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员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9763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乘员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特别涉及在车辆侧撞时展开的侧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安全带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这样的担心,即当车辆侧面受到强烈冲击时(以下称为“侧撞时”),侧门或支柱可能会由于侧撞时的冲击负荷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变形,使构成车室内壁的车门装饰板(Fr卜U A )或者立柱装饰板进入车室内部,与乘员直接接触。另外,还存在着担心,即由于侧撞时的冲击负荷而向车宽方向内侧施加外力,可能会使就座于座椅的乘员突破安全带的约束力而向车宽方向的外侧脱离。作为应对这种情况的装置,提出了一种由侧撞时在车室内壁附近展开的侧安全气囊装置、安全带装置构成的乘员保护装置。
作为侧撞时的乘员保护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在座椅靠背的与侧门相对的侧面设置安全气囊装置。具体地,在侧撞时,专利文献I的安全气囊装置从座椅靠背向侧门方向展开安全气囊来形成缓冲部,并沿着从座椅靠背向车辆前方倾斜的方向展开安全气囊来形成乘员保护部。于是,专利文献I的安全气囊装置通过展开时安全气囊形成的缓冲部来吸收冲击并抑制侧门的变形。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 对为了将构成安全带装置的腰带部的一端锁止而在座椅的侧面设置的带扣装置,设置了安全气囊。专利文献2的安全气囊装置使安全气囊在形成于带扣装置的带扣、腰带部和座椅的座席部之间的空隙中展开并膨胀。具体地,在专利文献2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朝向从车辆上方向前方倾斜的方向展开。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膨胀到将腰带部挤压至上方的程度,在车宽方向上膨胀到与乘员腰部的侧面接触(当接)。因此,专利文献2的安全气囊装置消除了腰带部的松弛,消除了腰带部、带扣和座席部之间的空隙,提高了腰带部对乘员的约束力。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4-5005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223524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I中,虽然对车室内壁由于侧撞时的冲击负荷而进入车室内与乘员接触的情况进行了考虑,但在乘员突破安全带的约束力而向车宽方向外侧脱离的方面,有改善的余地。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虽然对乘员突破安全带的约束力而向车宽方向外侧脱离的情况进行了考虑,但在车室内壁进入车室内而产生接触的方面,有改善的余地。另外,关于专利文献I以及专利文献2中的每一个,如果要克服上述改进点,就必须重新追加其他的安全气囊装置,重新改良安全带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护乘员免受由于侧撞时的冲击负荷而进入车室的车室内壁的伤害,并能够提高安全带的约束力,防止乘员从座椅脱离的乘员保护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乘员保护装置,所述乘员保护装置包括侧安全气囊装置,所述侧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安全气囊,所述侧安全气囊装置设置成当车辆侧撞时使所述安全气囊在座椅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和与该侧面相对的车室内壁之间的空间展开;和安全带装置,所述安全带装置具有对就座于所述座椅的乘员进行约束的安全带,其中,所述侧安全气囊装置位于所述座椅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且设置在所述安全带的车宽方向内侧,所述安全气囊设置成在车辆侧撞时向车宽方向外侧射出且在所述空间内展开,来确保所述车室内壁和乘员之间的空间,并向车宽方向外侧挤压所述安全带,对所述安全带施加张力。在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所述安全气囊可设置成在展开时接触所述车室内壁,并使所挤压的所述安全带接触所述车室内壁,从而将所述安全带夹持在所述安全气囊和所述车室内壁之间。在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所述车室内壁可具有阻挡由所接触的所述安全气囊所施加的负荷的阻挡部。 在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所述阻挡部可由用于吸收车辆侧撞时的冲击负荷的冲击吸收材料构成。在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所述座椅可包括座垫,所述侧安全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座垫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设置在所述侧安全气囊装置中的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中心位于所述座垫的高度之下。