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0547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用于冷却发动机的热交换器的车辆。
背景技术
通常,具有用于冷却发动机的热交换器的摩托车(车辆)是已知的(例如,参见专利文件1和专利文件2)。
专利文件1公开了一种摩托车,该摩托车具有用于冷却设置在护腿板中的发动机的散热器(热交换器),该护腿板盖住驾驶员的腿部的前侧,并在其前方区域具有开口。在该专利文件1的结构中,认为散热器的冷却水将由穿过护腿板开口而导入的、撞击散热器的一部分行驶风进行冷却。
而且,专利文件2公开了另一种摩托车,该摩托车具有用于冷却设置在护腿板中的发动机的散热器和散热器护栅,该散热器护栅具有导风窗,该导风窗定位在护腿板中散热器的前面,其小于散热器的核心部分。
专利文件1JP-A-2002-37166专利局公报专利文件2JP-A-2002-37165专利局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专利文件1公开的结构不具有将已经从护腿板的开口导入的行驶风进一步导向散热器的构造,所以专利文件1中公开的结构在将足够量的行驶风导向散热器方面有困难。于是,由于难以充分冷却散热器(热交换器)中的冷却水,因而出现了难以充分冷却发动机的问题。
由于具有导风窗的散热器护栅定位在散热器前面,所以专利文件2中公开的结构能够使用该导风窗将从护腿板的开口导入的行驶风进一步导向散热器的核心。然而,在专利文件2中,设置在散热器护栅中的导风窗小于散热器的核心部分。于是,难以将散热器的核心部分的整个区域都暴露给行驶风。因此,难以增大撞击散热器核心部分的行驶风的量,因而难以充分冷却散热器(热交换器)中的冷却水。从而,又出现了难以充分冷却发动机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并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足够数量的行驶风导向到热交换器核心部分的车辆。
本发明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效果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的车辆包括前管;连接到前管上、以向下向后延伸的车架;设置在车架下面的发动机;护腿板,它盖住驾驶员的腿部的前侧,并且在其前方区域具有开口;设置在护腿板的开口中的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行驶风穿过的核心部分,并冷却发动机;和导风壁,它固定到护腿板上,以将行驶风导向热交换器。该导风壁包括从护腿板的开口的前端表面向前突出的前部;和具有后端的后部,该后端与热交换器的核心部分的横向侧端相邻定位。
如上所述,根据这一方面所述的车辆构造成使得,在具有从前管向下向后延伸的车架的下框架式车辆中,将行驶风导向热交换器的导风壁固定到护腿板上,该护腿板盖住驾驶员的腿部的前侧,并且导风壁包括从护腿板的开口的前端表面向前突出的前部;和具有后端的后部,该后端与核心部分的横向侧端相邻定位。于是,导风壁的后端将从导风壁的前部导入的行驶风导向热交换器的整个核心部分。因此,可以将足够量的行驶风导向到热交换器的核心部分上。因而,可以充分冷却热交换器中的冷却水,于是可以充分冷却发动机。而且,导风壁的前部从护腿板的前端表面向前突出,从而热交换器和导风壁前部前端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热交换器和护腿板的开口的前端表面之间的距离。于是,即使热交换器和护腿板的开口的前端表面之间的距离较小,导风壁的前部也能防止行驶风到热交换器的导风距离缩短。从而,可以防止发生导风量的减少,导风量的减少可能会在行驶风到热交换器的距离较短时发生。于是,能够将更加足量的行驶风导向到热交换器的核心部分。


附图1是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摩托车的整体结构;附图2是根据附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摩托车的发动机及发动机周围的放大侧视图;附图3是根据附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摩托车的护腿板及其周围的正视图;附图4是沿着附图3的线100-100的剖视图;附图5是沿着附图3的线110-110的剖视图;附图6是沿着附图3的线120-120的剖视图;附图7是沿着附图3的线130-130的剖视图;附图8是沿着附图3的线140-140的剖视图;附图9是侧视图,示出了根据附图1中的实施例所述的摩托车的导风壁的详细结构;附图10是正视图,示出了根据附图1中的实施例所述的摩托车的导风壁的详细结构;附图11是侧视图,用于描述根据附图1中的实施例所述的摩托车的导风壁与护腿板相联接的联接结构;附图12是正视图,用于描述根据附图1中的实施例所述的摩托车的导风壁与护腿板相联接的联接结构;
