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8193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多功能车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架,特别是一种适用于摩托车、自行车、助力车的多功能车架。
背景技术
目前,对发动机的机油或水冷却,通常是在车架上外置安装机油油冷器或水箱,由于安装有机油冷却器或水箱,挡住了整车运行时产生的风对发动机的强制冷却,使得发动机散热效果差,同时,由于这种外置式机油冷却器或水箱安装在车架上,需要设置相关的安装部件,所以使得整车重量增加,而且结构零乱。而现有的摩托车、助力车等的车架,其功能单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功能车架,包括车架的大梁、前支撑管、立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梁、所述立管与所述前支撑管之间增设一导流腔,且所述大梁内腔经此导流腔与所述前支撑管内腔相通;所述前支撑管的底部与动力源输出介质的管道经单向阀连通,所述大梁与动力源输入介质的管道相连通,从而形成一密封循环回路。
上述动力源输出介质的管道经中通螺栓和单向阀与上述前支撑管底部相连通;上述动力源输入介质的管道经中通螺栓与所述大梁的前端侧面相连通。
为了便于添加、更换介质,所述大梁前端设有介质添加口,以螺栓密封;所述大梁后部与所述前支撑管下部分别设有介质排放口,以螺栓密封。
上述大梁内腔设置一导流管,导流管的一端与大梁内腔相通,另一端与上述导流腔相通。
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车架的大梁、导流腔、前支撑管的内腔,在其内贮存冷却介质,省掉了现有的外置冷却器;由于在车架前支撑管的底部设置了单向阀,使车架中的冷却介质始终充盈在车架内,相对于普通外置式冷却装置在动力源启动时能更迅速地将冷却介质泵送到动力源各个需要冷却的管道,减少动力源的冷机启动时的磨损;由于车架内始终充满了冷却介质,所以能有效地吸收振动,从而降低整车的振动,能提高摩托车驾驶的舒适性。由于车架大梁的内腔增加了一导流管,能使冷却介质在大梁的内腔中增大循环面积,使散热更充分、更彻底,同时能有效地引导排除导流腔内的空气,而且还有利于杂质过滤。
总之,采用本实用新型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装配效率,减轻整车重量,提高冷却效果,降低整车的振动,减少维修部件,整车的结构显得更加紧凑。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车架大梁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上述附图可知一种多功能车架,包括车架的大梁2、前支撑管6、立管4,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梁2、所述立管4与所述前支撑管6之间增设一导流腔5,且所述大梁2内腔经此导流腔5与所述前支撑管6内腔相通;所述前支撑管6的底部与动力源输出介质的管道13经单向阀8连通,所述大梁2与动力源输入介质的管道12相连通,从而形成一密封循环回路。
在本例中,上述动力源输出介质的管道13经中通螺栓9和单向阀8与上述前支撑管6底部相连通;上述动力源输入介质的管道12经中通螺栓11与所述大梁2的前端侧面相连通。
为了便于添加、更换介质,所述大梁前端设有介质添加口,以螺栓3密封;所述大梁2后部与所述前支撑管6下部分别设有介质排放口,以螺栓14、7密封。
在本例中,所述大梁2内腔设置一导流管1,导流管1的一端与大梁2内腔相通,另一端与上述导流腔5相通。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车架,包括车架的大梁(2)、前支撑管(6)、立管(4),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梁(2)、所述立管(4)与所述前支撑管(6)之间增设一导流腔(5),且所述大梁(2)内腔经此导流腔(5)与所述前支撑管(6)内腔相通;所述前支撑管(6)的底部与动力源输出介质的管道(13)经单向阀(8)连通,所述大梁(2)与动力源输入介质的管道(12)相连通,从而形成一密封循环回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输出介质的管道(13)经中通螺栓(9)和单向阀(8)与所述前支撑管(6)底部相连通;所述动力源输入介质的管道(12)经中通螺栓(11)与所述大梁(2)的前端侧面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梁(2)前端设有介质添加口,以螺栓(3)密封;所述大梁(2)后部与所述前支撑管(6)下部分别设有介质排放口,以螺栓(14、7)密封。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多功能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梁(2)内腔设置一导流管(1),导流管(1)的一端与所述大梁(2)内腔相通,另一端与所述导流腔(5)相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摩托车、自行车、助力车的多功能车架。它包括车架的大梁、前支撑管、立管,其特征在于在大梁、立管与前支撑管之间增设一导流腔,且大梁内腔经此导流腔与前支撑管内腔相通;前支撑管的底部与动力源输出介质的管道经单向阀连通,大梁与动力源输入介质的管道相连通,从而形成一密封循环回路。采用本实用新型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装配效率,减轻整车重量,提高冷却效果,降低整车的振动,减少维修部件,整车的结构显得更加紧凑。
文档编号B62K19/30GK2723325SQ20042003378
公开日2005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27日
发明者黄昆, 邓鸿文 申请人:重庆劲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