在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所述座垫可包括座椅座面部和该座椅座面部的侧支撑部,所述侧安全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座椅座面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或者所述侧支撑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设置在所述侧安全气囊装置中的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中心位于所述座椅座面部或者所述侧支撑部的高度之下。在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所述安全气囊可设定为在展开时使其展开部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比所述安全带的腰带部分的带宽宽,并使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中心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可以与所述安全带的腰带部分的带宽中心重叠。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乘员保护装置,该乘员保护装置通过一个侧安全气囊装置实现如下功能能够保护乘员免受由于侧撞时的冲击负荷而进入车室的车室内壁的伤害,并能够提高安全带的约束力,从而保护乘员不从座椅脱离。


图I是有关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的车室内的结构的,从车辆前侧示意性地对侧安全气囊装置动作前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主视图。图2是有关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的车室内的结构的,从车辆侧面示意性地对侧安全气囊装置动作前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3是有关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的车室内的结构的,从车辆前侧示意性地对侧安全气囊装置动作后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主视图。图4是有关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的车室内的结构的,从车辆侧面示意性地对侧安全气囊装置动作后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5是将图I中的A部分扩大来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安全气囊装置动作前的状态进行表示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安全气囊装置动作过程中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图。图7是将图3中的A部分扩大来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安全气囊装置动作后的状态进行表不的放大不意图。附图标记I车辆、2车室、3车厢地板(車床)、100车室内壁、110前门、111外板、112内板、 113车门装饰板、114EA部件、120中柱、121外板、122内板、123立柱装饰板、200座椅、210座垫、211座椅座面部、212侧支撑部、212a侧支撑侧部、220座椅靠背、221座椅背面部、222侧支撑部、230头枕、300安全带装置、310安全带、311肩带、312腰带、320导向器、330卷收器、331预紧器、340锁舌(夕 > 夕'' )>350带扣、351接合部、360固定器、361锁止部、400侧安全气囊装置、410安全气囊、411展开部、420充气器、430壳体、Hl H3高度、L展开长度、M乘员、S1S2空间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首先,使用图I以及图2,对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之一的车辆I的车室2内的结构进行说明。图I是有关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的车室2内的结构的,从车辆前侧示意性地对构成乘员保护装置的侧安全气囊装置400动作前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主视图。另外,图2是有关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的车室2内的结构的,从车辆侧面示意性地对构成乘员保护装置的侧安全气囊装置400动作前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在下面的说明中,车辆I是作为右转向盘车的乘用汽车,车辆I的副驾驶席,即在车室2内的前座左侧配设的座席,将作为后述的座椅200进行说明。另外,车辆I的前进方向称作前方,以其为基准规定方向,表示前方后方,上方下方,左方右方等。在座椅200处,左方是车宽方向外侧,右方是车宽方向的内侧。车室2表示车辆I的室内空间。在形成车室2的各壁面中,侧面中的一个由车室内壁100形成,下侧由车厢地板3形成。另外,在车室2中配置有乘员M就座的座椅200和在侧撞时保护乘员M的乘员保护装置。并且,乘员保护装置具备将乘员M约束到座椅200的安全带装置300和在侧撞时展开的侧安全气囊装置400。车室内壁100是在形成车室2的侧面上立起设置的内壁面,是座椅200近侧的内壁面。