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3568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ARCS:主动式侧倾控制系统),其使用稳定杆来主动地控制侧倾,该稳定杆通过稳定杆连杆位于两个悬架臂上。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的悬架系统将车轴与车身连接,并且在驾驶时防止从道路传来的震动或冲击被传至车身,以增强驾驶舒适性。
悬架系统包括底盘弹簧,其降低从道路传来的冲击;减震器,其抑制底盘弹簧的自由震动以增强驾驶舒适性;以及稳定杆,其降低车辆的侧倾。
稳定杆被固定至车身并且其两个端部通过稳定杆连杆而分别被固定至下臂或支柱杆。
因此,当左车轮和右车轮相等地向上/下移动时,稳定杆不起作用,当左车轮和右车轮不同地向上/下移动时,通过弹性扭转力来降低车身的侧倾。
图1是根据传统技术的使用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的用于车辆的悬架系统的局部立体图。
参考图1,传统技术的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通过根据车辆的驱动情况来改变稳定杆I的刚度,从而提高车辆的侧倾特性,。
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包括稳定杆1、稳定杆连杆3、位于作为悬架臂的下臂7上的滑动单元5、以及驱动源6。
稳定杆I通过安装衬套15被安装在车身上的副车架11的支架13上。
并且,稳定杆连杆3的一端通过球窝接头(BJ)被连接至稳定杆I的一端。
同时,下臂7的外端部被连接至转向节17的下侧,并且包括壳体部分21以形成滑动单元5。
滑动单元5在位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下臂7上的壳体部分21内部的两侧包括滑动轨道23、以及连接器25,该连接器25连接至稳定杆连杆3的下端,该稳定杆连杆3位于滑动轨道23之间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导向。
驱动源6包括电动机19,该电动机19具有驱动轴27,该驱动轴27在两个方向上被操作且位于副车架11的一侧,并且驱动轴27通过推杆29被连接至连接器25,以拉动或推动连接器25。
如上所述,传统的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根据车辆的驱动状况通过电动机19的操作来调整稳定杆连杆3在下臂7上的连接位置,并且主动控制稳定杆连杆3的杠杆比以调整侧倾刚度和车辆的转向稳定性。同时,由于上述的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位于在车身的下部形成的狭窄的空间内,该系统不得不变得紧凑,但是滑动单元的摩擦阻力是恶化了驱动源6尺寸减小的一个因素。为此,近来有了最小化连接器25和滑动单元5的滑动轨道23之间的摩擦阻力的需求,使得电动机19作为驱动源的动力传输效率被提高以能够减小尺寸。公开于本发明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多个方面用于提供一种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具有下述优点:通过双球窝接头将衬套壳体(该衬套壳体具有沿着两个侧面线性轴滑动的线性衬套)连接至稳定杆连杆和推杆,以及吸收施加于滑动单元的数值载荷和从多个方向传来的力矩载荷,从而使得摩擦阻力最小化。本发明的多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其使用从驱动源传递的驱动扭矩,以移动稳定杆连杆在悬架臂一侧的连接点,该稳定杆连杆沿着滑动单元而使得稳定杆的两侧与悬架臂相连接,使得车辆的侧倾被主动地控制,其中所述滑动单元包括:线性轴,该线性轴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而平行布置在所述悬架臂上形成的壳体部分内的两侧;线性衬套,所述线性轴插入该线性衬套内,从而在所述壳体部分内能够沿着该线性轴进行滑动移动;以及衬套壳体,该衬套壳体固定于所述线性衬套的外周上,双球窝接头被固定至该衬套壳体的内侧上以连接该衬套壳体,并且该双球窝接头通过推杆的一端和稳定杆连杆的下端而连接至所述驱动源的驱动轴。所述线性轴的两个端部可以通过固定支架而被分别固定至壳体内部的后侧/前侧。防尘罩可以覆盖所述线性轴,该防尘罩的一端被连接至所述固定支架,并且其另一端被连接至所述衬套壳体。所述衬套壳体可以包括插口槽,该插口槽形成于两个线性轴之间,并且所述双球窝接头的中心轴的两端被插入到所述插口槽内以被固定于其上。所述衬套壳体可以具有沿着两个侧面线性轴进行滑动的线性衬套,从而根据车辆的驱动状况而通过使用悬架臂的壳体部分内的电动机的驱动扭矩来调整稳定杆连杆在悬架臂上的连接位置,使得车辆的侧倾刚度被主动地控制以提高车辆的转向稳定性。并且,线性衬套沿着滑动部分的两个侧面线性轴滑动,使得滑动单元吸收施加于其上的竖直载荷和多个方向的力矩载荷,以使得摩擦阻力被最小化。因此,电动机的动力传输效率被提高,能够降低系统的尺寸。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他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共同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


图1是应用了传统的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的车辆的悬架系统的局部立体图。
图2是装配至滑动单元的下臂的立体图,该滑动单元被应用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
图3是滑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其应用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的主动式侧倾控制>J-U ρ α装直。
图4是滑动单元的横截面图,其应用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的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具体参考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在附图中和以下的描述中示出了这些实施例的实例。虽然本发明与示例性实施例相结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了解,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例。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例,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替换、修改、等效形式以及其它实施例。
