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轮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67045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拔轮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拔轮装置,用于拔出安装于车轴上的车轮,包括:前夹持板、用于压紧所述车轮内侧的后夹持板、拉杆和至少一个U形夹;所述U形夹分别连接平行设置的所述前夹持板和所述后夹持板,形成一个用于容置所述车轮的空腔;所述前夹持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内穿设有用于牵引所述前夹持板的所述拉杆,所述拉杆与所述车轴在轴向平行。本发明的拔轮装置由于通过U形夹将将前夹持板和后夹持板抱合在车轮的两侧,向外拉动拉杆时,拉力可经拉杆、前夹持板、U形夹和后夹持板均匀作用于车轮内侧面上,从而克服车轮与车轴间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使车轮和车轴分离。本发明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拔轮孔的车轮无法推卸的问题,而且操作安全,不会损伤车轮,并且避免了车轮应力集中和变形的问题。
【专利说明】拔轮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通用机械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拔轮装置,属于轨道机车工器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铁道机车车辆的轮对拆卸一般采用油压退轮、加热法退轮或机械拉拔退轮;机械拉拔退轮是利用机械力克服车轮与车轴之间过盈配合的摩擦力,使车轮、车轴分离。由于机械法退轮可以避免油压退轮可能对车轮轴孔造成的永久塑性变形问题,也可以避免加热法退轮可能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材料的组织性能受影响的问题,所以现有技术中都采用适当的拔轮装置来进行轮对拆卸。
[0003]图1为现有技术中拔轮装置剖面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具有拔轮孔的车轮结构图,现有的拔轮装置包括拉杆2、卡块3和垫块4 ;带有拔轮孔6的车轮I与车轴5之间为过盈配合,拉杆2的一端穿过拔轮孔6,在车轮I腹板内侧面上通过卡块3将拉杆2的一端固定好,卡块3与车轮I套有保证受力均匀的垫块4 ;在车轴5固定的情况下,拉杆2的另一端上施加向外侧的力F,从而克服车轮与车轴之间的摩擦力,达到拉拔退轮的目的。现有技术的拔轮装置,必须在车轮腹板上设置拔轮孔,否则无法对车轮进行拉拔退轮;而设置了拔轮孔的车轮,其强度也会有所降低。

【发明内容】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拔轮孔拔轮引起车轮应力过高和变形、无拔轮孔的车轮无法拉拔退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特提供一种拔轮装置,用于拔出安装于车轴上的车轮,包括:前夹持板、用于压紧所述车轮内侧的后夹持板、拉杆和至少一个U形夹;所述U形夹分别连接平行设置的所述前夹持板和所述后夹持板,形成一个用于容置所述车轮的空腔;所述前夹持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内穿设有用于牵引所述前夹持板的所述拉杆,所述拉杆与所述车轴在轴向平行。
[0005]如上所述的拔轮装置,其中,所述拔轮装置还包括用于和所述车轮紧密接触的垫板,所述垫板设置于所述车轮内侧与所述后夹持板之间。
[0006]如上所述的拔轮装置,其中,所述垫板包括U形垫片、接触块和挂钩;所述U形垫片的开口套设在所述车轴上;所述接触块固定于所述U形垫片上并朝向所述车轮一侧;所述U形垫片上设置有用于挂在所述车轮边沿上的所述挂钩。
[0007]如上所述的拔轮装置,其中,所述拉杆包括拉柱和U形挡块;所述拉柱在穿过所述前夹持板的一端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上嵌合有所述U形挡块;所述U形挡块设置于所述前夹持板与所述车轮之间,并抵靠于所述前夹持板之上。
[0008]如上所述的拔轮装置,其中,所述前夹持板还包括至少两块前夹板组合件和至少一块前连接板,所述前连接板将至少两块所述前夹板组合件连接为一体;或/和,所述后夹持板还包括至少两块后夹板组合件和至少一块后连接板,所述后连接板将至少两块所述后夹板组合件连接为一体。
[0009]如上所述的拔轮装置,其中,所述前夹板组合件、所述后夹板组合件、所述U形夹和所述拉杆至少为两个,且均相对于所述车轴中心对称分布。
[0010]如上所述的拔轮装置,其中,所述前夹持板和所述后夹持板之中,至少有一个在远离所述车轮的侧面上设置有加强板。
[0011]如上所述的拔轮装置,其中,所述前夹持板和所述后夹持板之中,至少有一个的上部设置有吊环。
[0012]如上所述的拔轮装置,其中,所述前夹持板和所述后夹持板之中,至少有一个的下部设置有底座。
[0013]本发明的拔轮装置由于通过U形夹将将前夹持板和后夹持板抱合在车轮的两侧,向外拉动拉杆时,拉力可经拉杆、前夹持板、U形夹和后夹持板均匀作用于车轮内侧面上,从而克服车轮与车轴间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使车轮和车轴分离。本发明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拔轮孔的车轮无法推卸的问题,而且操作安全,不会损伤车轮,并且避免了车轮应力集中和变形的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现有技术中拔轮装置的剖面图;
[0015]图2为现有技术中具有拔轮孔的车轮结构图;
[0016]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剖面图;
[0017]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装配示意图;
[0018]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的垫板示意图;
[0019]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的拉杆示意图;
[0020]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的前夹持板结构示意图;
[0021]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的后夹持板结构示意图;
