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1109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身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在左、右前侧车架上安装了发动机·变速箱装置的车身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机动车的车身前部结构,例如专利第3226896号(专利文献1)说明书中公开了一种使左、右前侧车架的各自后半部相对于前半部向内侧偏移,防止发动机变速箱后退到车室内的车身前部结构。
下文根据附图对专利文献1进行介绍。
图13是现有技术基本结构的说明图。
车身前部结构100结构如下包括在车身前部左、右侧的左、右前侧车架101、102,将左、右前侧车架101、102中位于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03后方的部位101a、102a形成大致八字状,分别通过支架部件104、105,将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03安装在左、右前部101b、102b上。
通过这种车身前部结构100,当冲击负荷F如箭头所示那样朝车身后方施加在左、右前侧车架101、102的前端部上时,左、右前侧车架101、102被压垮,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03向车身后方移动,与形成大致八字状的后方部位101a、102a接触。
通过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03与后方部位101a、102a相接触,阻止了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03的后退。
因而,能够防止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03与间隔车室以及发动机室的挡板(dash panel)(未图示)相接触,以确保车室内的空间。
但是当冲击负荷F比较大时,仅压垮左、右前侧车架101、102,不能吸收冲击负荷。
因而在不能充分吸收冲击负荷的状态下,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03会与大致八字状的后方部位101a、102a接触。
因此,必须将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03的刚性以及左、右前侧车架101、102的刚性提高到大于等于所需刚性,在此点上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该车身前部结构能在发动机·变速箱装置与左、右前侧车架接触之前,切实地吸收冲击负荷。
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发动机·变速箱装置搭载于副车架上,该副车架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安装在前车架的下部,在构成该前车架的左、右前侧车架中,通过使位于发动机·变速箱装置后方的各个部位朝向车身后方缓缓地向接近车身中心的方向延伸,形成大致呈八字状的冲击吸收部,当将朝向车身后方的冲击负荷施加在左、右前侧车架的前端时,通过使发动机·变速箱装置与冲击吸收部接触,能够防止发动机·变速箱装置向车身后方移动,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上述冲击吸收部的各个部位上配置有向车身中心突出的左、右安装托架;该左、右安装托架以可分离的方式分别连接在上述副车架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的部位上;在施加上述冲击负荷时,左、右安装托架从上述副车架上分离,分离后的左、右安装托架被上述发动机·变速箱装置压垮。
左、右前侧车架中,在形成为八字状的左、右部位上配置有向车身中心突出的左、右安装托架。而且,该左、右安装托架以可分离的方式分别连接在副车架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的部位上。
当将朝向车身后方的冲击负荷施加在左、右前侧车架的前端上时,左、右安装托架从副车架上分离,分离后的左、右安装托架被发动机·变速箱装置压垮。
通过压垮左、右安装托架充分吸收冲击负荷,之后,发动机·变速箱装置与左、右部位接触。
因此,在发动机·变速箱装置与左、右部位接触之前,能够切实地吸收冲击负荷。
在技术方案1的车身前部结构中,由于在发动机·变速箱装置与左、右部位接触之前,能够切实地吸收冲击负荷,故无需将发动机·变速箱装置的刚性以及左、右前侧车架的刚性提高到必要之上。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右中央安装托架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右中央安装托架连接到前副车架上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右中央安装托架的剖视图。
图8是对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左、右前侧车架前端施加朝向车身后方的冲击负荷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视图。
