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21092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交通工具座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工具座椅。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被构造成使得护罩附接至座垫的侧面部。在日本专利公开第2000-153730号(JP 2000-153730A)中公开的发明中,朝向座垫的侧面部的方向中空的凹入部形成在护罩的外端面部中,并且电气部件配合到该凹入部中以固定至该凹入部。在这种结构中,为了将护罩附接至座垫的侧面部而不具有间隙,可以想象到的是,锁定部形成为从与护罩的凹入部对应的部分朝向座垫的侧面部延伸,并且该锁定部连接至座垫的侧面部。这使得能够在布置电气部件的位置处将护罩连接至座垫的侧面部,并且抑制该护罩关于座垫的侧面部抖动。



技术实现要素:

同时,就通过护罩来覆盖电气部件使得电气部件从外部不可见的设计需求而言,可以想象到这种结构,即将电气部件布置在座垫的侧面部与护罩之间的空间中。在这种结构中,由于电气部件干涉,所以在布置有电气部件的位置处难于形成锁定部,使得该锁定部从护罩朝向座垫的侧面部延伸。在其中锁定部形成为绕电气部件从护罩朝向座垫的侧面部延伸并且锁定部连接至座垫的侧面部的结构中,锁定部不能连接至在座垫的侧面部中与电气部件对置的区域。为此,在电气部件具有较大尺寸的情形中,可能难于抑制护罩在布置有电气部件的位置处关于座垫的侧面部抖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交通工具座椅,其中,电气部件布置在座垫的侧面部与护罩之间的空间中,并且该交通工具座椅能够抑制护罩在布置有电气部件的位置处关于座垫的侧面部抖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交通工具座椅包括:座垫;护罩,所述护罩附接至所述座垫的侧面部;电气部件,所述电气部件被布置在所述侧面部和所述护罩之间并且包括固定至第一构件的附接部,所述第一构件是所述侧面部和所述护罩中的任一个;和锁定托架,所述锁定托架包括被固定至所述第一构件的第一连接部和被连接至第二构件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构件是所述侧面部和所述护罩中的另一个,所述锁定托架被放置成当所述附接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被至所述第一构件时,从第二构件侧覆盖所述电气部件的一部分。

根据上述方面,当电气部件的附接部和锁定托架的第一连接部被固定至第一构件时,锁定托架从第二构件侧覆盖电气部件的一部分。锁定托架设置有被连接至第二构件的第二连接部。这使得能够在布置有电气部件的位置处将护罩连接至座垫的侧面部,并且能够抑制护罩关于座垫的侧面部抖动。

在上述方面中,第二连接部可被连接至第二构件的一区域,所述区域面对电气部件。

根据上述构造,能够将第二连接部连接至第二构件的一区域,该区域面对电气部件。这使得能够在更靠近布置有电气部件的位置的位置处将护罩连接至座垫的侧面部,并且能够抑制护罩关于座垫的侧面部摇动。

在上述方面中,锁定托架被构造成使得多个腿部通过桁部彼此连接,所述多个腿部每个具有在一个端侧上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中的对应的一个第一连接部。

根据上述构造,所述多个腿部每个被构造成具有在一个端侧上的第一连接部中的对应的一个第一连接部。因此,待固定至第一构件的位置的数目增加,从而使得能够更加牢固地抑制摇动。

在上述方面中,第一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和附接部中的至少一个附接部被放置成彼此重叠并且通过紧固构件而被一起固定至第一构件。

根据上述构造,锁定托架的第一连接部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和电气部件的附接部中的至少一个附接部被放置成彼此重叠并且通过紧固构件而被一起固定至第一构件。因此,在这部分中,能够通过紧固一个紧固构件的操作而将锁定托架的第一连接部和电气部件的附接部两者固定至第一构件。这使得能够在组装时抑制可使用性的降低。

附图说明

下文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势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类似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的座垫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右护罩的左侧视图;

图3是除了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右护罩的分解透视图以外,示出了右侧框架的视图;

