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增力盘式制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9013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增力盘式制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动车制动领域。
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可参照现小轿车上的盘式制动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利用机动车行驶中的惯性,借助于惯性在盘式制动器上产生足够的自增力,实行增压制动,并且机动车的速度越快,产生的自增力越大,制动力越大。换句话说,就是在人的操纵下利用机动车惯性力的本身去实行制动。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是,制动器活塞1,套装在钳体16内,钳体16与活塞1之间,有油封3、防尘套4。钳体16的一端通过螺栓8与外蹄2连接。活塞1的凸缘通过螺栓8与另一外蹄2连接。支撑板13(共四个)的两端各通过销钉12分别与支撑架5、外蹄2连接,使钳体5、活塞1、蹄片(含外蹄2、内蹄9)部分通过四个支撑板13支撑在支撑架5上。支撑板13可相对销钉12转动。支撑架5通过衬套14、螺栓15按装在机动车上(如转向节等)使整个支撑架5可以根据转子6两边受力的不同而在转子6左右移动,以保证转子6两边的受力相等,或者说保证制动时转子6两边的正压力相等。螺栓10固定弹片11。弹片11作用于外蹄2以保证制动后蹄片能迅速与转子6分离,并恢复到原位。调整螺栓7用来调整内蹄9与转子6的间隙。油封3和防尘罩4分别起密封和防尘作用。进油孔17进制动液。
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制动液通过进油孔17进入液缸,使活塞1、钳体16相向而行,并克服弹片11的弹力,紧压转子6产生摩擦力实行制动。在制动的同时因摩擦力的作用使转子6带动蹄片(含外蹄2、内蹄9)沿着转子6的切线方向移动。由于支撑板13的支撑,使蹄片作用在转子6上的正压力增加、摩擦力也随之增大,摩擦力使转子6带动蹄片进一步向转子6转动的切线方向移动,蹄片的移动又促使转子6上的正压力增加,正压力增加又促使摩擦力增大,这样形成了增压循环,产生很强的制动力。当转子6不转动时(停车时)不产生自增力。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以弥补当今小轿车上盘式制动器没有自增力的缺点,又可以满足实际中所需要的车速越快希望制动力越大的要求。因该制动器有很强的自增力,所以在小轿车上不用装制动增压器(或助力器)仍可以达到满意的制动效果,这样也是很经济的。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好方式,是选择最佳的内蹄与转子之间的间隙以及支撑板与转子的角度,保证有足够的自增效果。
本图描绘的是一幅示意图,支撑板及销钉做了局部剖视,钳体及支撑架分别做了局部剖视。
权利要求1.一种自增力盘式制动器,包括支撑架(5)、钳体(16)、活塞(1)、内蹄(9)、外蹄(2)、支撑板(13)、弹片(11)等,其特征在于4个支撑板(13)的两端各通过销钉(12)分别连接在支撑架(5)和外蹄(2)上,外蹄(2)一端顶压的弹片(11)由螺栓(10)固定于支撑架(5)上,螺栓(8)分别将活塞(1)突缘、钳体(16)突缘与外蹄(2)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名为《一种自增力盘式制动器》,由支撑板,支撑架、销钉、外蹄、弹片等组成。它可使用于小轿车、摩托车、卡车等机动车上。它的主要技术特征是借助于汽车的惯性产生自增力,实行增压制动。这种增压也可以用于其它机动体的制动。主要技术问题是选择恰当的转子与支撑板之间的角度及内蹄与转子的间隙。自由状态下,当内蹄与转子的间隙为0.2-0.3mm时、转子与支撑板之间的角度为A95°—105°,以保证有足够的自增力。
文档编号B60T1/00GK2085753SQ90225410
公开日1991年10月2日 申请日期1990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1990年11月27日
发明者陈春魁 申请人:陈春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