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尾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586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尾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等车辆上的尾灯装置。
一般,为了缓和作用在尾灯上的振动加速度,车辆的尾灯是通过缓冲橡胶等浮动地安装在车身构件上,并以罩构件覆盖其周围。
如此将尾灯浮动地安装在车身构件上时,虽然其振动加速度得到缓和,但是代替它的是振幅有加大的倾向,振幅大时,尾灯与上述罩构件碰触,并且由此产生大的加速度,因此,在尾灯与罩构件之间必须具有规定的间隙。特别是在摩托车上,尾灯在上下方向容易产生振动,因此上下方向的间隙变得重要。
在日本专利特开平5—105140号公报中公布了如下的摩托车的尾灯装置为了如上述那样安装的尾灯在重量等方面的降低,并且为了避免尾灯与罩的上下间隙变得不均一,通过缓冲橡胶将尾灯的前端安装在车身后部所安装的托架的纵壁上,在纵壁后侧的上下所设置的上下壁与尾灯的上下面之间夹以缓冲橡胶,将上下各尾罩紧固在托架的上下壁上,使侧罩后部的上下边缘嵌合连结在上下各尾罩的侧面上。
在上述的尾灯装置上,能使尾罩与尾灯之间的上下间隙保持均一,但是要使左右间隙也保持均一就需要更多的弹性构件,致使零件数量与组装工时增加。
就是说,如

图1(a)所示,如果尾灯01是具有上下的水平边a、a以及与此垂直的两侧边b、b的形状时,则只要将上下的间隙a、a设定成规定值,就能防止由于尾灯01的上下振动而使尾灯01与罩02碰触。量是如图1(b)所示那样,在两侧边b、b相对于上下的水平边a、a倾斜的情况下,就不一定是那样。
其原因是,当罩02相对于尾灯01左右方向错位,如图2放大后示出的那样,罩02侧方的开口边缘C向尾灯01的侧边b,接近到虚线C′所示的位置时,在尾灯01上下方向进行振动的情况下,在其上边a与罩02的上方开口边缘d碰触之前,侧边b即与开口边缘C碰触,因此,较大的加速度(力)作用于尾灯01上。就是说,尾灯O1的上下方向最小间隙a减小到β。
另外,上述尾灯装置,其托架的构造复杂而且零件数量多,组装工时与成本增加。再有,灯泡的更换也困难。就是说,由于在前方车身侧托架种类较多,要想由前方更换灯泡时,它们会造成妨碍,要想由后方更换时,不卸下侧罩就不能卸下透镜。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这样的以往的尾灯装置,提供克服上述各项缺点的尾灯装置。
为此,在本发明的车辆尾灯装置中,在覆盖车身后部的尾罩所包围的空间内将尾灯浮动地装设在车身构件上,使该尾灯的透镜面面对设置于上述尾罩的后面上的窗孔,在不面对上述窗孔的位置上,设置使上述尾灯的透镜与上述尾罩通过弹性体互相进行配合的配合部。
采用本发明时,由于是通过配合部使尾灯的透镜与尾罩配合,两者不仅是上下方向,在左右方向也能相对地定位,因此在透镜的全周范围内能确保均一的间隙,使外观改善,同时还排除了如上述那样由于尾罩相对于尾灯在左右方向错位而导致与尾为的上下振动相对应的间隙受限制的缺点。
由于在上述配合部上夹装有弹性体,将尾灯浮动地安装在车身构件上而带来的防振效果不会因该配合部而丧失,而且通过该配合减小了窗孔与透镜的相对振幅,因此,能使上述间隙减小,可获得更加良好的外观。
另外,本发明的尾灯装置不需要上述以往的尾灯装置上的那样复杂构成的托架等,因此形状与构成简单,能降低成本,并且灯泡更换也变得容易。
上述配合部由互相嵌合的凸部与凹部构成,通过将上述弹性体装在该凸部的前端,能使尾灯装置的构成更加简化,并且使组装操作更加容易。
再有,如果利用装卸自如的单独的构件分开形成上述尾罩的后面时,则通过卸下该构件,能极其容易地由后方更换灯泡。
附图的简要说明如下
图1是表示车辆尾灯部分的后面形状的两例的略图;图2是说明由于尾灯与尾罩左右方向错位产生的问题的略图;图3是应用本发明的摩托车的概略侧面图;图4是尾罩的上面图;图5是尾罩的侧面图;图6是后面板的侧面图;图7是从车身侧看到的后面板的正面图;图8是表示尾罩内部构造的侧面图;图9是后挡泥板的侧面图;图10是后挡泥板的上面图;图11是后挡泥板的立体图;图12是安装在后挡泥板上的后部信号装置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尾灯对于后挡泥板的安装构造的分解图。
图14是尾灯的后面图;图15是图14的XV—XV剖视图;图16是表示透镜与后面板的配合部的剖视图。
