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7059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该结构除了可利用锁固使其 无法产生避震效果之外,在解除锁固时更可达到不同缓冲程度的避震效果。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准越来越提升,原本只是用来做短程代步工 具的自行车,却因被提倡作为越野运动及休闲之用,于是使用者越来越讲究其 是否具备有避震的功能。
目前自行车前叉的避震器,大概可分两种 一种为可锁固式油压杆,此种
避震器的油压杆在不需要有避震功能时,虽然可将油压杆锁固即可完全没有避 震功能,然而当油压杆没有被锁固时,却因其只具有固定的回弹力,因此不管 路况如何,其软硬程度的避震效果都是一样,所以其避震效果并不好;另一种 则是可调式油压杆,此种避震器的油压杆虽然可以依需要而被调整以应付不同 路况,来形成不同的回弹力,达到不同软硬程度的避震效果,但是却因无法被 锁固,所以当希望不要有避震功能时却无法达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其除了 可利用锁固使其无法产生避震效果外,于解除锁固时更可达到不同缓冲程度的 避震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包 括有一缸体、 一插设结合于缸体上端的第一活塞杆、 一活动插设结合于缸体下 端的第二活塞杆、分别固设结合于第一、二活塞杆里端的第一、二控制座、一 油路活塞;该第一控制座的底部与缸体固设结合,该第二控制座的里端与油路
活塞相结合而可在缸体内随第二活塞杆滑移,使油路活塞与第一控制座分别形 成第一、二、三液压室;
该缸体,具有一中空容室;
该第一活塞杆,为一端内径设有螺合部的中空杆体,于其内部容伸有第一 调节杆,该第一调节杆一端有外螺合部,可与第一活塞杆作相对调整位移的动 作,而第一调节杆的底端则凸伸第一活塞杆并连设有一第一控制销;
该第一控制座,其底端与缸体固设结合,为一中空杆体,中央具阶梯贯孔, 上段贯孔供第一活塞杆套入固设结合,中段贯孔供第一控制销活动套设,于中 段贯孔两侧设有油路侧通道以与第一液压室连通,下段贯孔可供第一控制销对 应封合;
该第二活塞杆,亦为一端内径设有螺合部的中空杆体,于其内部容伸有第 二调节杆,该第二调节杆一端有外螺合部,可与第二活塞杆作相对调整位移的
动作,而第二调节杆的顶端则凸伸第二活塞杆并连设有一第二控制销;
该第二控制座,为一中空杆体,其顶端呈束縮的颈部,其中央具阶梯贯孔, 下段贯孔供第二活塞杆套入固设结合,中段贯孔供第二控制销活动套设,于中 段贯孔两侧设有与第三液压室连通的油路侧通道,上段贯孔可供第二控制销对 应封合;
该油路活塞,其中央具一中心通孔,以供第二控制座的颈部套设结合,使 其可随着第二活塞杆传动第二控制座而作上下移动于缸体内,再者,于中心通 孔外围设有诸多油路通孔。
优选,在上述缸体上、下两端的容室内而相对位于该第一、第二活塞杆外 围由两端往中央分别套设有油封座、油封及轴承,在该轴承的内缘垫设轴承衬 套。
优选,在上述第二控制座下方的第二活塞杆外围套设有一缓冲弹性件。 优选,上述第一活塞杆套设止油环,并套入该第一控制座的上段贯孔而予 以固设结合。
优选,上述第一控制销套设止油环,并活动套设于该第一控制座的中段贯孔。
优选,该第一控制销的底端形成一锥部,该第一控制座的下段贯孔上缘形 成一锥形口,该第一控制销的锥部对应封合于该第一控制座的锥形口;该第二 控制销的顶端形成一锥部,且该第二控制座的上段贯孔下缘形成锥形口,该第 二控制销的锥部对应封合于该第二控制座的锥形口 。
优选,该油路活塞外围环设有止油环。
优选,第二控制座的颈部依序套入伸縮弹性件、油门片及缺口油门片,并 与该油路活塞的中心通孔套设结合。
优选,上述第二活塞杆套设止油环,并套入该第二控制座的下段贯孔而予 以固设结合。
优选,上述第二控制销套设止油环,并活动套设于该第二控制座的中段贯孔。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具有下述特点及优点当 第二活塞杆受压作用时,可连动第二控制座推移油路活塞向上挤压缸体内部液 压油,使其能于该第一、二、三液压室内相互导通流动,除了可利用锁固使其 无法产生避震效果外,于解除锁固时更可达到不同缓冲程度的避震效果。


图l: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的侧剖图。
图2: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的油路活塞立体图。
