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926334阅读:来源:国知局
14、和与外板14接合并构成发动机室侧的表面的内板15。引擎盖13的车宽方向两端的后端部引擎盖铰链(未图示)与车身连接。即,引擎盖13以后端部为支点可开闭地支持于引擎盖铰链。
[0035]本实施形态的车辆是驾驶座位于车辆左侧而副驾驶座位于车辆右侧的左驾驶车辆。如图4、图5所示,在前围盖板20的副驾驶座侧形成有用于导入外气的开口部25。该开口部25从凸出部22形成至纵壁部23的上部。如图5所示,开口部25具有在横方向上较长的形状,车宽方向尺寸为W。
[0036]另一方面,在与前围盖板20相比靠近车室侧,如图1、图2、图3所示配设有作为空调装置的空调单元40。该空调单元40具备:具有过滤器41、42以及鼓风机43的空调装置主体44 ;和向空调装置主体导入外气的外气导入管45。该外气导入管45和空调装置主体44的外壳由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
[0037]如图1所示,外气导入管45从空调装置主体44向前方且上方延伸,其前端部通过聚氨酯构件46与前围盖板20的开口部25的口缘连接。前围盖板20的开口部25与外气导入管45的前端部的开口(管开口)相连通。另外,聚氨酯构件46仅在图1中示出,在其他图中省略聚氨酯构件46。
[0038]如图3所示,上述外气导入管45是将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左侧表面45A、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右侧表面45B、位于上侧的上表面45C、和位于下侧的下表面利用合成树脂一体地形成为内部中空形状的部件。又,在上述外气导入管45中,在左侧表面45A和上表面45C之间形成有作为棱线部且大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角部45D。又,在右侧表面45B和上表面45C之间形成有作为棱线部且大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角部45E。
[0039]此外,在外气导入管45的前端部形成有位于管开口外周的凸缘部45F。凸缘部45F与外气导入管45的其他部分形成为一体。凸缘部45F前表面与上述聚氨酯构件46粘接。外气导入管45的凸缘部45F通过该聚氨酯构件46与前围盖板20的开口部25 口缘的背面(后侧的表面)紧贴。借助于此,可以防止因振动而产生异常音,并且可以防止在前围盖板20和外气导入管45之间产生间隙。在这里,上述聚氨酯构件46与凸缘部45F的前表面粘接,但是未与前围盖板20的开口部25的口缘背面粘接。借助于此,不会阻碍后述的外气导入管45的后退变形。
[0040]图9是放大示出外气导入管45的要部的立体图。如图1、图3、图9所示,在外气导入管45的车宽方向的至少一侧的侧表面,在这里是在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左侧表面45A上设置有变形促进部。变形促进部是在前围盖板20的凸出部22从外部受到碰撞载荷时,促进外气导入管45的后退变形的部分。变形促进部具有第一脆弱部51、第二脆弱部52和第三脆弱部53。第一脆弱部51是在侧视时(参照图1)位于开口部25附近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具有规定前后宽度的缝隙。第二脆弱部52是位于外气导入管45的后方侧附近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具有规定前后宽度的缝隙。第三脆弱部53是具有规定上下宽度的缝隙。又,第三脆弱部5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连接第一脆弱部51的下端和第二脆弱部52的下端。像这样,变形促进部通过第一脆弱部51、第二脆弱部52和第三脆弱部53在侧视时(参照图1)形成为U字状。
[0041]在第一、第二、第三的各脆弱部51、52、53上,空气无法从里外两面(管的内外两面)通过,并且,用不会对变形促进性能产生影响的脆弱的胶带等以覆盖整体的形式粘贴,或者脆弱的胶带沿着上述各脆弱部的形状从管的内外两面粘贴。另外,为了容易理解各脆弱部51、52、53的形状,省略上述胶带(脆弱构件)的图示。
