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75496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能够将发动机输出高效地传递到行驶装置,且无论在结构方面还是在操作方面都能够有利于进行前进后退的切换。通过使无级变速部变速到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行星变速部输出后退侧的合成驱动力,伴随着无级变速部在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向减速侧变速,行星变速部输出的后退侧的合成驱动力减速。通过使无级变速部变速到设定中间速度位置,行星变速部的输出停止。通过使无级变速部变速到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及正转变速区域,行星变速部输出前进侧的合成驱动力,伴随着无级变速部在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向减速侧变速,并且伴随着在正转变速区域向增速侧变速,行星变速部输出的前进侧的合成驱动力增速。
【专利说明】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
[0001]本申请是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于2013年3月14日提交的名称为“联合收割机的行驶传动装置”、申请号为201320115792.8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变速机构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该变速机构通过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对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进行变速,并通过行星变速部对来自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和来自所述无级变速部的驱动力进行合成,将合成的驱动力输出到行驶装置。
【背景技术】
[0003]以往,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行驶传动装置。
[0004]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行驶传动装置具有:被输入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并对其进行变速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被输入来自无级变速部及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并对其进行合成的行星传动部、经由速度挡设定部被输入来自行星传动部的合成驱动力的正转反转切换部,即便将无级变速部变速到自反转侧的最高速位置至正转侧的最高速位置的全变速区域中的任意速度位置,行星传动部也输出一个旋转方向的合成驱动力输出,将行星传动部输出的合成驱动力通过正转反转切换部转换为前进侧和后退侧的合成驱动力后将其输出到后轮差动机构及前轮差动机构。通过使无级变速部变速到反转侧的最高速位置并将速度挡设定部的第一及第二离合器操作到制动状态及断开状态中的规定状态,从而停止向后轮差动机构及前轮差动机构的输出。
[0005]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行驶传动装置具有:被输入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并对其进行变速的HST、被输入来自HST及发动机的驱动力并对其进行合成的行星齿轮机构、使行星齿轮机构的内齿轮的凸台部和HST的马达输出轴与驱动轴连动的HST离合器及HMT离合器,通过使HST离合器卡合并解除HMT离合器的卡合,成为HST模式,来自HST的驱动力被传递到驱动轴并自驱动轴传递到前轮及后轮,通过使HST向后退侧变速,后退侧的驱动力自驱动轴被输出,通过使HST向前进侧变速,前进侧的驱动力自驱动轴被输出,通过使HST变速到中立状态,停止输出。通过解除HST离合器的卡合并使HMT离合器卡合,成为HMT模式,行星齿轮机构输出的合成驱动力被传递到驱动轴并自驱动轴传递到前轮及后轮,通过使HST在前进侧变速,输出前进侧的合成驱动力。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95334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18650号公报
[0008]在联合收割机中,为了将已装满的谷粒箱中的谷粒取出,有时在田埂间移动行驶以便将上述谷粒取出到停在田地外的运送车辆的车厢中。另外,在结束收割作业后,有时在路面上向其他作业对象的田地移动行驶。为了通过将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向行驶装置高效地传递以驱动行驶装置,以便可以有利地进行作业行驶及移动行驶,在应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现有技术的情况下,需要设置用于将行星变速部输出的合成驱动力转换为前进侧及后退侧的合成驱动力并向行驶装置传递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0009]在联合收割机中,在作业时在田埂处变换方向时,有时反复进行前进后退行驶。为了能够仅通过无级变速部的变速操作就可操作简单地进行前进后退的切换,在应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现有技术的情况下,产生利用仅来自无级变速部的输出来驱动行驶装置的变速范围,在传动效率方面容易变得不利。
实用新型内容
[00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不仅能够将发动机输出高效地传递至行驶装置,而且,无论是在结构方面还是在操作方面都能够有利地进行前进后退的切换。
[0011]第一方面实用新型是一种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0012]具有变速机构,所述变速机构设置有:从发动机输入驱动力的输入轴;被所述输入轴驱动的无级变速部;将所述输入轴的驱动力与所述无级变速部的输出合成并输出合成驱动力的行星变速部。
[0013]第二方面实用新型是一种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0014]具有变速机构,所述变速机构设置有:从发动机输入驱动力的输入轴;被所述输入轴驱动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将所述输入轴的驱动力与所述无级变速部的输出合成并输出合成驱动力的行星变速部;向行驶装置进行输出的输出轴。
[0015]第三方面实用新型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0016]所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的泵轴一体旋转自如地与所述输入轴连结。