附图13是侧视图,用于描述根据附图1中的实施例所述的摩托车的护腿板与车体盖相联接的联接结构;附图14是透视图,用于描述行驶风相对于根据附图1中的实施例所述的摩托车的导风壁的流动;附图15是剖视图,用于描述行驶风相对于根据附图1中的实施例所述的摩托车的导风壁的流动;附图16是另一剖视图,用于描述行驶风相对于根据附图1中的实施例所述的摩托车的导风壁的流动。
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附图1是侧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摩托车的整体结构。附图2是根据附图1中所示实施例所述的摩托车的发动机和发动机周围的放大侧视图。附图3是根据附图1中所示实施例所述的摩托车的护腿板和护腿板周围的正视图。附图4至15是用于描述根据附图1中所示实施例所述的摩托车的详细结构的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附图标记FWD表示在摩托车的行驶方向上“向前”。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将下框架式(under-bone)摩托车作为车辆的实例描述,降低了摩托车在车座和手把之间的车架(主车架),使驾驶员很容易地跨骑在车座上。下面参照附图1至15,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摩托车的结构。
如附图1中所示,主车架3的前端连接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下框架式摩托车1中的前管2上。顺便提及,该主车架3为本发明的“车架”的实例。而且,主车架3形成得向下向后延伸。而且,后臂支架4连接到主车架3的后端上。另外,座椅横档5连接到主车架3上,以向上向后延伸。而且,后拉索6在主车架3的后端和座椅横档5的相应后部之间延伸。前管2、主车架3、后臂支架4、座椅横档5和后拉索6共同形成了车体主车架。
而且,一对前叉7定位在前管2下面。前轮8与这对前叉7的底部相联接,用于转动。前挡泥板9设置在该前轮8上方,以盖住前轮8的顶部。同时,手把10与前管2的顶部相联接,用于旋转移动。后视镜11在其靠近每个手把10内端的部分处固定到每个手把10上。而且,前灯12面向前定位在手把10的内端处。
而且,如附图1和3所示,发动机13放置在主车架3下面。如附图1和2所示,该发动机13定位成使得汽缸轴倾斜地向上向前延伸。而且,如附图1所示,用于冷却发动机13的散热器14放置在相对于发动机14向前和向上的位置处,并位于主车架3下面。顺便说一句,散热器14是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实例。而且,如附图3所示,散热器14包括一对水箱部分14a、14b和核心部分14c,该水箱部分在摩托车1的宽度方向(方向A)上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该核心部分定位在这对水箱部分14a和14b之间。该核心部分14c具有大量未示出的孔,行驶风50穿过这些孔。而且,如附图1所示,散热器14通过供给管15和返回管16与发动机13相联接。
当散热器14冷却发动机13时,在冷却发动机13之后变暖的冷却水首先通过供给管15送到散热器14的水箱部分14a(参见附图3)。在变暖的水在核心部分14c中冷却之后(参见附图3),将水送到散热器14的水箱部分14b(参见附图3)。然后,冷却的水通过返回管16返回至发动机13。另外,如附图14所示,在散热器14的核心部分14c中,当摩托车1行驶时(参见附图1),冷却水通过撞击前表面并穿过核心部分14c的行驶风(空气)50进行冷却(散热)。
而且,如附图1和3所示,散热器14的储水箱(回收水箱)17放置在相对于发动机13的向前和向下位置处。储水箱17积聚了一部分由于散热器14的冷却水变热而体积已经增大的冷却水,使得储水箱具有使散热器14中冷却水的量保持恒定的功能。而且,储水箱17通过注水管和排水管18与散热器14相联接。而且,排气管19固定到发动机13的下部上。该排气管19相对于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向右弯曲,并向后延伸成与消声器20相联接。
而且,如附图1所示,连接到主车架3上的后臂支架4具有回转轴21。该回转轴21以枢转的方式支撑后臂22的前端,用于垂直摆动移动。后轮23与该后臂22的后端相联接,用于转动。而且,车座24放置在座椅横档5的上方。而且,车体盖25在车体的后侧和前侧之间延伸,其固定成将前管2和座椅横档5盖住。另外,如附图1所示,后挡泥板26固定到车体盖25沿行驶方向(附图1中的箭头FWD方向)的后侧上,以盖住后轮23的顶部。
