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后背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2280阅读:1514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后背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后背门。



背景技术:

资料表明:预计到2020年交通用油将占石油消耗总量的62%,当前高油价低储量的石油能源势必影响到国民经济生产建设甚至日常生活。显然无论是从国民经济或是国家政策的观点,还是普通用户的立场,都迫切需要新一代汽车产品可以显著减小燃油消耗以及减少环境污染。根据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结果,建议2020年我国汽车的节能目标为:在汽车保有量调节在1.5亿辆以内的前提下,单车平均油耗量控制在一吨左右,与目前相比,节约1/3。减轻汽车质量是降低油耗、减少原材料的消耗、降低车辆的生产成本、减少批量以及减排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关于车辆轻量化与燃油消耗的关系,大概有以下几种:

1、汽车质量每减少100kg,则百公里油耗可以减少0.2到0.8L。

2、汽车质量每减少3%,则可节油1%到3%。

3、汽车质量每减少1%,则可节油0.7%到3%。汽车质量每减少330到440kg,则可节油20%以上。

在上述基础上,减轻汽车重量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从材料入手,采用轻金属或者低密度复合材料,以图减轻重量。二是从优化设计结构,对现有结构进行优化,保证安全及可靠性的情况下减轻重量。

以车辆后背门为例,其一般通过门内板和门外板组合得到,并且门内板和门外板之间通过钣金包边。该种结构的车辆后背门,其力学性能和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后背门,在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对后背门的结构进行改进。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后背门,包括相对设置的门内板和门外板,所述门外板包括安装基板和蜂窝芯,所述蜂窝芯固定在所述安装基板靠近所述门内板的一侧,所述蜂窝芯上设置有用于和所述门内板胶粘的涂胶层。

优选地,所述安装基板和所述蜂窝芯的材质均为塑料,且所述安装基板和所述蜂窝芯分别通过注塑成型得到。

优选地,所述安装基板和所述蜂窝芯之间粘接。

优选地,所述涂胶层涂覆在所述蜂窝芯上,且所述蜂窝芯靠近所述门内板的一侧安装有多根限位筋。

优选地,所述安装基板和所述蜂窝芯的材质均为PP+EPDM-TD20,且所述安装基板和所述蜂窝芯的壁厚为2.0-2.5mm。

优选地,所述蜂窝芯的蜂窝格呈正六边形,且所述蜂窝芯的边长为15-20mm、高度为3-4mm。

优选地,所述门内板靠近所述门外板的一侧构造有凹槽加强结构,且在所述凹槽加强结构中设置有加强筋板。

优选地,所述加强筋板沿着所述凹槽加强结构的延伸方向呈锯齿状分布。

优选地,所述门内板及其加强筋板的材质为PP-LGF,且壁厚为2.0-2.5mm。

优选地,安装有检修堵盖。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背门,包括相对设置的门内板和门外板,所述门外板包括安装基板和蜂窝芯,所述蜂窝芯固定在所述安装基板靠近所述门内板的一侧,所述蜂窝芯上设置有用于和所述门内板胶粘的涂胶层。该方案中,蜂窝芯和涂胶层的设置可以保证在不增加车辆后背门重量的前提下,整体上增加车辆后背门的结构强度、抵抗门外板的变形并节省原材料,从而使得车辆后背门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施例的车辆后背门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门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门内板的A向示意图;

图4是车辆后背门的门内板和门外板的粘接示意图;

图5是门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门内板的C向示意图;

图8是本实施例的车辆后背门的装配流程示意图;

图中:1、门外板;11、上部外板;12、下部外板;13、限位筋;14、蜂窝芯;15、涂胶层;2、门内板;3、检修堵盖;4、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本实施例的车辆后背门,包括相对设置的门内板2和门外板1。门外板1包括安装基板和蜂窝芯14。其中,安装基板位于门外板的外侧,也即图2中能看到的部分。蜂窝芯14位于安装基板的内侧,也即安装基板靠近门内板2的一侧,其结构请参见图3。在所述蜂窝芯上设置有用于和所述门内板2胶粘的涂胶层15,请参见4。