即,车室内壁100是与座椅20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相对的内壁面。具体地,车室内壁100是车辆I的前门110或中柱120的在车室2内的壁面。前门110具备形成车辆I的侧面外观的外板111、安装在外板111内侧且形成前门110的框架的内板112和安装在该内板112的内侧的车门装饰板113。S卩,前门110从车宽方向的外侧向内侧依次配设有外板111、内板112、车门装饰板113。外板111以及内板112可以通过钢板等公知材料及结构形成,各自的周缘以相互组合的状态接合,从而在各自之间具有大体封闭的空间。在该空间内,安装有前门110的车窗玻璃(未图示)、该车窗玻璃的升降机构(未图示)以及前门110的锁定机构(未图示)等多个内置部件。另外,在车辆I中,虽然车窗玻璃在其关闭时位于前门110的上方,但是为了便于说明,图I中省略了车窗玻璃,显示了位于其后方的中柱120。车门装饰板113是面向车室2的内饰部件,以大体覆盖整个内板112的方式安装。车门装饰板113可以通过合成树脂等公知的材料及结构形成,且以与内板112之间具有封闭空间SI的方式在各自的周缘处锁止。在本实施方式中,车门装饰板113作为形成车室2的车室内壁100发挥作用。另外,在车门装饰板113和内板112之间形成的封闭空间SI中,设置有EA (EnergyAbsorption能量吸收)部件114。EA部件114可以通过发泡聚丙烯或氨酯等具有冲击吸收性能的公知树脂材料形成。另外,在EA部件114的结构中,也可以使用公知的结构。例如,可以使形成桁架结构或蜂窝结构的EA部件114从车门装饰板113的与内板112相对的面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立设。另外,特别地,本实施方式的EA部件114设置为填充封闭空间SI的下部。即在 本实施方式中,在封闭空间SI中,EA部件114也被埋设在与后述座椅200的座椅座面侧部212a在高度H3及前后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的封闭空间SI。于是,即使在内板112由于侧撞时向车辆I施加的冲击负荷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变形,且通过内板112不能完全阻止从车宽方向外侧向内侧的外力的情况下,EA部件114也会起到吸收、分散此冲击负荷,以缓冲由于此冲击负荷而施加的外力的作用。中柱120具有外板121、内板122和立柱装饰板123,形成与前门110的外板111、内板112和车门装饰板113分别相同的结构。另外,与车门装饰板113相同,立柱装饰板123也作为形成车室2的车室内壁100发挥作用。另外,与前门110的封闭空间SI相同,内板122和立柱装饰板123之间也设置有空间S2。而且,与前门110相同,该空间S2也设置有EA部件114。在内板122由于侧撞时的冲击负荷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变形的情况下,设置于中柱120的EA部件114也会起到吸收、分散此冲击负荷,以缓冲由此冲击负荷引起的外力的作用。另外,空间S2容纳有构成后述安全带装置300的卷收器330等。另一方面,在车室2的车厢地板3上安装有座椅200。座椅200可以利用公知的材料以及结构形成。座椅200仅从车室内壁100向车宽方向内侧偏离规定距离而设置,在座椅20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和相对于该侧面的车室内壁100之间形成空间(以下称为“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通过设置该空间,在就座于座椅200的乘员M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和该车室内壁100之间也形成了空间(以下称为“乘员M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为了克服乘员M的体格或者就座姿势等乘员M的个体差异,使乘员M能够安全且舒适地乘车,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被适当地进行了设计。另外,座椅200具有作为乘员M的就座部的座垫210、竖立设置在座垫210的后端部且作为乘员M的靠背部的座椅靠背220和设置在座椅靠背220的上端部且作为乘员M的头部保护部的头枕230。座垫210、座椅靠背220以及头枕230均可以利用公知的材料及结构形成。另外,座垫210具有公知的滑动结构,被安装为能够相对于车室2的车厢地板3向前后方向滑动。由此,乘员M可以根据其体格适当调整座垫210的位置,以达到恰当的就座姿势。另外,座椅靠背220具有公知的倾斜调节机构,被安装为能够相对于座垫210向前后方向改变角度。另外,头枕230还具有公知的高度调节机构,被安装为能够相对于座椅靠背220向上下方向改变高度。通过设置于座椅200的各种机构,能够适当调整座椅200的形状,使乘员M能够以恰当的就座姿势在座椅200上就座。座垫210具备具有乘员M的就座面且支撑就座乘员M的臀部的座椅座面部211 ;和具有使座椅座面部211的右侧的侧部及左侧的侧部向上方隆起的形状且在车宽方向支撑乘员M腰部的侧支撑部212。另外,座椅靠背220具备具有乘员M的靠背面且支撑就座乘员M背部的座椅背面部221 ;和具有使座椅背面部221的右侧的侧部及左侧的侧部向前方隆起的形状且在车宽方向支撑乘员M腰部的侧支撑部222。另外,头枕230支撑乘员M的头部。座垫210的高度Hl是从车厢地板3到座椅座面部211的上表面的高度。以下,利用图I至图4对构成本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安全带装置300及侧 安全气囊装置4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有关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的车室2内的结构的,从车辆前侧示意性地对构成乘员保护装置的侧安全气囊装置400动作后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主视图。