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11832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后倾状态、前倾状态和折
叠状态之间切换的车辆用座椅,在后倾状态下,被可倾斜地安装至座垫的座椅靠背向后倾 斜,在前倾状态下,座椅靠背向前倾斜,在折叠状态下,座椅靠背越过前倾状态进一步向前 倾斜。
背景技术
传统地,已知一种配置有允许座椅靠背在后倾状态和前倾状态之间切换的结构的 车辆用座椅(参考日本特开2002-501852号公报)。在这种类型的座椅中,通过将座椅置于 前倾状态,乘客能够容易坐到后排中的座椅上(走入状态),并且,通过将座椅置于折叠状 态,增大了行李空间(向下状态)。 在传统的车辆用座椅中,当将座椅靠背置于前倾状态时,操作设置于座垫的侧面 的前倾操作杆。如图9所示,通过该操作,使止动件操作杆33倾斜,并使止动件32沿顺时针 方向倾斜。并且,倾角调节机构12与止动件操作杆33的倾斜连动地被置于自由状态。在 该状态下,当座椅靠背11向前倾斜时,设置在座椅靠背11上的止动爪lib推压止动件32, 并且止动件32抵接被固定于座椅靠背11侧的止动件收容部36。结果,在止动件32的作用 下,阻止座椅靠背11越过其前倾位置进一步向前倾斜。 但是,如图IO所示,即使在座椅靠背11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牵引前倾操作杆 时,止动件操作杆33也倾斜,使止动件32移动到作用位置。由此,在该状态下,当座椅靠背 11被拉回到后倾状态时,例如止动爪lib等与座椅靠背11 一起倾斜的部件抵接止动件32, 对与止动件32连动的组件造成损伤。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置有如下结构的车辆用座椅在操作前 倾操作杆的状态下,当座椅靠背从折叠状态向后倾状态枢转时,该结构防止对于座椅部件 的损伤。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座椅具有止动件,其使座椅靠背的前倾停止在前倾状态;前倾操作杆; 及止动件操作机构。止动件操作机构具有通过前倾操作杆的操作而枢转的主枢转构件; 相对于主枢转构件枢转的副枢转构件;及将这些枢转构件彼此连接的连接弹簧。当操作前 倾操作杆时,副枢转构件从连接弹簧接收力以与主枢转构件一起枢转,使止动件向作用位 置移动。在操作前倾操作杆的情况下,当止动件被从作用位置推向非作用位置时,副枢转构 件从止动件接收力以使连接弹簧弹性变形,并与止动件一起相对于主枢转构件枢转。
由此,当在操作前倾操作杆的状态下,当座椅靠背从折叠状态向后倾状态枢转时, 与座椅靠背一起枢转的止动爪抵接止动件,然后,止动件推压副枢转构件,并且在使连接弹簧弹性变形的状态下使副枢转构件相对于主枢转构件枢转。由此,止动件向非作用位置移 动,从而可以防止对座椅组件的损伤。 另外,根据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该结构中,在操作所述前倾操作杆的 状态下,当所述座椅靠背从所述折叠状态朝向所述后倾状态移动时,所述止动件抵接与所 述座椅靠背一起枢转的障碍部,并且在使所述连接弹簧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所述止动件与 所述副枢转构件一起相对于所述主枢转构件枢转,以允许所述座椅靠背从所述折叠状态枢 转到所述后倾状态。由于该结构,即使操作前倾操作杆时,也可以使座椅靠背从折叠状态枢 转至后倾状态。结果,改善了车辆用座椅的可操作性。


图1是座椅靠背处于后倾状态下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2是座椅靠背处于前倾状态下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3是座椅靠背处于折叠状态下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4是座椅靠背处于后倾状态下车辆用座椅的止动件和倾角调节装置附近的部 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5是座椅靠背被置于前倾状态的过程中车辆用座椅的止动件和倾角调节装置 附近的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6是座椅靠背处于前倾状态下车辆用座椅的止动件和倾角调节装置附近的部 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7是在座椅靠背保持在折叠状态下使止动件进入作用位置时车辆用座椅的止 动件和倾角调节装置附近的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8是在座椅靠背被置于前倾状态的情况下保持机构的放大细节侧视图。