图4是沿着图2中的箭头IV-IV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沿着图2中的箭头V-V截取的截面图;并且

图6是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锁定托架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是其中将本发明应用于车辆座椅的座垫的示例。在每幅附图中,在车辆座椅被附接至车辆时的车辆的每个方向由箭头表示。在下面的描述中,与方向有关的描述应当在该方向的基础上作出。

如在图1中所示,车辆座椅1的座垫10被构造成使得为缓冲材料的缓冲垫CP被放置在形成构架的金属座垫框架20上,且然后由座垫罩(未示出)从上方覆盖。护罩60R附接至座垫10的右侧面部,护罩60L附接至座垫的左侧面部,并且护罩60F附接至座垫的前表面部分。由于缓冲垫CP和护罩60L、60F具有众所周知的构造,所以省略其描述。下文描述座垫框架20和护罩60R。

如在图1中所示,座垫框架20由框架本体部30、滑轨40和升降器机构50构成。

如在图1和图3中所示,框架本体部30是在俯视图中形成为总体上正方形框架形状的结构,并且包括:在右侧和左侧上的两个侧框架31;前管33,前管33以桥接方式设置在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31的前端部之间以便附接至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31;以及后管34,后管34以桥接方式设置在左侧框架和右侧框架31的后端部之间。此外,框架本体部30还包括:板臂321,该板臂的一个端部在相对于前管33稍微向后的位置处附接至相应的侧框架31;以及前板322,该前板连接左板臂和右板臂321的另一个端部。板臂321的所述一个端部由侧框架31可在上下方向上枢转地支撑。这允许前板322调节其相对于侧框架31的倾斜角。前管33和后管34以可旋转方式附接至侧框架31。升降器机构50的后文提及的升降器连杆51的上端以不能够相对于前管33和后管34旋转的方式附接至前管33和后管34的右端和左端。此外,侧框架31的后端的上侧经由倾角调节器(未示出)连接至座椅靠背(未示出)的下端,该座椅靠背是车辆座椅1的靠背部分。这允许座椅靠背调节其相对于座垫10的倾斜角。锁定孔31A相对于右侧框架31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稍微在前侧上以穿透方式形成在右侧框架31中。锁定孔31A是方形孔,后文提及的锁定托架80的连接突出部87能够穿过该方形孔。

如在图1中所示,滑轨40包括:下轨41,该下轨固定至底板F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上轨42,该上轨可滑动地组装至下轨41。托架43在前侧和后侧上的两个位置处附接至上轨42的上端面部。升降器机构50的后文提及的升降器连杆51的下端部由托架43以在上下方向上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也就是说,框架本体部30的侧框架31经由升降器连杆51连接至滑轨40。

如在图1中所示,升降器机构50主要由升降器连杆51、框架本体部30的前管33和后管34、以及制动机构(未示出)构成。升降器连杆51包括:在前侧的右侧和左侧上的两个前连杆511(右侧上的前连杆511未示出);以及在后侧的右侧和左侧上的两个后连杆512(右侧上的后连杆512未示出)。如上文描述的,前连杆511的上端部以相对于前管33不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前管33,并且其下端部由托架43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旋转的方式支撑。后连杆512的上端部以相对于后管34不可旋转的方式连接至后管34,并且其下端部由托架43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旋转的方式支撑。如在图3中所示,扇形齿轮52在右侧框架31的左端面部附近以相对于后管34不可旋转的方式附接至后管34。该扇形齿轮52与附接至右侧框架31的制动机构的小齿轮(未示出)啮合。当制动机构的小齿轮旋转时,扇形齿轮52旋转并且后管34旋转。当后管34旋转时,后连杆512绕后管34在上下方向上旋转,所以前连杆511与后连杆512同步地前后摇动。由此,框架本体部30相对于底板F的高度位置是可调节的。

