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两轮车、三轮车发动机中的曲轴箱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6265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两轮车、三轮车发动机中的曲轴箱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两轮车或自动三轮车的发动机,在这种发动机中可自由转动支承曲轴的曲轴箱上,把变速机轴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比曲轴更靠后处,该变速机轴是轴线与经过曲轴轴线前后延伸且大致水平的直线垂直相交配置的,本发明特别涉及曲轴箱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以往,在这种发动机中,如特开平9-242543号公报所公开那样,曲轴箱底部是沿水平面大致平坦形成的。
但是,因沿水平面大致平坦形成曲轴箱底部时曲轴箱内的油槽变成宽而浅的形状,为了从油槽中有效地汲油,必须储备一定数量以上的油,为减少油量就必须设置复杂的汲油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减少贮存在曲轴箱内油量且利用简单汲油结构就能有效汲油并能提高发动机预热运转性能的机动两轮车或三轮车用发动机曲轴箱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方案1所述发明是机动两轮车、三轮车的发动机中配置有曲轴和自由转动支承曲轴的曲轴箱,变速器的变速机轴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曲轴箱上比曲轴更靠后方处,并使轴线与经过所述曲轴轴线前后延伸且大致水平直线垂直相交,其特征在于,把对应于前述变速器轴的曲轴箱底壁后部制成高于对应于曲轴的曲轴箱底壁前部的形式。以确保具有将尾气消音器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底壁后部下方的空间。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对应于变速器轴的曲轴箱的底壁后部被制成高于对应于曲轴的曲轴箱的底壁前部,所以曲轴箱前部的底比后部深,油能够比较深地盛放在曲轴箱前部侧的较窄空间内。由此一来,极力减少了盛放在曲轴箱内的油量并且可以利用简单汲油结构有效地汲油。因此,通过此曲轴箱底壁后部更靠下地设置尾气消音器的至少一部分,从而利用来自尾气消音器的辐射热加热了曲轴箱,而且在油量较少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升高油温以提高预热运转性能。
本发明方案2所述发明是在上述方案1所述发明结构基础上进行的,其特征在于,把对应于曲轴所具有的曲轴配重块外表面所画转动轨迹弯曲的隔壁以插在对应着曲轴的曲轴箱内前部中所盛放油液面与曲轴配重块之间的形式,设置在曲轴箱中。根据这种结构,利用曲轴配重块极力回避了油搅拌,并且能够通过减少发动机摩损来降低燃料费用。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方案1所述的发明,可以把油较深地盛放在曲轴箱前部的较窄空间内且极力减少了盛放在曲轴箱内的油量;并能利用简单结构有效地汲油。并且,能利用来自尾气消音器的辐射热等加热曲轴箱,能够在油量较少的情况下快速升高油温以提高预热运转性能。
此外,根据上述方案2所述的发明,利用曲轴配重块极力避免了油搅拌,能够通过减少发动机摩损来降低燃油费用。


图1是第一实施例中机动两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表示曲轴箱内部的纵截面图。
图4是图2中箭头4的仰视图。
图5是沿图2的线5-5的截面图。
图6是第二实施例与图2相应部分的局部侧视图。
