,产率:85%)。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494.82,理论值为494.18。元素分析(%)C34H26N2S:理论值C 82.56,H 5.30,N 5.66;测试值C 82.57,H 5.31,N 5.64。

实施例8

本实施例P8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M8的合成:M8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4,4'-二溴二苯硫醚(30mmol,10.25g),9,10-二氢-9,9-二甲基吖啶(5mmol,1.05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0.2mmol,111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4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10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50:1,体积比)得到白固体(1.06g,产率:45%)。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471.53,理论值为471.07。

M9的合成:M9通过Suzuki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8(5mmol,2.36g),联硼酸频那醇酯(10mmol,2.54g),醋酸钾(15mmol,1.47g),[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0.1mmol,73mg)溶解于60mL二氧六环,在氮气保护下9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3:1,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1.95g,产率:75%)。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519.48,理论值为519.24。

P8的合成:P8通过Suzuki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9(5mmol,2.60g),2-氯-4,6-二苯基-1,3,5-三嗪(5mmol,1.34g),四三苯基膦钯(0.1mmol,115mg)溶解于40mL甲苯和20mL的碳酸钾水溶液(2.0mol L-1),在氮气保护下9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3:1,体积比)得到浅蓝绿色固体(2.18g,产率:70%)。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624.71,理论值为624.23。元素分析(%)C42H32N4S:理论值C 80.74,H 5.16,N 8.97;测试值C 80.75,H 5.17,N 8.96。

实施例9

本实施例P9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M10的合成:M10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得到。250mL圆底烧瓶中,将4,4'-二溴二苯硫醚(30mmol,10.25g)溶解于新蒸四氢呋喃,-78℃氮气保护下,边搅拌边逐滴滴加正丁基锂(33mmol,2.4M,13.75mL),-78℃下继续搅拌4小时。将二(均三甲苯基)氟化硼(30mmol,8.05g)溶解于新蒸四氢呋喃,并逐滴加入到反应体系中,氮气保护下室温搅拌两天。倒入水中淬灭反应,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20:1,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6.91g,产率:45%)。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512.29,理论值为512.13。

P9的合成:P9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10(5mmol,2.56g),9,10-二氢-9,9-二甲基吖啶(5mmol,1.05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0.2mmol,58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3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淡蓝绿色固体(2.72g,产率:85%)。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641.57,理论值为641.33。元素分析(%)C45H44BNS:理论值C 84.23,H 6.91,N 2.18;测试值C 84.25,H 6.91,N2.17。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P10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P10的合成:P10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7(5mmol,1.82g),吩恶嗪(5mmol,910m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0.2mmol,58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3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白固体(1.99g,产率:85%)。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468.39,理论值为468.13。元素分析(%)C31H20N2OS:理论值C 79.46,H 4.30,N 5.98;测试值C 79.48,H 4.31,N 5.98。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P11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M11的合成:M11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4,4'-二溴二苯硫醚(30mmol,10.25g),吩恶嗪(5mmol,910m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0.2mmol,111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4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10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50:1,体积比)得到白固体(1.01g,产率:45%)。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445.34,理论值为445.01。

M12的合成:M12通过Suzuki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11(5mmol,2.23g),联硼酸频那醇酯(10mmol,2.54g),醋酸钾(15mmol,1.47g),[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0.1mmol,73mg)溶解于60mL二氧六环,在氮气保护下9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3:1,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1.85g,产率:75%)。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493.61,理论值为493.19。