本实施例的车辆后背门,蜂窝芯14和涂胶层15的设置可以保证在不增加车辆后背门重量的前提下,整体上增加车辆后背门的结构强度、抵抗门外板1的变形并节省原材料,从而使得车辆后背门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请进一步参见图2,门外板1由上部外板11和下部外板12组成。显然,该种分体式的门外板1结构便于加工成型,尤其当门外板1采用塑料材质是,该种门外板1的结构便于注塑成型。

本实施例中安装基板和蜂窝芯14的材质优选但是不必须为塑料。其中,塑料材质的选择可以进一步的减轻车辆后背门的重量,且可以使得安装基板和蜂窝芯14通过注塑成型得到。需要说明的是,当安装基板和蜂窝芯14分别注塑成型时,可以保证安装基板的外观质量,从而满足车辆后背门外观要求。并且,此时优选安装基板和蜂窝芯之间采用粘接的方式固定。当然,在对车辆后背门外观需求不高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安装基板和蜂窝芯14一体成型。

例如,安装基板和蜂窝芯14的材质可以选择PP+EPDM-TD20,且安装基板和蜂窝芯14的壁厚为2.0-2.5mm。

图3中,蜂窝芯14的蜂窝格采用正六边形的结构形式。其中,正六边形的蜂窝格具有良好的几何力学性能,从而可以进一步保障车辆后背门的结构强度。当然,蜂窝格的形式不受附图的限制,其还可以是任意其它形状。并且,蜂窝格的尺寸可以调整。尤其是蜂窝格的高度,通过调整其高度的大小可以改变涂胶层15的厚度,从而调节门内板2和门外板1之间粘接力的大小。

本实施例中,优选蜂窝芯14的边长为15-20mm,且蜂窝芯14的高度为3-4mm。

在此基础上,即可将涂胶层15设置在门外板1的内层,如图4所示;也可以将涂胶层15填充在门外板1的蜂窝芯14中。其中图4中,在蜂窝芯14(图4中未示出)上设置有限位筋13,该限位筋13可以用于限定涂覆在蜂窝芯14上的涂胶层15的厚度。此外,当涂胶层15填充在门外板1的蜂窝芯14中时,此时成本比较高,但是粘结更加稳定。

本实施例的门内板2的结构请参见图5,在门内板2的靠近门外板1的一侧构造有凹槽加强结构,从而使得门内板2具有较强的抗弯能力。并且,在所述凹槽加强结构中设置有加强筋4板。

其中一种加强筋4板的结构形式请参见图6,加强筋4板沿着所述凹槽加强结构的延伸方向呈锯齿状分布,从而将门内板2中的凹槽加强结构划分为多个三角形空间,以使得门内板2获得稳定、坚固、耐压的特点。

并且,结合图7可知,门内板2的对应车窗的周围构造有上述凹槽加强结构,显然该种结构不仅可以增加门内板2的结构强度,还可以便于加强筋4板的设置。

本实施例的门内板2及其加强筋4板的材质优选采用PP-LGF,且壁厚为2.0-2.5mm。当然,门内板2及其加强筋4板还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塑料材质,并且可以通过注塑成型得到。

本实施例中,门内板2和门外板1之间采用胶粘固定连接,从而避免了注塑变形,并且使得车辆后背门的外观更加优美。

请进一步参见图1,图中的车辆后背门上还设置于检修堵盖3,从而确保车辆后背门的使用可靠性,方便维修以及工艺(如喷漆)和零件设计(如牌照板的设计)的灵活性。其中,检修堵盖3设置在比较容易损的部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证产品性能相当甚至更好的前提下,采用塑料材质替代传统钣金材质,可以使得车辆后背门减重30%,以实现车辆的轻量化,进而通过车辆减重达到减少油耗的目的。其中,门外板1减重约10%,门内板2减重约20%。

并且,车辆后背门的材质由金属切换为塑料时,可完成以往金属无法实现的注塑加工一体成形,并实现附件标准化;其中,注塑工艺可集成尾翼、天线、扰流板、牌照支架等部件,进一步减少模具数量、降低成本,并简化装配流程。例如,可以将铰链集成在门内板2上;后窗、车灯和扰流板集成在门外板1上。

此外,塑料材质的车辆后背门,其可提高车辆后背门外观设计的自由度、实现差异化造型、使设计更显独具匠心,使得门内板2可以实现A级表面,并且可以将门外板1设计成离线模块。

本实施例的车辆后背门的装配流程请参见图8。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