另外,图4是有关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的车室2内的结构的,从车辆侧面示意性地对构成乘员保护装置的侧安全气囊装置400动作后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安全带装置300就是所谓的三点式安全带装置,可以利用公知的材料及结构形成。安全带装置300具有与乘员M直接接触以约束乘员的带状的安全带310和容纳安全带310 一端部并能够将其通过导向器320逐渐放出的卷收器330。另外,安全带装置300具有通过可移动地设置在安全带310的纵向中央部的锁舌340将安全带310在乘员M的右侧锁止于车厢地板3的带扣350和在乘员M的左侧将安全带310的另一端部锁止于车厢地板3的固定器360。导向器320位于中柱120的上部,被配置为比座椅靠背220更靠上。导向器320沿着中柱120向座椅靠背220上方引导从卷收器330延伸出来的安全带310。导向器320在中柱120的上部可滑动地保持安全带310,并使安全带310向座椅靠背220转换方向。于是,导向器320使该安全带310从中柱120的上部向下方朝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出来。卷收器330被安装在构成中柱120的内板122和立柱装饰板123之间形成的空间S2内,且施力以卷取安全带310。另外,卷收器330具有预紧器331。预紧器331是向卷收器330内牵引安全带310,从而在侧撞时提高安全带310对乘员M的约束力的部件。预紧器331具有用于瞬时卷取安全带310的机构,并具备带有限力器的锁定机构(未图示)锁舌340具有大体凸字状的形状,穿插有从导向器320向座椅靠背220延伸的安全带310。另外,锁舌340与在比座垫210更加靠近车宽方向内侧的车厢地板3上固定的带扣350可装卸地接合。在与带扣350接合时,锁舌340使从导向器320延伸出来的安全带310,在座椅靠背220的前表面从上向下朝车宽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此时,安全带310横穿座椅靠背220的前表面并向下方延伸,与乘员M的胸部接触。在此,带扣350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自由旋转的方式固定在座垫21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车厢地板3。另外,带扣350的接合有锁舌340的接合部351被配置在座椅座面部211的上表面的高度以下。即,带扣350在座椅座面部211的上表面的高度以下,通过锁舌340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自由旋转的方式接合安全带310。另外,带扣350被固定在座垫210的后端部,即被固定在与座椅靠背220的交界侧的车厢地板3上。
即,当从车宽方向内侧向外侧方向侧面地观察座垫210时,横穿座椅靠背220的前表面而向下方延伸的安全带310,从上向下横穿座垫21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部的后端部,并通过锁舌340接合于带扣350。另外,在与带扣350接合时,锁舌340将横穿座垫21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部而延伸的安全带310可滑动地保持在接合部351的位置,并朝向被固定在座垫210车宽方向外侧的车厢地板3上的固定器360转换方向。锁舌340使该安全带310从接合部351的位置,即在座垫210车宽方向内侧的车厢地板3的位置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此时,安全带310横穿座垫210的上表面并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接触乘员M的腹部及腰部。横穿座垫210的上表面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安全带310被固定器360锁止。固定器360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自由旋转的方式固定在座垫21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车厢地板3。另外,固定器360的锁止安全带310的锁止部361的高度H2被配置在后述侧支撑侧部212a的高度H3以下。即,固定器360在后述侧支撑侧部212a的高度H3以下,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自由转动的方式锁止安全带310。另外,固定器360被固定在座垫210的后端 部,即被固定在与座椅靠背220的交界侧的车厢地板3上。S卩,当从车宽方向外侧向内侧的方向侧面地观察座垫210时,横穿座垫210的上表面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安全带310,从上向下横穿座垫21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的后端部并被锁止到固定器360。另外,当从车辆前方向后方正面观察座垫210时,横穿座垫210的上表面而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安全带310,从车宽方向内侧向外侧横穿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并被锁止到固定器360。这样,从导向器320向锁舌340延伸的安全带310 (以下称为“肩带311”)接触乘员M的肩部及胸部,从锁舌340延伸到固定器360的安全带310 (以下称为“腰带312”)接触乘员M的腹部及腰部。