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支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3287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侧支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支承二轮摩托车的侧支腿。
技术背景现有技术中,众所周知有如下的侧支腿.其设置在二轮摩托车的 车身下方,并根据需要在使二轮摩托车向 一侧倾斜的状态下来支承 其立起。这种现有技术的侧支腿中,如下的侧支腿已为公众所知当驾驶 者欲开动二轮摩托车时,该驾驶者将向车身下方延伸的侧支腿踢起, 从而可收起侧支腿(例如,参照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昭 50-159024)。在骑二轮摩托车时,某些情况下需绕到侧支腿侧,并从该侧支腿 侧骑二轮摩托车,跨上车后,在收起该侧支腿时,驾驶者要换成以 没有该侧支腿的车身另 一侧的脚来支撑其身体,并使车身向该另一 侧倾斜,以使侧支腿悬空,从而驾驶者可用其位于侧支腿一侧的脚 向后将该侧支腿踢起而将其收起。因此,以现有技术的侧支腿结构,当跨上车后,需进行如下动作, 即,驾驶者要换成以没有该侧支腿的车身另 一 侧的脚来支撑其身体, 并使车身向另一侧倾斜,然后,从设有侧支脚的车身一侧用脚向后 将该一侧的侧支腿踢起。发明内容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 种侧支腿在骑二轮摩托车时,驾驶者不需换脚支撑其身体重心就 可更容易地将侧支腿踢起。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侧支腿,其侧支腿主体向具有 前轮和后轮的二轮摩托车的下方一侧延伸,且该侧支腿主体的基端 以可旋转的方式铰接在车身上,该侧支腿主体的顶端在车身朝 一侧 倾斜时与地面接触而支承车身,其中,在所述侧支腿上设置有向车 身的另 一侧延伸的操作件,通过从车身的另 一侧用脚踢该操作件而 可使该侧支腿上弹收起。根据该发明,在骑二轮摩托车时,绕到侧支腿一侧,并从该侧支 腿一侧骑二轮摩托车,跨上车后,在收起该侧支腿时,驾驶者保持 仍由其该侧的脚支撑其身体重心,不需换成另一侧的脚来支撑吝身 体,只需使车身向另一侧稍微倾斜,使侧支腿悬空,从而从车身的 另 一侧用脚踢朝向车身另 一侧延伸的操作件,就可使该侧支腿上弹 收起,可较容易地将侧支腿收起。该情况下,所述操作件可向车身下方延伸,并在车身向另一侧倾 斜时与地面接触而支承车身。该结构中,例如跨上摩托车后,即使车身向另一侧倾斜,也可利 用操作件与地面接触而支承车身,从而可减轻用脚支撑车身的力。此外,也可以是这样一种侧支腿其侧支腿主体向具有前轮和后 轮的二轮摩托车的下方一侧延伸,且该侧支腿主体的基端以可旋转 的方式铰接在车身上,该侧支腿主体的顶端在车身朝 一侧倾斜时与 地面接触而支承车身,其中,第二侧支腿主体从所述侧支腿向车身 另一侧延伸,当车身向另一侧倾斜时,可利用该第二侧支腿主体的 顶端与地面接触而支承车身。该结构中,例如跨上摩托车后,即使车身向另一侧倾斜,也可利 用第二侧支腿主体的顶端与地面接触而支承车身,从而可减轻用脚 支撑车身的力。采用本发明,驾驶员保持其支撑身体的脚不变,不必将身体重心 转移到车身另一侧的脚上去,只需稍微使车身向另一侧倾斜,以使 侧支腿悬空,从而从车身的另 一侧用脚踢朝向车身另 一侧延伸的操 作件,就可使该侧支腿上弹收起,可更容易地将侧支腿收起。另外,操作件向车身下方延伸,并在车身向另一侧倾斜时与地面 接触而支承车身,这样,例如跨上摩托车后,即使车身向另一侧倾 斜,也可利用操作件与地面接触而支承车身,从而可减轻用脚支撑 车身的力。此外,第二侧支腿主体从侧支腿向车身另一侧延伸,当车身向另 一侧倾斜时,该第二侧支腿主体的顶端与地面4妻触而支承车身。这 样,例如跨上摩托车后,即使车身向另一侧倾斜,也可利用第二侧 支腿主体的顶端与地面接触而支承车身,从而可减轻用脚支撑车身的力。.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二轮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是放大表示侧支腿的侧视图。图3是放大表示收起侧支腿状态的侧视图。图4是侧支腿的分解立体图。图5中(A) ~ (C)是图解表示从后方看到的操作件的状态的 图形。(A)表示二轮摩托车向左侧倾斜的状态,(B)表示二轮摩 托车垂直于地面而立起的状态,(C)表示二轮摩托车向右侧倾斜的 状态。