图3:本实用新型调整为软性缓冲避震的侧剖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调整为软性缓冲避震的侧剖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调整为软性缓冲避震的局部放大侧剖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调整为软性缓冲避震的局部放大侧剖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调整为硬性缓冲避震的侧剖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调整为硬性缓沖避震的侧剖示意图。
图9:本实用新型调整为硬性缓冲避震的局部放大侧剖示意图。
图10:本实用新型调整为硬性缓冲避震的局部放大侧剖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本实用新型>
1缸体11第一液压室
12第二液压室13第三液压室
14油封座15油封
16轴承17轴承衬套
2第一活塞杆21第一调节杆
22第一控制销221锥部
222止油环23止油环
第二活塞杆31第二调节杆
32第二控制销321锥部
322止油环33缓冲弹性件
34止油环4第一控制座
41阶梯贯孔411上段贯孔
412中段贯孔4121油路侧通道
413下段贯孔4131锥形口
第二控制座51颈部
52阶梯贯孔521下段贯孔
522中段贯孔5221油路侧通道
523上段贯孔5231锥形口
53伸縮弹性件54油门片
55缺口油门片6油路活塞
61止油环62中心通孔63 油路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l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的侧剖图,本实 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该自行车前叉避震器主要包括有 一缸体1、 一插设结合于缸体1上端的第一活塞杆2、 一活动插设结合于缸体1
下端的第二活塞杆3、分别固设结合于第一、二活塞杆2、 3里端的第一、二控 制座4、 5、 一油路活塞6;该第一控制座4的里端与缸体1固设结合,该第二 控制座5的上端与油路活塞6相结合,令该油路活塞6在缸体1内可随第二活 塞杆3滑移,使第一控制座4与油路活塞6分别形成第一、二、三液压室ll、 12、 13,当第二活塞杆3受压作用时,可连动第二控制座5推移油路活塞6向 上挤压缸体l内部液压油,使其能在该第一、二、三液压室ll、 12、 13内相互 导通流动,以形成缓冲作用,其中
该缸体l,具有一中空容室,上、下两端分别供第一、第二活塞杆2、 3插 设,并在上、下两端的容室内而相对位于第一、二活塞杆2、 3外围由两端往中 央分别套设有油封座14、油封15及轴承16,又在轴承16的内缘垫设轴承衬套 17,使液压油不致于经由上、下两端外溢;
该第一活塞杆2,为一端内径设有螺合部的中空杆体,于其内部容伸一略 短的第一调节杆21,该第一调节杆21—端有外螺合部,使其可与第一活塞杆2 作相对调整位移的动作,而第一调节杆21的底端则凸伸第一活塞杆2并连设有 一第一控制销22,该第一控制销22的底端则形成一锥部221;
该第一控制座4,与第一活塞杆2固设,其底端并与缸体1固设结合,为 一中空杆体,中央具三段式的阶梯贯孔41,第一活塞杆2先套设止油环23后 再套入上段贯孔411而予以固设结合,中段贯孔412供第一控制销22先套设止 油环222后再予以套设,并通过第一调节杆21的调整来传动第一控制销22, 使第一控制销22在该中段贯孔412内作上下移动,再者,在中段贯孔412两侧设有油路侧通道4121以使第一液压室11可经由该油路侧通道4121及下段贯孔 413而与第二液压室12连通,又,在下段贯孔413的上缘形成锥形口4131,以 供第一控制销22的锥部221对应封合,控制第一液压室11的液压油无法经油 路侧通道4121及下段贯孔413与第二液压室12流通,令该自行车前叉避震器 被锁固而无法产生缓冲避震效果;
该第二活塞杆3,亦为一端内径设有螺合部的中空杆体,于其内部容伸一 略短的第二调节杆31,该第二调节杆31 —端有外螺合部,使其可与第二活塞 杆3作相对调整位移的动作,而第二调节杆31的顶端则凸伸第二活塞杆3并连 设有一第二控制销32,该第二控制销32的顶端则形成一锥部321;
该第二控制座5,与第二活塞杆3固设,且在第二控制座5下方的第二活 塞杆3外围套设有一缓冲弹性件33,以供第二活塞杆3向下移动时受轴承16 挡止的缓冲,第二控制座5为一中空杆体,其顶端呈束縮的颈部51,中央具三 段式的阶梯贯孔52,下段贯孔521供第二活塞杆3先套设止油环34后再套入 而予以固设结合,中段贯孔522供第二控制销32先套设止油环322后再予以套 设,并通过第二调节杆31的调整来传动该第二控制销32,使第二控制销32在 该中段贯孔522内作上下移动,再者,于中段贯孔522两侧设有油路侧通道5221 以使第二液压室12可经由上段贯孔523、中段贯孔522及该油路侧通道5221 而与第三液压室13连通,又,于上段贯孔523的下缘形成锥形口 5231,可向 上调整第二调节杆31以传动第二控制销32,使其锥部321对应封合上段贯孔 523的锥形口 5231,使第二液压室12的液压油无法经第二控制座5的上段贯孔 523与第三液压室13流通,使缓冲避震效果更为短硬;