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2至8所示,车体盖25在行驶方向(附图1中的箭头FWD方向)上的前侧具有一对护腿板27,该护腿板在宽度方向(方向A)上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以盖住驾驶员的腿部的前侧,并且该护腿板具有开口60。这对护腿板27设置在散热器14的两侧上,以将散热器14插入它们之间。而且,如附图13所示,每个护腿板27都具有用于螺钉的数个螺钉孔27a,以将护腿板固定到车体盖25上。而且,每个护腿板27的前部27b都具有向内向前逐渐变细的构造,使得相应前部27b在车体的宽度方向(附图3的方向A)上彼此接近。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11、12和15所示,每个护腿板27都具有固定到其上的由树脂制成的导风壁28,用于将行驶风50导向散热器14。如附图9和10所示,每个导风壁28都具有数个螺钉孔28a、前部28b和后部28c。如附图3和6所示,每个导风壁28的前部28b都设置成从护腿板27的前端表面向前突出。而且,如附图2所示,导风壁28的前部28b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水平方向上的突出尺寸)在接近导风壁28的底部时变得较大。而且,在正视图中,每个导风壁28后部28c的后端28d在车体的宽度方向(附图3的方向A)上与散热器14的核心部分14c的其中一个横侧端14d相邻定位。也就是说,每个导风壁28的后部28c定位成盖住散热器14的水箱部分14a或14b的前侧,并基本不盖住散热器14的核心部分14c的前侧。而且,如附图6所示,每个导风壁28的后部28c都向内向后延伸,使得导风壁28的相应前部28b在车体的宽度方向(附图3的方向A)上彼此接近。而且,如附图15所示,每个导风壁28都形成得使向前扩展的导风壁28的前部28b的扩展角θ1大于向前扩展的每个护腿板27的前部的扩展角θ2。而且,如附图2所示,每个导风壁28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都大于侧视图中散热器14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而且,每个导风壁28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都小于侧视图中各个护腿板27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
而且,如附图14至16所示,每个护腿板27都具有导风通道29,以将已经穿过散热器14的核心部分14c的行驶风50导向车体外。如附图15所示,每个导风通道29都用相应的护腿板27和相应的导风壁28进行限定。而且,如附图3、14和16所示,在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上,每个导风通道29都在导风通道29的向前和向上位置处具有进风口30,以将行驶风51引入。而且,在行驶方向(箭头FWD方向)上,每个导风通道29都在导风通道29的向后和向下位置处具有出风口31,以导引行驶风50、51。而且,每个出风口31都具有向后向下延伸的数个百叶窗31a。而且,开口32形成在进风口30和出风口31之间,以将已经穿过散热器14的核心部分14c(参见附图14)的行驶风50导引到每个导风通道29。顺便说一句,进风口30是本发明的“第一开口”的实例,而出风口31是本发明的“第二开口”的实例。而且,开口32是本发明的“第三开口”的实例。另外,通过使用行驶风51从进风口30到出风口31的气流,已经穿过散热器14的核心部分14c的行驶风50可以引入到相应的导风通道29中。于是,可以很容易地将已经穿过散热器14的核心部分14c的行驶风50引入到导风通道29中。因而,大量的行驶风50可以穿过散热器14的核心部分14c。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所述车辆构造成使得,在具有从前管2向下向后延伸的主车架3的下框架式摩托车1中,将行驶风50导向散热14的导风壁28固定到护腿板27上,盖住驾驶员的腿部的前侧,并且每个导风壁28都包括前部28b和后部28c,该前部从相应护腿板27的开口60的前端表面向前突出,该后部具有与核心部分14c的其中一个横向侧端14d相邻定位的后端28d。于是,从每个导风壁28的前部28b引入的行驶风50通过每个导风壁28的后端28d导向到散热器14的整个核心部分14c。因此,可以将足够量的行驶风50导向到散热器14的核心部分14c。因而,可以充分冷却散热器14中的冷却水,从而可以充分冷却发动机13。而且,每个导风壁28的前部28b从相应护腿板27的前端表面向前突出,因而,散热器14和每个导风壁28前部28b的前端之间的距离可以大于散热器14和每个护腿板27的开口60的前端表面之间的距离。于是,即使散热器14和每个护腿板27的开口60的前端表面之间的距离较小,每个导风壁28的前部28b也能够防止行驶风50到散热器14的导风距离较短。从而,可以防止发生在行驶风50到散热器14的距离较短时所可能导致的导风量下降。于是,可以将更加足量的行驶风50导向散热器14的核心部分14c。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导风壁28的后部28c都盖住散热器14的水箱部分14a或14b的相应前侧,并基本不盖住散热器14的核心部分14c的前侧,因而,在不撞击水箱部分14a和14b的情况下,通过一对导风壁28可以将行驶风50直接地导向核心部分14c,于是可以将较大量的行驶风50导向到散热器14的核心部分14c。