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制动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2794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联动制动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联动制动控制装置,具体涉及用于对摩托车前制动机构及后制动机构进行联动控制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摩托车的刹车制动控制机构通常为前制动机构与后制动机构分开控制,即前轮制动为闸把式,后轮制动为脚踏式,其结构上互不相连,不便同时对前后制动机构进行控制,若因操作失误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出现了摩托车前、后轮进行联动控制的结构,如中国专利02222110.7公开的“摩托车双联制动装置”,由制动踏板带动的前制动拉索及后制动拉索而组成联动装置,但这种联动装置的不足是不能实时、自动的调整前、后轮的制动力,由于制动踏板和联接轴与后制动拉杆是联动机构,当踏下制动踏板时,分别由拉接轴带动前制动机构,由后制动拉杆带动后制动器,联动制动时前制动力、后制动力仍是相互独立的。如后制动拉索过松,此时前制动力很可能远远大于后制动力,当然若前制动拉索过松也会出现后制动器先制动的情况。
由于以上的不足,还会造成前、后制动时间上的不同步,如前制动拉索过松,则后制动机构先制动,当然后制动拉索过松也会出现前制动机构先制动的情况。
由此可见,中国专利02222110.7所公开的前、后联动制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联动,在联动制动过程中,同样会出现制动力分配不合适、制动不同步、制动安全性差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摩托车前制动机构及后制动机构进行联动制动时能实现同步制动的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联动制动控制装置,包括前制动控制拉索、后制动控制拉索和制动操作件,其中制动操作件通过转轴与活动臂连接,活动臂可绕转轴转动,活动臂的两臂分别与前制动控制拉索和后制动控制拉索连接,前制动控制拉索与后制动控制拉索分别连接控制前轮制动机构和后轮制动机构。
活动臂能绕转轴转动,活动臂相当于一杠杆,转轴相当于杠杆的支点,前制动控制拉索与后制动控制拉索分别连接在活动臂的两臂,活动臂的两臂相当于杠杆的两个受力点。
当操作制动操作件时,制动操作件带动转轴,转轴再带动可以绕其转动的活动臂,再通过连接于活动臂上的前制动控制拉索、后制动控制拉索联动制动。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带动前制动控制拉索及后制动控制拉索进行制动的联动制动的活动臂可以绕转轴转动,这样就可以对前制动机构及后制动机构的制动力随时的进行调整,若前制动力过大,在活动臂(相当于杠杆)的作用下,绕转轴发生轻微的转动,对前、后制动力重新分配,以期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这种结构还可以避免其它缺陷,如前、后制动控制拉索的松紧未调好,因为此活动臂的存在,可以自动进行调整。
对本结构而言,转轴可以直接安装在制动操作件上由制动操作件直接带动,也可通过控制拉索带动转轴,两者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进一步的优化结构是前制动控制拉索和后制动控制拉索上均设有平衡弹簧,平衡弹簧的作用是进一步优化联动制动装置中前、后制动力的分配,当前、后制动力不均衡时,不但活动臂绕转轴转动来实现制动力的调整,同时由于前、后制动控制拉索上带有平衡弹簧,前、后制动控制拉索上承受不均衡的压力时,平衡弹簧会产生不同的压缩量,以使前、后制动力尽可能的达到均衡。
平衡弹簧的结构可有多种方式,可设于前、后制动控制拉索的拉索外套前座与拉索外套后座之间的任一位置处。如设于拉索外套前座与外套前端头之间,或设于拉索外套中部,或设于外套后端头与拉索外套后座之间,后端通过螺纹连接调节螺母,平衡弹簧还可设置于调节螺母与拉块之间。本结构中的拉索上均可带有拉索调节结构。
本结构还可将平衡弹簧与调节结构合二为一,即平衡弹簧外面套有外管,外管一端通过螺纹与中空的调节螺母连接,另一端设有内凸台,拉索外套前段穿过中空的调节螺母,在外管内活动的抵压的平衡弹簧一端,平衡弹簧的另一端抵压的外管的内凸台的一侧,拉索外套后段抵压在内凸台的另一侧。
转轴也可以位于活动臂的不同位置,通过转轴位置的选取来实现前制动、后制动力的大小分配。为了使前、后轮的制动力能完全相等,可以将活动臂设计成对称的形式,即转轴在活动臂的中部;若为不同车型前、后制动力分配的需要,可将转轴位置偏离活动臂中心的方式来实现。