[0022]图9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I)示意图;
[0023]图9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2)示意图;
[0024]图9C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3)示意图;
[0025]图9D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4)示意图;
[0026]图9E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5)示意图;
[0027]图9F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6)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剖面图,本实施例的拔轮装置用于将安装于车轴I上的车轮2拉拔出来,该拔轮装置包括:前夹持板6、后夹持板7、拉杆3和至少一个U形夹8 ;U形夹8分别连接平行设置的前夹持板6和后夹持板7,形成一个用于容置车轮2的空腔;前夹持板6穿过车轴I的轴端且安置于车轮2的外侧面上,后夹持板7用于压紧在车轮2的内侧面上,U形夹将前夹持板6和后夹持板7抱合在车轮2的内外两侧;前夹持板6上设置有通孔,该通孔内穿设有用于牵引前夹持板6的拉杆3,拉杆3与车轴I在轴向平行;拉杆3也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安装在前夹持板6上,拉杆3的长度主体朝向车轴I的轴端朝向一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通过U形夹8将将前夹持板6和后夹持板7抱合在车轮2的两侧,向外拉动拉杆3时,拉力F可经拉杆3、前夹持板6、U形夹8和后夹持板均匀作用于车轮2内侧面上,从而克服车轮2与车轴I之间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使车轮2和车轴I分离。本发明实施例不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拔轮孔的车轮无法推卸的问题,而且操作安全,不会损伤车轮,更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使用拉杆作用在拔轮孔上导致车轮腹板的应力集中和变形等问题。
[002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装配示意图,如图3、4中,本发明的拔轮装置还可以包括用于和车轮2紧密接触的垫板9,垫板9设置于车轮2和后夹持板7之间,用于使后夹持板7在拔轮时有效的将推力作用于整个车轮2的接触面上。实际使用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的车轮腹板形状,更换垫板,以获得更好的通用性。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的垫板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的垫板9具体结构包括U形垫片90、接触块91和挂钩92 ;U形垫片90的开口套设在车轴I上;接触块91固定于U形垫片90上并朝向车轮2 —侧,接触块91在使用时以车轴I为轴心均匀分布在U形垫片90上;挂钩92设置于U形垫片90上,并能够挂在车轮2的顶部边沿,保证方便的安装。
[0030]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的拉杆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的优化方案为:拉杆3包括拉柱30和U形挡块32 ;拉柱31在穿过前夹持板6上通孔的一端设置有卡槽31,卡槽31上嵌合有U形挡块32 ;U形挡块32在使用时设置于前夹持板6与车轮2之间,并抵靠于前夹持板6之上,U形挡块32用于将拉杆3上的拉力传递给前夹持板6。拉柱30与U形挡块32采用嵌合的连接方式,更加方便了安装时装配。
[0031]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前夹持板6还包括至少两块前夹板组合件和至少一块前连接板60,前连接板60将至少两块所述前夹板组合件连接为一体;后夹持板7还包括至少两块后夹板组合件和至少一块后连接板70,后连接板70将至少两块所述后夹板组合件连接为一体;前夹持板6和后夹持板7其中一个采用可连接为一体的组合件结构,或者根据安装需要均采用组合件结构。前、后夹持板分别采用夹持板组合件组成,可以在安装时将夹持板厚重的质量分配到每个组合件上,方便了安装,尤其是在拔轮空间比较狭小的情况下更加实用,一般采用二个组合件的结构,也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多个组合件。具体实施例中,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的前夹持板结构示意图,前夹持板6还包括左前夹板组合件61、右前夹板组合件62和两块前连接板60,左前夹板组合件61和右前夹板组合件62通过两块前连接板60螺栓连接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前夹持板6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拔轮装置的后夹持板结构示意图,后夹持板7还包括左后夹板组合件71、右后夹板组合件72和两块后连接板70,左后夹板组合件71和右后夹板组合件72通过两块后连接板70螺栓连接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后夹持板7。
[0032]在实际使用中,前夹持板6和后夹持板7之中,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至少有一个在远离车轮2的侧面上设置有用于提高夹持板刚度的加强板;前夹持板6和后夹持板7之中,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至少有一个的上部设置有便于调运的吊环;前夹持板6和后夹持板7之中,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至少有一个的下部设置有底座。具体的,如图7、8所示,前夹持板底座63由角钢焊接而成,用于支撑前夹持板6,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与左前夹板组合件61和右前夹板组合件62焊接在一起;左前夹板组合件61和右前夹板组合件62,它们的顶部均焊接有一个前吊耳64,它们的侧面各自均焊接有前加强板65。后夹持板底座73由角钢焊接而成,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与左后夹板组合件71、右后夹板组合件72焊接在一起,左后夹板组合件71和右后夹板组合件72,它们的顶部均焊接有一个后吊耳74,它们的侧面各自均焊接有后加强板75。