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导风壁28都形成得沿车体的宽度方向(附图3的方向A)从导风壁28的前部28b向内延伸至导风壁28的后部28c,因而可以将流动穿过更外侧位置的行驶风50导向到散热器14的核心部分14c,于是可以将更大量的行驶风50导向到散热器14的核心部分14c。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导风壁28都形成使得,向前扩展的导风壁28的前部28b的扩展角θ1形成得大于向前扩展的相应护腿板27的前部27b的扩展角θ2,因而,这对导风壁28的相应前部28b能够以比这对护腿板27的前部27b的开口更大的宽度导引行驶风50,于是可以将更大量的行驶风50导向到散热器14。因而,可以将更加足量的行驶风50导向到散热器14,于是可以更加充分地冷却发动机13。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每个导风壁28的前部28b都以扩展角θ1向前突出,该扩展角大于相应的护腿板27的前部27b的扩展角θ2,所以即使每个护腿板27都形成得在车体的宽度方向(附图3的方向A)上向内延伸,也可以将足量的行驶风50导向到散热器14。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这对导风壁28固定到这对护腿板27上,这对护腿板定位在散热器14的两个横向侧上,因而,这对导风壁28能够导引散热器14的两个横向侧上的行驶风50,于是能够增加导向到散热器14上的行驶风50。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每个导风通道29都与相应的护腿板27和相应的导风壁28一起形成,所以即使设置有导风通道29,也能够防止部件数量增多。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每个导风壁28的前部28b沿前后方向的尺寸在接近导风壁28的底部时变得较大,因而能够获得下述效果。也就是说,如附图2所示,每个护腿板27的前边缘都具有一定的前倾角,以在外侧视图中体现车辆的紧凑性,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散热器14使用来自前方的行驶风来冷却自身,所以为了保持良好的冷却性能,难以具有比一定角度更加倾斜的散热器14。在该连接中,只通过护腿板27,难以确保用于在散热器14的下部中沿前后方向对风进行导向的尺寸。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每个导风壁28的前部28b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在水平方向上的突出尺寸)朝导风壁28的下部变得更大,因而,通过导风壁28能够很容易地确保用于在护腿板27的下部中沿前后方向对风进行导向的尺寸。另外,每个导风壁28在高度上的尺寸小于侧视图中相应的护腿板27在高度上的尺寸,因而即使设置有导风壁28,也能在侧视图中辨认出具有一定前斜角的护腿板27的前边缘。于是,能够确保护腿板27的边缘的功能,该功能用于体现车辆在外侧的紧凑性。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每个导风壁28在高度上的尺寸大于侧视图中散热器14在高度上的尺寸,所以导风壁28能够将更大量的行驶风导向到散热器14。于是,能够提高散热器14的冷却性能。
另外,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在所有的主题中都不是限制性的,而是说明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由上述实施例的描述限定,而是由权利要求限定,并且本发明的范围还包括在权利要求的等效意义和范围中的所有替换。
例如,在前述实施例中,示出了下框架式摩托车,它具有作为车辆的实例的下主车架。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其能够应用于除了摩托车之外的车辆,例如三轮车和ATV(全地形汽车),只要这些车辆是具有用于冷却器发动机的热交换器的下框架式车辆。
而且,在前述实施例中,示出了一个实例,在该实例中,一对导风壁定位在散热器的两个横侧面上。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实施例,只有一片的导风壁也可以设置在散热器的其中一个横侧面上。
而且,在前述实施例中,示出了一个实例,在该实例中,这对导风壁的相应的后部定位成将相应的水箱部分的前侧盖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实施例,这对导风壁的相应的后部也可以定位成不盖住相应的水箱部分的前侧。