所述制动操作件可为制动闸把,也可为制动脚蹬,制动闸把与制动脚蹬均为非常常见的制动操作件,选用其中之一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向视图的第一种结构;图3是图1的A向视图的第二种结构;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5~图6是图4中的B向及剖视放大图的第一种结构;图7~图9是图4中的B向、剖视及转动放大图的第二种结构;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12~图14是带平衡簧的前、后制动控制拉索的第一种结构;图15是带平衡簧的前、后制动控制拉索的第二种结构;图16是带平衡簧的前、后制动控制拉索的第三种结构;图17是图16中C向放大示意图;图18~图19是图11中件14与相关零部件装配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摩托车的联动制动控制装置,制动闸把3上固定安装有转轴7,转轴7上连接有能绕其转动的活动臂11,活动臂11的两臂分别与前、后制动控制拉索5、6连接,前、后制动控制拉索5、6控制前轮制动机构9和后轮制动机构10。参见图2,为保证前、后制动控制拉索5、6均匀受力,制动闸把3的安装座1中有两平行的用于前后制动控制拉索5、6穿过的通孔,穿过这两个通孔的前、后制动控制拉索5、6的拉索前端头装卡在活动臂11两端所开的槽孔中。
实施例2参见图3,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前制动控制拉索5和后制动控制拉索6上均设有平衡弹簧15,通过与可以转动的活动臂11连接的前、后制动控制拉索5、6控制前轮制动机构9和后轮制动机构10,以实现前后制动力的调整。有了平衡弹簧15后,可以进一步调整前后制动力,以达到更理想的效果,使之产生小距离的位移保证两拉索受力平衡。由于平衡弹簧15的伸缩影响到前、后制动控制拉索5、6移动的相对位移,带来了制动力大小的变化,平衡弹簧15宜采用变形较小较粗的弹簧。本结构与实施例1的不同还在于,转轴7更靠近于后制动控制拉索6一侧,以此带来的效果是后制动力稍大于前制动力,以提高制动时的安全性。
实施例3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原理相同。不同之处是制动操作件闸把3通过控制拉索2最终与转轴7连接带动活动臂11。其进一步结构请看图5、图6,控制拉索2通过与其连接的拉耳19带动活动臂11,与前、后制动控制拉索5、6连接的另外两个拉耳19通过挂耳销20连接在活动臂11的两臂端,活动臂11及拉耳19置于装配盒17内,装配盒17两端分别设有拉索槽孔21,在前、后制动控制拉索5、6的拉索外套端头与装配盒17之间设置平衡弹簧15。
另外,图7、图8和图9是图4中B向放大图的第二种结构,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拉耳19改为卡销18结构,其原理与效果与之相似。
实施例4如图10所示,此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在于制动操作件为制动脚蹬12,即在制动脚蹬12上固定连接转轴7,转轴7上连接有可绕其转动的活动臂11,活动臂11两臂连接前、后制动控制拉索5、6,通过前、后制动控制拉索5、6控制前轮制动机构9和后轮制动机构10。
实施例5如图11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联动制动控制装置还包括独立的后制动脚蹬12,后制动脚蹬12通过后制动独立拉索13连接后制动臂14,可单独控制后制动机构10。需说明的是在此结构中,对后制动机构10的制动操作有两种途径,其一是由制动闸把3通过后制动控制拉索6带动,也可同时由制动脚蹬12通过后制动独立拉索13带动;参见图18、图19,为避免二者相互影响,后制动臂14上带有四个条形框34,四个条形框34中带有两个拉块26(拉块26请见图12~图15),因为条形框34的存在,如制动闸把3进行制动时,由后制动控制拉索6带动的一个拉块进行制动操作,但另一个拉块在条形框34内滑动,不受制动闸把3制动操作的影响,反之亦然,此结构可以提高制动操作的灵活性与安全性。
图12~图16是对拉索的改进结构,即在制动控制拉索5和拉索6上设置平衡弹簧,平衡弹簧有以下三种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可在前制动控制拉索5和后制动控制拉索6的外套前固定座40与外套后固定座41之间任一位置处设置平衡弹簧15。例如参见图12,平衡弹簧15设置于外套前固定座40与拉索外套24之间;参见图13,平衡弹簧15设置于拉索外套24与外套后固定座41之间;参见图14,平衡弹簧15设置于拉索中部的两外套24之间。
图15是平衡弹簧15安装的再一种结构形式。前、后制动控制拉索5、6的前端为拉索前端头22,后端通过螺纹连接调节螺母27,平衡弹簧15设置于调节螺母27与拉块26之间,进行制动操作时,前、后制动控制拉索5、6带动调节螺母27移动,调节螺母27带动平衡弹簧15,由平衡弹簧15带动拉块26进行制动。
图12~图15中的件26为圆柱形拉块,拉块26装于制动拉臂中,图12与图13、图14、图15中所示的拉块26为同一结构,只是件26的视向不同而已。以上实施方式中的拉索中带有调节螺母27及回位弹簧25,回位弹簧25的作用是将调节螺母27紧紧抵靠,以免调节螺母27脱落。