图9是对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前副车架上施加冲击负荷的状态说明图。
图10是前副车架从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左、右中央安装托架上分离后的状态说明图。
图11是本发明所述车身前部结构的左、右中央安装托架被压垮后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本发明所述车身前部结构的左、右中央安装托架压垮后状态的说明图。
图13是对现有基本结构进行说明的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前’、‘后’、‘左’、‘右’分别以从驾驶员所看见的方向为准,Fr表示前侧,Rr表示后侧,L表示左侧,R表示右侧。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俯视图。
车身前部结构10的结构如下构成前车架10A的左、右前侧车架11、12保持规定间距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左底架13从左前侧车架11的后端11a向车身后方延伸,右底架14从右前侧车架12的后端12a向车身后方延伸,在左、右前侧车架11、12之间横向地设置有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前副车架(副车架)16安装在左、右前侧车架11、12的下部,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搭载在前副车架16上,并且,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安装在左、右前侧车架11、12上。
左前侧车架11,其左前车架部21沿车身前后方向水平延伸,左后车架部22从左前车架部21的后端21a朝向车身后方以缓缓地向接近车身中心23的方向的方式水平延伸。
右前侧车架12,其右前车架部25沿车身前后方向水平延伸,右后车架部26从右前车架部25的后端25a朝向车身后方以缓缓地向接近车身中心23的方向的方式水平延伸。
左前安装托架28设置在左前车架部21的下部,右前安装托架29设置在右前车架部25的下部。
前副车架16的左前端部(前端部)16a被螺纹卡止在左前安装托架28上,前副车架16的右前端部(前端部)16b被螺纹卡止在右前安装托架29上。
左后车架部22的前端22a的宽度W2比左前车架部21的宽度W1小。通过使前端22a的宽度W2较小而形成退让部,这样,在左侧前轮24右转时,可以确保左侧前轮24的前端部不与前端22a发生干涉。
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的变速器部31通过变速器支架部33安装在该前端22a上。
右后车架部26的前端26a的宽度W2比右前车架部的宽度W1小,通过使前端26a的宽度W2较小而形成退让部,这样,在右侧前轮24左转时,可以确保右侧前轮24的前端部不与前端26a发生干涉。
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的发动机部32通过发动机支架部34安装在该前端26a上。
如上所述,左后车架部22朝向车身后方以缓缓地向接近车身中心23的方向的方式延伸,而且,右后车架部26朝向车身后方以缓缓地向接近车身中心23的方向的方式延伸。
因此,在左、右后架部22、26中,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后方的部位(下文简称‘后方部位’)22b、26b形成大致呈八字状的冲击吸收部35。
在构成冲击吸收部35左侧的后方部位22b上设置有朝向车身中心23突出的左中央安装托架(左安装托架)37。
而且,在构成冲击吸收部35右侧的后方部位26b上设置有朝向车身中心23突出的右中央安装托架(左安装托架)38。
在前副车架16中,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的后方左安装部位16e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在左中央安装托架37上。
在前副车架16中,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的后方右安装部位16f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在右中央安装托架38上。
左底架13,其从左后车架部22的后端11a朝向车身后方至中途部位呈一定坡度地延伸,且从中途部位朝向车身后方水平延伸。
右底架14,其从右后车架部26的后端12a朝向车身后方至中途部位成一定坡度地延伸,且从中途部位朝向车身后方水平延伸。
将左后安装托架41设置在左底架13的车身中心23侧,将右后安装托架42设置在右底架14的车身中心23侧。
将隔板下横梁部件44跨设在左、右底架13、14上。将左、右后安装托架41、42的后部一体地设置在该隔板下横梁部件44上。
上述前车架10A主要由左、右前侧车架11、12、左、右底架13、14以及隔板下横梁部件44构成。
前副车架16的左后端部(后端部)16c被螺纹卡止在左后安装托架41上。而且左托架17被螺纹卡止在隔板下横梁部件44的左端部44a上。左托架17安装在左后端部16c上。
另外,前副车架16的右后端部(后端部)16d被螺纹卡止在右后安装托架42上。而且右托架18被螺纹卡止在隔板下横梁部件44的右端部44b上。右托架18安装在右后端部16d上。