[0017]第四方面实用新型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0018]所述行星变速部与所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的马达轴连结。
[0019]第五方面实用新型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0020]所述变速机构具有:泵轴一体旋转自如地与所述输入轴的设置有带轮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连结的所述无级变速部;中心齿轮一体旋转自如地与所述无级变速部的马达轴连结的所述行星变速部。
[0021]第六方面实用新型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0022]所述输入轴和所述泵轴通过联轴器一体旋转自如地被连结,
[0023]通过使所述中心齿轮的凸台部利用花键卡合与所述马达轴连结,所述中心齿轮与所述马达轴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
[0024]第七方面实用新型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0025]所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具有:具有所述泵轴的液压泵、具有所述马达轴的液压马达,
[0026]所述液压泵由可变容量型的轴向柱塞泵构成,
[0027]所述液压马达由轴向柱塞马达构成,该轴向柱塞马达通过驱动回路与所述液压泵连接。
[0028]第八方面实用新型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0029]所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具有:具有所述泵轴的液压泵、具有所述马达轴的液压马达,
[0030]所述液压泵由可变容量型的轴向柱塞泵构成,[0031]所述液压马达由轴向柱塞马达构成,该轴向柱塞马达通过驱动回路与所述液压泵连接。
[0032]第九方面实用新型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0033]将传递到所述输入轴的驱动力经由传动齿轮输入所述行星变速部。
[0034]第十方面实用新型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0035]所述行星变速部将自所述发动机传递到所述输入轴的驱动力经由传动齿轮输入内齿轮,
[0036]所述无级变速部将自马达轴输出的驱动力输入中心齿轮,
[0037]将来自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和来自所述无级变速部的驱动力合成,并将所述合成驱动力自所述输出轴输出。
[0038]第十一方面实用新型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0039]所述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无级变速部的上游侧。
[0040]第十二方面实用新型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0041 ] 所述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无级变速部的上游侧。
[0042]第十三方面实用新型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0043]所述行星变速部构具有:中心齿轮、与所述中心齿轮啮合的行星齿轮、内齿与所述行星齿轮啮合的内齿轮、经由支承轴支承所述行星齿轮的齿轮托架,所述中心齿轮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输出轴,所述齿轮托架一体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输出轴,所述内齿轮经由轴承支承于所述齿轮托架的外周侧,所述中心齿轮通过凸台部一体旋转自如地与马达轴连结,所述内齿轮在与外齿啮合的状态下经由一体旋转自如地设置于所述输入轴的传动齿轮与所述输入轴连动。
[0044]第十四方面实用新型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0045]设置有对所述行星变速部输出的合成驱动力进行变速并输出到行驶装置的副变速机构。
[0046]第十五方面实用新型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0047]设置有对所述行星变速部输出的合成驱动力进行变速并输出到行驶装置的副变速机构。
[0048]第十六方面实用新型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0049]所述副变速机构设置在所述行星变速部的下游侧。
[0050]第十七方面实用新型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0051 ] 所述副变速机构设置在所述行星变速部的下游侧。
[0052]第十八方面实用新型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0053]在所述副变速机构的下游侧设置有差动机构。
[0054]第十九面实用新型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0055]在所述差动机构的下游侧设置有转向制动器。
[0056]第二十方面实用新型是一种收获机,其特征在于,
[0057]具有第一?八、1、十二、十五?十七、十九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
[0058]第一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具有变速机构,该变速机构通过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对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进行变速,通过行星变速部对来自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和来自所述无级变速部的驱动力进行合成,并将合成驱动力输出到行驶装置,所述变速机构构成为,通过使所述无级变速部变速到比反转变速区域中的设定在最高速位置与中立位置之间的设定中间速度位置更靠高速侧的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使所述行星变速部输出后退侧的合成驱动力,伴随着所述无级变速部在所述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向减速侧变速,所述行星变速部输出的后退侧的合成驱动力减速,通过使所述无级变速部变速到所述设定中间速度位置,使所述行星变速部的输出停止,通过使所述无级变速部变速到反转变速区域中的比所述设定中间速度位置更靠低速侧的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使所述行星变速部输出前进侧的合成驱动力,伴随着所述无级变速部在所述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向减速侧变速,所述行星变速部输出的前进侧的合成驱动力增速,通过使所述无级变速部变速到正转变速区域,使所述行星变速部输出前进侧的合成驱动力,伴随着所述无级变速部在正转变速区域向增速侧变速,所述行星变速部输出的前进侧的合成驱动力增速。