图16~图17是平衡弹簧的另一种结构形式,平衡弹簧15外面套有外管29,外管29一端通过螺纹与中空的调节螺母31连接,另一端设有内凸台30,拉索外套前段33穿过中空的调节螺母31,在外管29内活动并抵压在平衡弹簧15的一端,在平衡弹簧15与调节螺母31之间垫有垫片32,平衡弹簧15的另一端抵压的外管29的内凸台30的一侧,拉索外套后段36抵压在内凸台30的另一侧。在拉索两端带有拉索橡胶外套28。
本实用新型的联动制动装置尤其适合于闸把控制,由于连接前、后制动控制拉索的活动臂可以绕转轴转动,实现前、后制动控制拉索制动力的自动分配,达到实现前、后轮同时联动制动的目的。
权利要求1.联动制动控制装置,包括前制动控制拉索(5)、后制动控制拉索(6)和制动操作件,其特征在于制动操作件通过转轴(7)与活动臂(11)连接,活动臂(11)可绕转轴(7)转动,活动臂(11)的两臂分别与前制动控制拉索(5)和后制动控制拉索(6)连接,前制动控制拉索(5)与后制动控制拉索(6)分别连接和控制前轮制动机构(9)和后轮制动机构(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动操作件的安装座(1)上有两平行的用于前制动控制拉索(5)、后制动控制拉索(6)穿过的通孔,前、后制动控制拉索(5、6)分别穿过这两个通孔后与制动操作件上的活动臂(11)两臂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动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动操作件通过控制拉索(2)最终与转轴(7)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动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活动臂(11)上设有三个挂耳(19),通过转轴(7)及挂耳销(20)分别与控制拉索(2)及前、后制动控制拉索(5、6)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动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制动控制拉索(5)和后制动控制拉索(6)上均设有平衡弹簧(1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动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平衡弹簧(15)设置于前、后制动控制拉索(5、6)的拉索外套前座(40)与拉索外套后座(41)之间任一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动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臂(11)及所带挂耳(19)设于装配盒(17)之中,所述平衡弹簧(15)设于装配盒(17)与前、后制动控制拉索(5、6)外套端头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动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制动控制拉索(5)、后制动控制拉索(6)后部带有调节螺母(27),所述平衡弹簧(15)设置于调节螺母(27)与拉块(26)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动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弹簧(15)外面套有外管(29),外管(29)一端通过螺纹与中空的调节螺母(31)连接,另一端设有内凸台(30),拉索外套前段(33)穿过中空的调节螺母(31),在外管(29)内活动的抵压在平衡弹簧(15)一端,平衡弹簧(15)的另一端抵压在外管(29)的内凸台(30)的一侧,拉索外套后段(36)抵压在内凸台(30)的另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动制动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转轴(7)设于前制动控制拉索(5)、后制动控制拉索(6)与活动臂连接处的中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联动制动控制装置,包括前制动控制拉索、后制动控制拉索和制动操作件,制动操作件通过转轴与活动臂连接,活动臂可绕转轴转动,活动臂的两臂分别与前制动控制拉索和后制动控制拉索连接,前制动控制拉索与后制动控制拉索分别连接控制前轮制动机构和后轮制动机构,在前制动控制拉索、后制动控制拉索上还带有平衡弹簧。本实用新型的联动制动装置尤其适合于闸把控制,由于连接前、后制动控制拉索的活动臂可以绕转轴转动,实现前、后制动控制拉索制动力的自动分配,同时由于平衡弹簧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能达理想的前、后轮联动制动效果。
文档编号B62L3/00GK2825444SQ20052013023
公开日2006年10月1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8日
发明者向在辉 申请人:伍本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