图9是传统的车辆用座椅的止动件和倾角调节装置附近的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10是在座椅靠背保持在折叠状态下止动件被置于作用位置时的传统的车辆用 座椅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将参考图1到图8说明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车辆用座椅1包括座垫10和座椅 靠背ll。座垫10以经由轨道14能够前后滑动的方式被安装到车辆内部的地板表面。轨 道14包括安装到地板表面侧的下轨道部14a ;以能够相对于下轨道部14a前后滑动的方 式被安装到座垫10侧的上轨道部14b ;及可解除地保持这些轨道部的锁定机构14c。
由倾角调节机构12将座椅靠背11可枢转地安装到座垫10,并且座椅靠背11在 如图1所示的后倾状态、如图2所示的前倾状态及如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之间切换。在座 垫10的的侧面上设置有前倾操作杆15,在座椅靠背11的侧面上设置有前倾操作杆16,操 作前倾操作杆15和16以将座椅靠背11切换到前倾状态。前倾操作杆15和16还用于调 节座椅靠背11的后倾状态的角度。在座椅靠背11的顶部,设置有折叠座椅靠背11时操作 的折叠操作杆17。 如图2所示,座垫10设置有止动件2和止动件操作机构3。止动件2是用于使座 椅靠背11的前倾停止在图2所示的前倾位置的构件。如图4所示,止动件2包括可枢转地安装到座垫10的框架10a的一对板构件2a。止动轴2b在该对板构件2a的前端部之间延 伸,从止动件操作机构3接收力的力传递部2d形成于板构件2a的后端部。在止动件2和 框架10a之间,安装有对止动件2朝向非作用位置(逆时针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24。
止动件操作机构3是能够与前倾操作杆15或16的操作连动地移动止动件2的机 构。如图4所示,止动件操作机构3在纸面的相对于止动件2的上侧的位置处被安装至座 垫10。止动件操作机构3包括被安装至座垫10的框架10a的基座8 ;被可枢转地安装至 基座8的主枢转构件4和副枢转构件5 ;及将主枢转构件4和副枢转构件5彼此连接的连 接弹簧6。 如图4所示,在主枢转构件4的中央部,设置有可倾斜地安装至基座8的轴部4c。 主枢转构件4的下侧部形成锁定部4d,缆线20接合到该锁定部4d,并且缆线20通过倾斜 操作杆15或16的操作而被牵引。主枢转构件4的上侧部形成连接部4a,连接弹簧6的一 个端部连接至连接部4a。 如图4所示,连接弹簧6的另一端部被连接至形成于副枢转构件5的前侧部的连 接部5a。由此,由连接弹簧6向副枢转构件5施加相对于主枢转构件4沿顺时针方向的力。 在另一方面,副枢转构件5的前侧部形成定位部5c,定位部5c保持与主枢转构件4接触,以 限制副枢转构件5相对于主枢转构件4的沿顺时针方向的枢转。当操作前倾操作杆15或 16以经由缆线20使主枢转构件4沿顺时针方向枢转时,由连接弹簧6牵引副枢转构件5以 与主枢转构件4一起沿顺时针方向枢转。并且,形成于副枢转构件5的后端部的力传递部 5b推压形成于止动件2的后端部的力传递部2d。 结果,止动件2绕其中央部2c从图4示出的非作用位置枢转到图5示出的作用位 置。在作用位置处,止动轴2b突出到形成于座椅靠背11的止动爪lib的枢转路径中。由 此,当座椅靠背11沿逆时针方向枢转时,止动爪llb推压止动轴2b,并且止动件2枢转以使 止动轴2b抵接被固定于座椅靠背11侧的止动件收容部9。结果,座椅靠背11的枢转受到 止动件2的限制,并且座椅靠背11被置于图2所示的前倾状态。 如图4所示,倾角调节机构12被设置于座垫10和座椅靠背11之间。倾角调节机 构12将座椅靠背11和座垫10连接在一起,以允许在座椅靠背11和座垫10能够彼此枢转 的自由状态与座椅靠背11和座垫10不能彼此枢转的锁定状态之间切换。通过使形成于倾 角调节机构12的中央部的倾角调节杆23向下枢转而使倾角调节机构12被置于自由状态。 并且,当倾角调节杆23在施力构件(未示出)的施力作用下向上枢转时,倾角调节机构12 被置于锁定状态。另外,在座椅靠背11枢转至使用范围的角度之外的前方位置时,倾角调 节机构12设置有不实现锁定状态的自由区。 如图4所示,倾角调节杆23具有圆弧状长孔23a。连接杆21的一个端部21b可动 地连接到长孔23a,并且连接杆21的另一端部21a可枢转地连接到主枢转构件4。由此,当 主枢转构件4如图5所示地沿顺时针方向枢转时,经由连接杆21使倾角调节杆23向下枢 转,倾角调节机构12被置于自由状态。 如图4所示,在主枢转构件4和倾角调节杆23之间,设置有保持机构13,保持机构 13包括用于限制连接杆21的一个端部21b沿着长孔23a的移动的限制结构。该限制结构 包括形成为径向向外地与长孔23a连续的待机孔(standby hole) 23b ;对连接杆21施力 的施力构件22 ;及能够限制连接杆21的枢转的枢转限制部4e。施力构件22张设在形成于接部21c和形成于主枢转构件4的后端部的后侧连接部4b之间。