[0033]在上述所有的技术方案中,前夹板组合件、后夹板组合件、U形夹8和拉杆3,它们中的任意某个至少为两个时,均相对于车轴I中心对称分布。对称分布可以减少拉杆对车轮的应力不均衡的影响,有效的保护车轮,同时使拆卸过程更加平稳。
[0034]本发明的拔轮装置的具体安装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安排,下面给出其中一种安装步骤:
[0035]图9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I)示意图,将已经焊接有底座和吊环的右前夹板组合件62和左后夹板组合件71用两个U型夹8焊装在一起,即采用U型夹8将右前夹板组合件62和左后夹板组合件71卡和在一起后,再将它们焊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一对中空的装配体;
[0036]图9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2)示意图,将车轮2和车轴I装入步骤(I)所形成的其中一对装配体中;
[0037]图9C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3)示意图,将垫板9放置于左后夹板组合件71和车轮2之间,将垫板9挂在车轮2的顶部,使垫板9上的接触块91与车轮2相接触;
[0038]图9D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4)示意图,装入拉杆9 ;
[0039]图9E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5)示意图,按照步骤(I)的操作方法形成的另一对称装配体,并将此装配体装入车轮2上后也安装相应的拉杆3 ;
[0040]图9F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安装步骤(6)示意图,用前连接板60将对称的左前夹板组合件61和右前夹板组合件62连接起来,用后连接板70将对称的左后夹板组合件71和右后夹板组合件72连接起来;然后,顶住车轴1,在拉杆3上施加拉力,即可将车轮2与车轴I分离。
[0041]本发明的拔轮装置由于通过U形夹将将前夹持板和后夹持板抱合在车轮的两侧,向外拉动拉杆时,拉力可经拉杆、前夹持板、U形夹和后夹持板均匀作用于车轮内侧面上,从而克服车轮与车轴间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使车轮和车轴分离。而且,前夹持板和后夹持板采用组合式结构,方便了狭小空间内安装作业,且降低了劳动强度;并且,夹持板上采用吊环、底座和加强板的设计,不仅易于组合,更加方便了安装过程,使拔轮作业操作更加方便和安全。
[004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拔轮装置,用于拔出安装于车轴上的车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夹持板、用于压紧所述车轮内侧的后夹持板、拉杆和至少一个U形夹;所述U形夹分别连接平行设置的所述前夹持板和所述后夹持板,形成一个用于容置所述车轮的空腔;所述前夹持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内穿设有用于牵引所述前夹持板的所述拉杆,所述拉杆与所述车轴在轴向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拔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拔轮装置还包括用于和所述车轮紧密接触的垫板,所述垫板设置于所述车轮内侧与所述后夹持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拔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板包括U形垫片、接触块和挂钩;所述U形垫片的开口套设在所述车轴上;所述接触块固定于所述U形垫片上并朝向所述车轮一侧;所述U形垫片上设置有用于挂在所述车轮边沿上的所述挂钩。
4.根据权利要求1任一所述的拔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包括拉柱和U形挡块;所述拉柱在穿过所述前夹持板的一端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上嵌合有所述U形挡块;所述U形挡块设置于所述前夹持板与所述车轮之间,并抵靠于所述前夹持板之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拔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夹持板还包括至少两块前夹板组合件和至少一块前连接板,所述前连接板将至少两块所述前夹板组合件连接为一体;或/和,所述后夹持板还包括至少两块后夹板组合件和至少一块后连接板,所述后连接板将至少两块所述后夹板组合件连接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拔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夹板组合件、所述后夹板组合件、所述U形夹和所述拉杆至少为两个,且均相对于所述车轴中心对称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拔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夹持板和所述后夹持板之中,至少有一个在远离所述车轮的侧面上设置有加强板。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拔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夹持板和所述后夹持板之中,至少有一个的上部设置有吊环。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拔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夹持板和所述后夹持板之中,至少有一个的下部设置有底座。
【文档编号】B60B29/00GK103465727SQ201310415213
【公开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2日
【发明者】黄士卫, 张春潮 申请人: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