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及其安全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8239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的安全带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已得到广泛使用。

车辆上的零件数量众多,可达上万个,其中包括若干个系统、机构、总成等,比如发动机的五大系统和两大机构,以及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以及各种电子模块、传感器等。

车辆安全系统是车辆各个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分别为主动安全系统和被动安全系统。其中,主动安全系统主要用于避免事故的发生,而被动安全系统则是在发生事故时车辆对车内成员的保护或对被撞车辆或行人的保护。主动安全系统主要包括ABS、EBD、TCS、ESP和EBA等,而被动安全系统主要包括安全带、安全气囊、车身吸能区和防撞钢梁等。

以安全带为例,目前,安全带一般分为安全带插头和安全带插座。在使用安全带时,需要将安全带插头插入到安全带插座中形成卡接,如此能够在发生碰撞时将乘员绑住,缓冲吸收能量,避免在惯性冲击作用下撞击车窗玻璃或座椅。然而,在某些碰撞情况下,安全带插头和安全带插座由于受到冲击而发生不可逆的形变,将两者绞合成一体,此时乘员无法轻易将安全带插头从安全带插座中拔出,无法顺利从座椅上离开,救援人员也无法将受伤乘客快速撤离现场,在车辆起火燃烧等情况下时,乘员将面临严重的生命危险。

因此,如何在紧急情况导致安全带插头无法顺利从安全带插座中拔出时,使乘员能够顺利脱离安全带的束缚,从而迅速撤离现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带装置,能够在紧急情况导致安全带插头无法顺利从安全带插座中拔出时,依然使乘员能够顺利脱离安全带的束缚,迅速撤离现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安全带装置的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带装置,包括安全带、与其相连的安全带插头和与所述安全带插头配合卡接、用于与车体固定的安全带插座,且所述安全带插头和/或所述安全带插座为可拆卸结构。

优选地,所述安全带插头包括插片、与所述插片相连的第一扣合部和与所述第一扣合部可拆卸连接并与所述安全带相连的第二扣合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扣合部与第二扣合部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扣合部与第二扣合部中的任意一者上设置有凹槽,另一者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凹槽相配合的凸起,且所述紧固件通过贯穿所述凹槽的侧壁和所述凸起将所述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紧固件具体为快拆杆或螺栓。

优选地,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紧固件的端部位置、用于锁紧所述紧固件并调节所述第一扣合部和第二扣合部之间预紧度的调节部件。

优选地,所述第二扣合部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安全带的插带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扣合部和/或所述第二扣合部上设置有安装槽和容纳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的安全锤。

优选地,所述安全锤上远离所述安装槽底部的一端表面为球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安全带装置,主要包括安全带、安全带插头和安全带插座,其中,安全带插头与安全带相连,而安全带插头与安全带插座配合卡接,安全带插座用于与车体相固定。重要的是,安全带插头和/或安全带插座为可拆卸结构。如此,在发生紧急情况而使得安全带插头与安全带插座由于碰撞变形而无法将安全带插头从安全带插座中拔出时,只需拆卸安全带插头即可使得安全带与安全带插头脱离连接;或者拆卸安全带插座,即可使得安全带插座与车体脱离连接;当然也可以两种同时进行,无论哪种处理方式,均可使乘员顺利脱离安全带的束缚,从而迅速撤离现场。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安全装置,能够在发生紧急情况导致安全带插头无法顺利从安全带插座中拔出时,依然使乘员能够顺利脱离安全带的束缚,迅速撤离现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

插片—1,第一扣合部—2,凹槽—201,第二扣合部—3,凸起—301,插带槽—302,紧固件—4,调节部件—5,安全锤—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安全带装置主要包括安全带、安全带插头和安全带插座。

其中,安全带插头与安全带相连,而安全带插头与安全带插座配合卡接,安全带插座用于与车体相固定。重要的是,安全带插头和/或安全带插座为可拆卸结构。如此,在发生紧急情况而使得安全带插头与安全带插座由于碰撞变形而无法将安全带插头从安全带插座中拔出时,只需拆卸安全带插头即可使得安全带与安全带插头脱离连接;或者拆卸安全带插座,即可使得安全带插座与车体脱离连接;当然也可以两种同时进行,无论哪种处理方式,均可使乘员顺利脱离安全带的束缚,从而迅速撤离现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安全装置,能够在发生紧急情况导致安全带插头无法顺利从安全带插座中拔出时,依然使乘员能够顺利脱离安全带的束缚,迅速撤离现场。

