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880608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A),其能够通过充气机(15)的动作而将沿着车辆的车顶侧梁而设置的安全气囊主体(13A)在车室内展开为帘状。安全气囊主体(13A)具有:第1膨胀部(13c7),其配置在与中柱重叠的位置上,且在展开时被供给基于充气机(15)的动作而产生的气体;第2膨胀部(13c4),其配置在第1膨胀部后方且被供给来自第1膨胀部(13c7)的气体;和气体连通部(19a4),其将第1膨胀部(13c7)与第2膨胀部(13c4)之间连通。气体连通部(19a4)设在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A)将与安全带发生干涉的安全带干涉区域(20)的上方。在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使安全气囊主体膨胀展开时,能够顺畅地进行气体从第1膨胀部向第2膨胀部的流通。
【专利说明】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最近的汽车等车辆中,搭载有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正在逐步增多,该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在车辆的侧面碰撞等时,使被称为安全气囊的袋体在车室内的侧部与乘员之间展开为帘状而保护乘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中,沿着车室内的侧部展开为帘状的安全气囊主体具有:在乘员的保护区域内形成的膨胀部和在保护区域外形成的副室。膨胀部与副室之间经由被称为通气孔的气体连通路而连通。当膨胀部的内压因在冲击的输入时膨胀的安全气囊主体约束乘员的载荷而升高时,膨胀部的气体的一部分将通过通气孔而流入至副室。由此,能够降低膨胀部的压力,从而减少乘员受到的最大加速度。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 - 34766号公报(参照图2的通气孔31)
[0006]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中,在安全气囊主体的膨胀展开时,连通膨胀部与副室之间的气体连通路(通气孔)位于前席乘员用3点式安全带的固定部(固定在中柱上)的附近。由此,在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使安全气囊主体膨胀展开时,担心气体连通部与安全带碰撞而妨碍气体从膨胀部向副室的流通。
[0007]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以提供一种帘式安全气囊装置为目的,其在受到来自外部的碰撞而使安全气囊主体膨胀展开时,能够顺畅地进行气体从膨胀部向副室的流通。


【发明内容】

[000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I的发明提供一种帘式安全气囊装置,能够通过充气机的动作而将沿着车辆的车顶侧梁而设置的安全气囊主体在车室内展开为帘状,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具有:第I膨胀部,其配置在与中柱重叠的位置上,且在展开时被供给基于所述充气机的动作而产生的气体;第2膨胀部,其配置在所述第I膨胀部后方且被供给来自该第I膨胀部的气体;和气体连通部,其将所述第I膨胀部与所述第2膨胀部之间连通,所述气体连通部设在展开时的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将与安全带发生干涉的安全带干涉区域的上方侧梁。
[0009]根据技术方案I的发明,在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使安全气囊主体膨胀展开时,能够顺畅地进行气体从第I膨胀部向第2膨胀部的流通。
[0010]此外,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第I膨胀部位于与展开时的所述安全气囊主体中所述安全带干涉区域接近的位置上,在展开时的所述安全气囊主体中在所述第I膨胀部中的所述安全带干涉区域一侧,设有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气体隔离部。
[0011]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能够将与安全带干涉区域接近而存在的第I膨胀部从安全带的干涉中确实地隔离。
[0012]此外,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或2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安全气囊主体还具有非膨胀部,该非膨胀部在展开时没有被供给基于所述充气机的动作而产生的气体,所述非膨胀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以与展开时的所述安全气囊主体中所述安全带干涉区域重叠的方式设置。
[0013]此外,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中,将所述安全带干涉区域设定为所述非膨胀部。
[0014]根据技术方案3或技术方案4的发明,即使假设安全带相对于安全气囊主体发生了干涉,也能够充分地发挥帘式安全气囊装置所具有的乘员保护功能。
[0015]发明的效果
[0016]根据本发明,在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使安全气囊主体膨胀展开时,能够顺畅地进行气体从第I膨胀部向第2膨胀部的流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表示比较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主体展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0018]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主体展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0019]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主体展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0020]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主体展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 以下,参照附图来具体说明本发明的第I?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
[0022](比较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01)
