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电力机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牵引电机软风道的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机车在运行过程中,安装在车下转向架上的牵引电机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以高速运转的形式提供给机车前进的动力。由于牵引电机高速运转时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在运行过程中为了避免牵引电机温度过高,牵引电机除了靠机车运行时表面自然风冷,还需要对牵引电机进行强迫风冷来散热,因此现有机车通常采用从机车机械间牵引风机处引风给车下牵引电机进行强迫通风冷却。但是在机车运行过程中,车体和装在转向架上的牵引电机之间会有相对移动,无法采用刚性连接风道。因此现有机车通常采用从机车机械间牵引风机处引风给车下牵引电机进行强迫通风冷却。但是在机车运行过程中,车体和装在转向架上的牵引电机之间会有相对移动,无法采用刚性连接风道,为了保证风道可靠连接及畅通,现有的设计是用软风道进行连接,软风道C的外形如图1所示。
此种牵引电机软风道的安装是在两端的配合面用螺栓直接进行紧固,为了保证配合面能紧密贴合达到密封的效果,螺栓的数量会较多,排布会较为紧密。但是由于车下安装的部件通常较多,空间狭小,牵引电机进风口和底架的距离又较近,当需要把牵引电机软风道(另一端已安装在机械间的牵引风机出风口)安装在牵引电机进风口时或反之与其分离时,由于紧固及拆卸螺栓的操作空间非常有限,如此多的螺栓需要紧固或拆卸,这无疑是个费时又费力的工序。并且机车在运行过程中车体和转向架之间总是存在相对移动,牵引电机软风道长期处于扭曲变形的状态,其更换的频率较之其他部件也会较高一些。针对此种机车易损易耗部件,设计之初除考虑部件本身的使用特点,还必须考虑其易装性及可维护性,否则实际运用维护时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牵引电机风道的安装装置,能够保证牵引电机风道安装后的可靠连接简单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以适应车下有限的操作空间环境,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牵引电机软风道的安装装置,能够保证牵引电机风道安装后的可靠连接简单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以适应车下有限的操作空间环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牵引电机软风道的安装装置,包括将软风道紧固在牵引电机上的密封框架,所述密封框架为一端具有开口的环形框架,所述环形框架的开口端通过紧固件将所述软风道与所述牵引电机夹紧。
优选地,在上述牵引电机软风道的安装装置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软风道上且位于所述牵引电机进风口处的漏斗形出风结构。
优选地,在上述牵引电机软风道的安装装置中,还包括密封连接所述软风道与所述牵引电机的密封圈。
优选地,在上述牵引电机软风道的安装装置中,所述密封圈带气囊。
优选地,在上述牵引电机软风道的安装装置中,所述密封框架包括依次连接的左框架组焊、中框架组焊和右框架组焊,所述左框架组焊和所述右框架组焊为“L”型弯折板,所述左框架组焊与所述中框架组焊铰接相连,所述右框架组焊与所述中框架组焊铰接连接,所述左框架组焊的另一端和所述右框架组焊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紧固件紧固。
优选地,在上述牵引电机软风道的安装装置中,所述左框架组焊一端设置的左框铰链与所述中框架组焊一端设置的中框第一铰链通过第一销轴组成组件连接固定。
优选地,在上述牵引电机软风道的安装装置中,所述右框架组焊一端设置的右框铰链与所述中框架组焊另一端设置的中框第二铰链通过第二销轴组成连接固定。
优选地,在上述牵引电机软风道的安装装置中,所述第一销轴组成和/或所述第二销轴组成包括销轴、垫片以及开口销,所述销轴端部设置有用于供所述开口销插入锁定的通孔。
优选地,在上述牵引电机软风道的安装装置中,所述通孔的轴线与所述销轴的轴线垂直。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牵引电机软风道的安装装置,包括用于将软风道紧固在牵引电机上的密封框架。其中,密封框架为一端具有开口的环形框架,环形框架的开口端通过紧固件将软风道与牵引电机夹紧。本方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牵引电机软风道与牵引电机之间采用多颗螺栓紧固安装造成的多颗螺栓与孔位配合困难,而本方案在机车实际运行维护需要拆离软风道时,无需拆除多颗螺栓,仅拆除一个紧固件可将密封框架拆下,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牵引电机软风道与牵引电机的接口又处于车下狭小的空间内,机车车下的作业空间非常有限,通过紧固件拆除密封框架的方式,使得牵引电机软风道与牵引电机的安装与拆卸简单化,省时省力,进一步提高了实际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软风道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牵引电机、安装装置与软风道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爆炸图;