实施例图3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尾灯装置的摩托车总体的概略侧面图。1是前轮,利用车把2通过前叉3进行操纵。头管4以枢轴方式支承前叉3,主架5由头管4向后方延伸到斜下方,后叉6的前端是以枢轴安装在该主架5的后方下端部,在向后方延伸的后叉6的后端上以轴支承着后轮7。车身的前部是以前罩8覆盖在其内部,发动机9由主架5支承和装载。
车座架10从主架5的中间部向后方延伸,支持着2人乘用的车座11。在车座11的前方装载着燃料箱12。后拉杆13由主架5的后部向后方延伸到斜上方,与车座架10的后部连结,由车座架10与后拉杆13构成后部的车架。
在后轮7的上方向后方延伸的车身的后端部是由尾罩14覆盖。在由该尾罩14所包围的内部空间内设置后述的尾灯,其透镜面面对着设置在尾罩14的后面上的窗孔15。另外,后挡泥板16由车身后端部向下方延伸,覆盖着后轮7的后上方部。后部信号装置17设置在后挡泥板16的上部两侧。18是抓杆。
如图4、5所示,尾罩14的构成包括覆盖上方的中心罩19;覆盖车身左右两侧的侧罩20的后方部分;覆盖由中心罩19与侧罩20所形成的后方开口部的后面板21。中心罩19是利用螺钉22将其前部左右两侧安装在车架上。侧罩20是将其后方上缘部沿着中心罩19的侧缘配合在中心罩19上,同时沿车身侧部向前方延伸,在前端与上述燃料箱12(图3)的后部下侧配合,并且在中间部,用螺栓固紧在车架上。
在侧罩20的构成尾罩14的后方部分的稍许靠前的位置上设置有与后挡泥板16相配合的配合凸起部23,侧罩20通过该配合凸起部23与后挡泥板16配合。图5中还表示出车座11,用于锁固该车座11的车座锁主体24配置在左右侧盖20的内部并在上述配合凸起部23的前方。该车座锁主体24是设置在由前方延伸过来的左右车架之间并安装在该车架上,与突出设置在车座11下面的钩11a相配合并且有将其锁住的锁机构。利用钥匙使面对侧盖20的外侧的钥匙筒25转动,通过其臂部25a将杆24a顶起时,则上述锁机构动作,使钩11a解脱。
在后面板21的上方中央部与下方两侧部分别设置螺钉孔26(参看图6、7)。并且与这些螺钉孔26相对应,在中心罩19的后缘中央部分两个侧罩20的内侧面上分别设置支板27,在这些支板27上预先安装有用薄铁板形成的夹片螺母27a。使穿在螺钉孔26内的螺钉28旋合在上述夹片螺母27a上,借此将后面板21固定在中心罩19与侧罩20上,形成尾罩14的后面。再有,左右两个窗孔15、15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的后面板21上。
图8表示尾罩14的内部构造。在尾罩14内,左右1对车身构件即上述车座架10由前方延伸出来,在这1对车座架10的后端部上面分别固定着撑板29,左右撑板29是由横板30连结成一体。上述中心罩19是用螺钉22紧固在该模板30上。上述抓杆18(图3)是将其两脚部分别固定在左右撑板29上,并在尾罩14的上方左右延伸。
在左右车座架10的后端下面也分别设置撑板31,后挡泥板16的上端后部是用螺栓32固定在这两个撑板31上。后挡泥板16,还在其前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用螺栓34紧固在连结左右车座架10的车架横梁33上。如此,后挡泥板16是用3条螺栓32、32、34固定在车座架10上并与车架成为一体,尾灯36是通过竖立设置在后挡泥板16的上面前端部的安装托架35安装在后挡泥板16上。
在说明尾灯36之前,再详细说明一下后挡泥板16。图9是后挡泥板16的侧面图,图10是按箭头X方向看到的图9的后挡泥板16的上面图,图11是后挡泥板的立体图。37是车牌子安装座,38是后部反射镜安装座,在后部反射镜安装座38的两侧分别形成后部信号装置安装座39。在后部信号装置安装座39上,如图12所示那样,安装有后部信号装置17,其内部装有信号灯40。
在上述安装托架35的上部两侧分别设置用于安装尾灯36的安装孔41。在与安装托架35的两侧边缘连接的侧板部42上设置与上述侧罩20的配合凸起部23(图4)配合的配合孔43,如图8所示,配合凸起部23隔着衬套44插入该配合孔43内,将侧罩20支持在后挡泥板16上。45a是与上述撑板31对接的安装座,45b是与上述车架横梁33对接的安装座。安装托架35是在左右的安装座45a之间利用加强筋46来加强。
在后挡泥板16的上方,在左右的车座架10之间配置着上述车座锁主体24,因此,为避免与其冲突,将安装座45a与安装座45b之间作得较低,进而还在该部分上设置防止冲突用的凹部47。并且在凹部47的前方位置上竖立设置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壁构件48。该壁构件48用来防止来自尾灯36与后部信号装置17的软线类向车座锁主体24侧伸出而与车座锁主体24发生冲突。