因此,前副车架16安装在前车架10A的下部上。
前副车架16是大致呈矩形的框架,左、右副车架部46、47分别沿着左、右前侧车架11、12设置,其中,左、右副车架部46、47的前端部通过前副横梁48连接为一体,左、右副车架部46、47的后端部附近通过后副横梁49连接为一体。
图3是本发明所述车身前部结构的剖视图。
在左、右底架13、14的上部配置有挡板(dash board lower)45。由该挡板45将发动机室45a和车室45b隔开。
前副车架16安装在左、右前侧车架11、12及左、右底架13、14上。
前副车架16的右副车架部47在右前端部16b和右后端部16d之间形成有右凹部51,该右凹部51为船底状凹陷。
即,右凹部51具有下述形状右下倾斜部位51a从右前端部16b朝向车身后方以向下坡度倾斜延伸,右水平部位51b从该右下倾斜部位51a的后端部朝向车身后方水平延伸,右上倾斜部位51c朝向车身后方从该右水平部位51b的后端部至右后端部16d以向上坡度倾斜延伸。
在右上倾斜部位51c上设置有右安装基部53。该右安装基部53设置在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具体地说是发动机部32)的后方。
返回图2,左副车架部46是与右副车架部47左右对称的部件,在左前端部16a和左后端部16c之间设置有左凹部55,该左凹部55为船底状凹陷。
即,左凹部55具有下述形状左下倾斜部位55a从左前端部16a朝向车身后方以向下坡度倾斜延伸,左水平部位55b从该左下倾斜部位55a的后端部朝向车身后方水平延伸,左上倾斜部位55c朝向车身后方从该左水平部位55b的后端部至左后端部以向上坡度倾斜延伸。
在左上倾斜部位55c上设置有左安装基部57,该左安装基部57设置在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具体地说是变速器部31)的后方。
将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的变速器部31载置在左副车架部46的左凹部55上,变速器部31的后下安装部31a被螺栓61安装在左水平部55b上。
而且将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的发动机部32载置在右副车架部47的右凹部51上,发动机部32的后下安装部32a被螺栓61安装在右水平部51b上。
此外,将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的前端部15a通过前支架部63安装在前副横梁48上。
因此,将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保持于载置在前副车架16上的状态。
图4是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分解视图,这里左侧部位可参考图2一并进行说明。
前副车架16的右前端部16b通过螺栓64安装在右前安装托架29上。
另外,将前副车架16的右后端部16d通过螺栓65安装在右后安装托架42上。而且,右托架18通过螺栓65安装在挡板下横梁部件44的右端部44b上。右托架18安装在右后端部16d上。
同样,将前副车架16的左前端部16a通过螺栓64安装在左前安装托架28上。
另外,前副车架16的左后端部16c通过螺栓65安装在左后安装托架41上。而且,右托架18通过螺栓65、65安装在挡板下横梁部件44的左端部44a上。右托架18安装在左后端部16c上。
因此,前副车架16的左前端部16a和左后端部16c安装在左前侧车架11的下部,并且,前副车架16的右前端部16b和右后端部16d安装在右前侧车架12的下部。
在该状态下,右连接部67的下端部通过螺栓68连接在右安装基部53上,同时,右连接部67的上端部通过螺栓69a、螺母69b连接在右中央安装托架38上。
同样,左连接部71的下端部通过螺栓68连接在左安装基部57上,同时,左连接部68的上端部通过螺栓69a·螺母69b(未图示)连接在左中央安装托架37上。
左安装基部57、左连接部71和左中央安装托架37分别是与右安装基部53、右连接部67和右中央安装托架38左右对称的部件。
下面基于附图5~图7对右中央安装托架38进行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左中央安装托架37是与右中央安装托架38左右对称的部件,各个结构部件与右中央安装托架38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因而,省略了对左中央安装托架37的详细介绍。
图5是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右中央安装托架的立体图。
右中央安装托架38,其中突出部73朝向车身中心23(参照图2)突出,并且,突出部73的内部74(参考图7)形成中空状,在突出部73的周围形成伸出部75,将伸出部75例如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在右前侧车架11上。
突出部73为朝向车身中心23突出的部件,其周壁76形成为大致倒U字状并被罩77覆盖。
该突出部73,其上端部73a的突出高度为H1,下端部73b的突出高度为H2,从上端部73a向下端部73b,突出高度缓缓变高。
下端部73b的下缘73c形成为自由端。安装孔78形成在下端部73b上,从该安装孔78的下部78a至下端部73b的下缘73c形成有窄缝79。
窄缝79的宽度形成得比安装孔78的直径小。
另外,在右连接部67的上端部67a上形成有安装孔81。将螺栓69a插入该安装孔81内,将从安装孔81突出的螺栓69a插入突出部73的安装孔78内。
