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动控制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601873阅读:来源:国知局
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0081 ] 在使实际差压X减少至要求差压M的情况下,运算与滞后量HY相应的修正量Z,将从要求差压M减去修正量Z而得到的差设为修正要求差压MZ。然后,使用图2中用虚线表示的映射,将指示电流值Ip设定为与修正要求差压MZ相应的值。之后,通过基于这样的指示电流值Ip使驱动电流值Id下降,实际差压X顺利地减少至要求差压M。
[0082]运算修正要求差压MZ时使用的修正量Z基于图5所示的映射来运算。S卩,修正量Z随着从减压开始时差压XD起的实际差压X的减少、即驱动电流值Id的下降开始,实际差压X接近要求差压M而逐渐增大。并且,越是减压开始时差压XD小时则此时的修正量Z的增大梯度DIZ越平缓。其中,该修正量Z的增大梯度DIZ是“相对于要求差压M的减少量的修正量Z的增大量”。
[0083]其中,将使用图2所示的映射而被设定为与要求差压M相应的值的指示电流值作为“基准指示电流值”。而且,在要求差压M被设定得较小的情况下,基于从变更后的要求差压M减去修正量Z而得到的值,来设定指示电流值Ip。S卩,可以说指示电流值Ip是基于从“与变更后的要求差压M相应的基准指示电流值”减去“将修正量Z变换为电流值的变换修正量”而得到的值的值。因此,在要求差压M被设定得较小的情况下,指示电流值Ip按照修正量Z的增大梯度从基准指示电流值减少,结果,驱动电流值Id与这样的指示电流值Ip的减少相应地下降。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变换修正量相当于“修正指示电流值用的修正量”。
[0084]接下来,对图5所示的映射进行说明。其中,图5所示的虚线表示相对于图4中示出的实际差压X的减少的滞后量HY的变化方式。
[0085]图5所示的映射是表示修正量Z的增大梯度DIZ和减压开始时差压XD的关系的映射。如图5所示,增大梯度DIZ与上述初始状态下的滞后量HY的变化梯度几乎一致。因此,越是减压开始时差压XD小时增大梯度DIZ越平缓。其中,增大梯度DIZ例如可以是通过对相对于实际差压X的减少的滞后量HY的增大方式进行近似而求出的一次函数的斜率或者接近该斜率的值。
[0086]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范围不同的减压开始时差压的区域的差压区域R11、R12、R13被预先设定,增大梯度DIZ被按每个差压区域R11、R12、R13设定。S卩,包括第^^一减压开始时差压XDll的第十一差压区域Rll的增大梯度是减压开始时差压XD为第十一减压开始时差压XDll时的滞后量HY的增大梯度DIZ1。另外,包括第十二减压开始时差压XD12的第十二差压区域R12的增大梯度是减压开始时差压XD为第十二减压开始时差压XD12时的滞后量HY的增大梯度DIZ2。另外,包括第十三减压开始时差压XD13的第十三差压区域R13的增大梯度是减压开始时差压XD为第十三减压开始时差压XD13时的滞后量HY的增大梯度DIZ3。S卩,在将第十二差压区域R12视作“第一区域”的情况下,第十二差压区域R12的增大梯度DIZ比与第一区域相比能够视作成为高压侧的“第二区域”的第十一差压区域Rll的增大梯度DIZ平缓。
[0087]其中,在基于这样的增大梯度DIZ求出了修正量Z的情况下,随着实际差压X接近要求差压M,修正量Z增大,存在修正量Z变得过大的情况。该情况下,存在修正要求差压MZ过小,基于该修正要求差压MZ设定的指示电流值Ip过小的情况。若像这样指示电流值Ip过小,则存在产生实际差压X大幅低于要求差压M的现象之虞。
