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悬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26796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悬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悬架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目前麦弗逊悬架系统下摆臂总成多采用一体式三角形臂,其结构为实心焊接件,通过两点与副车架相连,三角形臂主要承受压力。这种结构造成了三角臂体积偏大,占用了前舱空间,所以三角臂的使用更不利于前舱布置。而对于小型车,前舱布置空间本身就很有限。同时增加了非簧载质量,给车身带来更多的冲击,降低了整车平顺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悬架结构,其目的是减轻构件质量和提高空间利用率。
为了实现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所提供的这种汽车悬架结构包括摆臂、副车架纵向管梁、衬套、车轮安装圈、副车架前横梁、减震器和下摆臂,两个衬套分别设在副车架前横梁的两端并将其与两个副车架纵向管梁连接,所述的下摆臂的结构为在副车架的两侧各设置一个纵向斜撑杆,纵向斜撑杆的一端与摆臂固定联接,另一端与衬套联接。
所述的纵向斜撑杆与摆臂的联接位置在摆臂上靠近车轮安装圈,且纵向斜撑杆在摆臂的上方,纵向斜撑杆与衬套的联接位置在副车架纵向管梁的下方。
所述的纵向斜撑杆两端联接部位与杆身不在一条直线上,整个纵向斜撑杆形成了S的弯曲。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本实用新型在满足强度条件下,减小零部件质量,有利于悬架系统的布置,提高前舱空间利用率。减少了非簧载质量,从而减少了非簧载质量给车身带来的冲击,提高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同时由于弯曲的形状可在碰撞发生时产生收缩变形,提高能量吸收效果,分流车身在碰撞时的吸能负担。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摆臂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1、摆臂,2、纵向斜撑杆,3、副车架纵向管梁,4、衬套,5、减震器,6、车轮安装圈,7、副车架前横梁,8、副车架,9、下摆臂。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摆臂结构示意图所表达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汽车悬架结构,其形式为麦弗逊独立悬架,包括摆臂1、副车架纵向管梁3、衬套4、车轮安装圈6、副车架前横梁7、减震器5和下摆臂9,两个衬套4分别设在副车架前横梁7的两端并将其与两个副车架纵向管梁3连接。通过减震器5与车身连接。
为了减轻构件质量和提高空间利用率,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具体实施方式
为所述的下摆臂9的结构为在副车架8的两侧各设置一个纵向斜撑杆2,纵向斜撑杆2的一端与摆臂1固定联接,另一端与衬套4联接。该装置中由一纵向斜撑杆2与摆臂1刚性连接,组成一个中空的三角形下摆臂。纵向斜撑杆2具有一定的长度。有助于减小连接副车架8和纵向斜撑杆2另一端的衬套4的摆动角度,提高寿命。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本实用新型在满足强度条件下,减小零部件质量,有利于悬架系统的布置,提高前舱空间利用率。减少了非簧载质量即簧下质量,从而减少了非簧载质量给车身带来的冲击,提高汽车行驶的平顺性。
纵向斜撑杆2与摆臂1的联接位置在摆臂1上靠近车轮安装圈6,且纵向斜撑杆2在摆臂1的上方,纵向斜撑杆2与衬套4的联接位置在副车架纵向管梁3的下方。在满足强度条件下优化悬架系统下摆臂设计,由一纵向斜撑杆2与摆臂1刚性连接,不采用三角臂而实现了三角臂的功能,有效地减少非簧载质量,更有利于悬架系统的布置,提高前舱空间利用率。
纵向斜撑杆2两端联接部位与杆身不在一条直线上,整个纵向斜撑杆2形成了S的弯曲。由于纵向斜撑杆2为弯曲的形状,整车在发生碰撞时,纵向斜撑杆2首先发生形变,有利于碰撞能量的吸收,分流车身的碰撞吸能负担,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能。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悬架结构,包括摆臂(1)、副车架纵向管梁(3)、衬套(4)、车轮安装圈(6)、副车架前横梁(7)、减震器(5)和下摆臂(9),两个衬套(4)分别设在副车架前横梁(7)的两端并将其与两个副车架纵向管梁(3)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摆臂(9)的结构为在副车架(8)的两侧各设置一个纵向斜撑杆(2),纵向斜撑杆(2)的一端与摆臂(1)固定联接,另一端与衬套(4)联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斜撑杆(2)与摆臂(1)的联接位置在摆臂(1)上靠近车轮安装圈(6),且纵向斜撑杆(2)在摆臂(1)的上方,纵向斜撑杆(2)与衬套(4)的联接位置在副车架纵向管梁(3)的下方。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斜撑杆(2)两端联接部位与杆身不在一条直线上,整个纵向斜撑杆(2)形成了S的弯曲。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悬架结构,包括摆臂(1)、副车架纵向管梁(3)、衬套(4)、车轮安装圈(6)、副车架前横梁(7)、减震器(5)和下摆臂(9),两个衬套(4)分别设在副车架前横梁(7)的两端并将其与两个副车架纵向管梁(3)连接,所述的下摆臂(9)的结构为在副车架(8)的两侧各设置一个纵向斜撑杆(2),纵向斜撑杆(2)的一端与摆臂(1)固定联接,另一端与衬套(4)联接。本实用新型在满足强度条件下,减小零部件质量,提高前舱空间利用率。减少非簧载质量给车身带来的冲击,提高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在碰撞发生时产生收缩变形,提高能量吸收效果,分流车身在碰撞时的吸能负担。
文档编号B60G3/20GK2931177SQ20062007528
公开日2007年8月8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20日
发明者王燕平, 冯贺平 申请人: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