施力构件22对连接杆21施力,以由此向端部21b施加朝向待机孔23b的力。 如图4所示,枢转限制部4e形成于主枢转构件4的后端部,并且突出到连接杆21
的后端边缘。由此,由枢转限制部4e来限制连接杆21的沿顺时针方向的枢转,并且连接杆
21的一个端部21b被保持于长孔23a中。当主枢转构件4沿顺时针方向枢转时,枢转限制
部4e移动到解除位置,由此连接杆21的一个端部21b移动到待机孔23b。 在图1所示的后倾状态下,座椅靠背11允许在预定后倾范围内的角度调节。更具
体地,通过牵引操作杆15,倾角调节机构12被置于自由状态。并且,在该状态下,座椅靠背
11被倾斜至所希望的后倾角。在该状态下,解除操作杆15的操作,以将倾角调节机构12置
于锁定状态。 当将座椅靠背11从图1所示的后倾状态置于图2所示的前倾状态时,首先操作前倾操作杆15或16。结果,使止动件操作机构3如图4和图5所示地沿顺时针方向枢转,并且使止动件2枢转到作用位置。同时,经由连接杆21使倾角调节杆23沿顺时针方向枢转,并且使倾角调节机构12置于自由状态。随后,如图5所示,由施力构件22来枢转连接杆21,并且连接杆21的一个端部21b移动到待机孔23b,结果使得该端部21b不能相对于倾角调节杆23移动。 在该状态下,当座椅靠背11前倾时,倾角调节机构12的自由区起作用。当倾角调节机构12的自由区起作用时,倾角调节杆23的向上倾斜受限制。由此,经由连接杆21和止动件操作机构3来保持止动件2。由此,即使解除前倾操作杆15或16的操作时,止动件2也能继续保持在作用位置。 SP,当在倾角调节机构12的自由区起作用以限制倾角调节杆23的向上枢转的状态(图5所示的状态)下解除前倾操作杆15或16的操作时,主枢转构件4具有返回到图4所示的位置的趋势。此时,连接杆21也具有返回到图4所示的位置的趋势。但是,如图8所示,倾角调节杆23的向上枢转受限制,使得待机孔23b的上壁23c横在(transverse)连接杆21的一个端部21b的移动路径上,并且连接杆21的一个端部21b抵接待机孔23b的上壁23c。由此,连接杆21的一个端部21b的运动受限制,由此限制主枢转构件4和连接杆21返回到图4所示的位置。由此,即使在解除前倾操作杆15或16的操作时,止动件2也能继续保持在作用位置。 当座椅靠背11从图5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前倾时,由设置于座椅靠背11侧的止动爪lib来推压止动件2,并且止动轴2b抵接止动件收容部9。结果,在止动件2的作用下,阻止座椅靠背11越过图6所示的前倾位置进一步向前倾斜。 当要将座椅靠背11从图1所示的后倾状态置于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时,操作折叠操作杆17。结果,倾角调节机构12被置于自由状态,并且使座椅靠背11倾斜到其被放置于座垫10上的折叠位置。并且,通过将座椅靠背置于折叠状态,倾角调节机构12被置于锁定状态。还可以采用这样的布置在该布置中,用于轨道14的锁定机构14c的锁定通过折叠操作杆17或前倾操作杆15或16的操作而被同时解除。这使得可以使车辆用座椅1在图2所示的前倾状态下或在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下前后滑动。 如图7所示,当在座椅靠背11被折叠的情况下操作前倾操作杆15或16时,止动件操作机构3沿顺时针方向枢转,并且止动件2从非作用位置向作用位置移动。并且,通过
6止动件操作机构3的枢转,经由连接杆21和倾角调节杆23将倾角调节机构12从锁定状态置于自由状态。在施力构件22的作用下,连接杆21的一个端部21b移动到待机孔23b,并且使一个端部21b相对于倾角调节杆23的运动受限制。 在该状态下,当抬起座椅靠背11时,倾角调节机构12的自由区首先起作用。随后,止动爪lib与座椅靠背11 一起沿顺时针方向枢转(见图7),并且止动爪lib推压止动轴2b。结果,使止动件2沿逆时针方向枢转,并且止动件2的力传递部2d抵接副枢转构件5的力传递部5b,使止动件2沿逆时针方向推动副枢转构件5。 如图7所示,此时,主枢转构件4被连接杆21保持在图7的位置。由此,在使连接弹簧6弹性伸张的同时,使副枢转构件5沿逆时针方向枢转。结果,止动件2移动到非作用位置,并且座椅靠背11被置于图1的后倾位置。由此,也可以通过前倾操作杆15或16的操作,将座椅靠背11从图3的折叠状态置于图1的后倾状态。还可以通过主操作即通过操作折叠杆17将座椅靠背11从图3的折叠状态切换到图1的后倾状态。