P11的合成:P11通过Suzuki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12(5mmol,2.47g),2-氯-4,6-二苯基-1,3,5-三嗪(5mmol,1.34g),四三苯基膦钯(0.1mmol,115mg)溶解于40mL甲苯和20mL的碳酸钾水溶液(2.0mol L-1),在氮气保护下9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3:1,体积比)得到浅蓝绿色固体(2.08g,产率:70%)。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598.70理论值为598.18。元素分析(%)C39H26N4OS:理论值C 78.24,H 4.38,N 9.36;测试值C 78.25,H 4.38,N 9.38。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P12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P12的合成:P12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10(5mmol,2.56g),吩恶嗪(5mmol,910m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0.2mmol,58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3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淡蓝绿色固体(2.61g,产率:85%)。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615.49,理论值为615.28。元素分析(%)C42H38BNOS:理论值C 81.94,H 6.22,N 2.28;测试值C 81.95,H 6.22,N 2.27。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P13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M13的合成:250mL圆底烧瓶中,将1,1-双(4'-氨基苯基)环己烷(20mmol,5.33g)溶解在25%H2SO4中(120mmol,47g),0℃下,边搅拌边逐滴滴加15mL NaNO2水溶液(43mmol,2.97g),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2小时。然后在50℃剧烈搅拌下,将反应混合物逐滴加入到100mL KI(8.63g,52mmol)水溶液中,继续在50℃剧烈搅拌下反应6小时。将反应溶液倒入Na2S2O3水溶液中,

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以正己烷为洗脱剂柱层析分离得到白固体(3.91g,产率:40%)。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488.12,理论值为487.95。

M14的合成:M14通过Suzuki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13(5mmol,2.44g),4-氰基苯硼酸(5mmol,735mg),四三苯基膦钯(0.1mmol,115mg)溶解于40mL甲苯和20mL的碳酸钾水溶液(2.0mol L-1),在氮气保护下9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1.16g,产率:50%)。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463.33,理论值为463.08。

P13的合成:P13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14(5mmol,2.32g),9,10-二氢-9,9-二甲基吖啶(5mmol,1.05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0.2mmol,58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3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白固体(2.31g,产率:85%)。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544.46,理论值为544.29。元素分析(%)C40H36N2:理论值C 88.20,H 6.66,N 5.14;测试值C 88.22,H 6.65,N 5.14。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P14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M15的合成:M15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13(30mmol,14.64g),9,10-二氢-9,9-二甲基吖啶(5mmol,1.05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0.2mmol,111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4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10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50:1,体积比)得到白固体(1.28g,产率:45%)。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569.65,理论值为569.16。

M16的合成:M16通过Suzuki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15(5mmol,2.84g),联硼酸频那醇酯(10mmol,2.54g),醋酸钾(15mmol,1.47g),[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0.1mmol,73mg)溶解于60mL二氧六环,在氮气保护下9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3:1,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2.14g,产率:75%)。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569.58,理论值为569.35。

P14的合成:P14通过Suzuki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16(5mmol,2.84g),2-氯-4,6-二苯基-1,3,5-三嗪(5mmol,1.34g),四三苯基膦钯(0.1mmol,115mg)溶解于40mL甲苯和20mL的碳酸钾水溶液(2.0mol L-1),在氮气保护下9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3:1,体积比)得到浅蓝绿色固体(2.36g,产率:70%)。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674.71,理论值为674.34。元素分析(%)C48H42N4:理论值C 85.43,H 6.27,N 8.30;测试值C 85.44,H 6.27,N 8.29。

实施例15

本实施例P15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M17的合成:M17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得到。250mL圆底烧瓶中,将M13(30mmol,14.64g)溶解于新蒸四氢呋喃,-78℃氮气保护下,边搅拌边逐滴滴加正丁基锂(33mmol,2.4M,13.75mL),-78℃下继续搅拌4小时。将二(均三甲苯基)氟化硼(30mmol,8.05g)溶解于新蒸四氢呋喃,并逐滴加入到反应体系中,氮气保护下室温搅拌两天。倒入水中淬灭反应,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20:1,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8.23g,产率:45%)。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610.67,理论值为610.23。

P15的合成:P15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17(5mmol,3.05g),9,10-二氢-9,9-二甲基吖啶(5mmol,1.05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0.2mmol,58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3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淡蓝绿色固体(2.94g,产率:85%)。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691.81,理论值为691.43。元素分析(%)C51H54BN:理论值C 88.54,H 7.87,N 2.02;测试值C 88.53,H 7.88,N2.01。