该油路活塞6,并请参阅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的油 路活塞立体图,其外围环设有止油环61,中央具一中心通孔62,以供第二控制 座5的颈部51依序先套入伸縮弹性件53、油门片54及缺口油门片55后再套 设结合,使该油路活塞6可随着第二活塞杆3传动第二控制座5而在缸体1内 作上下移动,再者,于中心通孔62外围设有诸多油路通孔63,当该油路活塞6
作上下移动时可使液压油在第二液压室12及第三液压室13之间流通;
于实施使用时,当要令该自行车前叉避震器被锁固而无法产生缓冲避震效
果时,请参阅图l所示,可将第一活塞杆2内的第一调节杆21向下调整,以传 动第一控制销22,使第一控制销22的锥部221对应封合该第一控制座4其下 段贯孔413的锥形口 4131,令第二液压室12的液压油无法经第一控制座4的 下段贯孔413与第一液压室11流通,即可达到锁固而无缓冲避震效果;
另外,当要令该自行车前叉避震器可产生缓冲避震效果时,请参阅图3、 4 所示,均为本实用新型调整为软性缓冲避震的侧剖示意图,先将第一活塞杆2 内的第一调节杆21向上调整,以传动第一控制销22,使第一控制销22的锥部 221脱离封合该第一控制座4的下段贯孔413的锥形口 4131,令第二液压室12 内的液压油可经第一控制座4的下段贯孔413而与第一液压室11流通;在此情
况下
当要产生较软性的长冲程缓冲避震效果时,并请参阅图5、 6所示,均为本 实用新型调整为软性缓冲避震的局部放大侧剖示意图,可将第二活塞杆3内的 第二调节杆31向下调整,以传动第二控制销32,使第二控制销32的锥部321 脱离封合第二控制座5的上段贯孔523下缘的锥形口 5231,此时,当第二活塞 杆3受压向上时,将连动第二控制座5及油路活塞6—起向上移动,使第二液 压室12縮小,并迫使第二液压室12内的液压油经第一控制座4的下段贯孔413 而流入第一液压室ll内,同时,当第二活塞杆3受压向上到相当程度且第二液 压室12及第一液压室11几乎达到饱和时,第二液压室12内的液压油将可经两 个管道流入第三液压室13内,其一是由第二控制座5的上段贯孔523经第二控 制座5的油路侧通道5221流入第三液压室13内,其二是由油路活塞6的诸多 油路通孔63向下流并迫使套设在第二控制座5的颈部51的缺口油门片55及油 门片54往下挤压伸缩弹性件53而流入第三液压室13内,以达较软性的长冲程 缓冲避震效果;再者,当第二活塞杆3受力向下时,将连动第二控制座5及油 路活塞6 —起向下移动,使第三液压室13縮小,并迫使第三液压室13内的液压油经两个管道流入第二液压室12内,其一是经由第二控制座5的油路侧通道
5221经第二控制座5的上段贯孔523流入第二液压室12内,其二是由套设在 第二控制座5的颈部51的缺口油门片55的缺口处经油路活塞6的诸多油路通 孔63流入第二液压室12内,而达到软性缓冲的效果;
而当要产生较硬性的短冲程缓冲避震效果时,请参阅图7 10所示,图7、 8均为本实用新型调整为硬性缓冲避震的侧剖示意图,图9、 IO均为本实用新 型调整为硬性缓冲避震的局部放大侧剖示意图,可将第二活塞杆3内的第二调 节杆31向上调整,以传动第二控制销32,使第二控制销32的锥部321对应封 合第二控制座5的上段贯孔523下缘的锥形口 5231,此时,当第二活塞杆3受 压向上时,将连动第二控制座5及油路活塞6 —起向上移动,使第二液压室12 縮小,并迫使第二液压室12内的液压油经第一控制座4的下段贯孔413而流入 第一液压室11内,同时,当第二活塞杆3受压向上到相当程度且第二液压室 12及第一液压室11几乎达到饱和时,第二液压室12内的液压油只能经由油路 活塞6的诸多油路通孔63向下流并迫使套设在第二控制座5的颈部51的缺口 油门片55及油门片54往下挤压伸縮弹性件53而流入第三液压室13内,所以 只能达到较硬性短冲程的缓冲避震效果;再者,当第二活塞杆3受力向下时, 将连动第二控制座5及油路活塞6 —起向下移动,使第三液压室13缩小,并迫 使第三液压室13内的液压油只能经由套设在第二控制座5的颈部51的缺口油 门片55的缺口处经油路活塞6的诸多油路通孔63流入第二液压室12内,所以 只能达到较硬性短冲程的缓冲避震效果。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 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由于可将第一活塞杆内的第一调节 杆向下调整,以使第一控制销的锥部对应封合第一控制座其下段贯孔的锥形口 , 令第二液压室无法与第一液压室连通,即可锁固而达到无缓冲避震的效果。
2. 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由于可将第一活塞杆内的第一调节 杆向上调整,以使第一控制销的锥部脱离封合第一控制座其下段贯孔的锥形口 ,
令第二液压室可与第一液压室连通,即可达到缓冲避震的效果。