[0059]根据第一实用新型的结构,若使无级变速部变速到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则行星变速部输出后退侧的合成驱动力,通过该合成驱动力,向后退侧驱动行驶装置。若使无级变速部变速到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及正转变速区域,则行星变速部输出前进侧的合成驱动力,通过该合成驱动力,向前进侧驱动行驶装置。在将无级变速部变速到正转变速区域的情况下,相比变速到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的情况,以更高速度向前进侧驱动行驶装置。若使无级变速部变速到反转变速区域的最高速位置与中立位置之间的设定中间速度位置,则行星变速部的输出停止,行驶装置的驱动被停止。因此,无论是在后退行驶中还是在前进行驶中,在整个变速范围内,都能够以可以将发动机输出高效地传递到行驶装置的方式仅将来自行星变速部的合成驱动力传递到行驶装置以驱动行驶装置,并且能够在除无级变速部的正转变速区域之外也将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作为前进侧变速范围的宽广变速范围内将行驶装置向前进侧变速驱动,以自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和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中的一方切换到另一方的方式对无级变速部进行变速,从而能够在前进驱动和后退驱动之间切换行驶装置。
[0060]因此,根据第一实用新型,无论是在前进行驶中还是在后退行驶中,并且,无论是在低速侧行驶的作业时还是在高速侧行驶的移动时,都能够将发动机输出高效地传递到行驶装置使其能够以动力损失少的有利状态行驶,并且不设置特别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就能够结构简单且仅通过对无级变速部进行变速操作就能够操作简单地进行前进后退切换。而且,不论谷杆的植立状况及行驶地的地面状况如何变化,都能够在将无级变速部的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及正转变速区域部作为变速范围的宽广变速范围内进行变速并以与谷杆和地面的状况相适应的前进行驶速度有利地行驶。
[0061]第二方案的特征在于,以使所述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比所述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宽广的方式设定有所述设定中间速度位置。
[0062]根据第二方案的结构,由无级变速部的正转变速区域及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设定的前进行驶速度的变速范围中的低速侧部分更宽广。
[0063]因此,根据第二方案,自宽广变速范围容易呈现与谷杆的植立状况的变化相适应的前进行驶速度。
[0064]第三、四方案的特征在于,设置有对所述行星变速部输出的合成驱动力进行变速并输出到行驶装置的副变速机构。
[0065]根据第三、四方案的结构,若对副变速机构进行变速,则伴随着无级变速部的变速行星变速部的输出速度变化的大小不同,能够根据副变速机构的变速来改变与无级变速部的变速状态对应地行星变速部输出的合成驱动力的速度。
[0066]因此,根据第三、四方案,不仅能够根据无级变速部的变速进行行驶速度的变更,而且也能够根据副变速机构的变速进行行驶速度的变更,因此很方便。
[0067]第五、六、七、八方案的特征在于,设置有对所述无级变速部进行变速操作的人为操作自如的变速操作件,还设置有沿长度方向移动自如的连动部件,该连动部件与所述变速操作部连结,以使得所述无级变速部的摆动自如的变速操作部与所述变速操作件连动,配置所述连动部件,以使得穿过所述变速操作部与所述连动部件连结的连结点及所述变速操作部的摆动轴芯的直线与所述连动部件的轴芯所成的交叉角,在所述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及所述正转变速区域比在所述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大。
[0068]根据第五、六、七、八方案的结构,与变速操作件的操作行程对应地摆动的变速操作部的摆动角,相比使无级变速部在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变速的情况,在使无级变速部在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及正转变速区域变速的情况下变小。因此,在进行前进行驶的速度调节时,即便较大地操作变速操作件,与进行后退行驶的速度调节时相比,变速操作部也仅仅以小角度摆动,从而容易进行前进行驶时的微细的速度调节。
[0069]因此,根据第五、六、七、八方案,不论谷杆的植立状况及行驶地的地面状况如何变化,都能够容易地将前进行驶速度调节为与谷杆及地面的状况精度好地对应的速度。
[0070]第九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设置有对所述无级变速部进行变速操作的人为操作自如的变速操作件,还设置有标识构件,该标识构件表示将所述无级变速部变速到中立位置的所述变速操作件的操作位置。
[0071]根据第九实用新型的结构,若将变速操作件操作到由标识构件表示的操作位置,则无级变速部处于中立位置,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不经过无级变速部地传递到行驶装置。
[0072]因此,根据第九实用新型,能够变速操作容易地呈现如下状态,S卩,将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高效地传递到行驶装置以便能够使其有利地行驶。
[0073]第十、十一方案的特征在于,设置有对所述行驶装置进行制动作用的停车制动器,还设置有停车制动器操作构件,该停车制动器操作构件与使所述无级变速部变速到所述设定中间速度位置相关联地,将所述停车制动器切换操作到制动状态。
[0074]根据第十、十一方案的结构,若无级变速部变速到设定中间速度位置,则行星传动部的输出停止且行驶装置的驱动停止,但在该情况下,停车制动器通过停车制动器操作构件被切换操作到制动状态,从而使停车制动器作用于行驶装置。
[0075]因此,根据第六方案,若停止行驶装置的驱动,则停车制动器自然而然地作用于行驶装置,即便在处于坡道等时外力作用于行驶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停车。
[0076]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方案的特征在于,设置有对所述行驶装置进行制动作用的停车制动器,还设置有与所述发动机的停止相关联地将所述停车制动器切换操作到制动状态的停车制动器控制构件。
[0077]根据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方案的结构,若发动机停止,则无级变速部的驱动停止,但在该情况下,停车制动器通过停车制动器控制构件被切换操作到制动状态,从而使停车制动器作用于行驶装置。
