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缓用过载保护吸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03634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钩缓用过载保护吸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与轨道车辆车钩缓冲装置集成的过载保护吸能装置,尤其是一种钩缓用过载保护吸能装置,属于轨道车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车辆端部的车钩缓冲装置中均设置有能量吸收结构,其作用是吸收车辆受到意外撞击时产生的的冲击力,以保护人员和车辆设备安全。申请号200820180063.X、200820115355.5的中国专利揭示了扩张式过载保护吸能装置的典型结构。这种过载保护的扩张式吸能装置的实现形式为能量吸收变形管。当车辆受到意外冲击时,产生的冲击力将牵引杆上的胀套强行压入变形管中,变形管发生径向膨胀,通过变形管的塑性变形来吸收能量和缓和冲击力。采用车钩+过载保护吸能装置+缓冲器串联的形式安装于车体底架 的安装座上,三部分均在安装座的同侧,结构简单,作用可靠,安装结构较为紧凑,为目前地铁钩缓的主要结构形式,但其比吸能(单位重量所吸收的容量)较低。申请号为EP1955918的欧洲专利和US2008277366的美国专利揭示收缩式过载保护吸能装置,受限于其变形原理和动作形式,需要安装于缓冲器尾部,即车钩+缓冲器串联,在将过载保护吸能装置则安装于车体底架安装座的两侧,尤其是收缩式钩缓用过载保护吸能装置,需要采用4个长紧固螺栓固定。虽然此结构有利于在安装座的前端采用大容量的缓冲器,但其过载保护吸能装置的结构和安装固定形式较为复杂,组装要求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实用新型一种结构简单、紧凑,安装于车体底架安装座前端的钩缓用过载保护吸能装置,以替代扩张式过载保护吸能装置;同时解决后置式过载保护吸能装置重量大、成本高以及组装、安装需要简化的技术难题。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钩缓用过载保护吸能装置的基本技术方案为包括中空形成内腔的变形管,所述变形管的外端具有凸缘,内端形成具有锥度的缩径段,所述缩径段的端头形成具有周向约束结构的毂槽;中空形成内腔的缩减安装座,所述缩减安装座具有套装所述变形管且与所述缩径段相配的内锥段,至少所述内锥段的硬度高于所述变形管,所述缩减安装座远离变形管的一端具有法兰凸缘,所述法兰凸缘处的内孔中具有缩孔台阶;螺帽端具有止转结构的牵引螺栓,所述牵引螺栓穿过所述变形管且周向限位于所述毂槽,并与所述变形管形成周向约束;两端分别具有内、外螺纹的安装轴,所述内螺纹端从远离变形管的一端插入所述法兰凸缘处的内孔,且限位于所述缩孔台阶,所述牵引螺栓与所述内螺纹旋合。上述缩减套可以由相邻的缩减环和安装座构成,其中所述缩减环具有套装所述变形管且与所述缩径段相配的内锥段,所述安装座远离变形管的一端具有法兰凸缘,所述法兰凸缘处的内孔中具有缩孔台阶。安装时,变形管凸缘端与车钩连接,安装座、牵引螺栓通过安装于安装轴上的缓冲器与车体底架连接。其吸能采用收缩式一即通过变形管发生径向收缩的塑性变形来吸收能量、缓和纵向冲击力,而安装则类似扩张式吸能装置,可以安装于车体底架的前端。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钩缓用过载保护装置同时具有比吸能大、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的优点,可完全替代现有的扩张式钩缓用过载保护吸能装置,且避免了后置式的过载保护装置重量大、成本高和固定、安装方式要求高的缺点,并节省车体底部的安装空间。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图I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I实施例的平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的钩缓用过载保护吸能装置如


图1、2所示,具有中空形成内腔的变形管5,该变形管的外端具有环形凸缘5-1,内端形成具有锥度的缩径段5-2,该缩径段的端头形成具有周向约束结构的毂槽。还具有中空形成内腔的缩减安装座,该缩减安装座既可以是整体结构,也可以如