图7是第三实施例与图2相应部分的局剖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机动两轮车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表示曲轴箱内部的纵截面侧视图,图4是图2中箭头4的仰视图,图5是沿图2的线5-5的截面图。
首先,在图1中,在设置于机动两轮车的车架15的前端上的头管16上,可转向地枢轴支承着支承前轮WF的前叉17。杆把18与前叉17的上端相连,覆盖前轮WF的上方的前挡泥板19支承在前叉17上。另外,支承后轮WR的后叉20枢轴支承在固定于车架15中央的左右一对支架40上。后减震器21设置在车架15的后部及后叉之间。
水冷式发动机E安装在车架15的中央上,在发动机E的发动机体22及支承在车架15上的散热器24设置于发动机体22的前部上方的同时,支承在车架15上的空气滤清器23设置在发动机体22的前部上方。此外,比发动机体22更靠后上方地配置的油箱25以及可容纳电气件且设置在油箱25上方的储物箱26支承在车架15上。
车架15的前部、发动机E、空气滤清器23及散热器24被安装在车架15上的合成树脂制的护腿板29覆盖着。车架15的后部、油箱25及储物箱26被安装在车架15上的合成树脂制后罩30覆盖着,覆盖后轮WR后部上方的后挡泥板31接连设置在后罩30上。在后罩30上,设置着可用于开闭储物箱26上端开口的车座32,驾驶员可以骑坐在车座32上。
在图2中,发动机E的发动机体22配置着大致沿车架15前后方向且带缸孔33的缸座34、与缸座34前部相连的缸盖35、与缸座34后部相连的曲轴箱36。缸座34及曲轴箱36支承在被固定于车架15上的支架39、40上。
结合上图3来看,曲轴箱36是左右曲轴箱半壳37、38相连而构成的。两个曲轴箱半壳37、38可自由转动地支承着曲轴41。
变速器M容放设置在曲轴箱36内,变速器M包括由曲轴41传递动力的主变速器轴42、与主变速器轴42平行的副变速机轴43、设置于主变速器轴42及副变速器轴43之间的多个变速档齿轮系列44、选择确定这些齿轮系列44之一的排档45。
主变速器轴42比曲轴更靠后方地可自由转动支承在曲轴箱36上,并使轴线与经过曲轴41轴线在前后方向中延伸且大致水平的直线垂直相交。副变速器轴43比变速器轴42更靠后地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曲轴箱36上,且使轴线与直线46垂直相交。
副变速器轴43的一端突出到贯通曲轴箱36左曲轴箱半壳37的外部,驱动链轮47固定在该副变速器轴43一端的突出部上。给后轮WR传递动力的环状驱动链条48卷绕在驱动链轮47上。
把对向前述驱动链轮47卷绕驱动链条48的链轮进行覆盖的链罩49安装在左曲轴箱半壳37的外表面上。把覆盖驱动链条48局部上方的链罩50安装在后叉20上。
结合图4来看,排气口51设置在发动机体22的缸盖35的下部侧面上,排气装置52与排气口51相连。排气装置52的构成包括上游端与排气口51相连的第一排气管53、设置在发动机E的曲轴箱36及后轮间且与前述第一排气管53的下游端相连的尾气消音器54、上游端与尾气消音器54相连的第二排气管55。
尾气消音器54横截面形状为椭圆形,并且配置有对其两端进行关闭且在车架15宽度方向上成长条形的外壳54a;对应于变速器M的主、副变速器轴42、43的曲轴箱36底壁后部36a高于对应于曲轴41的曲轴箱36底壁前部36b,以确保用于将尾气消音器54的至少一部分(在这个实施例中是局部)配置在其底壁后部36a下方的空间。
由于使曲轴箱36底壁前部36b低于底壁后部36a,从而在对应于曲轴41的曲轴箱36内前部中形成了油槽56。把利用图中未示出的泵汲取盛放在油槽56内油的汲油口57与底壁前部36b相连且设置在曲轴箱36内。
此外,在共同构成曲轴箱36的左右曲轴箱半壳38、39上,把对应于曲轴41所具有的曲轴配重块41a外表面所画出转动轨迹弯曲的隔壁58…设置成在左右曲轴箱半壳38、39结合时彼此相对靠近,这两道隔壁58…插在盛放在油槽56内的油液面L与曲轴41的曲轴配重块41之间。
结合图5来看,排气装置52的第一排气管53从比车架15更靠右设置在缸盖35下部侧壁上的排气口51起在车架15右侧经过发动机体22下方地向后延伸,在对应于曲轴箱36后部的部分上,它经过后部底壁36a下方地向车架15左侧弯曲,第一排气管53的下游端在车架15的左侧与尾气消音器54的一端相连。此外,第二排气管55与尾气消音器54的另一端相连,下游端向后大致弯曲成L形。