于是,由于肩带311的一端被卷收器330收紧,因此,张力施加于肩带311,使乘员M的背部被向座椅靠背220约束。另外,由于腰带312和肩带311为一体并被穿插于锁舌340,因此,张力也会施加于腰带312,使乘员M的腰部被向座垫210约束。另外,肩带311和腰带312的长度均能够适当地改变。另外,在侧撞时,预紧器331动作,使得肩带311以及腰带312的张力增大,从而进一步提高对乘员M的约束力。侧安全气囊装置400具有在座椅20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和与该侧面相对的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展开的安全气囊410 ;和在侧撞时动作以瞬时向安全气囊410供给气体,使安全气囊410展开的充气器420。在动作前的侧安全气囊装置400中,安全气囊410以被折叠的状态和充气器420 —起被单元化,两者被容纳于壳体430。另外,侧安全气囊装置400也可以利用公知的材料以及结构形成。侧安全气囊装置400的壳体430位于座垫210的内部,且被设置在座垫21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的后端部。具体地,壳体430位于构成座椅210的侧支撑部2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在前后方向上被设置在后端部(以下称为“侧支撑侧部212a”)。侧支撑侧部212a的高度H3比座垫210的高度Hl低,并且比固定器360的锁止部361的高度H2高。即,当从车宽方向外侧向内侧的方向侧面观察座垫210时,侧支撑侧部212a和朝向固定器360延伸的腰带312的位置重叠。于是,容纳于设置在侧支撑侧部212a的壳体430的安全气囊410在展开时会和腰带312接触。另外,在侧支撑侧部212a上,设置有利用安全气囊410的展开压力而容易地敞开的狭缝(未图示),从而形成能够在狭缝的内部容纳侧安全气囊装置400的壳体430的结构。容纳壳体430,使其射出口(未图示)面对狭缝而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另外,一旦气体被供给到安全气囊410,壳体430的射出口就会利用其展开压力而瞬时敞开。并且,在壳体430内,从相邻射出口的一侧,即车宽方向外侧,向内侧顺序配设安全气囊410及充气器420。安全气囊410是一种能够在展开前折叠为如大体波纹状、并能够在展开时使剖面膨胀为如大体椭圆状的布制袋体。安全气囊410的大小如下展开后的展开方向的长度尺寸比座椅20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间隔大,剖面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比腰带312的带宽大。另外,安全气囊410的开口部(未图示)朝向车宽方向内侧配设在壳体430中,被连接为可以和充气器420的气体供给口(未图示)连通。 另外,在安全气囊410内作为气体填充的部位且在展开方向和开口部相对的展开部411,朝向车宽方向外侧配设于壳体430。另外,展开部411的展开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被设定在座垫210的高度Hl以下,位于恰好与侧支撑侧部212a的高度H3大体相同的高度。另外,展开部411的展开中心在前后方向上被设定为与朝向上述固定器360延伸的腰带312的带宽中心重叠。充气器420根据来自设置于车辆I的、检测侧撞时的冲击负荷的传感器(未图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气体供给口瞬时敞开,瞬时地供给氮气等气体。另外,充气器420的气体供给口向着车宽方向外侧与安全气囊410的开口部连通。充气器420的气压被预先设定为能够使安全气囊410的展开压力足够大于伴随着卷收器330的卷取动作而牵引安全带310的力。另外,即便在卷收器330内设置有预紧器331,使得在对上述安全带310的牵引力增大的情况下,通过预先设定充气器420的气压也能够使安全气囊410的展开压力足够大于增大了的牵引力。于是,在动作时的侧安全气囊装置400中,如果传感器检测到侧撞时的冲击负荷,充气器420就会敞开气体供给口,向安全气囊410的开口部供给气体。被供给了气体的安全气囊410开始展开并使壳体430的射出口敞开,从而朝着车宽方向外侧且向壳体430外射出。然后,被射出的安全气囊410通过狭缝而从侧支撑侧部212a向车宽方向外侧展开。此时,安全气囊410 —边向车宽方向外侧挤压安全带310的腰带312,一边越过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展开。于是,展开后的安全气囊410接触车室内壁100,并挤压车室内壁100。以下,利用图5至图7对上述结构的安全带装置300以及侧安全气囊装置4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5是将图I中的A部分扩大来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安全气囊装置400动作前的状态进行表示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安全气囊装置400动作过程中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图。图7是将图3中的A部分扩大来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安全气囊装置400动作后的状态进行表示的放大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形成有空间,EA部件114被设置于车室内壁100。另外,安全带装置300具有横穿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的腰带312。另外,侧安全气囊装置400被设置于座椅200的侧支撑侧部212a,具有在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展开的安全气囊410。另外,为了使安全气囊410的射出方向为车宽方向外侧,壳体430的射出口的朝向被设定为向着车宽方向外侧。