图1、2所示,由相邻的缩减环3和安装座6构成,其中缩减环具有套装变形管5且与其缩径段5-2相配的内锥段,安装座6远离变形管5的一端具有法兰凸缘,该法兰凸缘处的内孔中具有缩孔台阶。内锥段的硬度高于变形管5。牵引螺栓2的螺帽端(内端)具有止转结构——容易想到,各种非圆螺帽均可起到约束旋转的止转作用。牵引螺栓2穿过变形管5且通过导向键I连接周向限位于变形管5端头的毂槽,与变形管5形成周向约束。安装轴4两端分别具有内、外螺纹,内螺纹端从远离变形管5的一端插入安装座6法兰凸缘处的内孔,且限位于其缩孔台阶,牵引螺栓2与内螺纹旋合,并拧紧至规定的预紧力。安装轴4的外螺纹位于缩径外端。当车辆制动或受到意外的纵向冲击时,冲击力作用顺序为车钩一件5变形管一件3缩减环一件6安装座一缓冲器一车体底架,如冲击力过大,达到件5变形管的触发力,变形管5-2端在件3缩减环的限制下会发生径向的缩减(塑性)变形,并进入件6安装座的内腔中,从而吸收冲击能量,保护车体。当车辆起动时,牵引力的作用顺序为车钩一件5变形管—件2牵引螺栓一件4安装轴一缓冲器一车体底架。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钩缓用过载保护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空形成内腔的变形管,所述变形管的外端具有凸缘,内端形成具有锥度的缩径段,所述缩径段的端头形成具有周向约束结构的毂槽; 中空形成内腔的缩减安装座,所述缩减安装座具有套装所述变形管且与所述缩径段相配的内锥段,至少所述内锥段的硬度高于所述变形管,所述缩减安装座远离变形管的一端具有法兰凸缘,所述法兰凸缘处的内孔中具有缩孔台阶; 螺帽端具有止转结构的牵引螺栓,所述牵引螺栓穿过所述变形管且周向限位于所述毂槽,并与所述变形管形成周向约束; 两端分别具有内、外螺纹的安装轴,所述内螺纹端从远离变形管的一端插入所述法兰凸缘处的内孔,且限位于所述缩孔台阶,所述牵引螺栓与所述内螺纹旋合。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钩缓用过载保护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缩减套由相邻的缩减环和安装座构成,所述缩减环具有套装所述变形管且与所述缩径段相配的内锥段,所述安装座远离变形管的一端具有法兰凸缘,所述法兰凸缘处的内孔中具有缩孔台阶。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钩缓用过载保护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螺栓穿过变形管且通过导向键连接周向限位于所述变形管端头的毂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钩缓用过载保护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轴的外螺纹位于缩径外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钩缓用过载保护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为环形凸缘。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钩缓用过载保护吸能装置,属于轨道车辆技术领域。该装置的变形管外端具有凸缘,内端形成具缩径段,缩径段的端头具有毂槽;中空形成内腔的缩减安装座具有套装变形管且缩径段相配的内锥段,缩减安装座的一端具有法兰凸缘,法兰凸缘处的内孔中具有缩孔台阶;牵引螺栓的螺帽端具有止转结构,穿过变形管且周向限位于毂槽;安装轴两端分别具有内、外螺纹,内螺纹端从远离变形管的一端插入法兰凸缘处的内孔,且限位于缩孔台阶,牵引螺栓与内螺纹旋合。本实用新型同时具有比吸能大、结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的优点,可代替目前的扩张式装置,并避免了后置式重量大、成本高和固定、安装方式要求高的缺点,节省车体底部的安装空间。
文档编号B61G7/08GK202669836SQ20122027837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3日
发明者姜晓东, 吴刚, 杨庆龙, 邓大伟, 张晋伟, 阙红波 申请人: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