[0088]对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这样的现象的发生,设定有限制修正量Z过大的限制值Z — Lim0 S卩,如图5所示,在实际差压X为规定差压X — Th以上的情况下,限制值Z — Lim被设定为预先设定的上限值Z — max。另一方面,在实际差压X小于规定差压X — Th的情况下,限制值Z _ Lim随着实际差压X减小而变小。其中,规定差压X — Th被设定为滞后量HY开始急剧减少的差压或者该差压附近的值。并且,与实际差压X小于规定差压X —Th时的滞后量HY的减少梯度相比,限制值Z —Lim的减少梯度是稍陡的梯度。
[0089]另外,上述的限制值Z — Lim能够变换为电流值。而且,如此被变换为电流值的限制值相当于针对指示电流值Ip的“限制值”。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要求差压M被变更的情况下,在与修正量Z相应的上述变换修正量不超过限制值的范围内,指示电流值Ip从基准指示电流值增大或者减少。
[0090]另外,在要求差压被设定得较小的减压状态下,按照与从增压状态向减压状态的转移时刻的差压即减压开始时差压XD相应的梯度(即上述修正量的增大梯度)来增大修正量Z。S卩,按照遵照上述修正量的增大梯度的指示电流值的减少梯度来减小指示电流值Ip。而且,在修正量Z达到了限制值Z —Lim时,修正量Z被设定为与限制值Z —Lim相等。像这样修正量Z达到限制值Z — Lim的时刻的差压如图5所示,根据减压开始时差压XD而不同。因此,修正量Z达到限制值Z — Lim的时刻的差压相当于“边界差压”,减压开始时差压XD与该边界差压之差相当于“与减压开始时差压XD相应的规定差压”。另外,减压开始时差压XD与边界差压之间的区域相当于“减压开始时差压区域”。
[0091 ] 接下来,参照图6,对使实际差压X减少至要求差压M时的驱动电流值Id的变化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图6所示的虚线表示了不修正要求差压M的情况的驱动电流值即基准驱动电流值IdA的变化方式。
[0092]如图6所示,若要求差压M被变更为较小的值,则驱动电流值Id下降。此时,通过使用图5所示的映射,增大梯度DIZ被设定为基于减压开始时差压XD的梯度。而且,修正量Z以与这样的增大梯度DIZ相应的梯度逐渐增大。因此,驱动电流值Id与基准驱动电流值IdA的差分随着时间经过而逐渐增大。之后,若到达时刻tlOO,则修正量Z成为限制值Z_Lim(该情况下为上限值Z —max)。因此,在时刻tlOO以后,驱动电流值Id以驱动电流值Id与基准驱动电流值IdA的差分保持了与限制值Z —Lim相应的差的状态下降。而且,若实际差压X减少至要求差压M,则驱动电流值Id被保持。
[0093]存在要求差压M在从“ O (零)”变更为第一差压之后,被变更为比第一差压小的第二差压,然后被变更为比第二差压大的第三差压。
[0094]接下来,参照图7对在实际差压X的减少结束之后,使实际差压X增大至第一要求差压MAl时的实际差压X的变化方式进行说明。这里,将与第一要求差压MAl相应的指示电流值Ip称作第一指示电流值IpAl,将因实际差压X的减少而实际差压X成为比第一要求差压MAl小的第二要求差压MA2的时刻的驱动电流值Id称作第二驱动电流值IdA2。另外,将因实际差压X的减少而实际差压X成为比第二要求差压MA2小的第三要求差压MA3的时刻的驱动电流值Id称作第三驱动电流值IdA3。
[0095]如图7所示,在通过使驱动电流值Id下降至第二驱动电流值IdA2而使实际差压X减少至第二要求差压MA2之后,使实际差压X增大至比第二要求差压MA2大的要求差压(该情况下为第一要求差压MAl)。该情况下,驱动电流值Id上升至比第一指示电流值IpAl大的第十二电流值IpA12。换言之,通过使驱动电流值Id上升至第十二电流值IPA12,实际差压X变为与第一要求差压MAl几乎相等。
[0096]另一方面,在通过使驱动电流值Id下降至第三驱动电流值IdA3而使得实际差压X减少至第三要求差压MA3之后,使实际差压X上升至第一要求差压MAl。该情况下,驱动电流值Id上升至比第一指示电流值IpAl小且比第十二电流值IpA12大的第十三电流值IpA130换言之,通过使驱动电流值Id上升至第十三电流值IpA13,实际差压X与第一要求差压MBl几乎相等。