护罩60R是所谓的外护罩。如在图1中所示,护罩60R是在前后方向上延长并且主要从右侧覆盖右侧框架31的树脂制品。注意,省略了关于从左侧覆盖右侧框架31的后端部的所谓的内护罩(未示出)的详细描述。如在图4中所示,当护罩60R附接至座垫10的右侧面部时,护罩60R的上端部61A相对于护罩60R的下端部61B放置在左侧上。因此,在右侧框架31与护罩60R之间的空间向下敞开。此时,护罩60R的上端部61A压靠缓冲垫CP的右侧面部,以便与其形成紧密接触。如在图3中所示,附接区域AR在前后方向上大约从前端部至中央部分形成在护罩60R的左侧面部中。附接区域AR是后文提及的转换构件70和后文提及的锁定托架80所附接到的区域。

如在图3中所示,在附接区域AR中,形成有多个孔62、多个内螺纹部(在本实施例中为总共四个内螺纹部631、632、633、634)、以及多个凸出部(在本实施例中为总共三个凸出部651、652、653)。孔62为这样的通孔,即,在后文提及的转换构件70的本体部71附接至附接区域AR时,后文提及的操作部73经由该通孔从护罩60R的右侧附接至转换构件70。内螺纹部是设置成从护罩60R的左表面向左凸出的柱状体,并且在其相应的左端部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孔,使得螺纹件T能够拧到内螺纹孔中。内螺纹连接部包括:形成在附接区域AR的前侧上的上部中的第一内螺纹部631;形成在附接区域AR的后侧上的上部中的第二内螺纹部632;形成在附接区域AR的后侧上的下部中的第三内螺纹部633;以及形成在附接区域AR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心的下部中的第四内螺纹部634。凸出部是设置成从护罩60R的左表面向左凸出的柱状体。凸出部分别形成在第一内螺纹部631、第二内螺纹部632以及第三内螺纹部附近。也就是说,凸出部包括:第一凸出部651,第一凸出部651与第一内螺纹部631一体地形成,以便定位在第一内螺纹部631的上侧附近;第二凸出部652,第二凸出部652与第二内螺纹部632一体地形成,以便定位在第二内螺纹部632的前侧附近;以及第三凸出部653,第三凸出部653与第三内螺纹部633一体地形成,以便定位在第三内螺纹部633的后侧附近。第一凸出部651、第二凸出部652和第三凸出部653的左端别相对于第一内螺纹部631、第二内螺纹部652和第三内螺纹部633的左端向左凸出。

转换构件70是电气部件,操作部73(见图1)被连接到该电气部件。操作部73能够由乘坐的人操作。转换构件被如下构造:当转换构件70检测出操作部73被操作时,转换构件70将信号发送至操作板臂321、滑轨40、倾角调节器、升降器机构50等的驱动马达(未示出)的电子控制单元(未示出)。如在图2和图3中所示,转换构件70主要由本体部71和连接器部75构成。转换构件是权利要求中的“电气部件”的示例。

如在图2和图3中所示,本体部71是这样的部件,其被构造成使得作为转换构件70的主要部分的电气部件由具有总体上盒状形状的外壳覆盖。本体部71包括:从外壳的前侧上的上部向上延伸的前凸缘部711;从外壳的后侧上的上部向上延伸的后凸缘部712;以及从外壳的中央下部向下延伸的中央凸缘部714。更具体地,如在图3中所示,当本体部71附接至护罩60R的附接区域AR时,前凸缘部711形成在与第一内螺纹部631和第一凸出部651对应的位置处,后凸缘部712形成在与第二内螺纹部632和第二凸出部652对应的位置处,并且中央凸缘部714形成在与第四内螺纹部634对应的位置处。前凸缘部711、后凸缘部712和中央凸缘部714中的每一个均具有:螺纹孔,该螺纹孔被构造成使得螺纹件T的轴部能够与其对应的内螺纹部连续地穿过该螺纹孔,但螺纹件T的头部不能穿过该螺纹孔;以及定位孔,其对应的凸出部能够穿过该定位孔。也就是说,前凸缘部711具有与第一内螺纹部631对应的螺纹孔711A以及与第一凸出部651对应的定位孔711B。后凸缘部712具有与第二内螺纹部632对应的螺纹孔712A以及与第二凸出部652对应的定位孔712B。中央凸缘部714具有与第四内螺纹部634对应的螺纹孔714A。操作部73(见图1)被附接至本体部71的右侧面部。操作部73是由坐在交通工具座椅1上的乘坐的人抓持以用于操作的旋钮。在本体部71附接至附接区域AR的状态下,操作部73从护罩60R的右侧通过孔62(见图3)连接至本体部71。前凸缘部711、后凸缘部712和中央凸缘部714是权利要求中的“附接部”的示例。