[0078]因此,根据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方案,即便发动机停止且无级变速部的驱动停止,停车制动器也自然而然地作用于行驶装置,即便在处于坡道等时外力作用于行驶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停车。
[0079]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方案的特征在于,将具有所述无级变速部的液压泵及液压马达的无级变速壳体,装卸自如地连结在收纳所述行星变速部的变速箱的外表面侧。
[0080]根据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方案的结构,通过将无级变速壳体自变速箱拆下,在将变速箱安装在机体框架上的状态下,能够将无级变速部自机体侧拆下。
[0081]因此,根据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方案,在进行无级变速部的检查、修理等时,仅将无级变速部自机体 侧拆下,从而可以高效地进行无级变速部的检查、修理等。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82]图1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0083]图2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0084]图3是表示行驶传动装置的俯视图。
[0085]图4是表示行驶传动装置的线图。
[0086]图5是横截状态下的变速箱的展开图。
[0087]图6是表示无级变速部的变速状态、行驶方向及行驶速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0088]图7是表示减速机构的横截俯视图。
[0089]图8 (a)~(d)是表示无级变速部的变速操作部与内拉索连结的连结状态的俯视图。
[0090]图9是表示停车制动器操作构件及停车制动器控制构件的框图。
[0091]图10是表示具有其他实施结构的副变速机构的剖视图。
[0092]图11是表示具有其他实施结构的副变速机构的剖视图。
[0093]附图标记说明
[0094]1行驶装置
[0095]4a发动机
[0096]12变速机构
[0097]13副变速机构
[0098]23液压泵
[0099]24无级变速部
[0100]24a无级变速壳体
[0101]25液压马达
[0102]26行星变速部
[0103]65变速操作部
[0104]65a摆动轴芯
[0105]65b连结点
[0106]66a连动部件[0107]67变速操作件
[0108]71标识构件
[0109]73停车制动器
[0110]80停车制动器操作构件
[0111]81停车制动器控制构件
[0112]N中立位置
[0113]R反转变速区域
[0114]RL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
[0115]RH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
[0116]-max最高速位置
[0117]Z1~Z4 交叉角
【具体实施方式】
[0118]以下,基于【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0119]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联合 收割机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如这些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联合收割机具有行驶机体,该行驶机体具有左右一对驱动自如的前车轮1、1、左右一对转向操作自如的后车轮2、2以及驾驶部3,该联合收割机还具有配置在驾驶部3后方且设置于行驶机体的脱粒装置5及谷粒箱6,该联合收割机还具有收割部7,该收割部7具有自脱粒装置5的前部朝向行驶机体前方延伸的供给装置7a。谷粒箱6自脱粒装置5的横侧跨设在其上方。
[0120]该联合收割机用于进行水稻、小麦、玉米等收割作业。即,该联合收割机通过收割部7对植立谷杆进行收割处理,通过供给装置7a将自收割谷杆的根部至穗稍的整个谷杆供给到脱粒装置5进行脱粒处理,将自脱粒装置5排出的脱粒谷粒回收并储存在谷粒箱6中。
[0121]接着,说明行驶机体。
[0122]行驶机体具有设置在前车轮1与后车轮2之间且具有发动机4a的动力部4,利用来自发动机4a的驱动力驱动左右一对前车轮1、1而自行行驶。行驶机体具有设置于驾驶部3的驾驶室3a,从而成为搭乘在驾驶部3的驾驶室内进行操纵的搭乘型。
[0123]在驾驶部3具有:设置在驾驶室3a的左右的出入口 3b、3b中的一个出入口 3b的横向外侧的乘降用踏板3c、设置在另一个出入口 3b的横向外侧的作业用踏板3d。乘降用踏板3c构成为台阶结构。
[0124]图3是表示将发动机4a的输出传递至左右一对前车轮1、1的行驶传动装置10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将发动机4a的输出传递至左右一对前车轮1、1的行驶传动装置10的线图。图5是横截状态下的变速箱11的展开图。如这些图所示,行驶传动装置10构成为具有:配置在左右一对前车轮1、1之间的变速箱11、设置在该变速箱11的行驶机体后方侧部的主变速用变速机构12 (以下称为主变速机构12)、收纳在所述变速箱11的行驶机体前方侧部的副变速机构13及差动机构14、配置在左右一对前车轮1、1的内侧附近的减速机构15。
[0125]行驶传动装置10构成为,将发动机4a的输出轴4b的驱动力经由传动带16传递到主变速机构12的输入轴20,将该主变速机构12的输出轴21的驱动力传递到副变速机构13的输入轴30,将该副变速机构13的输出齿轮31的驱动力传递到差动机构14的输入齿轮40,将该差动机构14的左侧输出齿轮41的驱动力经由旋转传动轴17传递到左侧减速机构15并自该减速机构15传递到左侧前车轮1,将差动机构14的右侧输出齿轮41的驱动力经由旋转传动轴17传递到右侧减速机构15并自该减速机构15传递到右侧前车轮1。
[0126]如图4、5所示,主变速机构12构成为具有:泵轴23a—体旋转自如地与输入轴20的设置有带轮22 —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连结的无级变速部24 ;中心齿轮26a —体旋转自如地与无级变速部24的马达轴25a连结的行星变速部26。输入轴20和泵轴23a通过联轴器20a —体旋转自如地被连结。通过使中心齿轮26a的凸台部26b利用花键卡合与马达轴25a连结,中心齿轮26a与马达轴25a —体旋转自如地连结。
[0127]无级变速部24构成为具有:具有泵轴23a的液压泵23、具有马达轴25a的液压马达25。液压泵23由可变容量型的轴向柱塞泵构成。液压马达25由轴向柱塞马达构成,该轴向柱塞马达通过驱动回路与液压泵23连接。
[0128]无级变速部24为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将自发动机4a传递到输入轴20的驱动力输入泵轴23a以驱动液压泵23,利用来自液压泵23的液压驱动液压马达25并自马达轴25a进行输出。无级变速部24通过变更液压泵23的斜盘角,而切换到向正转方向驱动马达轴25a的正转传动状态、使马达轴25a停止的中立状态及向反转方向驱动马达轴25a的反转传动状态,并且,在正转传动状态及反转传动状态,以无级变速的方式驱动马达轴25a。