[0097]在如上述那样产生了滞后的状态(S卩,滞后量HY不是“0(零)”的状态)下使实际差压X增大至要求差压M的情况下,相对于驱动电流值Id的上升的实际差压X的增大方式根据实际差压X开始增大的时刻的差压即增压开始时差压X1、以及实际差压X开始增大的时刻的滞后量即增压开始时滞后量HYI而改变。因此,在这样使实际差压X再次增大的情况下,优选加进实际差压X始增大开的时刻的差压即增压开始时差压XI以及同时刻的滞后量即增压开始时滞后量HYI,来修正要求差压M0
[0098]接下来,参照图8对实际差压X的增大方式根据增压开始时差压XI的大小而变化的样子进行说明。这里,对两个模式进行说明。
[0099]即,第一模式是要求差压M从第一要求差压MDl被变更为比该第一要求差压MDl小的第二要求差压MD2,之后,要求差压M从第二要求差压MD2再次被变更为第一要求差压MDl的模式。另外,第二模式是要求差压M从第三要求差压MD3被变更为比该第三要求差压MD3小的第四要求差压MD4,之后,要求差压M从第四要求差压MD4被变更为第一要求差压MDl的模式。
[0100]其中,第三要求差压MD3比第一以及第二要求差压MDl、MD2小。另外,在第一模式中要求差压M被以第二要求差压MD2保持时的滞后量HY与在第二模式中要求差压M被以第四要求差压MD4保持时的滞后量HY相等。
[0101]如图8所示,在第一模式中,若要求差压M从第一要求差压MD I被变更为第二要求差压MD2,则实际差压X因驱动电流值Id的下降而减少。而且,若驱动电流值Id达到第二指示电流值IpD2,则实际差压X被以第二要求差压MD2保持。之后,若要求差压M被变更为第一要求差压MDl,则驱动电流值Id开始上升。此时,在从驱动电流值Id的上升开始时刻起的初始状态下,实际差压X比较难以上升。即,由于相对于驱动电流值Id的变化量的实际差压X的增大量即实际差压X的增大梯度比较平缓,所以相对于驱动电流值Id的变化量的滞后量HY的减少量即滞后量的减少梯度成为比较陡的梯度。该情况下,若驱动电流值Id上升,则在实际差压X达到第一要求差压MDl之前,滞后量HY变为“O (零)”。若之后驱动电流值Id也上升,该驱动电流值Id达到与第一要求差压MDl相应的第一指示电流值IpDl,则实际差压X成为第一要求差压MDl。
[0102]另一方面,在第二模式中,若要求差压M被从第三要求差压MD3变更为第四要求差压MD4,则实际差压X因驱动电流值Id的下降而减少。而且,若驱动电流值Id达到第四指示电流值IpD4,则实际差压X被以第四要求差压MD4保持。之后,若要求差压M被变更为第一要求差压MDl,则驱动电流值Id开始上升。此时,在驱动电流值Id刚刚开始上升后,与第一模式比较,实际差压X容易上升增压开始时差压XI小的量。即,与第一模式比较,由于实际差压X的增大梯度成为陡梯度,所以滞后量HY的减少梯度变得平缓。该情况下,若驱动电流值Id上升,则在实际差压X达到第一要求差压MDl之前,滞后量HY也变为“O (零)”。若之后驱动电流值Id也上升,该驱动电流值Id达到与第一要求差压MDl相应的第一指示电流值IpD I,则实际差压X成为第一要求差压MD I。
[0103]S卩,在增压开始时滞后量HYI的大小相同这一条件下,越是增压开始时差压XI小的时候,在初始状态下实际差压X越容易增大,滞后量HY越难以减少。
[0104]接下来,参照图9对实际差压X的增大方式根据增压开始时滞后量HYI的大小而改变的样子进行说明。这里,对两个模式进行说明。
[0105]即,第一模式是要求差压M从第一要求差压MEl被变更为比该第一要求差压MEl小的第二要求差压ME2,之后,要求差压M从第二要求差压ME2被再次变更为第一要求差压MEl的模式。另外,第二模式是要求差压M从比第二要求差压ME2大的第三要求差压ME3被变更为第二要求差压ME2,之后要求差压M从第二要求差压ME2被变更为第一要求差压MEl的模式。其中,第三要求差压ME3比第一要求差压MEl小。