该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地构造。即,如图4和图7所示,止动件操作机构3包括主枢转构件4 ;副枢转构件5 ;及连接弹簧6。并且,当操作前倾操作杆15或16时,副枢转构件5从连接弹簧6接收力并且与主枢转构件4 一起枢转,使止动件2向作用位置移动。在操作前倾操作杆15或16的状态下使止动件2从作用位置被推向非作用位置时,副枢转构件5从止动件2接收力以使连接弹簧6弹性变形,并且副枢转构件5与止动件2 —起相对于主枢转构件4枢转。由此,能够防止对座椅部件的损伤。 如图7所示,在操作前倾操作杆15或16的状态下使座椅靠背11从折叠状态朝向后倾状态移动时,止动件2抵接与座椅靠背11 一起枢转的障碍部(例如,止动爪lib),并且在使连接弹簧6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止动件2与副枢转构件5 —起相对于主枢转构件4枢转,从而允许座椅靠背11从折叠状态枢转到后倾状态。因此,即使在操作前倾操作杆15或16时,也可以使座椅靠背11从折叠状态枢转到前倾状态。结果,改善了车辆用座椅1的可操作性。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的实施方式,允许采用下面的构造。 (1)如图4所示,上述实施方式的止动件操作机构3包括弹性拉伸的作为连接弹簧6的拉伸弹簧。但是,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在该构造中,压縮弹簧被用作连接弹簧,当止动件抵接障碍部时使弹簧弹性收縮。 (2)如图4所示,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使用螺旋弹簧(coilspring)作为连接弹簧6,也可以采用板簧、橡胶等。
权利要求
一种车辆用座椅,在该车辆用座椅中,被可枢转地安装到座垫的所述座椅靠背在所述座椅靠背向后倾斜的后倾状态、所述座椅靠背向前倾斜的前倾状态及所述座椅靠背越过前倾状态进一步地向前倾斜的折叠状态之间切换,所述车辆用座椅包括止动件,其能够使所述座椅靠背的前倾停止在所述前倾状态;前倾操作杆,在将所述座椅靠背置于所述前倾状态时操作所述前倾操作杆;及止动件操作机构,其能够使所述止动件与所述前倾操作杆的操作连动地向作用位置移动,其中所述止动件操作机构包括主枢转构件,其通过所述前倾操作杆的操作被枢转;副枢转构件,其能相对于所述主枢转构件枢转;及连接弹簧,其将所述主枢转构件和所述副枢转构件彼此连接,当操作所述前倾操作杆时,所述副枢转构件从所述连接弹簧接收力以与所述主枢转构件一起枢转,从而使所述止动件移动到所述作用位置,以及当将所述止动件从所述作用位置推向非作用位置时,在操作所述前倾操作杆的情况下,所述副枢转构件从所述止动件接收力以使所述连接弹簧弹性变形,并与所述止动件一起相对于所述主枢转构件枢转。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操作所述前倾操作杆的状态下,当所述座椅靠背从所述折叠状态朝向所述后倾状态移动时,所述止动件抵接与所述座椅靠背一起枢转的障碍部,并且在使所述连接弹簧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所述止动件与所述副枢转构件一起相对于所述主枢转构件枢转,以允许所述座椅靠背从所述折叠状态枢转到所述后倾状态。
全文摘要
根据本发明设置有止动件(2),其能够使座椅靠背(11)的前倾停止在前倾位置;及止动件操作机构(3)。止动件操作机构(3)具有通过前倾操作杆的操作(15、16)而枢转的主枢转构件(4);相对于主枢转构件(4)枢转的副枢转构件(5);及将这些枢转构件彼此连接的连接弹簧(6)。当操作前倾操作杆(15、16)时,副枢转构件(5)从连接弹簧(6)接收力以与主枢转构件(4)一起枢转,使止动件(2)向作用位置移动。在操作前倾操作杆(15、16)的情况下,当止动件(2)被从作用位置推向非作用位置时,副枢转构件(5)从止动件(2)接收力以使连接弹簧(6)弹性变形,并与止动件(2)一起相对于主枢转构件(4)枢转。
文档编号B60N2/36GK101715397SQ200880021940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29日
发明者中村雅治, 早川弘昌, 石川晃, 铃鹿真悟 申请人:丰田纺织株式会社;爱信精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