实施例16

本实施例P16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P16的合成:P16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14(5mmol,2.32g),吩恶嗪(5mmol,910m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0.2mmol,58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3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白固体(2.20g,产率:85%)。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518.37,理论值为518.24。元素分析(%)C37H30N2O:理论值C 85.68,H 5.83,N 5.40;测试值C 85.70,H 5.82,N 5.41。

实施例17

本实施例P17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M18的合成:M18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13(30mmol,14.64g),吩恶嗪(5mmol,910m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0.2mmol,111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4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10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50:1,体积比)得到白固体(1.22g,产率:45%)。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543.58,理论值为543.11。

M19的合成:M19通过Suzuki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18(5mmol,2.72g),联硼酸频那醇酯(10mmol,2.54g),醋酸钾(15mmol,1.47g),[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0.1mmol,73mg)溶解于60mL二氧六环,在氮气保护下9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3:1,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2.04g,产率:75%)。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543.45,理论值为543.29。

P17的合成:P17通过Suzuki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19(5mmol,2.72g),2-氯-4,6-二苯基-1,3,5-三嗪(5mmol,1.34g),四三苯基膦钯(0.1mmol,115mg)溶解于40mL甲苯和20mL的碳酸钾水溶液(2.0mol L-1),在氮气保护下9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3:1,体积比)得到浅蓝绿色固体(2.27g,产率:70%)。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648.43,理论值为648.29。元素分析(%)C45H36N4O:理论值C 83.31,H 5.59,N 8.64;测试值C 83.30,H 5.59,N 8.66。

实施例18

本实施例P18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P18的合成:P18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17(5mmol,3.05g),吩恶嗪(5mmol,910m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0.2mmol,58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3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淡蓝绿色固体(2.83g,产率:85%)。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665.71,理论值为665.38。元素分析(%)C48H48BNO:理论值C 86.60,H 7.27,N 2.10;测试值C 86.62,H 7.26,N 2.11。

实施例19

本实施例P19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M20的合成:250mL圆底烧瓶中,将1,4-二溴苯(50mmol,11.69g)溶解于新蒸乙醚,0℃氮气保护下,边搅拌边逐滴滴加正丁基锂(55mmol,2.4M,23mL),0℃下继续搅拌3小时。将二苯基二氯硅烷(50mmol,10.51mL)逐滴加入到反应体系中,氮气保护下室温搅拌两天。倒入水中淬灭反应,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乙醇重结晶得到白色固体(20.91g,产率:85%)。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491.98,理论值为491.95。

M21的合成:M21通过Suzuki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20(5mmol,2.46g),4-氰基苯硼酸(5mmol,735mg),四三苯基膦钯(0.1mmol,115mg)溶解于40mL甲苯和20mL的碳酸钾水溶液(2.0mol L-1),在氮气保护下9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1.29g,产率:50%)。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515.24,理论值为515.07。

P19的合成:P19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21(5mmol,2.58g),9,10-二氢-9,9-二甲基吖啶(5mmol,1.05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0.2mmol,58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3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2.74g,产率:85%)。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644.71,理论值为644.26。元素分析(%)C46H36N2Si:理论值C 85.67,H 5.63,N 4.34;测试值C 85.69,H 5.63,N 4.35。

实施例20

本实施例P20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M22的合成:M22通过Suzuki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20(5mmol,2.46g),联硼酸频那醇酯(5mmol,1.27g),醋酸钾(15mmol,1.47g),[1,1'-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二氯化钯(0.1mmol,73mg)溶解于60mL二氧六环,在氮气保护下9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3:1,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1.08g,产率:40%)。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540.29,理论值为540.13。

M23的合成:M23通过Suzuki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22(5mmol,2.70g),2-氯-4,6-二苯基-1,3,5-三嗪(5mmol,1.34g),四三苯基膦钯(0.1mmol,115mg)溶解于40mL甲苯和20mL的碳酸钾水溶液(2.0mol L-1),在氮气保护下9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3:1,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1.13g,产率:35%)。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645.61,理论值为645.12。

