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43727发布日期:2018-10-23 22:43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7年3月31日提交的名称为“车身构造”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072028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构造,该车身构造具备沿玻璃的边缘而配置的排水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汽车等车辆中搭载有刮水装置,该刮水装置对附着于风挡的雨水、尘埃等进行擦拭而确保驾驶者的视野。刮水装置具备:刮水臂,该刮水臂由电动马达驱动摆动;以及刮水片,该刮水片装配于刮水臂,刮水片具备:保持件主体,该保持件主体转动自如地装配于刮水臂的前端侧;以及橡胶片,该橡胶片保持于保持件主体。利用刮水臂的按压力以及构架(vertebra)的弹力使橡胶片朝向风挡进行弹性接触,由此通过对电动马达进行驱动而驱动刮水臂进行摆动,而使得橡胶片在风挡上进行往复擦拭动作。

作为对这样利用刮水片擦拭下来的雨水进行排水的结构,例如日本特开平11-334358号公报中公开有如下结构:在沿前窗玻璃1的侧缘设置的导水件3上设置有排水槽2,在该排水槽2设置有用于促进排水的唇状的肋4。

然而,在上述日本特开平11-334358号公报的结构中,使得进入排水槽2的水落入由肋4构成的较细的水路,能够不形成较大的水滴地进行排水,但无法积极地将水从前窗玻璃1向排水槽2引入,从而能够排出的水量有界限。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该车身构造具备能够将通过毛细现象从连通路引入的水从排水通路排出的排水部件以排出更多的水。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车辆前部构造是具备沿玻璃的边缘而配置的排水部件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排水部件具有:

表面,该表面向车辆的车外侧露出;

排水通路,该排水通路在沿着上述玻璃的边缘的方向上延伸、且形成为中空状;以及

连通路,该连通路的一端与上述排水通路连通、且另一端与上述排水部件的表面连通,

上述连通路所形成的宽度使其能够通过毛细现象而将水从上述表面引入至上述排水通路,

上述排水通路的相对于上述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大于上述连通路的宽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身构造,能够提供如下车身构造:能够将从排水部件的连通路引入的水从排水通路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对车辆的车身构造进行概要说明的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排水部件的结构的图,图3B是表示比较例的图。

图4A是对排水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图4B是举例表示前窗玻璃的玻璃端研磨部的形状的图。

【符号说明】

11:前窗玻璃、20:车身构造、HB:排水部件、HS:排水通路、RN:连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结构要素不过是示例,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书来确定,并不限定于以下的个别的实施方式。

图1是对车辆的车身构造进行概要说明的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且是表示具备沿玻璃(前窗玻璃11)的边缘而配置的排水部件HB的车身构造的截面结构的图。此外,在图1中,作为车身构造而举例示出了车身的前部,但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并不限定于该例子,还包括在车辆的侧部或后部具备沿玻璃(侧窗玻璃或后窗玻璃)的边缘而配置的排水部件HB的车身构造。这里,除了玻璃的侧缘以外,玻璃的边缘还包括玻璃的上缘、下缘。

如图1所示,在汽车等车辆10的前方侧设置有作为风挡的前窗玻璃11,在前窗玻璃11的前方侧设置有刮水装置12,该刮水装置12用于对附着于前窗玻璃11的雨水、尘埃等(未图示)进行擦拭而确保驾驶者的视野。该刮水装置12搭载于前围上盖板的内部等(未图示),该前围上盖板位于车辆10的发动机室的后方。

刮水装置12具备:作为电动马达的刮水器马达13,通过对设置于车室内等的刮水器开关(未图示)进行操作而驱动该刮水器马达13旋转;驾驶席侧(DR侧)以及副驾席侧(AS侧)枢轴14a、14b,该驾驶席侧以及副驾席侧枢轴14a、14b转动自如地设置于车辆10;DR侧以及AS侧刮水臂15a、15b,该DR侧以及AS侧刮水臂15a、15b的基端侧固定于各枢轴14a、14b、且前端侧在前窗玻璃11上进行摆动运动;连杆机构16,该连杆机构16将刮水器马达13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各刮水臂15a、15b的摆动运动。

在各刮水臂15a、15b的前端侧,彼此相同地形成的DR侧以及AS侧刮水片17a、17b装配为相对于前窗玻璃11的垂直方向转动自如,利用设置于各刮水臂15a、15b的弹簧(未图示)使各刮水片17a、17b相对于前窗玻璃11弹性接触。即,各刮水臂15a、15b的按压力传递至各刮水片17a、17b。而且,驱动刮水器马达13旋转,由此使得各刮水片17a、17b在前窗玻璃11上的图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各擦拭范围18a、18b、即作为沿着前窗玻璃11的下缘的下方位置的下方反转位置(刮水臂的停止位置)LRP与作为沿着前窗玻璃11的侧缘的上方位置的上方反转位置URP之间进行往复擦拭动作。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沿前窗玻璃11的边缘配置有排水部件HB。为了能够沿前窗玻璃11的边缘对排水部件HB进行配置,由具有柔软性的塑料等树脂材料形成该排水部件HB。在排水部件HB设置有通过毛细现象而将水引入的连通路RN。此外,在图1中,举例示出了排水部件HB配置于前窗玻璃11的侧缘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该例子,例如也可以沿上缘或下缘而配置该排水部件HB。

