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926334阅读:来源:国知局
1是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变形后的侧视图;
图12是示出外气导入管的变形动作的立体图;
图13是相当于图9的示出其他实施形态的外气导入管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比较例中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本发明的目的是防止外气导入管阻碍通过前围盖板进行的碰撞能量的吸收,从而改善行人保护性能。该目的是通过如下结构实现:具备支持前挡风构件的前围盖板、和空调装置的外气导入管;所述前围盖板具有在与支持所述前挡风构件的部分相比靠近下方的位置上向前方凸出且形成有开口部的凸出部、和从该凸出部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夕卜气导入管具有与所述开口部连接的开口、和形成于车宽方向的至少一侧的侧表面且在所述凸出部从外部受到碰撞载荷时促进所述开口向后方的位移的变形促进部。
[0023]基于以下图说明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图1至图8示出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图1是其侧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要部的后视图,图4、图5是分别在不同方向上观察的状态下示出的前围盖板的立体图,图6是前围盖板的仰视图,图7是图6的A-A线向视剖视图,图8是B-B线向视剖视图。图中,20L示出前围盖板20的车宽方向左端,20R表示前围盖板20的车宽方向右端。又,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以下简称为“前方”),箭头R表示车辆后方(以下简称为“后方”),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外侦牝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如图1、图2、图7、图8所示,前围盖板20通过作为填充剂的粘接剂10在车宽方向的大致全宽度上从下方支持前挡风构件11的下部。
[0024]该前围盖板20具有与前挡风构件11的下部的车宽方向长度大致相同的车宽方向长度。前围盖板20具有上表面部21、凸出部22、纵壁部23和下表面部24。上表面部21是与前挡风构件11接合的部分。凸出部22是与上表面部21的下方连接且向车辆前方以圆弧状凸出的在侧视时大致C字形状的部分。纵壁部23是位于凸出部22的下部且通过该凸出部22的下部的R角部(corner round port1n)22R从该R角部22R向下方延伸的部分。下表面部24是从纵壁部23的下端向车辆前方延伸的部分。
[0025]如图5所示,上述凸出部22随着向车宽方向中央部22C靠近而向车辆前侧凸出。即,凸出部22向前方的凸出量在车宽方向中央部22C处最大,并且随着从车宽方向中央部22c向车宽方向的左右行进而凸出量逐渐减小。又,如图6所示,在纵壁部23的下端至少车宽方向的中央部23c附近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直线状。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碰撞载荷施加于前围盖板20时,纵壁部23容易向后方倾倒。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4、图5、图6所示,大致直线部23A相当于纵壁部23的下端的车宽方向整个宽度的过半部分,其车宽方向长度为L。
[0026]又,如图1、图7、图8所示,上表面部21、凸出部22、纵壁部23、下表面部24以在侧视时的截面形状(与车宽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大致S字形状的形式形成为一体。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较宽地确保前围盖板20的后方空间,可以改善内饰设计的自由度。又,凸出部22以向前方凸出的形式形成,因此可以确保前挡风构件11的支持刚性、即玻璃支持刚性。此外,在碰撞载荷施加于前围盖板20时,凸出部22从图10 (a)所示的通常状态(变形前的状态)变形为如图10 (b)所示的形状,前围盖板20吸收碰撞能量。借助于此,前围盖板20可以确保行人保护性能。另外,前挡风构件11的车宽方向两侧的侧缘部由前柱(front pillar)(未图示)支持。在这里所说的前柱是指朝向车辆的后方且上方从铰链柱(hinge pillar)上端延伸至上边梁(roof side rail)的构件。
[0027]如图7、图8、图10 (a)所示,前围盖板20的下表面部24大致水平地形成。该下表面部24与纵壁部23形成的角度Θ为90度以上,优选的是设定为大致90度。如此形成时,如果碰撞载荷施加于前围盖板20,则纵壁部23容易向后方倾倒。又,优选的是截面为大致S字形状的前围盖板20的上部与下部之间的距离较小。在该情况下,可以谋求在前围盖板20的压缩成型时的成型产率的改善。
[0028]如图4、图7、图8所示,在前围盖板20的车辆后方侧设置有多个增强构件30。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前围盖板2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后表面、和从车宽方向中央部以规定距离向车宽方向左右侧偏移的位置的后表面,即总共在三个位置上设置有增强构件30。三个增强构件30均位于与大致直线部23A相比靠近前方的位置。各增强构件30具有第一接合部31、第二接合部32和弯曲部33。第一接合部31是位于增强构件30的上部,并且与前围盖板20的上表面部21下侧接合的部分。第二接合部32是位于增强构件30的下部,并且与前围盖板20的纵壁部23的后表面(即背面)接合的部分。弯曲部33是位于第一接合部31和第二接合部32之间,并且在碰撞载荷施加于前围盖板20时向后方突出的部分。
[0029]其中,第一接合部31以前方部分较低而后方部分较高的形式倾斜。又,第一接合部31位于前围盖板20的上表面部21与前挡风构件11的接合部、即粘接剂10的配设位置附近。尤其是,位于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增强构件30以弯曲部33位于与第一接合部31和第二接合部32的上下方向中间相比靠近下方的位置的形式形成。
[0030]如上所述截面为大致S字形状的前围盖板20可以改善内饰设计的自由度,且可以确保行人保护性能,此外可以通过设置增强构件30以此改善玻璃支持刚性,并且确保NVH(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 vibrat1n harshness)性能。尤其是可以减少轰鸣声(booming noise)。
[0031]如图7、图8所示,增强构件30具有位于第一接合部31和弯曲部33之间的上片部34、以及位于弯曲部33和第二接合部32之间的下片部35。上片部34和下片部35形成的角度为钝角。其中上片部34以前方部分高而后方部分低的形式倾斜。又,下片部35以在大致铅垂方向上延伸的形式形成。此外,如图7、图8所示,增强构件30的上片部34以与前挡风构件11大致垂直(即大致直角)的形式形成。借助于此,可以进一步改善前围盖板20的玻璃支持刚性。
[0032]又,如图4所示,第一接合部31的车宽方向尺寸大于上片部34的车宽方向尺寸。该宽度较宽的第一接合部31与前围盖板20的上表面部21的下表面接合,因此可以进一步改善前围盖板20的玻璃支持刚性。除此以外,可以确保焊枪的作业空间,因此可以容易进行接合作业。
[0033]如图7、图8所示,前围盖板20的下表面部24的前侧部分与垂直于车宽方向的截面为大致凹状的前围前盖板(cowl front panel)12接合。由该前围前盖板12和截面为大致S字形状的前围盖板20构成开放截面的开放前围(open cowl)。在这里,前围前盖板12是由下表面部12a、纵壁部12b和上表面部12c—体成型的构件。其中,下表面部12a是位于前围前盖板12的后部,并且与前围盖板20的下表面部24的前侧上表面接合的部分。纵壁部12b是从下表面部12a的前端向上方竖立的部分。上表面部12c是从纵壁部12b的上端向前方延伸的部分。
[0034]在前围盖板20的下表面部24和车身地板(floor panel)之间竖立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以及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前围板(未图示)。该前围板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车辆内部。与前围板相比靠近前侧的位置为发动室,与前围板相比靠近后侧的位置为车室。发动机室被图7、图8所示的引擎盖(bonnet) 13可开闭地覆盖。该引擎盖13具有构成外表面的外板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