[0129]无级变速部24具有无级变速壳体24a,该无级变速壳体24a收纳有液压泵23及液压马达25主体,并使各主体经由泵轴23a及马达轴25a旋转自如,将无级变速壳体24a通过连结螺栓装卸自如地连结在变速箱11的外表面侧,从而将该无级变速壳体24a支承在变速箱11上。无级变速壳体24a构成为具有:形成液压泵23及液压马达25主体的收纳室的箱主体及装卸自如地与箱主体连结并兼用作收纳室的盖体的板状的孔口块24b。孔口块24b在内部具有将液压马达25的供油排油口与液压泵23连接的驱动回路。如图5所示,无级变速壳体24a在孔口块24b的部位与变速箱11的行驶机体横向的外表面侧连结。无级变速部24构成为,利用安装于泵轴23a的供给泵29补充驱动油。在变速箱11后端部的横向外表面侧配置有由一对齿轮泵构成的液压泵27、27。一对液压泵27、27的驱动轴27a由联轴器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一个驱动轴27a经由中间传动轴27b及齿轮机构27c与输入轴20连动。一对液压泵27、27将储存在变速箱11中的润滑油取出。一个液压泵27将取出的润滑油作为工作油向对收割部7进行升降操作的液压缸8 (参照图1)供给。另一个液压泵27将取出的润滑油向对后车轮2进行转向操作的动力转向装置供给。
[0130]行星变速部26构成为具有:所述中心齿轮26a、与中心齿轮26a啮合的行星齿轮26c、内齿与行星齿轮26c啮合的内齿轮26d、经由支承轴26e支承行星齿轮26c的齿轮托架26f。中心齿轮26a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输出轴21。齿轮托架26f在通过花键卡合一体旋转自如与输出轴21卡合的状态支承于输出轴21,内齿轮26d经由轴承支承于齿轮托架26f的外周侧。中心齿轮26a通过凸台部26b—体旋转自如地与马达轴25a连结。内齿轮26d在与外齿啮合的状态下经由一体旋转自如地设置于输入轴20的传动齿轮28与输入轴20连动。
[0131]因此,行星变速部26将自发动机4a传递到输入轴20的驱动力经由传动齿轮28输入内齿轮26d,无级变速部24将自马达轴25a输出的驱动力输入中心齿轮26a,将来自发动机4a的驱动力和来自无级变速部24的驱动力合成,并将合成驱动力自输出轴21输出。
[0132]即,主变速机构12将通过输入轴20输入的来自发动机4a的一个旋转方向的驱动力,通过无级变速部24的变速作用及行星变速部26的合成作用,转换为前进侧和后退侧的合成驱动力,并且使前进侧的合成驱动力和后退侧的合成驱动力都进行无级变速并自输出轴21输出到副变速机构13,从而将左右一对前车轮1、1向前进侧或后退侧切换并对其进行驱动,并且无论是在前进侧还是在后退侧,都进行无级变速并驱动。因此,如图6所示,主变速机构12仅对无级变速部24进行变速,从而沿着由副变速机构13的变速设定的高速、中速、低速这三个级别的速度挡的变速线L1、L2、L3改变行驶机体的行驶方向及行驶速度。
[0133]g卩,图6是表示将发动机4a加速设定在设定转速的状态下的无级变速部24的变速状态、行驶机体的行驶方向及行驶速度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6所示的横轴表示无级变速部24的变速区域及速度位置,横轴的[N]表示无级变速部24的中立位置,横轴的[-max]表示无级变速部24在反转变速区域[R](反转传动状态下的变速区域)的最高速位置,横轴的[+max]表示无级变速部24在正转变速区域[F](正转传动状态下的变速区域)的最高速位置。横轴的[X]是在无级变速部24的反转变速区域[R]中的最高速位置[-max]与中立位置[N」之间设定的设定中间速度位置。设定中间速度位置[X]设定成位于最高速位置[-max]与中立位置[N]之间的靠近最高速位置[-max]的部位,反转变速区域[R]中的比设定中间速度位置[X]更靠低速侧的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L],比反转变速区域[R]中的比设定中间速度位置[X]更靠高速侧的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H]宽广。图6所示的纵轴表示行驶机体的行驶方向及行驶速度,纵轴与横轴交叉的位置[0]表示行驶速度为零的零位置,纵轴的零位置[0]上侧的部位表示前进侧的行驶速度,纵轴的零位置[0]下侧的部位表示后退侧的行驶速度。纵轴的零位置[0]下侧的部位及上侧的部位表示越远离零位置[0]行驶速度变得越高。
[0134]图6所示的三条变速线L1、L2、L3中的、相对于横轴的倾斜角最小的变速线L1表示使副变速机构13变速到低速的变速状态并设定低速的速度挡的情况下的行驶速度的变化。三条变速线L1、L2、L3中的、相对于横轴的倾斜角为中间值的变速线L2表示使副变速机构13变速到中速的变速状态并设定中速的速度挡的情况下的行驶速度的变化。三条变速线L1、L2、L3中的、相对于横轴的倾斜角最大的变速线L3表示使副变速机构13变速到高速的变速状态并设定高速的速度挡的情况下的行驶速度的变化。
[0135]如图6所示,即便在设定高速、中速、低速中的任意速度挡的情况下,通过使无级变速部24变速到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H],行星变速部26也输出后退侧的合成驱动力,从而使行驶机体后退行驶。随着使无级变速部24在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H]向减速侧逐渐变速,行星变速部26输出的后退侧的合成驱动力的转速逐渐减速,后退行驶速度逐渐减速。随着使无级变速部24在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H]向增速侧逐渐变速,行星变速部26输出的后退侧的合成驱动力的转速逐渐增速,后退行驶速度逐渐增速。在无级变速部24到达后退变速区域[R]的最高速位置[-max]时,行星变速部26输出的后退侧的合成驱动力的转速达到最高速,后退行驶速度达到最高速。
[0136]若使无级变速部24变速到设定中间速度位置[X],则行星变速部26的输出停止,行驶机体的行驶停止。[0137]若使无级变速部24变速到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L]及正转变速区域[F],则行星变速部26输出前进侧的合成驱动力,从而使行驶机体前进行驶。随着使无级变速部24在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L]向减速侧逐渐变速,行星变速部26输出的前进侧的合成驱动力的转速逐渐增速,前进行驶速度逐渐增速。即便无级变速部24处于中立位置[N],行星变速部26的输出也不停止,行驶机体前进行驶。随着使无级变速部24在正转变速区域[F]向增速侧逐渐变速,行星变速部26输出的前进侧的合成驱动力的转速逐渐增速,前进行驶速度逐渐增速。若无级变速部24达到正转变速区域[F]的最高速位置[+max],则行星变速部26输出的前进侧的合成驱动力的转速达到最高速,前进行驶速度达到最高速。
[0138]随着使无级变速部24在正转变速区域[F]向减速侧逐渐变速,行星变速部26输出的前进侧的合成驱动力的转速逐渐减速,前进行驶速度逐渐减速。即便无级变速部24处于中立位置[N],行星变速部26的输出也不停止,行驶机体前进行驶。随着使无级变速部24在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L]向增速侧逐渐变速,行星变速部26输出的前进侧的合成驱动力的转速逐渐减速,前进行驶速度逐渐减速。若无级变速部24处于设定中间速度位置[X],则行星变速部26的输出停止,行驶机体的行驶停止。
[0139]说明副变速机构13。