而且,第一排气管53、尾气消音器54及第二排气管55被设置成连接第一排气管53的第一重心G1、尾气消音器54及第二排气管55的第二重心G2的直线59靠近车体中心线60且大致平行。在直线59上,第一排气管53的上游端通过多组螺栓70...及螺母71...被紧固在发动机体22的缸盖35上。此外,支柱61被固定在尾气消音器54的上部上,在对应于第二重心G2的部分上,支柱61用螺栓72、螺母73紧固在左右一对支加40、40中的右支架40上。也就是说,利用第一排气管53上游端连接到缸盖35上的接合部以及尾气消音器54支承到支架40上的支承部这二处将排气装置52支承在车架15上。
不过,把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传给后轮WR的驱动链48设置在车体中心线60左侧,与此相对,在相对车体中心线60与驱动链48相反侧,即在车体中心线60的右侧,配置好第一排气管53的第一重心G1、尾气清音器54及第二排气管55的第二重心G2,并使连接这些重心G1、G2的直线59在靠近车体中心线60右侧的位置处大致平行于车体中心线60。
此外,尾气消音器54的一端沿垂直面呈平面形状,并且比驱动链48更靠近车体中心线60地进行配置。
在曲轴箱36的底壁后部36a下面上,在左右分开两个位置处把成对配置的两组支承套筒62、62...设成一体,在这些支承套筒62、63...上连接着左右两端向上竖立的脚踏座64。在脚踏座64的左右两端上安装着脚踏65、65...,该脚踏65、65...可以在非使用状态下竖起重叠。因而,由于曲轴箱36的底壁后部36a位于较高位置,所以脚踏座64被安装在曲轴箱36上的连接位置与左右脚踏65的位置之差可以较小。因此,在脚踏座64左右两端的竖起程度较小,可以减轻作用于脚踏64上的强度负荷,不需要加强脚踏64的部件,能实现脚踏64的轻型化。
此外,支车架支承部66被固定在脚踏64的左端附近,在停车状态下用于支承机动两轮车的支车架67可以弹起与支车架支承部66相连。
其次,说明第一实施例的作用,对应于容放设置在曲轴箱36内的变速器M所具有的主、副变速器轴42、43的曲轴箱36的底壁后部36a制成高于对应曲轴41的曲轴箱36的底壁前部36b,以确保用于将尾气消音器54的至少局部设置在底壁后部36a下方的空间。因此,能够使曲轴箱36的前部底面比后部更深且能将油较深地只盛放在曲轴箱36前部的较窄空间内。由此一来,极力减少了盛放在曲轴箱36内的油量,并且可以利用简单结构来有效地汲油。
而且,通过比曲轴箱36底壁后部36a更靠下方设置尾气消音器54的至少局部,从而利用来自尾气消音器54的辐射热来加热曲轴箱36,能够在油量较少的情況下快速升高油温,提高了发动机E的预热运转性能。
在曲轴箱36中,把对应于曲轴41所具有的曲轴配重块41a的外表面所画的转动轨迹弯曲的隔壁58...设置成插在盛放在对应于曲轴41成型于曲轴箱36内的油槽56中的油L液面与曲轴配重块41a之间。因此,利用曲轴配重块41a而极力避免了搅拌油,因减小了发动机E的摩损,能降低燃油费用。
此外,尾气消音器54在车架15宽度方向上成长条形地设置在发动机E和后轮WR之间,在连接尾气消音器54一端与缸盖35排气口51的第一排气管53的第一重心G1和连接尾气消音器54与尾气消音器54相连的第二排气管55的第二中心G2的直线59上,第一排气管53的上游端被固定到发动机体22的缸盖35上,尾气消音器54在第二重心G2处支承在车架15上。
也就是说,在经过整个排气装置52重心的直线59上,排气装置52支承在被装在车架15上的发动机E的发动机体22及车架15上,使作用于排气装置52支承部上的弯曲负荷减小,即使在排气装置52的前后两个位置上支承,也可以有足够的支承强度来支承排气装置52。
而且,在上述两个位置中的第一排气管53支承缸盖35的支承部是排气装置52被连到发动机体22上的连接部,而支承排气装置52的专用支承部是将尾气消音器54支承在车架15上的部分中的一个位置。此外,通过把固定在尾气消音器54上支柱61与将发动机E的发动机体22支承在车架15上的一对支架40、40中的一个相连,尾气消音器54由车架15支承着共用其中一个支架40。因此,可以减少支承排气装置52的部件数量,相应能减少组装工序。
