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6511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车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及安装有该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由于国家标准GB15083-2006对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的规定,强制要求进行行李位移乘客防护装置试验。国标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后排乘员的安全,同时对座椅靠背的固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现有的汽车后排座椅基本上是靠汽车座椅靠背自身强度来抵抗这种冲击。由于当由行李箱物品来的冲击力作用于汽车座椅靠背时,车身其它部件不能分担这种力,冲击力需要全部由汽车座椅靠背来汽车座椅靠背消化,往往会对汽车座椅造成较大冲击,从而对 乘客造成较大的伤害,因此有必要让车身参与吸收行李箱物品冲击的能量,以减少行李箱物品对汽车座椅后背的冲击。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汽车座椅受到冲击大、乘客容易受到较大伤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及车辆,所述的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可防止汽车在行进过程中行李箱中的行李物品对座椅靠背造成过大的冲击,有效的保证了乘员的安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用于缓冲行李箱的行李物品对座椅靠背的冲击,所述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包括一用于在受到冲击后发生变形以吸收冲击能量的横梁结构,其内部具有缓冲空腔;所述横梁结构沿车辆车身横向设置,位于车辆座椅靠背的后方,并与车身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横梁结构包括一横截面呈U型的吸能框架结构,所述吸能框架结构的U型开口向下,并与车身地板固接以围设形成所述缓冲空腔。进一步的,所述吸能框架结构的上表面与车身地板大致平行,所述吸能框架结构的后表面与车身地板大致垂直,所述吸能框架结构的前表面上部向车身后部倾斜。进一步的,所述吸能框架结构的两端与车身侧围固连,底部与车身地板固连。进一步的,所述吸能框架结构的两端具有由其端部边缘弯折形成的第一折弯结构;所述吸能框架结构的底部具有由其底部边缘弯折形成的第二折弯结构;所述吸能框架结构通过所述第一折弯结构与车身侧围的轮罩内板固连;所述吸能框架结构通过所述第二折弯结构与车身地板固连。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折弯结构与轮罩内板焊接连接,所述第二折弯结构与车身地板焊接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吸能框架结构上设有沿车身纵向设置的加强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座椅靠背,在所述座椅靠背的后方安装有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安装在车辆座椅靠背的后方,可有效分担座椅靠背受到的冲击力,从而保证后排乘员的安全。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通过在座椅靠背后方安装一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减少行李箱的行李物品对座椅靠背的冲击力,从而保证乘员安全。

图I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安装在车身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如图I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用于缓冲行李箱的行李物品对座椅靠背的冲击,该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包括一内部具有缓冲空腔的、可在受到冲击后发生变形以吸收冲击能量的横梁结构I ;横梁结构I沿车辆车身横向设置,位于车辆座椅靠背2的后方,并与车身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靠背2的缓冲吸能结构中横梁结构I设置在座椅靠背2的后方,横梁结构I内部具有缓冲空腔,在汽车行进过程中,该横梁结构I可产生变形而吸收来自行李箱内的行李物品的部分冲击能量,从而分担汽车座椅后背受到的冲击力,保护乘员安全。以下来说明一种横梁结构I的优选装配方式。本实施例中,如图I和图2所示,优选的,横梁结构I包括一横截面呈U型的吸能框架结构11,该吸能框架结构11的U型开口向下、并与车身地板3固接以围设形成截面呈梯形的缓冲空腔,也就是说,U型的吸能框架结构11与车身地板3围设形成一截面呈梯形的吸能盒结构。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该横梁结构I也可以采用内部具有缓冲空腔的截面呈矩形或梯形的吸能盒结构。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吸能框架结构11的上表面与车身地板3大致平行,吸能框架结构11的后表面与车身地板3大致垂直,吸能框架结构11的前表面上部向车身后部倾斜。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吸能框架结构11的两端与车身侧围的轮罩内板4固连,底部与车身地板3固连,从而固定在车身上。优选的,在该吸能框架结构11的两端具有由其两端边缘向外弯折形成的第一折弯结构111 ;吸能框架结构11的底部具有由其底部边缘向外弯折形成的第二折弯结构112 ;吸能框架结构11通过第一折弯结构111与车身侧围的轮罩内板4固连;吸能框架结构11通过第二折弯结构112与车身地板3固连。采用第一折弯结构111和第二折弯结构112可以使吸能框架结构11更方便与车身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折弯结构111与轮罩内板4焊接连接,第二折弯结构112与车身地板3焊接连接。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吸能框架结构11的第一折弯结构111与车身侧围的轮罩内板4还可以采用螺钉固定等其他固定方式连接,吸能框架结构11的第二折弯结构112也可以采用螺钉固定等其他固定方式与车身地板3固定。此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折弯结构111是由吸能框架结构11的端部边缘垂直弯折形成,其数量有多个;第二折弯结构112是由吸能框架结构11的底部边缘垂直弯折形成,其数量有多个。应当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折弯结构111和第二折弯结构11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由于汽车行李箱的行李物品对座椅靠背2的冲击力方向是沿车身纵向的,因此,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吸能框架结构11上设有沿车身纵向设置的加强筋113,加强筋113的设置可加强该横梁结构I的强度,从而能更多的分担汽车座椅靠背2受到的冲击能量。