[0140]如图4及图5所示,副变速机构13构成为具有:一体形成于行星变速部26的输出轴21的输入轴30 ;—体旋转自如地设置有输出齿轮31的输出轴32 ;跨设于输入轴30和输出轴32的三个齿轮对33、34、35 ;配置在三个齿轮对33、34、35中的高速齿轮对33和中速齿轮对34的输入轴侧齿轮33a、34a彼此之间并且一体旋转及滑动操作自如地设置于输入轴30的第一变速齿轮36 ;配置在三个齿轮对33、34、35中的低速齿轮对35的输入轴侧齿轮35a的横侧并且一体旋转及滑动操作自如地设置于输入轴30的第二变速齿轮37。第一及第二变速齿轮36、37被进行变速操作,从而变速到高速、中速、低速这三个级别的速度状态。
[0141]S卩,副变速机构13通过使第一变速齿轮36与高速齿轮对33的输入轴侧齿轮33a卡合操作,以将输入轴30的驱动力经由第一变速齿轮36及高速齿轮对33传递到输出轴32并自输出齿轮31传递到差动机构14的输入齿轮40的方式变为高速状态。
[0142]副变速机构13通过使第一变速齿轮36与中速齿轮对34的输入轴侧齿轮34a卡合操作,以将输入轴30的驱动力经由第一变速齿轮36及中速齿轮对34传递到输出轴32并自输出齿轮31传递到差动机构14的输入齿轮40的方式变为中速状态。
[0143]副变速机构13通过使第二变速齿轮37与低速齿轮对35的输入轴侧齿轮35a卡合操作,以将输入轴30的驱动力经由第二变速齿轮37及低速齿轮对35传递到输出轴32并自输出齿轮31传递到差动机构14的输入齿轮40的方式变为低速状态。
[0144]说明减速机构15。
[0145]图7是表示减速机构15的横截俯视图。如图3及图7所示,左右一对前车轮1、1的减速机构15配置在构成机体框架F的行驶机体前后方向的主框架45的行驶机体横向外侦t若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则减速机构15配置在设置于前车轮1的轮圈la内侧的轮圈内空间lb。左右一对前车轮1、1的减速机构15的外壳50由构成机体框架F前端部的行驶机体横向的连结框架46连结,相对于机体框架F进行定位,并且,被机体框架F支承。连结框架46将构成机体框架F的左右一对行驶机体前后方向的主框架45、45连结。[0146]如图4及图7所示,减速机构15具有:设置在外壳50后部的输入轴51 ;具有经由齿轮机构52与输入轴51连动的中心齿轮支承轴54的行星齿轮式减速机构主体55。
[0147]输入轴51经由自变速箱11向行驶机体横向外侧突出设置的旋转传动轴17与差动机构14的输出齿轮41连动。减速机构主体55具有:一体旋转自如地设置于中心齿轮支承轴54的中心齿轮56 ;外周部与外壳50卡合而被阻止旋转的内齿轮57 ;与中心齿轮56及内齿轮57的内齿啮合的行星齿轮58 ;经由支承轴59a旋转自如地支承行星齿轮58的齿轮托架59。中心齿轮支承轴54的相对于中心齿轮56处于齿轮机构52所处一侧的相反侧的部位,相对旋转自如地内嵌于前车轮1的车轴lc,并经由车轴lc支承于外壳50。齿轮托架59通过花键卡合,一体旋转自如地与车轴lc连结。
[0148]因此,减速机构15将差动机构14的输出齿轮41的驱动力经由旋转传动轴17输入到输入轴51,将输入轴51的驱动力利用减速机构主体55进行减速并传递到车轴lc。
[0149]如图3所示,使差动机构14与左右一对减速机构15、15连动的左右一对旋转传动轴17、17配置在前侧连结框架46的行驶机体后方部位,以使得前侧连结框架46具有防止谷杆等自前方碰到旋转传动轴17的防护功能。左右一对旋转传动轴17、17配置成贯穿主框架45。左右一对旋转传动轴17、17具有:制动器轴63,其一端侧通过花键卡合而一体旋转自如地与差动机构14的输出齿轮41连结;传动轴主体17a,其一端侧经由联轴器一体旋转自如地与制动器轴63连结,另一端侧经由联轴器一体旋转自如地与输入轴51连结。
[0150]如图3所示,具有主变速机构12及副变速机构13的变速箱11配置在左右一对主框架45、45之间。变速箱11具有分成前端部和后端部而设置的前后一对连结部lla、lla,前侧的连结部11a与分散地位于变速箱11的前后侧的前后一对连结框架46、46中的前侧的连结框架46连结,后侧的连结部11a与后侧的连结框架46连结,从而被机体框架F支承。
[0151]如图3及图5所示,变速箱11通过分割面S分割自如地构成左右一对分割变速箱lib、11c。将前后一对连结部11a、11a仅设置在一个分割变速箱11c,从而可以在将设置有连结部11a的分割变速箱11c安装在机体框架F上的状态下,拆下另一个分割变速箱lib而打开变速箱11。将构成主变速机构12的无级变速部24及行星变速部26支承或内装于不具有连结部11a的分割变速箱11b,以便能够将其与不具有连结部11a的分割变速箱lib一同自机体框架侧拆下。分割面S相对于变速箱11的行驶机体横向的中心C,偏向无级变速部24及行星变速部26所处的一侧。
[0152]说明无级变速部24的操作结构。
[0153]如图8所示,根据绕摆动轴芯65a摆动自如地设置在无级变速部24的无级变速壳体24a外部的臂形变速操作部65的摆动操作,摆动操作液压泵23的斜盘23b (参照图5),经由操作拉索66使杆形的变速操作件67与变速操作部65连动。
[0154]变速操作件67摆动自如地配置在驾驶室3a的内部,沿着设置于图9所示的杆导向件68的导向槽69向行驶机体前后方向摆动操作,从而使构成操作拉索66的内拉索66a沿长度方向朝拉伸方向及松开方向移动操作,以对变速操作部65进行摆动操作。
[0155]因此,通过在导向槽69的后端侧部位69a操作变速操作件67,能够使无级变速部24在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H]进行变速,从而使行驶机体向后退侧变速行驶。通过在导向槽69的中间部位69b及前端侧部位69c操作变速操作件67,能够使无级变速部24在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L]、正转变速区域[F]进行变速,从而使行驶机体向前进侧变速行驶。通过在导向槽69的前端侧部位69c操作变速操作件67,能够使无级变速部24在正转变速区域[F]进行变速,从而使行驶机体以比在导向槽69的中间部位69b进行操作时更高的速度前进行驶。通过将变速操作件67操作到位于导向槽69的后端侧部位69a与中间部位69b连接的连接部位的停止位置[ST],能够使无级变速部24变速到设定中间速度位置[X],从而使行驶机体的行驶停止。
[0156]图8 (a)是表示无级变速部24已变速到反转变速区域部[RH]中的最高速位置[-max]的状态下的变速操作部65于作为连动部件的内拉索66a连结的连结状态的俯视图。图8 (b)是表示无级变速部24已变速到设定中间速度位置[X]的状态下的变速操作部65与内拉索66a连结的连结状态的俯视图。图8 (c)是表示无级变速部24已变速到中立位置[N]的状态下的变速操作部65与内拉索66a连结的连结状态的俯视图。图8 (d)是表示无级变速部24已变速到正转变速区域[F]的最高速位置[+max]的状态下的变速操作部65与内拉索66a连结的连结状态的俯视图。图8 (a)、图8 (b)、图8 (c)、图8 (d)所示的直线B是穿过变速操作部65与内拉索66a连结的连结点65b及摆动轴芯65a的直线。图8 (a)、图8 (b)、图8 (c)、图8 (d)所示的交叉角Z1、Z2、Z3是所述直线B与内拉索66a的轴芯所成的交叉角。
[0157]如图8 (a)、图8 (b)、图8 (c)、图8 (d)所示,配置内拉索66a,以使得在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L]对无级变速部24进行变速时的交叉角Z2?Z3及在正转变速区域[F]对无级变速部24进行变速时的交叉角Z3?Z4,比在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H]对无级变速部24进行变速时的交叉角Z1?Z2大。而且,配置内拉索66a,以使得在正转变速区域[F]对无级变速部24进行变速时的交叉角Z3?Z4比在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L]对无级变速部24进行变速时的交叉角Z2?Z3大。