此外,把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传给后轮WR的驱动链48设置在车体中心线60的左侧,在相对车体中心线60且与驱动链48相反侧上,设置了第一排气管53的第一重心G1、尾气消音器54与第二排气管55的第二重心G2,从而避免了对发动机E与后轮WR之间的动力传递系统的干扰,并且使尾气消音器54极力靠近发动机E,能够确保离地高度并降低重心,也容易进行排气装置52的组装。
另外,由于尾气消音器54一端沿垂直面呈平面形状且比驱动链48更靠近车体中心线60,从而能够有效地将尾气消音器54设置在驱动链48晃动所需空间的旁边。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如图6所示,可以使曲轴箱36’的前部底壁36b’跨过排气装置52的第一排气管53,这样盛放在曲轴箱36’内的油快速升温,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动机E的预热运转性能。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如图7所法,可以利用管道69构成排气装置52’中第一排气管53’的一部分,该管道69以穿过油槽56’的形式一体成型于曲轴箱36’内的前部;利用第三实施例,也能够使盛放在曲轴箱36’内的油快速升温,能进一步提高发动机E的预热运转性能。
以上,尽管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超出权利要求记载的发明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设计改动。
例如,本发明不仅适用于机动两轮车,而且也适用于装在自动三轮车上的发动机。
权利要求
1.一种机动两轮车、三轮车发动机中的曲轴箱结构,其中发动机配置有曲轴(41)和自由转动支承曲轴(41)的曲轴箱(36、36’、36”),变速器(M)的变速机轴(42、43)比曲轴(41)更靠后方地可自由转动支承在曲轴箱(36、36’、36”)上,并使轴线与经过所述曲轴(41)轴线前后延伸且大致水平的直线(46)垂直相交,其特征在于,对应于前述变速器轴(42、43)的曲轴箱(36、36’、36”)的底壁后部(36a)高于对应于曲轴(41)的曲轴箱(36、36’、36”)的底壁前部(36b、36b’)以确保具有将尾气消音器(54)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底壁后部(36a)下方的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三轮车发动机中的曲轴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曲轴箱(36、36’、36”)中,把对应于曲轴(41)所具有曲轴配重块(41a)外表面所画转动轨迹弯曲的隔壁(58)设置成插在盛放在对应于曲轴(41)的曲轴箱(36、36’、36”)内前部中的油液面(L)与曲轴配重块(41a)之间的形式。
全文摘要
一种机动两轮车、三轮车发动机中的曲轴箱结构,通过把对应于变速器轴(42、43)的曲轴箱(36)底壁后部(36a)制成高于对应于曲轴(41)的曲轴箱(36)底壁前部(36b),以确保用于将尾气消音器(54)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底壁后部(36a)下方的空间,从而把曲轴箱内与经过曲轴轴线前后延伸且大致水平的直线垂直相交设置的变速机轴可自由转动支承在比曲轴更靠后处,以便能减少盛放在曲轴箱内的油量,并且能利用简单结构有效地汲油,以提高预热运转性能。
文档编号B62M7/04GK1338566SQ0114078
公开日2002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19日
发明者菊池一纪, 饭嶌智司, 久保田良, 山口正昭, 柳田贵之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