P20的合成:P20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23(5mmol,3.23g),9,10-二氢-9,9-二甲基吖啶(5mmol,1.05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0.2mmol,58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3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浅蓝绿色固体(3.29g,产率:85%)。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774.45,理论值为774.32。元素分析(%)C54H42N4Si:理论值C 83.68,H 5.46,N 7.23;测试值C 83.69,H 5.46,N7.21。

实施例21

本实施例P21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M24的合成:M24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得到。250mL圆底烧瓶中,将M20(30mmol,14.76g)溶解于新蒸四氢呋喃,-78℃氮气保护下,边搅拌边逐滴滴加正丁基锂(33mmol,2.4M,13.75mL),-78℃下继续搅拌4小时。将二(均三甲苯基)氟化硼(30mmol,8.05g)溶解于新蒸四氢呋喃,并逐滴加入到反应体系中,氮气保护下室温搅拌两天。倒入水中淬灭反应,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20:1,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8.94g,产率:45%)。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662.39,理论值为662.22。

P21的合成:P21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24(5mmol,3.31g),9,10-二氢-9,9-二甲基吖啶(5mmol,1.05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0.2mmol,58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3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淡蓝绿色固体(3.36g,产率:85%)。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791.63,理论值为791.41。元素分析(%)C57H54BNSi:理论值C 86.45,H 6.87,N 1.77;测试值C 86.46,H 6.88,N1.77。

实施例22

本实施例P22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P22的合成:P22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21(5mmol,2.58g),吩恶嗪(5mmol,910m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0.2mmol,58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3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2.63g,产率:85%)。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618.39,理论值为618.21。元素分析(%)C43H30N2OSi:理论值C 83.46,H 4.89,N 4.53;测试值C 83.48,H 4.90,N 4.52。

实施例23

本实施例P23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P23的合成:P23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23(5mmol,3.23g),吩恶嗪(5mmol,910m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0.2mmol,58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3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浅蓝绿色固体(3.18g,产率:85%)。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748.55,理论值为748.27。元素分析(%)C51H36N4OSi:理论值C 81.79,H 4.85,N 7.48;测试值C 81.81,H 4.85,N 7.49。

实施例24

本实施例P24的制备,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P24的合成:P24通过Ullmann偶联制备。100mL圆底烧瓶中,将M24(5mmol,3.31g),吩恶嗪(5mmol,910mg),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1mmol,92mg),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0.2mmol,58mg),叔丁醇钾(10mmol,1.12g)溶解于30mL甲苯中,在氮气保护下110℃搅拌回流24小时。反应结束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旋转蒸发浓缩萃取液,柱层析分离(石油醚:二氯甲烷=4:1,体积比)得到淡蓝绿色固体(3.25g,产率:85%)。产品进一步通过升华提纯。质谱MALDI-TOF(m/z)[M+]:测试值为765.69,理论值为765.36。元素分析(%)C54H48BNOSi:理论值C 84.69,H 6.32,N 1.83;测试值C 84.70,H 6.32,N 1.85。

实施例25

一种掺杂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分子结构为P22的有机小分子为母体,Ir(ppy)3为客体的发光层材料,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如下:

ITO/HATCN(6nm)/TAPC(25nm)/TCTA(15nm)/EML(20nm)/TPBI(40nm)/LiF(1nm)/Al(120nm)。其中EML为以P22为母体,Ir(ppy)3为客体的掺杂型发光层,掺杂浓度为5%(质量百分数,如无特殊说明,掺杂浓度均指质量浓度)。

器件制备过程如下:将ITO透明导电玻璃在去离子水:乙醇混合液(体积比1:1)中浸泡两小时,再用无尘纸擦拭干净,然后用去离子水超声清洗一遍,最后依次用异丙醇—丙酮—甲苯—丙酮—异丙醇反复超声清洗三遍。在制备器件之前,用氮气将ITO玻璃基片吹干,在紫外线臭氧下辐照半小时,然后置于蒸镀腔体内,抽真空至5×10-4Pa,在上述ITO玻璃基片上依次蒸镀器件所需的材料,得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中,有机层蒸镀速度为LiF蒸镀速度为Al蒸镀速度为