更进一步,在前述实施例中,示出了使用具有水箱部分的散热器的情况,该水箱部分定位在其核心部分的两个横向侧上。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实施例,在使用具有定位在核心部分的顶部或底部上的水箱部分的散热器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附图标记描述2前管3主车架(车架)13发动机14散热器(热交换器)14a水箱部分14b水箱部分14c核心部分14d横向侧端27护腿板28导风壁28b前部28c后部28d后端29导风通道30进风口(第一开口)31出风口(第二开口)32开口(第三开口)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包括前管;车架,该车架连接到前管上,以向下向后延伸;发动机,该发动机设置在车架下面;护腿板,该护腿板盖住驾驶员的腿部的前侧,并且在其前方区域具有开口;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设置在护腿板的开口中,其包括行驶风穿过的核心部分,并冷却发动机;和导风壁,该导风壁固定到护腿板上,以将行驶风导向热交换器,且其特征在于,导风壁包括前部,该前部从护腿板的开口的前端表面向前突出;和后部,该后部具有与热交换器的核心部分的横向侧端相邻定位的后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水箱部分,该水箱部分设置在所述核心部分的横向侧上,并且导风壁的后部盖住热交换器的水箱部分的前侧,并基本不盖住热交换器的核心部分的前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导风壁形成得沿车体的宽度方向从导风壁的前部向内延伸到导风壁的后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向前扩展的所述导风壁前部的扩展角大于向前扩展的所述护腿板开口的前部的扩展角。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护腿板开口的前部的外横向侧表面形成得沿车体的宽度方向向前向内延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护腿板包括一对护腿板,它们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以预定距离彼此间隔开,以定位在热交换器的两侧上,且所述导风壁包括一对导风壁部分,它们固定在位于热交换器两侧上的所述一对护腿板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车辆还包括导风通道,该导风通道至少由护腿板和导风壁限定,以将已经穿过热交换器核心部分的行驶风导向车体外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导风通道包括引入行驶风的第一开口;向外导引行驶风的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该第三开口定位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以将已经穿过热交换器核心部分的行驶风导向导风通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第三开口定位在由护腿板和导风壁的后部所围绕的区域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核心部分的横向侧处的水箱,所述热交换器的水箱设置在所述第三开口中由导风壁的后部和护腿板所围绕的区域中。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导风壁前部的尺寸朝导风壁的下部变得较大,该前部从护腿板的开口的前端表面沿前后方向向前突出。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导风壁在高度上的尺寸大于侧视图中散热器在高度上的尺寸。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导风壁在高度上的尺寸小于侧视图中护腿板在高度上的尺寸。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车辆,其能够将足够量的行驶风引导至散热器(热交换器)的核心部分。这种车辆(下框架式摩托车1)包括前管2;主车架3,该车架连接到该前管上,以向下向后延伸;发动机13,该发动机设置在主车架3下面;护腿板27,该护腿板盖住驾驶员的腿部的前侧,并且在其前方区域具有开口60;散热器14,该散热器设置在护腿板27的开口60中,其包括有行驶风穿过的核心部分,并且使发动机冷却;和导风壁28,该导风壁固定到护腿板27上,以将行驶风导向散热器14。该导风壁28包括前部28b,该前部从护腿板27的开口60的前端表面向前突出;和后部28c,该后部具有与散热器14的核心部分14c的横向侧端14d相邻定位的后端。
文档编号B60K11/04GK1743219SQ20051009948
公开日2006年3月8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3日
发明者砂口直人, 神村薰, 金野敏彦, 松本义治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