[0023]在说明本发明的第I?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之前,参照图1来说明比较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01。图1是表示比较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01的安全气囊主体103展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0024]如图1所示,比较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01具有:安全气囊主体103 ;和在侧面碰撞等冲击的输入时向安全气囊主体103内供给高压气体的充气机105。
[0025]另外,图1中的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以下相同)。
[0026]安全气囊主体103例如是由合成纤维制的纺织物、编织物、或无纺布中的任何一种构成的袋体。展开前的安全气囊主体103在从前柱经过车顶侧梁到后柱(全部未图示)的范围内以作为细长棒状的折叠状态,而被收纳在例如未图示的车顶面板的背面侧。
[0027]大致圆筒形状的充气机105例如与折叠状态的安全气囊主体103大致平行地安装在车顶侧梁上。充气机105具有如下功能:在冲击的输入时,通过气体供给管105a向安全气囊主体103内供给高压气体,由此使安全气囊主体103迅速展开。
[0028]如图1所示,展开状态的安全气囊主体103具有:高压气体的导入部103a ;与导入部103a连通的分支部103b ;由与分支部103b连通的多个单元构成的膨胀部103c ;和没有被供给高压气体的非膨胀部13d。
[0029]膨胀部103c由与分支部103b直接连通的第I组膨胀部103cl、103c3、103c5、103c7和与分支部103b间接连通的第2组膨胀部103c2、103c4、103c6构成。
[0030]彼此相邻的第I组膨胀部103cl及第2组膨胀部103c2隔着将它们之间划分的划分部107al而隔离,另一方面,通过气体连通部109al而连通。
[0031]将第I组膨胀部103c7夹在中间而彼此相邻的第I组膨胀部103c3及第2组膨胀部103c4隔着将第I组膨胀部103c7划分的划分部107a2而隔离,另一方面,通过气体连通部109a2而连通。
[0032]与上述同样地,彼此相邻的第I组膨胀部103c5及第2组膨胀部103c6隔着将它们之间划分的划分部107a3而隔离,另一方面,通过气体连通部109a3而连通。
[0033]在展开状态的安全气囊主体103中,如图1所示,膨胀部103cl、103c2、103c3位于与前席乘员(驾驶者)PF的侧头部对应的位置上。另外,如图1所示,膨胀部103c5、103c6位于与后席乘员(驾驶者)PR的侧头部对应的位置上。
[0034]在此的问题是,在比较例的安全气囊主体103中,展开状态的气体连通部109a2位于前席乘员用3点式安全带(未图示)的固定部(固定在中柱上;未图示)附近(参照图1的由虚线围绕的“安全带干涉区域120”)。由此,在比较例中,在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使安全气囊主体膨胀展开时,担心气体连通部109a2与安全带碰撞而遮蔽气体从第I组膨胀部103c3向第2组膨胀部103c4的流通。(本发明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的概要)
[0035]于是,在本发明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 (包括本发明的第I?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A、11B、11C。)中,例如如图2所示,配置在与中柱重叠的位置上的安全气囊主体13采用如下构成:该安全气囊主体13具有--第I膨胀部13c7,其在展开时被供给基于充气机15的动作而产生的气体;第2膨胀部13c4,其配置在第I膨胀部13c7后方且被供给来自第I膨胀部13c7的气体;和气体连通部19a4,其将第I膨胀部13c7与第2膨胀部13c4之间连通,气体连通部19a4设在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将与安全带发生干涉的安全带干涉区域20的上方。
[0036]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在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使安全气囊主体膨胀展开时,能够顺畅地进行气体从第I膨胀部13c7向第2膨胀部13c4的流通。
[0037](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A)
[0038]接下来,参照图2对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lA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lA的安全气囊主体13A展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0039]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lA具有:配置在与中柱重叠的位置上的安全气囊主体13A ;和在侧面碰撞等冲击的输入时向安全气囊主体13A内供给高压气体的充气机15。
[0040]安全气囊主体13A是由合成纤维制的纺织物、编织物、或无纺布中的任何一种构成的袋体。展开前的安全气囊主体13A在从前柱经过车顶侧梁到后柱(全部未图示)的范围内以作为细长棒状的折叠状态,例如收纳在未图示的车顶面板的背面侧。
[0041]大致圆筒形状的充气机15例如与折叠状态的安全气囊主体13A大致平行地安装在车顶侧梁上。充气机15具有如下的功能:在冲击的输入时,通过气体供给管15a向安全气囊主体13A内供给高压气体,由此,使安全气囊主体13A迅速展开。
[0042]如图2所示,展开状态的安全气囊主体13A具有:高压气体的导入部13a ;与导入部13a连通的分支部13b ;由与分支部13b连通的多个单元构成的膨胀部13c ;和没有被供给高压气体的非膨胀部13d。膨胀部13c及非膨胀部13d分别是通过例如在使构成安全气囊主体13A的袋体的基布(表背的基布)互相重合的状态下,按照规定的形状缝合而形成的。在该缝制中,缝制线相对于分支部13b开放的部分成为膨胀部13c,另一方面,缝制线相对于分支部13b封闭的部分成为非膨胀部13d。
[0043]膨胀部13c由与分支部13b直接连通的第I组膨胀部13cl、13c3、13c5、13c7和与分支部13b间接连通的第2组膨胀部13c2、13c4、13c6构成。
[0044]彼此相邻的第I组膨胀部13cl及第2组膨胀部13c2隔着将它们之间划分的划分部17al而隔离,另一方面,通过气体连通部19al而连通。
[0045]与上述同样地,彼此相邻的第I组膨胀部13c5及第2组膨胀部13c6隔着将它们之间划分的划分部17a3而隔离,另一方面,通过气体连通部19a3而连通。
[0046]第I组膨胀部13c3及第2组膨胀部13c4隔着将它们之间划分的划分部17a21而互相隔离。此外,第I组膨胀部13c3及第I组膨胀部13c7隔着将它们之间划分的划分部17a22而互相隔尚。