图14是尾灯36的后面图,图15是图14的XV—XV剖视图。由图15与上述图8可知,在尾灯36的前部左右两侧下方分别设置安装凸起部49,在该安装凸起部49上向前方突出地设置插入螺栓50。尾灯36即通过该安装凸起部49安装在上述后挡泥板16的安装托架35上。该安装如图13所示那样进行。就是说,将圆筒状的嵌入式橡胶套51装在安装托架35的上述安装孔41内,由前方将套管构件52插入其孔内,由后方将插入螺栓50插入该套管构件52内并使插入螺栓50向前方突出,然后将螺母53旋合到该突出端部上并锁紧。如此尾灯36即通过嵌入式橡胶套51浮动地安装在车身上,可防止由发动机等引起的车身振动被传送过来。
尾灯36的构成包括设置有插座54的基部55;用左右的透镜安装螺钉56安装在该基部55上将后面覆盖的透镜57。尾灯36为2灯式,具有左右1对插座54,分别将灯泡58装在这两个插座54上。透镜57在各灯泡58的后方各自成为圆筒状而向后方突出,各突出部分57a、57b的后端面各自构成透镜面59。
由各插座54伸出的导线60集中成为1条软线61而配置于上述后挡泥板16的壁构件48的后侧,通过连接器62连接到车身侧的电气配线上。信号灯40的导线(图12)也同样地配置。
形成上述尾罩14的后面的后面板21大致沿着连接尾灯36的左右透镜面59的面而延伸,左右透镜面59分别面对后面板21的左右窗孔15。形成透镜面59的各突出部分57a、57b之间的部分是向前方凹入,两突出部分57a、57b在其底部通过透镜基板部分57c进行连结。该基板部分57c被后面板21由后方遮住。在由外部看不见的基板部分57c上形成圆形的配合凹部63。
另一方面,在后面板21的与上述配合凹部63互相对向的位置上突出设置圆柱状的配合凸部64。在配合凸部64的前端嵌装由橡胶质材料构成的盖状弹性体65(参看图16),配合凸部64通过弹性体65配合在配合凹部63内。就是说,尾灯36是分别通过嵌入式橡胶套51与弹性体65浮动地支持在前方两侧与后方中央部的3个点上。
弹性体65最好是利用其弹性或利用粘合等固定方法固定在配合凸部64上,以便使其经常与配合凸部64成为一体地与配合凹部63进行配合或脱离。通过这样处理,可以防止弹性体65的松失。
以上说明过的尾灯装置如下述那样组装在摩托车的后部。
首先,将后部反射镜(未予图示)安装在后挡泥板16的后部反射镜安装座38上,同时将后部信号装置17安装在后部信号装置安装座39上,再将尾灯36如上述那样安装在安装托架35上。尾灯36的软线61与后部信号装置17的软线在安装托架35与壁构件48之间通过。再把衬套44装在配合孔43内,以上后挡泥板1 6的小组装就告完毕。另一方面,在车身方面,预先将车座锁主体24、钥匙筒25等安装在车座架10上。
接着,用螺栓32、34将上述小组装好的后挡泥板16安装在车座架10上。然后用螺钉22将中心罩19安装在横板30上,覆盖尾灯36的上方,安装左右的侧罩20,覆盖尾灯36的两侧部。这时侧罩20的配合凸起部23隔着衬套44插入后挡泥板16的配合孔43内。
最后,将后面板21安装在中心罩19与侧罩20所形成的后方开口部上时,尾灯36的左右透镜面59须分别面对后面板21的左右窗孔15。这时对后面板21来说,是一面将其在先端嵌装着弹性体65的配合凸部64嵌入尾灯36的配合凹部63内,一面将其推进到安装位置,利用3个螺钉28将它安装在中心罩19与侧罩20上。
在本实施例中,尾灯36的透镜57与后面板21是通过配合凹部63与配合凸部64组成的配合部来进行配合,因此,两者不论在上下方向还是左右方向都能相对地定位,因此在全周范围内透镜面59与后面板21的窗孔15的边缘部之间都能确保规定的均一的间隙。因此,外观改善,同时还可排除由于上述间隙产生局部小的部分因而使对应于尾灯36的振动的间隙受到限制。就是说,可以排除尾灯36在振动时与后面板21的触碰而承受较大的加速度,因此,灯泡58的灯丝寿命也会加长。
在上述配合部有弹性体65介于其中,因此通过嵌入式橡胶套51浮动地安装尾灯36所取得的防振效果不会因该结合部而丧失,而且窗孔15与透镜57的相对振幅由于该配合而减小,因此能减小上述间隙,获得更加良好的外观。
另外,由于上述配合部是设置于由后面板21所遮盖的位置上,也不会因此而有损于外观。
在本实施例中,车座锁主体24位于尾灯36的前方,因此难以由前方更换灯泡58,但是上述结合部是由前后方向排列在1直线上的配合凹部63与配合凸部64构成,因此后面板21的安装、拆卸容易,能非常容易地从后方更换灯泡58。在更换灯泡时,由车身后方卸下固定后面板21的3个螺钉28,使后面板21向后方移动,配合凸部64即由配合凹部63内拔出,如此取下后面板21后,卸下透镜安装螺钉56,然后卸下透镜57,即能容易地装卸灯泡58。弹性体65是固定在配合凸部64上,与配合凸部64一起出入于配合凹部63,因此在取下后面板21时,勿需担心弹性体65脱落而遗失,另外,在安装后面板21时,没有必须将弹性体65插装在配合凹部63与配合凸部64之间的麻烦,后面板21的装卸极其容易。