图4为图3中A-A向的截面图;
图5为密封框架紧固时的结构图;
图6为密封框架拆开时的结构图;
图7为左框架组焊的结构图;
图8为左框架组焊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中框架组焊的结构图;
图10为右框架组焊的结构图;
图11为销轴组成的结构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实施结构图;
上图中:牵引电机a、进风口a1;密封框架b;软风道c、漏斗形出风结构c1、密封圈c2;左框架组焊1、左框架结构11、左框铰链12、左框挤压斜面111、左框直角面112、左框通孔121、锁紧配合结构113、紧固通孔114;中框架组焊2、中框架结构21、中框第一铰链22、中框第二铰链22’、中框直角面212、中框第二挤压斜面211、第一通孔221、第二通孔221’;右框架组焊3、右框架结构31、右框铰链32、右框直角面312、右框挤压斜面311;第一销轴组成4、第二销轴组成4’、销轴41、垫片42、开口销43、通孔411、紧固件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牵引电机软风道的安装装置及安装方法,能够保证牵引电机风道安装后的可靠连接简单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以适应车下有限的操作空间环境。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2-图12,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牵引电机软风道的安装装置,包括用于将软风道c紧固在牵引电机a上的密封框架b。其中,密封框架b为一端具有开口的环形框架,环形框架的开口端通过紧固件将软风道c与牵引电机a夹紧。本方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牵引电机软风道与牵引电机之间采用多颗螺栓紧固安装造成的多颗螺栓与孔位配合困难,而本方案在机车实际运行维护需要拆离软风道时,无需拆除多颗螺栓,仅拆除一个紧固件即可将密封框架拆下,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牵引电机软风道与牵引电机的接口又处于车下狭小的空间内,机车车下的作业空间非常有限,通过紧固件拆除密封框架的方式,使得牵引电机软风道与牵引电机的安装与拆卸简单化,省时省力,进一步提高了实际工作效率。
进一步,本方案还包括设置在软风道c上且位于牵引电机a进风口处的漏斗形出风结构c1。牵引电机a上有一个矩形的进风口a1,当安装牵引电机软风道c时,其漏斗形出风结构c1插入牵引电机a上的矩形进风口a1中,然后用密封框架b进行紧固。漏斗形出风结构c1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安装好后,由于漏斗形的出风结构c1是插进牵引电机a的进风口内,在机车运行过程中,当车体和转向架之间有相对移动时,牵引电机软风道c也不容易脱落。并且当风往下吹时,由于出风结构c1是向中间收紧,所以高速的风通过时会给整个牵引电机软风道c的下端一个向下的力,使密封框架b挤压变形,从而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现有技术中的设计是用软风道进行连接,软风道的外形如图1所示。本方案是在上述软风道上2还包括密封连接软风道c与牵引电机a的密封圈c2。密封圈c2还可以带有气囊。当风往下吹时,由于出风结构c1是向中间收紧,所以高速的风通过时会给整个牵引电机软风道c的下端一个向下的力,使密封框架b、密封圈c2或气囊挤压变形,从而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在牵引电机软风道c的下端设置了一个漏斗形的出风结构c1。当安装牵引电机软风道c时,漏斗形的出风结构c1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安装好后,由于漏斗形的出风结构c1是插进牵引电机a的进风口内,在机车运行过程中,当车体和转向架之间有相对移动时,牵引电机软风道c也不容易脱落。并且当风往下吹时,由于出风结构c1是向中间收紧,所以高速的风通过时会给整个牵引电机软风道c的下端一个向下的力,使密封圈c2挤压变形,从而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密封框架b结构如图5和图6所示。密封框架b包括依次连接的左框架组焊1、中框架组焊2和右框架组焊3,左框架组焊1和右框架组焊3为“L”型弯折板。左框架组焊1与中框架组焊2铰接相连,右框架组焊3与中框架组焊2铰接连接,左框架组焊1的另一端和右框架组焊3的另一端通过紧固件5紧固。具体的,如图7所示,左框架结构11和左框铰链12焊接而成。左框铰链12上设有左框通孔121,以供第一销轴组成4的安装。左框架组焊1用金属板材折弯成L型,L型部分的长边与牵引电机a上矩形进风口a1的长边相适应。特别的,还可以再将L型部分的两侧向内折弯,得到左框直角面112和左框挤压斜面111,其切面结构如图8所示。之后再把L型的短边向外折弯一段,得到锁紧配合结构113,并在其上打供紧固件安装的紧固通孔114。