如图6所示,在侧撞时,侧安全气囊装置400动作,使得安全气囊410从壳体430向车宽方向外侧射出,并开始在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从侧支撑侧部212a向车宽方向外侧展开。在此,当从车宽方向外侧向内侧的方向侧面地观察座垫210时,侧支撑侧部212a位于与腰带312重叠的位置。因此,向着车宽方向外侧射出的安全气囊410与腰带312接触,开始在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展开。
另外,安全气囊410被设定为使展开部411的剖面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比腰带312的带宽宽,并使展开中心在前后方向上与腰带312的带宽中心重叠。因此,开始在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展开的安全气囊410将接触的腰带312卡定,把安全气囊410的展开压力作为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挤压力P切实地传递给腰带312。开始展开的安全气囊410利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挤压力P而使腰带312向车宽方向外侧移动。另一方面,如果挤压力P通过安全气囊410施加于腰带312,作为其反作用,安全带装置300就会利用卷收器330来卷取与腰带312 —体的肩带311。由于该卷收器330的卷取动作时的牵引力,不但肩带311,而且与肩带311 —体的腰带312也会被施加张力T。肩带311以及腰带312能够通过被施加的张力T来提高对乘员M朝向座椅200的约束力。通过提高了朝向座椅200的约束力的肩带311以及腰带312(即安全带310),可以 保护乘员M,使之不从座椅200脱离。在此,与安全气囊410连接的充气器420的气压被预先设定为,能够使安全气囊410的展开压力足够大于卷收器330的牵引力。由此,展开时的安全气囊410会向腰带312施加比卷收器330的牵引力大的力——挤压力P。所以,安全气囊410可以一边向车宽方向外侧挤压腰带312,使腰带312向车宽方向外侧移动,一边在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展开。另外,卷收器330具有预紧器331,以提高卷收器330的牵引力,进而提高张力T。在本实施方式中,充气器420的气压被预先设定为能够使安全气囊410的展开压力足够大于因预紧器331提高的上述牵引力。因此,展开时的安全气囊410可以一边使因卷收器330的牵引力而提高的张力T进一步增大,一边使腰带312向车宽方向外侧移动。换句话说,利用本实施形式的侧安全气囊装置400,可以强化预紧器331的这种提高卷收器330的牵引力从而提高安全带310的约束力的功能。另外,因为安全气囊410在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从侧支撑侧部212a向车宽方向外侧展开,所以,能够在侧支撑侧部212a的车宽方向外侧确保与安全气囊410的展开部411的车宽方向的展开长度L相称的空间。因此,即使在前门110或中柱120因侧撞时的冲击负荷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变形,使车室内壁100进入车室2内部的情况(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变得狭小的情况)下,安全气囊410也能够在展开长度L的附近阻挡进入的车室内壁100。即,通过本实施方式的侧安全气囊装置400,能够利用展开部411的展开长度L,阻止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变小,从而确保乘员M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而且,通过本实施方式的侧安全气囊装置400,可以提供保护,使进入车室2内的车室内壁100不直接接触乘员M。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上述结构设置侧安全气囊装置400,展开时的安全气囊410就会一边向车宽方向外侧挤压安全带310,一边在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展开。由此,能够利用安全气囊410的展开长度L确保乘员M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并且,能够通过向安全带310施加张力T,来提高对乘员M向座椅200的约束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一个侧安全气囊装置400实现如下功能保护乘员M免受由于侧撞时的冲击负荷而进入车室2的车室内壁100的伤害,并且,提高安全带310的约束力,保护乘员M不从座椅200脱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410的展开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被设定在座垫210的高度Hl以下,恰好位于与侧支撑侧部212a的高度H3大体相同的高度。因此,向车宽方向外侧射出的安全气囊410可以使其展开部411不与乘员M接触而在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展开。通常,当使展开时的侧安全气囊和乘员接触时,也可以利用侧安全气囊直接将乘员包裹来确保乘员和车室内壁之间的空间,提高安全带的约束力,但必须精确地控制侧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这是因为侧安全气囊的展开压力比较大,所以需要进行抑制性地控制,以确保不会因该展开压力而对乘员造成伤害。