连接器部75是转换构件70的一部分,并且是非常需要被保护使得异物不会与其邻靠的部分。连接器部75具有总体上盒状形状,并且如在图2中所示,连接器部75与本体部71的后端部一体地形成。在连接器部75的后端部中形成有连通孔(未示出),该连通孔能够连接至附接到线束77的前端部的端子部(未示出)。当线束77的端子部连接至连接器部75的连通孔时,本体部71经由连接器部75电连接至线束77。线束77通过以一体式的方式捆扎多个电线而形成,并且线束77是用于将电力供应至本体部71且用于将本体部71的信号发送至上述电子控制单元的线缆材料。

锁定托架80是附接至护罩60R的附接区域AR的树脂构件。锁定托架80总体地形成为在后视图中呈横向Y形。更具体地,如在图6中所示,锁定托架80主要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竖直延伸部81;设置在上侧上以便从竖直延伸部81的上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双侧延伸部82;设置在下侧上以便从竖直延伸部81的下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双侧延伸部83;从上侧上的双侧延伸部82的后端部连续且一体地向后延伸的罩盖部85;以及从竖直延伸部81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心向左凸出的连接突出部87。如在图5中所示,当锁定托架80附接至护罩60R的附接区域AR时,总体上竖直延伸部81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心位于转换构件70与右侧的护罩31之间。竖直延伸部81是在权利要求中的“桁部”的示例。

如在图6中所示,向上延伸的上凸缘部821形成在上侧上的双侧延伸部82的右端部中,并且向下延伸的下凸缘部831形成在下侧上的双侧延伸部83的右端部中。如在图3和图6中所示,当锁定托架80附接至护罩60R的附接区域AR时,上凸缘部821形成在与第二内螺纹部632和第二凸出部652对应的位置处,并且下凸缘部831形成在与第三内螺纹部633和第三凸出部653对应的位置处。上凸缘部821和下凸缘部831中的每一个均具有:螺纹孔,该螺纹孔被构造成使得螺纹件T的轴部能够与其对应的内螺纹部连续地穿过该螺纹孔,但螺纹件T的头部不能穿过该螺纹孔;以及定位孔,其对应的凸出部能够穿过该定位孔。也就是说,上凸缘部821具有与第二内螺纹部632对应的螺纹孔821A以及与第二凸出部652对应的定位孔821B,并且下凸缘部831具有与第三内螺纹部633对应的螺纹孔831A以及与第三凸出部653对应的定位孔831B。双侧延伸部82、83是权利要求中的“腿部”的示例。上凸缘部821和下凸缘部831是权利要求中的“第一连接部”的示例。

如在图6中所示,罩盖部85是面状体,其形成为从上侧上的双侧延伸部82的后端部连续地且一体式地向后延伸。罩盖部85以所谓的顶棚形状形成。更具体地,罩盖部85包括:从右侧朝向左侧逐渐向下倾斜的斜面部851;从斜面部851的右端部851R向上延伸的直立壁部852R;从斜面部851的后端部851B向上延伸的直立壁部852B;以及从斜面部851的左端部851L向下延伸的悬置部853。如在图4中所示,罩盖部85被构造成定位在转换构件70的连接器部75上方,以便在锁定托架80附接至护罩60R的附接区域AR时覆盖连接器部75的上侧。此时,斜面部851的右端部851R相对于护罩60R的上端部61A定位在右侧上,并且斜面部851的左端部851L相对于连接器部75的左端面定位在左侧上。