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靠背2的缓冲吸能结构在车身上的安装过程是首先,车身侧围的轮罩内板4与车身地板3通过点焊焊接在一起;然后,将该横梁结构I放置于座椅靠背2后方,再通过点焊或螺钉将第一折弯结构111与车身侧围的轮罩 内板4固定连接,通过点焊或螺钉将第二折弯结构112与车身后地板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尤其是一种汽车,其包括座椅靠背2,在座椅靠背2的后方安装有座椅靠背2的缓冲吸能结构,用于缓冲行李箱的行李物品对座椅靠背2的冲击,该座椅靠背2的缓冲吸能结构包括一内部具有缓冲空腔的、可在受到冲击后发生变形以吸收冲击能量的横梁结构I ;横梁结构I沿车辆车身横向设置,位于车辆座椅靠背2的后方,并与车身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通过在座椅靠背2的后方安装一座椅靠背2的缓冲吸能结构,减少行李箱的行李物品对座椅靠背2的冲击力,从而保证乘员安全。其中,座椅靠背2的缓冲吸能结构中横梁结构I设置在座椅靠背2的后方,横梁结构I内部具有缓冲空腔,在汽车行进过程中,该横梁结构I可产生变形而吸收来自行李箱内的行李物品的部分冲击能量,从而分担汽车座椅后背受到的冲击力,保护乘员安全。以下来说明一种横梁结构I的优选装配方式。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优选的,横梁结构I包括一横截面呈U型的吸能框架结构11,该吸能框架结构11的U型开口向下、并与车身地板3固接以围设形成截面呈梯形的缓冲空腔,也就是说,U型的吸能框架结构11与车身地板3围设形成一截面呈梯形的吸能盒结构。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该横梁结构I也可以采用内部具有缓冲空腔的截面呈矩形或梯形的吸能盒结构。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吸能框架结构11的上表面与车身地板3大致平行,吸能框架结构11的后表面与车身地板3大致垂直,吸能框架结构11的前表面上部向车身后部倾斜。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吸能框架结构11的两端与车身侧围固连,底部与车身地板3固连,从而固定在车身上。优选的,在该吸能框架结构11的两端具有由其两端边缘向外弯折形成的第一折弯结构111 ;吸能框架结构11的底部具有由其底部边缘向外弯折形成的第二折弯结构112 ;吸能框架结构11通过第一折弯结构111与车身侧围的轮罩内板4固连;吸能框架结构11通过第二折弯结构112与车身地板3固连。采用第一折弯结构111和第二折弯结构112可以使吸能框架结构11更方便与车身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折弯结构111与轮罩内板4焊接连接,第二折弯结构112与车身地板3焊接连接。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吸能框架结构11的第一折弯结构111与车身侧围的轮罩内板4还可以采用螺钉固定等其他固定方式连接,吸能框架结构11的第二折弯结构112也可以采用螺钉固定等其他固定方式与车身地板3固定。此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折弯结构111是由吸能框架结构11的端部边缘垂直弯折形成,其数量有多个;第二折弯结构112是由吸能框架结构11的底部边缘垂直弯折形成,其数量有多个。应当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折弯结构111和第二折弯结构11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由于汽车行李箱的行李物品对座椅靠背2的冲击力方向是沿车身纵向的,因此,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吸能框架结构11上设有沿车身纵向设置的加强筋113,加强筋113的设置可加强该横梁结构I的强度,从而能更多的分担汽车座椅靠背2受到的冲击能量。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将座椅靠背2的缓冲吸能结构安装在车身上的过程是首先,将车身侧围的轮罩内板4与车身地板3通过点焊焊接在一起;然后,将该横梁结构I放置于座椅靠背2后方,再通过点焊或螺钉将第一折弯结构111与车身侧围的轮罩内板4固定连接,通过点焊或螺钉将第二折弯结构112与车身后地板固定连接。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用于缓冲行李箱的行李物品对座椅靠背的冲击,所述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包括一用于在受到冲击后发生变形以吸收冲击能量的横梁结构,其内部具有缓冲空腔;所述横梁结构沿车辆车身横向设置,位于车辆座椅靠背的后方,并与车身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结构包括一横截面呈U型的吸能框架结构;所述吸能框架结构的U型开口向下,并与车身地板固接以围设形成所述缓冲空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框架结构的上表面与车身地板大致平行,所述吸能框架结构的后表面与车身地板大致垂直,所述吸能框架结构的前表面上部向车身后部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框架结构的两端与车身侧围固连,底部与车身地板固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能框架结构的两端具有由其端部边缘弯折形成的第一折弯结构;所述吸能框架结构的底部具有由其底部边缘弯折形成的第二折弯结构; 所述吸能框架结构通过所述第一折弯结构与车身侧围的轮罩内板固连; 所述吸能框架结构通过所述第二折弯结构与车身地板固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弯结构与轮罩内板焊接连接,所述第二折弯结构与车身地板焊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框架结构上设有沿车身纵向设置的加强筋。
8.—种车辆,包括座椅靠背,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靠背的后方安装有如权利要求I至7任一项所述的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及车辆,其中,所述的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用于缓冲行李箱的行李物品对座椅靠背的冲击,其包括一用于在受到冲击后发生变形以吸收冲击能量的横梁结构,其内部具有缓冲空腔;所述横梁结构沿车辆车身横向设置,位于车辆座椅靠背的后方,并与车身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座椅靠背的缓冲吸能结构,安装在车辆座椅靠背的后方,可有效分担座椅靠背受到的冲击力,从而保证后排乘员的安全。
文档编号B60N2/015GK202685998SQ201220353128
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9日
发明者李夕亮 申请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