通过将螺母69b螺合在从安装孔78突出的螺栓69a上,可将右连接部67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在右中央安装托架38上。因而,由右中央安装托架38对前副车架16进行支承。
这里,将右中央安装托架38的突出高度形成为从上端部73a朝向下端部73b缓缓变高。上端部73a能够接近右前侧车架12。
因此,当在右中央安装托架38的下端部73b上施加方向向下负荷时,该方向向下的负荷能够从上端部73a侧被有效地传送到右前侧车架12上。
所以,通过右中央安装托架38能够有效地支承前副车架16。
而且,将右中央安装托架38的突出高度形成为从上端部73a朝向下端部73b缓缓变高,且形成中空状内部74。
这样就能够确保右中央安装托架38较大的压溃余量,能够充分地压垮右中央安装托架38。
下面基于图6及图7对可分离的连接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6是本发明所述车身前部结构的右中央安装托架连接到前侧车架上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本发明所述车身前部结构的右中央安装托架的剖视图。
将右连接部67的上端部67a通过螺栓69a·螺母69b连接到右中央安装托架38上,将右连接部67的下端部67b通过螺栓68·螺母(未图示)连接到右安装基部53上。
如图6所示,右安装基部53是从俯视图来看为大致呈L字形的部件。例如通过焊接的方式将右安装基部53固定在前副车架的右上倾斜部位51c上。
在右中央安装托架38上,从安装孔78的下部78a至下端部73b的下缘73c形成了窄缝79。因此,一旦将如箭头所示的向下负荷施加在右连接部67上,螺栓69a将从安装孔78挤出,螺栓69a一边将窄缝79压宽,一边下降。
此时,螺栓69a与螺母69b一体地沿窄缝79下降。
这样螺栓69a、螺母69b就从右中央安装托架38上挤出。
即,前副车架16的右上倾斜部位51c(副车架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的部位)通过右连接部67和右安装基部53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在右中央安装托架38上。
此外,与右中央安装托架38相同,在图2所示左中央安装托架37上,前副车架16的左上倾斜部位55c(副车架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的部位)通过左连接部71和左安装基部57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在图2所示的左中央安装托架37上。
下面基于附图8~图12对车身前部结构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8(a)、(b)是对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左、右前侧车架前端施加朝向车身后方的冲击负荷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视图。
在图8(a)中,冲击负荷F 1如箭头所示朝向车身后方施加在左、右前侧车架11、12(左前侧车架11参考图8(b))的前端11b、12b上。
在图8(b)中,左、右前侧车架11、12被压垮。
图9(a)、(b)是冲击负荷传递到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前副车架上状态的说明图。
在图9(a)中,冲击负荷F 1中的一部分负荷F2如箭头所示那样传送到左、右前侧车架11、12(左前侧车架11参考图8(b))上,同时残余负荷F3如箭头所示那样传送到前副车架16上。
前副车架16象船底那样形成向下的凹状。因而,前副车架16如箭头A所示那样向下弯曲。
在图9(b)中,负荷F4向下施加在右连接部67上。该负荷F4传送到螺栓69a上。
同样通过左连接部71,负荷F4也传送到图8(b)所示的左侧螺栓69a上。
图10(a)、(b)是前副车架从本发明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左、右中央安装托架上分离后的状态说明图。
在图10(a)中,通过传递到右侧螺栓69a上的负荷F4,使右侧螺栓69a及螺母69b(螺母69b参考图5)从安装孔78中被挤出,一边将窄缝79压宽,一边下降。
右侧螺栓69a及螺母69b从右中央安装托架38上脱落。
同样,通过负荷F4传送到图8(b)所示左侧螺栓69a上,左侧螺栓69a及螺母69b(左侧螺母69b未图示)从左侧安装孔78中被挤出,一边将左侧窄缝79(未图示)压宽,一边下降。
左侧螺栓69a及螺母69b从左中央安装托架37(参考图8(b))上脱落。
在图10(b)中,前副车架16从左、右中央安装托架37、38(左中央安装托架37参考图8(b))上分离。
前副车架16如箭头A所示那样向下弯曲。在该状态下,左、右前侧车架11、12(左前侧车架11参考图8(b))持续被压垮。
因此,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的上部15b侧如箭头C所示那样沿顺时针方向移动。
图11(a)、(b)是本发明所述车身前部结构的左、右中央安装托架被压垮后状态的说明图。
在图11(a)中,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的变速箱部31与左中央安装托架37接触,同时,发动机部32与右中央安装托架38接触。