中框架组焊2的结构如图9所示,其由中框架结构21和中框第一铰链22、中框第二铰链22’焊接而成。中框第一铰链22和中框第二铰链22’上分别设有第一通孔221和第二通孔221’,分别供第一销轴组成4和第二销轴组成4’从中穿过。中框架结构21为金属板材折弯而成。其主体形状为长条形,长条形的长度与牵引电机a上矩形进风口a1的短边相适应。长条形的两侧向同一方向折弯,得到中框直角面212和中框挤压斜面211,其切面结构也如图6所示。左框架组焊1一端设置的左框铰链12与中框架组焊2一端设置的中框第一铰链22通过第一销轴组成4连接固定。
右框架组焊3的结构如图9所示,其由右框架结构31和右框铰链32焊接而成。右框铰链32上设有一通孔321,以供第二销轴组成4’的安装。右框架结构31的外形和左框架结构11类似,也是用金属板材折弯而成的L型,L型部分的长边与牵引电机a上矩形进风口a1的长边相适应。右框架结构31L型部分的短边与左框架组焊1L型部分的短边之和,与牵引电机a上矩形进风口a1的短边的长度基本相同。再向内侧折弯得到右框直角面312和右框挤压斜面311,其切面结构也如图8所示。之后按照左框架结构11折弯出锁紧配合结构313并打供紧固件安装的紧固通孔314。右框架组焊3一端设置的右框铰链32与中框架组焊2另一端设置的中框第二铰链221’通过第二销轴组成4’连接固定,左框架组焊1的另一端和右框架组焊3的另一端通过紧固件5紧固。
更进一步,销轴组成4的结构如图9所示,第一销轴组成4和/或第二销轴组成4’包括销轴41、垫片42以及开口销43,销轴41端部设置有用于供开口销43插入锁定的通孔411。销轴41的端部设置的通孔411可以为轴向与销轴41垂直方向,以供开口销插入锁定。如图5,第一销轴组成4和第二销轴组成4’的安装是在左框铰链12、右框铰链32分别与中框第一铰链221、中框第二铰链221’配合。销轴41穿过左框铰链12与中框第一铰链22上的左框通孔121和第一通孔221中,和/或销轴41穿过右框铰链32与中框第二铰链22’上的右框通孔321和第二通孔221’中。销轴41的端部套上垫片42,并将开口销43穿入销轴41端部的通孔411中,将其开口后实现铰链的可靠连接。优选地,通孔411的轴线方向与销轴41的轴线方向垂直。
本发明的实现只需拆、装一个紧固件就能实现牵引电机软风道与牵引电机的可靠安装与拆卸,即使在车下狭小的空间内作业时,也非常方便,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发明采用漏斗形出风结构使其插进牵引电机进风口内,在机车运行过程中软风道也不容易脱落。本发明密封框架还可采用转轴结构实现牵引电机入风口侧牵引电机软风道的快速拆、装。在软风道与牵引电机之间安装密封圈实现软风道与牵引电机之间的可靠密封。本发明密封框架的左、中、右框架采用直角面和挤压斜面的方式,实现在紧固活动式框架装置时自动收紧、压缩密封条确保密封。
因此采用本发明的牵引电机软风道的安装装置,不仅方便了作业人员在机车车下快速安装拆卸牵引电机侧软风道的目的,而且提高了软风道与牵引电机接触面的可靠连接,增强了牵引电机的冷却效果,提高了电机的可靠性。
附图12给出了本发明专利的实施案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专利作进一步的描述。
牵引电机a安装在转向架的构架上,由于其运行过程中高速运转产生大量的热能,自然通风已无法满足电机正常工作的温度,故需要对其进行强迫风冷来散热。用于散热的风由安装在机械间的牵引风机产生,并通过牵引电机软风道c进行连接。牵引电机a上有一个矩形的进风口a1,牵引电机软风道c与其配合的部分有一个相适应的漏斗形出风结构c1。当安装牵引电机软风道c时,先将牵引电机软风道c的漏斗形出风结构c1插进牵引电机a的进风口a1内,然后再用密封框架b进行紧固。
由于密封框架b是用铰链结构进行连接,可以绕销轴组成4任意转动,非常灵活。当软风道c和牵引电机a配合后,密封框架b可以在有限的操作空间里将软风道c和牵引电机a的配合部分包在直角面和挤压斜面中,此时需保证左框架结构11的左框直角面112、中框架结构21的中框直角面212和右框架结构31的右框直角面312在牵引电机a一侧。当用密封框架b包住软风道c和牵引电机a的配合部分时,左框架结构11的左框直角面112、中框架结构21的中框直角面212和右框架结构31的右框直角面312将扣住牵引电机a的矩形进风口a1边缘。此时左框架结构11的锁紧配合结构113和右框架结构31的锁紧配合结构313将靠近,但是仍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个时候再将紧固件5同时穿过左框架结构11的紧固通孔114和右框架结构31的紧固通孔314中。在紧固时,密封框架b将向内收紧,左框架结构11的挤压斜面111、中框架结构21的挤压斜面211和右框架结构31的挤压斜面311将给牵引电机软风道c一个向下的挤压力,使得牵引电机软风道c的密封圈c2被挤压变形,从而达到密封的作用。并且由于密封框架b是直接包住了牵引电机a和牵引电机软风道c配合部分的边缘,所以只需拧紧紧固件5即螺栓就能同时达到固定软风道c和密封其配合面的作用。
从以上实施方法中很容易看出,相比之前的牵引电机软风道结构及安装方式,本发明的牵引电机软风道的安装装置及方法由于只采用了一颗螺栓紧固,整个装置成包围状将软风道与牵引电机侧可靠连接在一起,即使在车下狭小的空间内,一名人员也可快速的完成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及连接的可靠性。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