[0158]因此,在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L]及正转变速区域[F]对无级变速部24进行变速的情况下,与变速操作件67的操作行程对应地摆动的变速操作部65的摆动角比在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H]对无级变速部24进行变速的情况的摆动角小,与变速操作件67的操作行程的大小相比,行驶速度的变化幅度小,容易进行行驶速度的微调。
[0159]在移动行驶的情况下,在正转变速区域[F]的高速侧部位对无级变速部24进行变速以便高速行驶,在作业行驶的情况下,在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L]及正转变速区域部[F]的低速侧部位对无级变速部24进行变速以便低速行驶,但在移动行驶的情况下,与变速操作件67的操作行程对应地摆动的变速操作部65的摆动角比作业行驶的情况下的摆动角小,与变速操作件67的操作行程的大小相比,行驶速度的变化幅度小,容易进行行驶速度的微调。
[0160]如图9所示,在杆导向件68具有设置在导向槽69的中间部位69b前端部的横侧的标识构件71,通过将变速操作件67操作到由标识构件71表示的操作位置,能够将无级变速部24变速到中立位置[N],并且能够呈现出来自发动机4a的驱动力不经过无级变速部24而传递到前车轮1的传动状态。
[0161]标识构件71由与导向槽69连通的杆卡止凹部构成,标识构件71具有将变速操作件67卡止在由标识构件71表示的操作位置的功能。
[0162]如图4及图5所示,在变速箱11设置有停车制动器73。停车制动器73具有多板式摩擦制动器主体73a,该板式摩擦制动器主体73a跨设于副变速机构13的输出轴32的端部和设置于变速箱11的制动器支承部74。
[0163]停车制动器73具有液压活塞76,该液压活塞76设置在装卸自如地支承在变速箱11的横侧部的制动器罩75内部,摩擦制动器主体73a通过液压活塞76压接在制动器支承部74上,从而成为制动状态,通过对输出轴32施加摩擦制动力,使停车制动器对左右一对前车轮1、1进行作用。停车制动器73通过解除摩擦制动器主体73a利用液压活塞76向制动器支承部74的压接,而成为断开状态。
[0164]如图9所示,使停车制动器操作构件80与制动阀78相关联,该制动阀78与位于制动器罩75内部的操作油室77连接,通过向操作油室77进行液压油的供给排出,将停车制动器73切换操作到制动状态或断开状态。
[0165]停车制动器操作构件80具有:对制动阀78进行切换操作的阀驱动回路82及与阀驱动回路82相关联的变速检测开关83。变速检测开关83构成为,通过检测到变速操作件67已操作到停止位置[ST],而检测出无级变速部24已变速到设定中间速度位置[X]。
[0166]在变速检测开关83变为检测状态时,阀驱动回路82将制动阀78向制动器制动侧进行切换操作,在变速检测开关83处于非检测状态时,将制动阀78向制动器断开侧进行切换操作。
[0167]因此,若将变速操作件67操作到停止位置[ST]以使无级变速部24变速到设定中间速度位置[X],则行驶机体的行驶停止,但与无级变速部24向设定中间速度位置[X]变速相关联地,停车制动器73通过停车制动器操作构件80被切换操作到制动状态,使停车制动器作用于左右一对前车轮1、1。
[0168]如图5所示,在变速箱11的外部摆动操作自如地设置有操作臂85,该操作臂85经由凸轮机构与停车制动器73的液压活塞76连动,即便不对液压活塞76进行液压的供给及排出,通过对操作臂85进行摆动操作,也能够操作液压活塞76以使停车制动器73切换操作到制动状态或断开状态。停车制动器控制构件81与操作臂85相关联。
[0169]停车制动器控制构件81具有:通过电动促动器对操作臂85进行摆动操作的电气式制动操作机构86 ;与制动操作机构86相关联的发动机停止检测传感器84。发动机停止检测传感器84利用旋转传感器构成,并且对发动机4a的停止进行检测。
[0170]若使发动机4a停止,则即便无级变速部24变为与设定中间速度位置[X]不同的速度位置的变速状态,向左右一对前车轮1、1的传动也停止,与发动机4a的停止相关联地,停车制动器73通过停车制动器控制构件81被切换操作到制动状态,从而使停车制动器作用于左右一对前车轮1、1。
[0171]如图4、5所示,在左右一对旋转传动轴17、17上安装转向制动器90,在使行驶机体转弯行驶时,能够使转向制动器90作用于处于转弯内侧的前车轮1。
[0172]如图5所示,左右一对转向制动器90以使两转向制动器90的一端侧相对于变速箱11的横侧壁lid位于变速箱11内侧的方式进入并配置于变速箱11,左右一对转向制动器90在该状态下安装在构成旋转传动轴17的制动器轴63上。左右一对转向制动器90以使两转向制动器90的另一端侧(位于变速箱11内侧一侧的相反侧)位于从行驶机体正面看与变速箱11的横侧壁lid的外侧面大致相同的位置的方式安装。更详细地说,两转向制动器90的另一端侧在变速箱11的横侧壁lid外侧的位置,位于与横侧壁lid的最横向外侧突出部lie的外侧面大致相同的位置。左右一对转向制动器90、90收纳于在变速箱11设置室壁92而形成的制动器室93。转向制动器90具有横跨制动器轴63和室壁92而安装的多板式摩擦制动器主体90a,通过使摩擦制动器主体90a被操作板94压接,所述转向制动器90成为制动状态,通过解除操作板94对摩擦制动器主体90a的压接,所述转向制动器90成为断开状态。
[0173]室壁92构成为,将制动器室93相对于差动机构14、副变速机构13及行星变速部26的收纳室以密封状态隔开。室壁92与变速箱11 一体成形。室壁92横跨横侧壁lid和凸台部95而相连设置,以使得该室壁92具有将变速箱11的横侧壁lid和为了支承差动机构14而设置在变速箱11内部的凸台部95连结的加强功能。凸台部95经由轴承支承差动机构14的差动机构外壳14a。
[0174]制动器室93具有朝向行驶机体横向外侧开设的用于检查等的作业口 96。作业口96构成为由装卸于变速箱11的横侧壁lid的盖体97进行开闭。
[0175]〔其他实施方式〕
[0176]图10是表示具有其他实施结构的副变速机构13的剖视图。
[0177]具有其他实施结构的副变速机构13构成为具有:一体旋转及滑动自如地设置于输入轴30的一个变速齿轮38 体旋转自如地设置于输出轴32的三个变速齿轮39a、39b、39c。对变速齿轮38进行变速操作,使变速齿轮38具有的三个齿轮部与三个变速齿轮39a、39b,39c进行卡合脱离操作,从而切换到高速、中速、低速这三个级别的变速状态。
[0178]图11是表示具有其他实施结构的副变速机构13的剖视图。
[0179]具有其他实施结构的副变速机构13构成为具有:跨设于输入轴30和输出轴32的两个齿轮对33、35 体旋转及滑动自如地设置于输出轴32的一个变速齿轮38。对变速齿轮38进行变速操作,使其与两个齿轮对33、35的输出轴侧齿轮进行卡合脱离操作,从而切换到高速、低速这两个级别的变速状态。
[0180]〔其他实施例〕
[0181](1)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行驶装置,列举了具有前车轮1的例子,但也可以通过具有履带行驶装置来实施。