如在图3中所示,当锁定托架80附接至护罩60R的附接区域AR且护罩60R然后附接至右侧框架31时,连接突出部87设置在连接突出部87与侧框架31的锁定孔31A对置的位置处。如在图6中所示,连接突出部87主要由矩形柱体部871、第一加强部872和第二加强部873构成。连接突出部87是权利要求中的“第二连接部”的示例。

如在图3和图6中所示,矩形柱体部871以在左侧上敞开的管状形状形成,并且其厚度稍微薄于侧框架31的锁定孔31A。当连接突出部87插入到侧框架31的锁定孔31A中时,矩形柱体部871的左部871L定位在侧框架31的左侧上,并且矩形柱体部871的右部871R定位在侧框架31的右侧上。如在图5和图6中所示,接合爪874形成在矩形柱体部871的左部871L的底面上。该接合爪874被构造成当连接突出部87插入到侧框架31的锁定孔31A中时由于弹性恢复力而与锁定孔31A的下周缘部接合。

如在图6中所示,第一加强部872是作为对角撑条加强矩形柱体部871并且在矩形柱体部871的上壁和下壁中从左部871L延伸至右部871R的脊部。两个第一加强部872在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于矩形柱体部871的上壁和下壁中的每个壁上。在图6中,就第一加强部872而言,附图标记仅指派到其中的表示性的一个。第一加强部872的左部872L是与矩形柱体部871的左部871L对应的部分,并且延伸为倾斜成使得从矩形柱体部871的上壁和下壁中的对应的一个凸出的尺寸朝向右侧逐渐增加。第一加强部872的左部872L的右端部形成为具有这样的尺寸,即,该尺寸允许在连接突出部87插入到侧框架31的锁定孔31A中时该右端部与锁定孔31A的开口邻靠。此外,第一加强部872的右部872R是与矩形柱体部871的右部871R对应的部分,并且其右端部与竖直延伸部81一体式地延续。在第一加强部872的左部872L与右部872R之间的边界中形成有止动部872S,该止动部与矩形柱体部871的上壁和下壁中的对应的一个垂直地延伸。

如在图6中所示,第二加强部873是作为对角撑条加强矩形柱体部871并且从矩形柱体部871的前壁和后壁的左部871L延伸至右部871R的脊部。两个第二加强部873在上下方向上并排设置在矩形柱体部871的前壁和后壁中的每一个上。在图6中,就第二加强部873而言,附图标记仅指派到其中的表示性的一个。第二加强部873的左部873L是从矩形柱体部871的左部871L的左端部附近延伸至左部871L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部分,并且延伸为倾斜成使得从矩形柱体部871的前壁和后壁中的对应的一个凸出的尺寸朝向右侧逐渐增大。第二加强部873的右部873R是从左部873L的右端部延伸至矩形柱体部871的右部871R的右端部的部分,并且其从矩形柱体部871的前壁和后壁中的对应的一个凸出的尺寸是恒定的。第二加强部873的右部873R形成为具有这样的尺寸,即,该尺寸允许在连接突出部87插入到侧框架31的锁定孔31A中时该右部873R与锁定孔31A的开口邻靠。第二加强部873的右部873R的右端部与竖直延伸部81一体地延续。

基于图3,下文描述了将护罩60R附接至座垫10的右侧面部的过程。首先,关于护罩60R的附接区域AR定位转换构件70。即,护罩60R的第一凸出部651穿过转换构件70的前凸缘部711的定位孔711B,并且护罩60R的第二凸出部652穿过转换构件70的后凸缘部712的定位孔712B。然后,关于护罩60R的附接区域AR定位锁定托架80。即,护罩60R的第二凸出部652穿过锁定托架80上凸缘部821的定位孔821B,并且护罩60R的第三凸出部653穿过锁定托架80的下凸缘部831的定位孔831B。在该状态下,用螺纹件T将转换构件70和锁定托架80紧固至护罩60R。即,螺纹件T1穿过转换构件70的螺纹孔711A,并且被拧到第一内螺纹部631中,使得转换构件70被紧固。此外,螺纹件T2穿过锁定托架80的螺纹孔821A以及转换构件70的螺纹孔712A,并且然后被拧到第二内螺纹部632中,使得锁定托架80和转换构件70被紧固到一起。此外,螺纹件T3穿过锁定托架80的螺纹孔831B,并且然后被拧到第三内螺纹部633中,使得锁定托架80被紧固。此外,螺纹件T4穿过转换构件70的螺纹孔714A,并且然后被拧到第四内螺纹部634中,使得转换构件70被紧固。由此,转换构件70和锁定托架80附接至护罩60R。此时,如在图2、图4和图6中所示,罩盖部85的斜面部851的后端部851B相对于连接器部75的后端部定位在稍微后侧上,其右端部851R总体上定位在连接器部75的右端的正上方,并且其左端部851L定位成相对于连接器部75的左端部仅以与连接器部75在左右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凸出。