[0106]如图9所示,在第一模式中,若要求差压M从第一要求差压MEl被变更为第二要求差压ME2,则实际差压X因驱动电流值Id的下降而减少。然后,若驱动电流值Id达到第二十一指示电流值IPE21,则实际差压X被以第二要求差压ME2保持。该情况下,实际差压X被以第二要求差压ME2保持的时刻的滞后量HYl比较大。之后,若要求差压M被变更为第一要求差压MEl,则驱动电流值Id开始上升。此时,在从驱动电流值Id的上升开始时刻起的初始状态下,由于增压开始时滞后量HYI ( = HYl)比较大,所以实际差压X比较容易上升。即,由于实际差压X的增大梯度为比较陡的梯度,所以滞后量HY的减少梯度比较平缓。该情况下,在实际差压X达到第一要求差压MEl之前,滞后量HY成为“O (零)”。之后,若驱动电流值Id达到与第一要求差压MEl相应的第一指示电流值IpEl,则实际差压X成为第一要求差压MEI。
[0107]另一方面,在第二模式中,若要求差压M被从第三要求差压ME3变更为第二要求差压ME2,则实际差压X因驱动电流值Id的下降而减少。而且,若驱动电流值Id达到比第二十一指示电流值IPE21大的第二十二指示电流值IpE22,则实际差压X被以第二要求差压ME2保持。该情况下,实际差压X被以第二要求差压ME2保持的时刻的滞后量HY2比第一模式中的滞后量HYl小。之后,若要求差压M被变更为第一要求差压MEl,则驱动电流值Id开始上升。此时,在从驱动电流值Id的上升开始时刻起的初始状态下,由于增压开始时滞后量HYI( = HY2)比第一模式中的增压开始时滞后量HYI ( = HYl)小,所以实际差压X不易上升。即,由于实际差压X的增大梯度变得平缓,所以滞后量HY的减少梯度成为比较陡的梯度。该情况下,在实际差压X达到第一要求差压MEl达到之前,滞后量HY也成为“O (零)”。之后,若驱动电流值Id达到与第一要求差压MEl相应的第一指示电流值IpEl,则实际差压X成为第一要求差压MEl。
[0108]S卩,在增压开始时差压XI的大小相同这一条件下,越是增压开始时滞后量HYI小的时候,在初始状态下实际差压X越难以增大,滞后量HY越迅速地减少。
[0109]接下来,对依据这样的滞后量HY的减少方式的、使实际差压X再增大的情况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0110]在使实际差压X再增大至要求差压M的情况下,基于增压开始时差压X1、增压开始时滞后量HYI以及该时刻的实际差压X来运算修正量Z,将从要求差压M减去了修正量Z而得到的差设为修正要求差压MZ。而且,使用在图2中以虚线表示的映射,将指示电流值Ip设定为与修正要求差压MZ相应的值。之后,通过基于这样的指示电流值Ip使驱动电流值Id上升,实际差压X顺利地再增大至要求差压M0
[0111]运算修正要求差压MZ时使用的修正量Z随着实际差压X的增大而缓缓减小。优选此时的修正量Z的减少梯度DDZ成为与上述初始状态下的滞后量HY的减少梯度相同程度的梯度。
[0112]在此,对减少梯度DDZ的运算方法进行说明。
[0113]如上所述那样,在使实际差压X开始增大的时刻滞后量HY比“O (零)”大的情况下,能够基于增压开始时差压XI以及增压开始时滞后量HYI来推断滞后量HY的减少梯度。换言之,相对于要求差压M的增大量的修正量Z的减少量即修正量的减少梯度DDZ能够基于增压开始时差压XI以及增压开始时滞后量HYI来设定。例如,使用图10所示的映射,基准减少梯度DDZB被设定为与增压开始时差压XI相应的值。另外,用于修正基准减少梯度DDZB的第三修正增益G3被设定为与增压开始时滞后量HYI相应的值。而且,通过将所设定的基准减少梯度DDZB以及第三修正增益G3代入以下所示的关系式(式I),来求出减少梯度 DDZ0
[0114]DDZ = DDZB X G3…(式 I)
[0115]其中,如上所述,滞后量HY的减少梯度在增压开始时滞后量HYI越大时越容易变得平缓。因此,第三修正增益G3在增压开始时滞后量HYI越大时被设定得越小。不过,第三修正增益G3比“O (零)”大。
[0116]另外,在图10所示的映射空中,按范围不同的增压开始时差压的各区域即差压区域R21、R22、R23设定基准减少梯度DDZB。如上所述,滞后量HY的减少梯度在增压开始时差压XI越大时越容易成为平缓的梯度。因此,与最高压侧的区域即第二十一差压区域R21对应的基准减少梯度DDZBl被设定为比与其它差压区域R22、R23对应的基准减少梯度DDZB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