[0182](2)在上述实施例中,列举了以使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L]比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H]宽广的方式设定了设定中间速度位置[X]的例子,但也能够以使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L]比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H]狭窄的方式、或者以使低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L]与高速侧反转变速区域部[RH]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方式对设定中间速度位置[X]进行设定并实施。
[0183](3)在上述实施例中,列举了具有副变速机构13的例子,但也可以以不具有副变速机构13的方式实施。
[0184](4)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与变速操作部65连结的连结部件,列举了采用内拉索66a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杆或带状板等而实施。
[0185](5)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标识构件71,列举了采用杆卡止凹部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箭头、文字或图案等而实施。
[0186]工业实用性
[0187]本实用新型联合收割机的行驶传动装置也能够用于如下的联合收割机,在该联合收割机中,代替将自根部至穗稍的整个收割谷杆投入的脱粒装置,具有如下脱粒装置,即,将以在根部及根部与穗稍部之间的两个部位进行切断的两段收割形态被收割的收割谷杆的整个穗稍侧部分投入的脱粒装置,或者具有如下的脱离装置,即,将通过脱粒供给链输送收割谷杆且收割谷杆的穗稍侧被供给到脱粒室。
【权利要求】
1.一种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变速机构,所述变速机构设置有:从发动机输入驱动力的输入轴;被所述输入轴驱动的无级变速部;将所述输入轴的驱动力与所述无级变速部的输出合成并输出合成驱动力的行星变速部。
2.一种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变速机构,所述变速机构设置有:从发动机输入驱动力的输入轴;被所述输入轴驱动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将所述输入轴的驱动力与所述无级变速部的输出合成并输出合成驱动力的行星变速部;向行驶装置进行输出的输出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的泵轴一体旋转自如地与所述输入轴连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变速部与所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的马达轴连结。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机构具有:泵轴一体旋转自如地与所述输入轴的设置有带轮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连结的所述无级变速部;中心齿轮一体旋转自如地与所述无级变速部的马达轴连结的所述行星变速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和所述泵轴通过联轴器一体旋转自如地被连结,通过使所述中心齿轮的凸台部利用花键卡合与所述马达轴连结,所述中心齿轮与所述马达轴一体旋转自如地连结。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具有:具有所述泵轴的液压泵、具有所述马达轴的液压马达,所述液压泵由可变容量型的轴向柱塞泵构成,所述液压马达由轴向柱塞马达构成,该轴向柱塞马达通过驱动回路与所述液压泵连接。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部具有:具有所述泵轴的液压泵、具有所述马达轴的液压马达,所述液压泵由可变容量型的轴向柱塞泵构成,所述液压马达由轴向柱塞马达构成,该轴向柱塞马达通过驱动回路与所述液压泵连接。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传递到所述输入轴的驱动力经由传动齿轮输入所述行星变速部。
10.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变速部将自所述发动机传递到所述输入轴的驱动力经由传动齿轮输入内齿轮,所述无级变速部 将自马达轴输出的驱动力输入中心齿轮,将来自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和来自所述无级变速部的驱动力合成,并将所述合成驱动力自所述输出轴输出。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无级变速部的上游侧。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无级变速部的上游侧。
13.如权利要求1~8、1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变速部构具有:中心齿轮、与所述中心齿轮啮合的行星齿轮、内齿与所述行星齿轮啮合的内齿轮、经由支承轴支承所述行星齿轮的齿轮托架,所述中心齿轮相对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输出轴,所述齿轮托架一体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输出轴,所述内齿轮经由轴承支承于所述齿轮托架的外周侧,所述中心齿轮通过凸台部一体旋转自如地与马达轴连结,所述内齿轮在与外齿啮合的状态下经由一体旋转自如地设置于所述输入轴的传动齿轮与所述输入轴连动。
14.如权利要求1~8、1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对所述行星变速部输出的合成驱动力进行变速并输出到行驶装置的副变速机构。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对所述行星变速部输出的合成驱动力进行变速并输出到行驶装置的副变速机构。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变速机构设置在所述行星变速部的下游侧。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变速机构设置在所述行星变速部的下游侧。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副变速机构的下游侧设置有差动机构。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差动机构的下游侧设置有转向制动器。
20.一种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8、11、12、15~17、19中任一项所述的收获机的行驶传动装置。
【文档编号】B60K17/10GK203543670SQ201320651125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14日
【发明者】内孝广, 加藤裕治, 奥山天, 松下博昭, 长田佑希, 水本雅也, 吉田有作, 山形浩司, 冈田干夫, 福冈义刚, 熊取刚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