当转换构件70和锁定托架80附接至护罩60R时,线束77的端子部(见图2)连接至转换构件70的连接器部75。在这之后,如在图5中所示,锁定托架80的连接突出部87穿过右侧框架31的锁定孔31A,并且护罩60R被附接至右侧框架31。此时,连接突出部87的第一加强部872的左部872L及其第二加强部873的左部873L通过它们的倾斜结构引导连接突出部87穿过锁定孔31A。随着连接突出部87穿过锁定孔31A,连接突出部87的接合爪874与锁定孔31A的下周缘部邻靠,以便向上翘曲。当连接突出部87的第一加强部872的止动部872S从右侧与右侧框架31的锁定孔31A的上周缘部和下周缘部邻靠时,连接突出部87的接合爪874由于弹性恢复力而返回至其初始状态,以便锁定至锁定孔31A的下周缘部。由此,锁定托架80被锁定至右侧框架31。此时,如在图4中所示,罩盖部85的悬置部853相对于右滑轨40定位在左侧上。因此,当异物在罩盖部85的斜面部851上向左移动并从左端部851L落下时,异物沿着悬置部853掉落至不干涉滑轨40的位置。

由此构造的本实施例具有以下效果。当转换构件70的前凸缘部711、后凸缘部712和中央凸缘部714以及锁定托架80的上凸缘部821和下凸缘部831被固定至护罩60R时,锁定托架80的竖直延伸部81从左侧骑跨(覆盖)在转换构件70的一部分上。由于竖直延伸部81设置有连接至右侧框架31的连接突出部87,所以连接突出部87能够连接至在右侧框架31中与转换构件70对置的区域。这使得能够在布置有转换构件70的位置处将护罩60R连接至右侧框架31,并且能够抑制护罩60R关于座垫10的右侧面部抖动。此外,锁定托架80的上凸缘部821和转换构件70的后凸缘部712彼此叠置地放置,并且通过螺纹件T2被一起固定至护罩60R。因此,在这部分中,通过紧固一个螺纹件T2的操作,锁定托架80的上凸缘部821和转换构件70的后凸缘部712能够都被固定至护罩60R。这使得能够抑制组件可使用性的降低。

上文已经描述了具体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外观和构造,并且只要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各种改型、增加和删除也是可执行的。

例如,本实施例例示了其中锁定托架80在两个位置处,即上凸缘部821和下凸缘部831,附接至护罩60R的结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锁定托架80可在三个或更多个位置处固定至护罩60R。而且,本发明例示了其中转换构件70和锁定托架80仅在一个位置处紧固到一起的结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它们可在若干个位置处紧固到一起。

此外,本实施例例示了其中作为转换构件70的附接部的前凸缘部711、后凸缘部712和中央凸缘部714中的全部通过作为紧固构件的螺纹件T固定至护罩60R的结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如果凸缘部中的至少一个与锁定托架80的第一连接部紧固在一起,则凸缘部中的其他凸缘部可通过除了紧固以外的方法固定至护罩60R。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座垫10的右侧面部。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本发明可应用于座垫10的左侧面部。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车辆座椅,但其可应用于设置在飞机、船舶、火车等中的座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