在图11(b)中,通过发动机部32与右中央安装托架38接触,右中央安装托架38完全被压垮。
同样,通过图11(a)所示变速箱部31与左中央安装托架37接触,左中央安装托架37完全被压垮。
左、右前侧车架11、12(左前侧车架11参考图11(a))的压垮持续进行直到完全压垮状态。
因此,左、右前侧车架11、12被压垮,同时,左、右中央安装托架37、38被压垮,以此充分吸收冲击负荷F1。
图12是本发明所述车身前部结构的左、右中央安装托架压垮后状态的说明图。
在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的后方设置有由后方部位22b和后方部位26b形成的大致呈八字状的冲击吸收部35。
因此,通过压垮左、右中央安装托架37、38而充分吸收冲击负荷F1(参考图8)后,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通过左、右中央安装托架37、38与冲击吸收部35接触。
具体地说,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的变速箱部31通过左中央安装托架37而与左侧的后方部位22b接触。
同样,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的发动机部32通过右中央安装托架38而与右侧的后方部位26b接触。
因此,在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与左、右后方部位22b、26b接触之前,就能够切实地吸收冲击负荷F1。
这样,通过左、右后方部位22b、26b,不仅能够防止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向车身后方移动,也能够确保车室45b(参考图3)内空间。
而且,由于在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与左、右后方部位22b、26b接触之前,切实地吸收了冲击负荷F1,则无需将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的刚性以及左、右前侧车架11、12的刚性提高到必要之上。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左、右中央安装托架37、38的形状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
例如,左、右中央安装托架37、38的宽度、突出高度等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
而且,虽然将左、右中央安装托架37、38形成为大致矩形,但例如也可以形成为纵长椭圆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右中央安装托架38的下端部73b上形成了窄缝79,使螺栓69a可从其下端部73b分离,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其它分离机构进行分离。
其它分离机构如下例如调整安装孔78和下缘73c之间的宽度,将规定的向下负荷施加在螺栓69a上时,使安装孔78和下缘73c之间部位破裂,使螺栓69a从下端部73b分开。
本发明适用于将发动机·变速箱装置安装在左、右前侧车架上的车身前部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中,发动机·变速箱装置搭载在副车架上,该副车架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安装在前车架的下部,在构成该前车架的左、右前侧车架中,通过使位于发动机·变速箱装置后方的各个部位朝向车身后方缓缓地向接近车身中心的方向延伸,形成大致呈八字状的冲击吸收部,当朝向车身后方的冲击负荷施加在左、右前侧车架的前端时,通过使发动机·变速箱装置与冲击吸收部接触,能够防止发动机·变速箱装置向车身后方移动,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上述冲击吸收部的各个部位上配置有向车身中心突出的左、右安装托架;该左、右安装托架以可分离的方式分别连接在上述副车架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的部位上;在施加上述冲击负荷时,左、右安装托架从上述副车架上分离,分离后的左、右安装托架被上述发动机·变速箱装置压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该车身前部结构能够在发动机·变速箱装置与左、右前侧车架接触之前切实地吸收冲击负荷。车身前部结构(10),其中在形成冲击吸收部(35)的后方部位(22b、26b)上配备有左、右中央安装托架(37、38)。左、右中央安装托架(37、38)以可分离的方式分别连接在前副车架(16)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的部位上,当施加冲击负荷F 1时,左、右中央安装托架(37、38)从前副车架(16)上分离,分离后的左、右安装托架(37、38)被发动机·变速箱装置(15)压垮。
文档编号B60K5/00GK1810562SQ200510134309
公开日2006年8月2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6日
发明者三井淳, 辻野悟朗, 安原重人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