[0047]而且,彼此相邻的第I组膨胀部13c7及第2组膨胀部13c4隔着将它们之间划分的划分部17a4而隔离,另一方面,通过气体连通部19a4而连通。第2组膨胀部13c4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而配置在第I组膨胀部13c7的后方。
[0048]在展开状态的安全气囊主体13A中,如图2所示,膨胀部13cl、13c2、13c3位于与前席乘员(驾驶者)PF的侧头部对应的位置上。此外,如图2所示,膨胀部13c5、13c6位于与后席乘员(驾驶者)PR的侧头部对应的位置上。
[0049]在此,说明比较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01与第I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lA的不同点。比较例与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这两者间的不同点大概有2个。
[0050]第I不同点为,在比较例中,第I组膨胀部103c3与第2组膨胀部103c4之间通过存在于安全带干涉区域120内的气体连通部109a2而连通。相对于此,在第I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I组膨胀部13c3与第2组膨胀部13c4之间隔着(存在于安全带干涉区域20内的)划分部17a21而互相隔离。
[0051]第2不同点为,在比较例中,第I组膨胀部103c7与第2组膨胀部103c4之间隔着将它们之间划分的划分部107a4(参照图1)而隔离。相对于此,在第I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I组膨胀部(相当于本发明的“第I膨胀部”。)13c7与第2组膨胀部(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膨胀部”。)13c4之间隔着将它们之间划分的划分部17a4而隔离,另一方面,通过(存在于安全带干涉区域20外的)气体连通部(相当于本发明的“气体连通部”。)19a4而连通。
[0052](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lA的作用效果)
[0053]在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lA中,如图2所示,配置在与中柱重叠的位置上的安全气囊主体13A采用以下构成:该安全气囊主体13A具有:在展开时被供给基于充气机15的动作而产生的气体的第I组膨胀部(第I膨胀部)13c7 ;配置在第I组膨胀部13C7后方且被供给来自第I组膨胀部13c7的气体的第2组膨胀部(第2膨胀部)13c4 ;和将第I组膨胀部(第I膨胀部)与第2组膨胀部(第2膨胀部)13c4之间连通的气体连通部19a4,气体连通部19a4设在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A将与安全带发生干涉的安全带干涉区域20的上方。
[0054]根据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A,气体连通部19a4设在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A将与安全带发生干涉的安全带干涉区域20的上方,因此,不会妨碍气体连通部19a4中的气体流通。因此,在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使安全气囊主体13A膨胀展开时,能够顺畅地进行气体从第I组膨胀部(第I膨胀部)13c7向第2组膨胀部(第2膨胀部)13c4的流通。其结果为,能够使与安全带干涉区域20接近而存在的第2组膨胀部(第2膨胀部)13c4确实地膨胀。
[0055]此外,在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lA中,如图2所示,第I组膨胀部(第I膨胀部)13c7位于与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A中安全带干涉区域20接近的位置上,在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A中在第I组膨胀部(第I膨胀部)13c7中的安全带干涉区域20 —侧设有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气体隔离部17a23。
[0056]根据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A,能够将与安全带干涉区域20接近而存在的第I组膨胀部(第I膨胀部)13c7从安全带的干涉中确实地隔离。
[0057](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B)
[0058]接下来,参照图3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IB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lB的安全气囊主体13B展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0059]在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IA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lB中,其基本的构成类似。因此,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具有与第I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并且以两者间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第I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这两者间的不同点大概有2个。
[0060]第I不同点为,第I实施方式的第2组膨胀部13c4、13c6在第2实施方式中,被替换为非膨胀部21a、21b及第2组膨胀部(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膨胀部”。)13c8。相当于所述非膨胀部的一部分的非膨胀部21a以与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B中安全带干涉区域20重叠的方式设置。第2组膨胀部13c8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而配置在第I组膨胀部13c7的后方。
[0061]第2不同点为,第2实施方式的气体连通部19a4以将非膨胀部2la、2Ib之间隔离的方式与第2组膨胀部13c8连通。
[0062](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lB的作用效果)