本实施例以P22为母体,Ir(ppy)3为客体的掺杂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流密度—电压—亮度曲线,外量子效率—亮度曲线,功率效率—亮度曲线图和不同电压下电致发光谱分别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所得器件的光电性能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25以P22为母体,Ir(ppy)3为客体(5%质量浓度)的OLEDs器件性能

实施例26

一种掺杂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分子结构为P4的有机小分子为母体,Ir(ppy)3为客体的发光层材料,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如下:

ITO/HATCN(6nm)/TAPC(25nm)/TCTA(15nm)/EML(20nm)/TPBI(40nm)/LiF(1nm)/Al(120nm)。其中EML为以P4为母体,Ir(ppy)3为客体的掺杂型发光层,掺杂质量浓度为3%。

器件制备过程与实施例25相似。本实施例以P4为母体,Ir(ppy)3为客体的掺杂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流密度—电压—亮度曲线,外量子效率—亮度曲线,功率效率—亮度曲线图和不同电压下电致发光谱分别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所得器件的光电性能如表2所示。

表2:实施例26以P4为母体,Ir(ppy)3为客体(3%质量浓度)的OLEDs器件性能

实施例27

一种掺杂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分子结构为P5的有机小分子为母体,Ir(ppy)3为客体的发光层材料,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如下:

ITO/HATCN(6nm)/TAPC(25nm)/TCTA(15nm)/EML(20nm)/TPBI(40nm)/LiF(1nm)/Al(120nm)。其中EML为以P5为母体,Ir(ppy)3为客体的掺杂型发光层,掺杂质量浓度为10%。

器件制备过程与实施例25相似。本实施例以P5为母体,Ir(ppy)3为客体的掺杂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流密度—电压—亮度曲线,外量子效率—亮度曲线,功率效率—亮度曲线图和不同电压下电致发光谱分别如图11、图12和图13所示,所得器件的光电性能如表3所示。

表3:实施例27以P5为母体,Ir(ppy)3为客体(10%质量浓度)的OLEDs器件性能

实施例28

一种非掺杂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分子结构为P5的有机小分子为发光层材料,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如下:

ITO/HATCN(6nm)/TAPC(20nm)/TCTA(10nm)/mCP(10nm)/EML(20nm)/TPBI(40nm)/LiF(1nm)/Al(120nm)。其中EML为以P5为发光材料的非掺杂型发光层。

器件制备过程与实施例25相似。本实施例以P5为发光材料的非掺杂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流密度—电压—亮度曲线,外量子效率—亮度曲线,功率效率—亮度曲线图和不同电压下电致发光谱分别如图14、图15和图16所示,所得器件的光电性能如表4所示。

表4:实施例28以P5为发光材料的非掺杂型OLEDs器件性能

实施例29

一种掺杂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以为mCP母体,分子结构为P5的有机小分子为发光客体,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如下:

ITO/HATCN(6nm)/TAPC(20nm)/TCTA(10nm)/mCP(10nm)/EML(20nm)/TPBI(40nm)/LiF(1nm)/Al(120nm)。其中EML为以mCP为母体,分子结构为P5的有机小分子为发光客体的掺杂型发光层,掺杂质量浓度为50%。

器件制备过程与实施例25相似。本实施例以mCP为母体,P5为发光客体的掺杂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流密度—电压—亮度曲线,外量子效率—亮度曲线,功率效率—亮度曲线图和不同电压下电致发光谱分别如图17、图18和图19所示,所得器件的光电性能如表5所示。

表5:实施例29以mCP为母体,P5为客体(50%质量浓度)的OLEDs器件性能

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所用材料的结构式如下,均可以购买得到: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它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