此外,本实施例的尾灯装置具有对于车身的安装构造简单、尾灯的组装作业也容易与降低成本等许多效果。
以上,就本发明的适宜的实施例作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不用说,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种种变化。
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是将配合凹部63设置在透镜57上,将配合凸部64设置在后面板21上,但是也可以将配合凸部设置在透镜上,将配合凹部设置在后面板上。另外,弹性体65也可以固定在配合凹部63上,再有,在由前面进行灯泡更换,因此而没有必要装卸后面板的构造上,也可以勿需将弹性体固定在凸部或凹部的任一方上。
另外,上述实施例的尾灯36是具有左右1对灯泡58与透镜面59的2灯式的构成,但也可把它作成1灯式,关于透镜与尾罩的配合部,只要是非外观部设置在任何地方都可以。
再有,本发明不仅可应用于摩托车,还可以应用于机动三轮车或汽车等各种车辆上。
采用本发明时,是在以覆盖车身后部的尾罩所包围的空间内,将尾灯浮动地装设在车身构件上,使该尾灯的透镜面面对上述尾罩的后面上所设置的窗孔,在上述的车辆尾灯装置上,在尾灯的透镜的全周范围内,确保比较小的均匀的间隙,能改善外观,同时能有效地防止尾灯由于振动而与尾罩碰触。
另外,可获得构造简单、组装操作容易而且便于更换灯泡的尾灯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尾灯装置,在覆盖车身后部的尾罩所包围的空间内,将尾灯浮动地装设在车身构件上,使该尾灯的透镜面面对设置于上述尾罩的后面上的窗孔;其特征在于在不面对上述窗孔的位置上,设置使上述尾灯的透镜与上述尾罩通过弹性体互相进行配合的配合部。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尾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体是以橡胶质材料构成。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尾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配合部是由互相嵌合的凸部与凹部构成,上述弹性体是安装在上述凸部上。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尾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凸部是设置在尾罩上。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尾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尾灯是由左右2灯构成,在该2灯的中间部设置上述配合部。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尾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尾罩的后面是由装卸自如的单独的构件分开形成的。
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尾灯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车身构件是安装在车架上的后挡泥板。
全文摘要
尾灯36浮动地安装在车身构件上,使该尾灯的透镜面59面对尾罩的后面21上的窗孔15,在透镜面59的全周范围内与窗孔15之间确保均一的间隙,能改善外观同时防止尾灯36由于振动而与窗孔15的周边部碰触。在不面对窗孔15的部分57c设置配合凹部63,在尾罩21的与该凹部63相对向的位置上设置配合凸部64,使该凸部64通过弹性体65与凹部63配合,借此透镜57与尾罩的后面21相对定位。尾灯36前部两侧的螺栓50通过橡胶套浮动地安装在车身构件上。
文档编号B60Q1/26GK1128224SQ9510355
公开日1996年8月7日 申请日期1995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1994年4月15日
发明者片山睦, 小平茂, 木之内辉元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