[0063]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lB中,如图3所示,安全气囊主体13B采用如下的构成:还具有在展开时没有被供给基于充气机15的动作而产生的气体的非膨胀部21a、21b,且非膨胀部21a、21b中的至少一部分(21a)以与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B中安全带干涉区域20重叠的方式设置。
[0064]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B,将非膨胀部21a以与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B中安全带干涉区域20重叠的方式设置,因此,即使假设安全带相对于安全气囊主体13B发生了干涉,也能够充分地发挥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lB所具有的乘员保护功能。
[0065](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B)
[0066]接下来,参照图4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IC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lC的安全气囊主体13C展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0067]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lB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lC中,其基本的构成类似。因此,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并且以两者间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与第3实施方式这两者间的不同点大概有2个。
[0068]第I不同点为,第2实施方式的非膨胀部21a、21b及第2组膨胀部13c8在第3实施方式中被替换为第2组膨胀部13c9(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膨胀部”。)。第2组膨胀部13c9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而配置在第I组的膨胀部13c7的后方。
[0069]第2不同点为,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C中的第2实施方式的第I组膨胀部13c7中的安全带干涉区域20,在第3实施方式中被替换为非膨胀部23。总之,将安全带干涉区域20设定为非膨胀部23。
[0070](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lC的作用效果)
[0071]根据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C,如图4所示,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C中的安全带干涉区域20被设定为非膨胀部23,因此,即使假设安全带相对于安全气囊主体13C发生了干涉,也能够充分地发挥帘式安全气囊装置IlC所具有的乘员保护功能。
[0072](其他的实施方式)
[0073]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表示本发明的具体化示例。因此,并不能由此来限定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或其主要特征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实施。
[0074]例如,在本发明的第I?第3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安全气囊主体13A、13B、13C在从前柱经过车顶侧梁到后柱的范围内且以作为细长棒状的折叠状态被收纳的方式为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安全气囊主体13A、13B、13C以相对于(前柱或后柱除外)车顶侧梁成为细长棒状的折叠状态被收纳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内。
[0075]附图标记说明
[0076]11AU1BU1C 第I?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0077]13A、13B、13C 安全气囊主体
[0078]13c膨胀部
[0079]13c7第I组膨胀部(第I膨胀部)
[0080]13c4、13c8U3c9第2组膨胀部(第2膨胀部)
[0081]13d非膨胀部
[0082]15充气机
[0083]17a23气体隔离部
[0084]19a4气体连通部
[0085]20安全带干涉区域
[0086]21a,21b非膨胀部
[0087]23非膨胀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帘式安全气囊装置,能够通过充气机的动作而将沿着车辆的车顶侧梁而设置的安全气囊主体在车室内展开为帘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具有:第I膨胀部,其配置在与中柱重叠的位置上,且在展开时被供给基于所述充气机的动作而产生的气体;第2膨胀部,其配置在所述第I膨胀部后方且被供给来自该第I膨胀部的气体;和气体连通部,其将所述第I膨胀部与所述第2膨胀部之间连通, 所述气体连通部设在展开时的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将与安全带发生干涉的安全带干涉区域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膨胀部位于与展开时的所述安全气囊主体中所述安全带干涉区域接近的位置上, 在展开时的所述安全气囊主体中在所述第I膨胀部的所述安全带干涉区域一侧,设有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气体隔离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主体还具有非膨胀部,该非膨胀部在展开时没有被供给基于所述充气机的动作而产生的气体, 所述非膨胀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以与展开时的所述安全气囊主体中所述安全带干涉区域重叠的方式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安全带干涉区域设定为所述非膨胀部。
【文档编号】B60R21/2334GK104245435SQ201380019698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23日
【发明者】落合史治, 宫本和明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