因此,在以往的接触乘员的侧安全气囊中,例如,需要设置精确地控制展开压力的装置,需要为了迅速地保护乘员而设置多个安全气囊,或者,为了补充抑制的展开压力,需要重新设置用于提高向座椅的约束力的机构,需要重新设置使座椅自身向车宽方向内侧移动的机构以确保乘员和车室内壁之间的空间。即,在以往的接触乘员的侧安全气囊中,为了切实地保护乘员,就不得不将装置高级化、复杂化,对制造厂商来说是很大的负担。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安全气囊410不与乘员M接触的情况下,利用安全气囊410的展开长度L确保乘员M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并且,能够通过向安全带310施加张力T来提高对乘员M向座椅200的约束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不使装置高级化、复杂化,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气囊410的展开压力,所以,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展开安全气囊410,从而能够更加快速地保护乘员M。另外,此时,因为不和乘员M接触,所以,安全气囊410的展开部411可以设计得比较小,可以实现侧安全气囊装置400的小型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侧安全气囊400设置在作为侧支撑部2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的侧支撑侧部212a中。侧支撑部212的内部为闲置空间的情况比较多。因此,通过在侧支撑部212设置侧安全气囊装置400,可以使座椅200的设计自由度增大。然后,如图7所示,安全气囊410 —边向车宽方向外侧挤压腰带312,一边横穿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来进一步展开。在此,预先将安全气囊410在其展开后的展开方向上的长度尺寸设定为能够足够大于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间隔。另外,预、先将充气器420的气压设定为能够足够大于卷收器330的牵引力。这样,安全气囊410就可以一边向车宽方向外侧挤压腰带312,一边横穿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展开到挤压车室内壁100的程度。展开到挤压车室内壁100的程度的安全气囊410,可以通过挤压车室内壁100的安全气囊410的挤压力P和来自车室内壁100的对挤压力P的反作用力,在车室内壁100和安全气囊410之间以施加张力T的状态夹持腰带312。即,通过本实施方式的侧安全气囊装置400,能够维持安全带310的因施加张力T而增大的约束力,从而能够进一步阻止乘员M的脱离。
并且,由于该安全气囊410能够向车宽方向外侧展开到挤压车室内壁100的程度,所以,安全气囊410的展开长度L增加。由此,能够进一步阻止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变小,从而能够进一步确保乘员M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另外,由于安全气囊410挤压车室内壁100,因此,可以利用安全气囊410直接阻挡车室内壁100将要进入车室2的力,从而能够稳定地防止车室内壁100的进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室内壁100的车宽方向外侧具有EA部件114,对应于侧支撑侧部212a的高度H3以及前后方向的位置而设置EA部件114。即,除了对由于侧撞时的冲击负荷而从车宽方向外侧向内侧施加的外力进行缓冲的作用之外,EA部件114还起到对展开的安全气囊410的挤压力P进行阻挡的阻挡部的作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设置EA部件114,将作为车室内壁100进入车室2的原因的外力减小。因此,可以更进一步阻止座椅200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变小,从而能够更进一步确保乘员M和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与此同时,由于通过设置EA部件114会扩大车室内壁100所能够阻挡的挤压力P的范围,使安全气囊410的展开压力可 以设定得比较高,因此,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展开安全气囊410,从而能够更加快速地保护乘员M。充气器420的气压设计和安全气囊410的形状设计也会变得容易。本发明只要在其目的及结构方面没有特别的矛盾或问题,就可以进行各种的设计变更。例如,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座椅200作为右转向盘车的副驾驶席,并对其应用乘员保护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到驾驶席、后部座席或者左转向盘车。另外,例如,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把安全带装置300作为三点式安全带装置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为两点式安全带装置等。另外,例如,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预紧器331设置于卷收器33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预紧器331也可以安装于固定器360或者带扣350,也可以为多个。