以下,参照图2、图3A、图3B、图4A、图4B对车身构造的排水部件HB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如图2所示,排水部件HB具有:表面SF,该表面SF向车辆的车外侧露出;排水通路HS,该排水通路HS在沿着前窗玻璃11的边缘的方向上延伸、且形成为中空状;以及连通路RN,该连通路RN的一端与排水通路HS连通、且另一端与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连通。这里,连通路RN所形成的宽度使其能够通过毛细现象而将水从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引入至排水通路HS。在车身构造20中,连通路RN在沿着玻璃的边缘的方向上形成。根据这样的连通路RN的结构,通过在沿着玻璃的边缘的方向上形成的连通路RN的毛细现象而能够积极地将附着于排水部件HB的表面的、较多的水引入至排水通路HS。

连通路RN的宽度在沿着前窗玻璃11的表面、且相对于沿着前窗玻璃11的边缘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另外,相对于沿着前窗玻璃11的边缘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排水通路HS的宽度形成为大于连通路的宽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能够通过连通路RN的毛细现象而积极地将附着于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的水引入至排水通路HS。另外,利用宽度大于连通路RN的宽度的排水通路HS而能够迅速地将通过连通路RN引入的水排出,因此,能够引入较多的水。

如图2所示,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设置于比前窗玻璃11的表面更靠近车身FM的位置。即,在排水部件的表面SF与前窗玻璃11的表面之间设置有台阶。当在前窗玻璃11的表面流动的风向排水部件HB侧流动时,在台阶的位置产生负压。利用在台阶的位置所产生的负压能够将前窗玻璃11的表面侧的水W向排水部件HB侧引入,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排水部件HB进行排水。

排水部件HB具有左右的缘部,在左侧的缘部与前窗玻璃11接触,且沿作为相对于与前窗玻璃接触的左侧的缘部的相反侧的缘部的右侧的缘部而设置有外表部件EM。这里,作为外表部件EM,例如除了前支柱的表面露出的构造以外,还包括分体的前支柱装饰条(molding)的表面露出的构造。

图3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排水部件HB的结构的图,图3B是表示比较例的图。在图3B所示的比较例中,示出了在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与外表部件EM的表面(虚线部)之间设置有台阶的结构。若在两个表面之间设置有台阶,则从前窗玻璃11朝向外表部件EM的风的流动如箭头所示那样向图中倾斜方向变化,从而有可能在外表部件EM的表面产生负压。若在外表部件EM的表面产生负压,则水W会在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上向外表部件EM侧通过,从而难以将水W引入至连通路RN。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的排水部件HB中,如图3A所示,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和外表部件EM的表面构成为大致共面。在排水部件HB与外表部件EM之间,各自的表面构成为大致共面,由此能够防止在位于两个表面的边界附近的外表部件EM的表面产生负压。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更有效地将表面SF上的水W引入至连通路RN并利用排水部件HB进行排水。此外,大致共面是指在外表部件EM的表面允许存在不产生负压的程度的台阶。

在图4A中,T1表示前窗玻璃11的表面的表面张力,T2表示前窗玻璃11的玻璃端研磨部的表面张力。另外,T3表示排水部件HB的表面的表面张力,T4表示连通路RN的表面张力,T5表示与连通路RN连通的排水通路HS的表面张力。

这里,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以使得表面SF的表面张力T3大于前窗玻璃11的表面的表面张力T1的方式构成。由此,由于排水部件HB的表面张力T3大于前窗玻璃11的表面张力T1,因此,能够积极地将水W从前窗玻璃11侧向排水部件HB侧引入。

另外,连通路RN以使得连通路RN的表面张力T4大于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的表面张力T3的方式构成。由此,由于连通路RN的表面张力T4大于排水部件HB的表面张力T3,因此,能够积极地将水W从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侧向连通路RN侧引入。

例如,如图4A所示,连通路RN和排水通路HS以使得连通路RN的表面与排水通路HS和该连通路RN接触的面所成的角φ成为钝角的方式构成。若将与连通路RN连通的排水通路HS的表面张力设为T5,则排水通路HS以使得排水通路HS的表面张力T5大于连通路RN的表面张力T4的方式构成。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排水通路HS的表面张力T5而将从连通路排出的水W引出,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将水W从连通路RN向排水通路HS排出。

利用排水部件HB将处于前窗玻璃11的表面上的水W(水滴)排出的水W的路径为前窗玻璃11的表面→前窗玻璃11的玻璃端研磨部→排水部件HB的表面→连通路RN→排水通路HS,将引入至这样的路径的水从排水通路HS向车外排出。