[0042]又,如图9所不,第一脆弱部51和第二脆弱部52从外气导入管45的左侧表面45A经由角部4?至上表面45C连续地形成。
[0043]此外,如图1所示,第一脆弱部51位于与前围盖板20的凸出部22后端部相比靠近后方的位置上。第一脆弱部51形成于外气导入管45,以此在凸出部22从外部受到碰撞载荷时,外气导入管45的开口可以向车身后方移动,其结果是可以防止外气导入管45被前围盖板20的凸出部22夹住。
[0044]又,第一脆弱部51、第二脆弱部52和第三脆弱部53整体上形成为U字状。因此,在碰撞载荷施加于前围盖板20时,由各脆弱部51、52、53包围的部分犹如打开盖一样向后方移动。借助于此,位于凸出部22内的外气导入管45容易后退变形。S卩,可以防止外气导入管45发生折弯变形。而且,第一脆弱部51位于与前围盖板20的凸出部22后端部相比靠近后方的位置,因此在碰撞载荷施加于前围盖板20时,外气导入管45中位于凸出部22内的部分容易向后方移动,从而该部分难以被凸出部22夹住。
[0045]除此以外,通过胶带等覆盖各脆弱部51、52、53,以此通过简单的结构防止不必要的外气流入外气导入管45内,可以防止空调性能降低。又,所使用的胶带等是脆弱构件,因此也不会阻碍外气导入管45的后退变形。此外,在外气导入管45的凸缘部45F中与左侧表面45A对置的部位上,在上下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缺口部X、Y、Zo这些缺口部X、Y、Z均从凸缘部45F形成至左侧表面45A的前端部。借助于此,可以防止凸缘部45F的下部几乎不向后移动而仅凸缘部45F的上部向前方倾倒的折弯变形。因此,凸缘部45F不容易被前围盖板20夹住,外气导入管45的后退变形更加不容易被阻碍。另外,这些各缺口部只要形成有多个即可,例如即使在仅形成有两个缺口部X、Y的情况下,外气导入管的后退变形也不容易被阻碍。
[0046]在像这样构成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在碰撞载荷从上方施加于前挡风构件11的下端部时(参照图11的箭头),前围盖板20从图10 (a)所示的通常状态变成如图10 (b)所示的凸出部22被折叠的状态。借助于此前围盖板20可以吸收碰撞能量。从该状态开始前围盖板20进一步受到碰撞载荷时,变成如图10(c)所示的纵壁部23向后方倾倒的状态。借助于此,前围盖板20可以进一步吸收碰撞能量。
[0047]在这里,前围盖板20的副驾驶座侧如图1所示与外气导入管45连接。在该外气导入管45的左侧表面45A中,在与凸出部22相比靠近后方的位置且靠近纵壁部23的部分,形成有由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具有规定前后宽度的缝隙形成的第一脆弱部51 (变形促进部)。因此,在碰撞载荷施加于前围盖板20时,从图1所示的状态变成如图11所示外气导入管45的开口附近的部分向后方发生位移,因此可以防止外气导入管45被前围盖板20的凸出部22夹住。借助于此,凸出部22适当地变形而吸收碰撞能量,从而可以改善行人保护性能。
[0048]此外,在上述外气导入管45上,除了第一脆弱部51以外,还形成有第二脆弱部52和第三脆弱部53。而且,这些各脆弱部51、52、53以U字状连续地形成。因此,在碰撞载荷施加于前围盖板20时,从图9所示的通常状态变成图12所示的状态。S卩,在左侧面45中第一脆弱部51稍后面的部分如箭头a所不向后方移动,被各脆弱部51、52、53包围的部分如箭头b所示如打开盖一样向上方变形且移动。借助于此可以防止外气导入管45发生折弯变形。因此,凸出部22可以顺利地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又,纵壁部23也容易向后方且下方倾倒,可以进一步吸收碰撞能量。另外,图中符号45G是外气导入管的增强用肋,图2中的符号16是雨刮器支架(wiper bracket),符号17是前围侧盖板(cowl said panel)ο
[0049]像这样,根据本实施形态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具备:支持前挡风构件11的前围盖板20 ;和空调装置(空调单元40)的外气导入管45。前围盖板20具有:在与支持前挡风构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