附图和说明书实质上应被看作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2是装配至滑动单元的下臂的立体图,该滑动单元被应用到根据本发明多个实施方式的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图3是滑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其应用到根据本发明多个实施方式的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图4是滑动单元的横截面图,其应用到根据本发明多个实施方式的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
参考图2至图4,根据本发明的多种实施方式的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根据车辆的驱动状况来改变稳定杆的刚度值,以主动地改进车辆的侧倾。
如图1中所示,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基本上包括稳定杆1、稳定杆连杆3、形成在作为悬架臂的下臂7上的滑动单元5、以及驱动源6。
稳定杆I的两侧通过安装衬套15被设在车身一侧的副车架11的支架13上。
并且,稳定杆连杆3的上端通过球窝接头(BJ)被连接至稳定杆I的一端。
同时,下臂7的外端部被连接至转向节17的下侧`,并且在其一侧形成壳体部分21以容纳滑动单元5。
参考图2和图3,滑动单元5包括线性轴23,其位于下臂7上的壳体部分21内部的两侧,并且衬套壳体25分别位于线性轴23上,从而连接至稳定杆连杆3的下端,其中,衬套壳体25沿着线性轴2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导向。
并且,驱动源6包括电动机19,其具有驱动轴27,该驱动轴27向前/向后移动以被置于副车架11的一侧,并且驱动轴27通过推杆29被连接至衬套壳体25的两侧,且推动或拉动衬套壳体25。
因此,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根据车辆的驱动状况,通过电动机19的操作来调整稳定杆连杆3在下臂7上的连接位置,从而改变稳定杆连杆3的杠杆t匕,使得车辆的侧倾刚度被主动地控制,以提高车辆的转向稳定性。
同时,这种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布置在车身的下部形成的狭窄的空间内,因此不得不具有紧凑的结构,并且为此,在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中,滑动单元5的摩擦阻力被最小化,以增强电动机19的动力传输效率,使得减小了驱动源6的尺寸。下文将参考图3和图4来描述滑动单元5的构造。如图所示,滑动单元5包括线性轴23、衬套壳体25和线性衬套31。两个线性轴23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平行布置于壳体部分21内部的两侧,并且线性轴23的两端被插入到固定支架24内而被固定,该固定支架24被固定于壳体部分21内部的后/前内表面上。在这一构造中,线性衬套31沿着轴向可滑动地位于线性轴23上。并且,位于线性轴23上的线性衬套31被强制压入衬套壳体25的内周,并且布置为与线性衬套31 —起沿着线性轴23移动。衬套壳体25具有形成于它们之间的插口槽43。也就是说,连接至电动机19的驱动轴27的推杆29以及连接到稳定杆连杆3的双球窝接头2BJ的中心轴41的两端被分别插入插口槽43内,使得衬套壳体25被同时连接至推杆29和稳定杆连杆3。可挠性变形的防尘罩26覆盖线性轴23以防止外部材料的进入。也就是说,防尘罩26位于穿越线性轴23上的衬套壳体25的两侧上,并且该防尘罩26的两端被固定至衬套壳体25和固定支架24。在这一构造中,取决于衬套壳体25在线性轴23上的位置,防尘罩26在短行程被折叠或在长行程被展开。因此,具有上述结构的滑动单元5吸收了在线性轴23和线性衬套31之间传递的竖直载荷和多个方向的力矩载荷,并且还在车辆进行各种移动的时候,特别是碰撞或反弹情况下,使得线性衬套31能够在线性轴23上滑动,因而提高电动机19的动力传输效率。也就是说,当在车辆的碰撞或反弹情况下产生竖直载荷时,在线性轴23和线性衬套31之间形成的圆形分布载荷使得滑动的摩擦阻力被最小化。为了方便解释和精确限定所附权利要求,术语上或下、前或后、内或外等是用于参考图中显示的这些特征的位置来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前述对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穷尽本发明,或者将本发明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其使用从驱动源传递的驱动扭矩,以移动稳定杆连杆在悬架臂一侧的连接点,该稳定杆连杆沿着滑动单元而使得稳定杆的两侧与悬架臂相连接,使得车辆的侧倾被主动地控制,其中所述滑动单元包括: 线性轴,该线性轴平行于车辆的宽度方向而布置在所述悬架臂上形成的壳体部分内的两侧; 线性衬套,所述线性轴插入该线性衬套内,从而在所述壳体部分内能够沿着该线性轴进行滑动移动;以及 衬套壳体,该衬套壳体固定于所述线性衬套的外周上,双球窝接头被固定至该衬套壳体的内侧上以连接该衬套壳体,并且该双球窝接头通过推杆的一端和稳定杆连杆的下端而连接至所述驱动源的驱动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线性轴的两个端部通过固定支架而被分别固定至壳体内部的后侧/前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其中,防尘罩覆盖了所述线性轴,该防尘罩的一端被连接至所述固定支架,并且其另一端被连接至所述衬套壳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其中所述衬套壳体包括插口槽,该插口槽形成于两个线性轴之间,并且所述双球窝接头的中心轴的两端被插入到所述插口槽内以被固定于其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动式侧倾控制装置,其利用驱动扭矩以移动稳定杆连杆在悬架臂一侧的连接点,该稳定杆连杆沿着滑动单元而将稳定杆的两侧与悬架臂相连接,使得车辆的侧倾被主动地控制。所述滑动单元包括线性轴,其在悬架臂上的壳体内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线性衬套,所述线性轴插入该线性衬套内以在壳体内沿着线性轴可滑动地移动,以及衬套壳体,该衬套壳体被固定于线性衬套的外周上,双球窝接头被固定至其内侧上以连接该衬套壳体,并且双球窝接头通过推杆的一端和稳定杆连杆的下端而被连接至驱动源的驱动轴。
文档编号B60G17/0165GK103158479SQ201210327390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9日
发明者李彦求, 张成培, 郑弼永 申请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