这里,由于前窗玻璃11的玻璃端研磨部的表面张力T2小于前窗玻璃11的表面的表面张力T1,因此,为了使水W(水滴)移动而需要一定程度的力。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中,在前窗玻璃11的表面与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之间设置有台阶,利用在台阶的位置所产生的负压将前窗玻璃11的表面侧的水W向排水部件HB侧引入。在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若水W到达连通路RN,则能够利用毛细现象进行排水。

图4B是举例表示前窗玻璃11的玻璃端研磨部的形状的图,与实线所示的研磨形状11a相比,如虚线所示的玻璃端研磨部的形状11b那样使得玻璃端研磨部的曲率半径更小,由此还能够获得更大的负压。

连通路RN的一端至另一端的长度(Z)是满足以下(1)式的长度。

Z<2Tcosθ/(γr)····(1)

T:连通路RN的表面张力;

θ:连通路RN的表面与水的接触角;

γ:水的比重;

r:连通路RN的宽度/2。

这里,接触角是指当连通路(固体)的表面与液体以及气体接触时在这三个相所接触的边界线处液体面与固体面所成的角度。一般情况下,呈现出如下趋势:表面张力小的固体容易润湿,附着有液体时的接触角为锐角,表面张力大的固体难以润湿,附着有液体时的接触角为钝角。通过(1)式由H=2Tcosθ/(γr)表示因毛细现象而引起的水W的引入位移(H),使得连通路RN的长度(Z)小于水W的引入位移(H),由此能够可靠地将从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引入的水W引入至排水通路HS,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排水。

<实施方式的总结>

结构1.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例如20)具备沿玻璃(例如11)的边缘而配置的排水部件(例如HB),该车身构造的特征在于,

上述排水部件(HB)具有:

表面(例如SF),该表面向车辆的车外侧露出;

排水通路(例如HS),该排水通路在沿着上述玻璃的边缘的方向上延伸、且形成为中空状;以及

连通路(例如RN),该连通路的一端与上述排水通路连通、且另一端与上述排水部件的表面连通,

上述连通路所形成的宽度使其能够通过毛细现象而将水从上述表面引入至上述排水通路,

上述排水通路的相对于上述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形成为大于上述连通路的宽度。

根据结构1的实施方式,能够通过连通路RN的毛细现象而积极地将附着于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的水引入至排水通路HS。另外,利用宽度大于连通路RN的宽度的排水通路HS能够迅速地将通过连通路RN而引入的水排出,因此,能够将较多的水从连通路RN引入至排水通路HS。

结构2.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20)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连通路(RN)在沿着上述玻璃的边缘的方向上形成。

根据结构2的实施方式,通过在沿着玻璃的边缘的方向上形成的连通路RN的毛细现象而能够积极地将附着于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的、较多的水引入至排水通路HS。另外,利用宽度大于连通路RN的宽度的排水通路HS能够迅速地将通过连通路RN而引入的水排出。

结构3.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20)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玻璃是前窗玻璃(例如11),

上述表面(SF)设置于比上述前窗玻璃的表面更靠近车身(例如FM)的位置。

根据结构3的实施方式,当在玻璃的表面流动的风向排水部件HB侧流动时,在台阶的位置产生负压。由于利用在台阶的位置所产生的负压而能够将玻璃的表面侧的水向排水部件HB侧引入,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排水部件HB进行排水。

结构4.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20)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玻璃是前窗玻璃,

还具备外装部件(例如EM),该外装部件(例如EM)相对于上述排水部件和上述前窗玻璃接触的缘部沿着相反侧的缘部而设置,

上述外装部件的表面设置为与上述排水部件的表面大致共面。

根据结构4的实施方式,在排水部件HB与外表部件EM之间各自的表面构成为大致共面,从而能够防止在两个表面的边界附近产生负压。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更有效地将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上的水引入至连通路RN并利用排水部件HB进行排水。

结构5.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20)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的表面张力(例如T3)大于上述玻璃(11)的表面的表面张力(例如T1)。

根据结构5的实施方式,能够积极地将水从玻璃侧向排水部件侧引入。

结构6.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20)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连通路(RN)的表面张力(例如T4)大于上述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的表面张力(T3)。

根据结构6的实施方式,能够积极地将水从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侧向连通路RN侧引入。

结构7.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20)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连通路的表面与上述排水通路和该连通路接触的面所成的角为钝角。

根据结构7的实施方式,能够利用排水通路HS的表面张力T5而将从连通路排出的水引出,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将水从连通路RN向排水通路HS排出。

结构8.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身构造(20)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连通路的一端至另一端的长度(Z)满足Z<2Tcosθ/(γr),其中,

T:连通路的表面张力;

θ:连通路的表面与水的接触角;

γ:水的比重;

r:连通路的宽度/2。

根据结构8的实施方式,能够可靠地将从排水部件HB的表面SF引入的水引入至排水通路HS,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排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