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侧安全气囊装置400设置在构成座垫210的侧支撑部212的侧支撑侧部212a,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侧安全气囊装置400设置在位于构成座垫210的座椅座面部21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且从车宽方向外侧向内侧的方向侧面观察座垫210时与腰带312重叠的位置。另外,如果能够通过安全气囊410向车宽方向外侧挤压安全带310,侧安全气囊装置400也可以设置在座椅靠背22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带扣350和固定器360固定于车厢地板3,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安装于座椅200,并能够利用座椅200的滑动机构与座椅200 —体地滑动。由此,由于安全带310相对于侧安全气囊装置400的相对位置没有改变,因此,展开时的安全气囊410可以更加切实地挤压腰带312,从而能够进一步改善本实施方式的提高安全带310的约束力的效果。
权利要求
1.ー种乘员保护装置,包括 侧安全气囊装置,所述侧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安全气囊,所述侧安全气囊装置设置成当车辆侧撞时使所述安全气囊在座椅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和与该侧面相对的车室内壁之间的空间展开;和 安全带装置,所述安全带装置具有对就座于所述座椅的乘员进行约束的安全帯, 其中,所述侧安全气囊装置位于所述座椅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且设置在所述安全带的车宽方向内側, 所述安全气囊设置成在车辆侧撞时向车宽方向外侧射出且在所述空间内展开,来确保所述车室内壁和乘员之间的空间,并向车宽方向外侧挤压所述安全带,对所述安全带施加张力。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所述安全气囊设置成在展开时接触所述车室内壁,并使所挤压的所述安全带接触所述车室内壁,从而将所述安全带夹持在所述安全气囊和所述车室内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所述车室内壁具有阻挡由所接触的所述安全气囊施加的负荷的阻挡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所述阻挡部由用于吸收车辆侧撞时的冲击负荷的冲击吸收材料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ー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座椅包括座垫, 所述侧安全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座垫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设置在所述侧安全气囊装置中的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中心位于所述座垫的高度之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座垫包括座椅座面部和所述座椅座面部的侧支撑部, 所述侧安全气囊装置设置在所述座椅座面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或者所述侧支撑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设置在所述侧安全气囊装置中的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中心位于所述座椅座面部或者所述侧支撑部的高度之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安全气囊设定为在展开时使其展开部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比所述安全带的腰带部分的带宽宽,并使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中心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安全带的腰带部分的带宽中心重叠。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乘员保护装置,从而通过一个侧安全气囊实现保护乘员免受车辆侧撞时侵入的车室内壁的伤害,并提高安全带约束力的功能。该乘员保护装置包括具有在座椅(20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和与该侧面相对的车室内壁(100)之间的空间展开的安全气囊(410)的侧安全气囊装置(400);和具有约束乘员M的安全带(310)的安全带装置(300)。侧安全气囊装置(400)位于座椅(20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且设置在安全带(310)的车宽方向内侧。安全气囊(410)在车辆侧撞时向车宽方向外侧射出,以确保车室内壁(100)和乘员M之间的空间,并向车宽方向外侧挤压安全带(310),对安全带(310)施加张力。
文档编号B60R21/207GK102649415SQ201210044228
公开日2012年8月29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25日
发明者大来纯一 申请人: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