3.除如上述第2点所述,本实用新型又可通过调整第二活塞杆内的第二 调节杆,以传动第二控制销,使第二控制销的锥部与第二控制座其上段贯孔的 锥形口作不同程度的对应封合,而达到不同缓冲程度的避震效果,所以具可调 式缓沖避震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其特征是主要包括有一缸体、一插设结合于该缸体一端的第一活塞杆、一活动插设结合于该缸体另一端的第二活塞杆、分别固设结合于该第一、二活塞杆里端的第一、二控制座、一油路活塞;该第一控制座与该缸体固设结合,该第二控制座的里端与该油路活塞相结合,该油路活塞与该第一控制座分别形成第一、二、三液压室;该缸体,具有一中空容室;该第一活塞杆,为一端内径设有螺合部的中空杆体,于其内部容伸一第一调节杆,该第一调节杆一端设有外螺合部,该第一调节杆与该第一活塞杆作相对调整位移的动作,而该第一调节杆的一端连设有一第一控制销;该第一控制座,其一端与上述缸体固设结合,为一中空杆体,中央具阶梯贯孔,上段贯孔供上述第一活塞杆套入固设结合,中段贯孔供上述第一控制销活动套设,在该中段贯孔两侧设有与上述第一液压室连通的油路侧通道,下段贯孔供上述第一控制销对应封合;该第二活塞杆,亦为一端内径设有螺合部的中空杆体,于其内部容伸一第二调节杆,该第二调节杆一端设有外螺合部,该第二调节杆与该第二活塞杆作相对调整位移的动作,而该第二调节杆的一端连设有一第二控制销;该第二控制座,为一中空杆体,其一端呈束缩的颈部,中央具阶梯贯孔,下段贯孔供上述第二活塞杆套入固设结合,中段贯孔供上述第二控制销活动套设,于中段贯孔两侧设有与上述第三液压室连通的油路侧通道,上段贯孔供上述第二控制销对应封合;该油路活塞,其中央具一中心通孔,上述第二控制座的颈部套设结合该中心通孔,该油路活塞随着上述第二活塞杆传动上述第二控制座而上下移动地设置在该缸体内,在该中心通孔外围设有诸多油路通孔。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其特征是,在上述缸体上、 下两端的容室内而相对位于该第一、第二活塞杆外围由两端往中央分别套设有 油封座、油封及轴承,在该轴承的内缘垫设轴承衬套。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其特征是,在上述第二控 制座下方的第二活塞杆外围套设有一缓冲弹性件。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其特征是,上述第一活塞杆套设止油环,并套入该第一控制座的上段贯孔而予以固设结合。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其特征是,上述第一控制 销套设止油环,并活动套设于该第一控制座的中段贯孔。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其特征是,该第一控制销 的底端形成一锥部,该第一控制座的下段贯孔上缘形成一锥形口,该第一控制 销的锥部对应封合于该第一控制座的锥形口;该第二控制销的顶端形成一锥部, 且该第二控制座的上段贯孔下缘形成锥形口 ,该第二控制销的锥部对应封合于 该第二控制座的锥形口。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其特征是,该油路活塞外 围环设有止油环。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其特征是,上述第二控制 座的颈部依序套入伸縮弹性件、油门片及缺口油门片,并与该油路活塞的中心 通孔套设结合。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其特征是,上述第二活塞 杆套设止油环,并套入该第二控制座的下段贯孔而予以固设结合。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其特征是,上述第二控制销 套设止油环,并活动套设于该第二控制座的中段贯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行车前叉避震器结构,包括有一缸体、一插设结合于缸体一端的第一活塞杆、一活动插设结合于缸体另端的第二活塞杆、分别固设于第一、二活塞杆里端的第一、二控制座、一油路活塞;该第一控制座与缸体固设结合,该第二控制座与油路活塞相结合,使油路活塞与第一控制座分别形成第一、二、三液压室;据此,第二活塞杆受压作用时,可连动第二控制座推移油路活塞挤压缸体内部液压油,使其能在该第一、二、三液压室内相互导通流动,除可锁固使其无法产生避震效果外,在解除锁固时更可达到不同缓冲程度的避震效果。
文档编号B62K25/06GK201065172SQ20072015056
公开日2008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18日
发明者黄山萍 申请人:万得富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