本实施例以下内容仅对安全带插头的可拆卸结构进行详细论述,至于安全带插座的可拆卸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照安全带插头的可拆卸结构进行对应具现。

具体的,该安全带插头可为包括插片1、第一扣合部2和第二扣合部3的分体式结构。其中,第一扣合部2与插片1相连,该插片1主要用于与安全带插座上的插槽相配合。第二扣合部3与第一扣合部2相连,并且两者间为可拆卸连接,第二扣合部3主要用于插接安全带。

如此,由于第一扣合部2与第二扣合部3可拆卸连接,那么在需要正常使用安全带时,可将第一扣合部2与第二扣合部3安装固定,然后将安全带与第二扣合部3插接,再将插片1插入到安全带插座中即可。而在发生紧急情况导致插片1无法从安全带插座中拔出时,只需将第一扣合部2与第二扣合部3拆卸,无论插片1是否变形,即可使得安全带与安全带插座脱离连接,乘员即可顺利脱离安全带的束缚,从而迅速撤离现场。

为方便实现第一扣合部2与第二扣合部3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紧固件4将两者相连。在需要第一扣合部2与第二扣合部3固定时,拧紧紧固件4将两者锁紧;在需要第一扣合部2与第二扣合部3脱离连接时,拧松紧固件4将两者放松即可。当然,实现第一扣合部2与第二扣合部可3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很多,其余比如通过子母扣或滑动固定等方式同样可行,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的,通过紧固件4实现第一扣合部2与第二扣合部3间的可拆卸连接时,可在第一扣合部2与第二扣各部3中的任意一者上设置凹槽201,同时在两者中的另一者上设置与该凹槽201相配合的凸起301。比如,可在第一扣合部2上设置凹槽201,同时在第二扣合部3上设置凸起301。如此设置,即可通过将凸起301插入到凹槽201中的方式将第二扣合部3安装到第一扣合部2上。之后,再在凹槽201两端的侧壁上开设通孔,同时在凸起301上的对应位置处开设通孔,如此紧固件4即可通过贯穿凹槽201侧壁上的通孔以及凸起301上的通孔将第一扣合部2与第二扣合部3连接。

在关于紧固件4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该紧固件4具体可为快拆杆或螺栓。其中,当紧固件4为快拆杆时,只需扳动凸轮手柄,即可快速实现对第一扣合部2与第二扣合部3的固锁和放松。

进一步的,为保证紧固件4对第一扣合部2与第二扣合部3的固锁效果,本实施例在紧固件4的端部位置(即伸出第一扣合部2和第二扣合部3的组合结构之后的端头)上套设了调节部件5。该调节部件5主要用于锁紧紧固件4,比如调节部件5为螺母时,将其拧紧即可锁紧紧固件4。同时,调节部件5还可用于调节第一扣合部2与第二扣合部3之间的预紧度,通过将其拧紧或拧松的方式即可达到调节预紧度的目的。具体的,该调节部件5可为弹簧限位块等结构,通过对弹簧的压缩量调节对第一扣合部2与第二扣合部3之间预紧度的调节。

另外,为方便第二扣合部3与安全带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在第二扣合部3上设置了插带槽302。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在车辆发生事故造成车门无法正常开启时,需要安全锤6进行破窗,而常规的安全锤6由于需要占用车内空间,用户的置放率并不高,针对此,本实施例在第一扣合部2和/或第二扣合部3上设置了安全锤6,将安全锤6集成在车载安全带装置上。如此设置,安全锤6即可无需设置在车内,避免占用车内空间,同时,在遇险需要破窗时,只需将插片1从安全带插座中拔出,并将第一扣合部2与第二扣合部3拆卸之后,即可比较方便地使用安全锤6。

具体的,在本实施中,可通过第一扣合部2或第二扣合部3上的安装槽安装安全锤6,同时可将安全锤6上远离安装槽底部的一端表面设置为球面。如此设置,即可避免安全锤6的存在划破乘员的衣物,同时避免锐器伤人。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内的车载安全带装置,其中,该车载安全带装置与上述相关内容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