图6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二轮摩托车在向左侧倾斜的状态下被侧支腿支承的状态的图。下面的说明中,前后、上下和左右是以从该二轮摩托车驾驶者的角度看时的方向为基准。该图中,符号1表示被称作越野摩托车的二轮摩托车。该二轮摩托车1具有悬架发动机2的主车架3,该主车架3的前部设置有头管4,该头管4的下方安装有可操控转向的前叉5,前叉5的上端安装有转向把手6,前叉5的下端安装有可旋转的前轮7。车架下管8从主车架3的前部向下方伸出,该车架下管8的后部 左右形成有枢轴板9L、 9R(下面,在不专门区别二者的情况下用符 号9标记),该枢轴板9L、 9R上经由枢轴10支承有摇臂11,且该 摇臂11可上下摆动,该摇臂11的后端安装有可旋转的后轮12。主车架3的后部安装有向上方伸出的车座横支架(未图示),该 车座横支架上承载有车座13。符号14表示从发动机2伸出的排气管,符号15表示前轮控制用 辨式制动器,符号16表示前挡泥板,符号17表示整流罩,符号18 表示供驾驶者放脚用的脚蹬,符号19表示后挡泥板。图2表示在支承二轮摩托车1的状态(下面,称为"立起状态") 下的侧支腿30,图3表示收起的状态(下面,称为"收起状态") 下的侧支腿30,图4表示分解的侧支腿30。如图4所示,所述左枢轴板9L的下部焊接固定有固定部件91, 通过将两#^螺栓54、 54与固定部件91的内螺紋91a、 91a螺紋配合, 将向后斜下方伸出的侧支腿托座31固定到该固定部件91上。侧支腿托座31具有固定部51和支岸义部52,该固定部51安装在 固定部件91上,该支承部52以折线部49为界乂人该固定部51弯曲, 并向左斜下方伸出。所述支承部52具有板状的托座侧安装部58,该托座侧安装部58 上具有通孔57,如虚线所示,该托座侧安装部58上嵌合侧支腿侧安 装部36,该侧支腿侧安装部36形成于侧支腿主体39上端,侧支腿 侧安装部36与托座侧安装部58—皮枢轴56固定。41为接地部。侧支 腿侧安装部36具有一对支承壁36a、 36b,该支承壁36a、 36b上分 别形成有通孔37a、 37b,该通孔37a、 37b内插入枢轴56。另外, 侧支腿侧安装部36上分别形成有前表面和后表面63,左侧面上形成 有圆盘状的凸缘承载部64。该凸缘承载部64内部具有凹陷的凸缘嵌 合部66,该凸缘嵌合部66用于承载枢轴56的凸缘65,且凸缘嵌合 部66的直径与该凸缘65的直径大致相同。该凸缘嵌合部66的表面上设置有突起67,该突起67与枢轴56的凸缘65上设置的槽(未图 示)相嵌合。该支承壁36a、 36b之间形成有插槽38,该插槽38中 嵌合板状的托座侧安装部58,所述通孔37a、 37b和通孔57中插入 用于支承所述侧支腿主体39且使侧支腿主体39可相对旋转的枢轴 56,再装上螺母92并将其固定到该枢轴56上。该状态下,使突起67与凸缘65上设置的槽(未图示)相嵌合, 从而凸缘65嵌入凸缘嵌合部66,枢轴56由此被定位,所以,侧支 腿侧安装部36与枢轴56 —体化,与之一体化的侧支腿主体39以可 旋转的方式保持在侧支腿托座31上。符号33表示螺旋弹簧,该螺 旋弹簧33安装在托座侧突起34和支腿侧突起40之间,其中,所述 托座侧突起34设置在所述固定部51上,所述支腿侧突起40设置在 侧支腿主体39上。该螺旋弹簧33以某规定角度为界对侧支腿30进 行加载,以使侧支腿30处于立起状态或收起状态中任何一种状态。符号59表示前挡壁,其形成于托座侧安装部58的前斜下方,用 于限制侧支腿主体39向前旋转,同样,符号60表示上挡壁,用于 限制侧支腿主体39向上旋转。所述枢轴56的头部上形成有内螺紋部93,该内螺紋部93上经 由固定螺栓94安装有旋转开关50。该旋转开关50具有圆筒状的外 壳85,该外壳85上形成有左右贯通的通孔84,该外壳85的通孔84 上具有与所述枢轴56 —体旋转的内旋转件86。另外,外壳85的外周有定位片87和电缆取出部88,定位片87 和电缆取出部88之间形成有定位槽89,该定位槽89上嵌合侧支腿 >托座31的定位用销61。由此,将固定螺栓94螺紋配合到枢轴56的内螺紋部93,从而 安装旋转开关50,该情况下,即使侧支腿主体39旋转,也仅有内旋 转件86旋转,旋转开关50的外壳85被侧支腿托座31的定位用销 61保持,因而不旋转。电缆90从所述电缆取出部88伸出,该电缆90与控制电路(未 图示)相连接。此外,转向把手6的附近设置有显示部(未图示),该显示部用于显示侧支腿主体39的旋转和上弹收起。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操作件48 (第二侧支腿主体)从 侧支腿主体39的上部向右伸出。操作件48具有右伸出部82和下伸出部83,其中,该右伸出部 82从侧支腿主体39的上部外周向右方伸出规定长度Ll,该下伸出 部83从该右伸出部82弯曲规定的角度,并向右斜下方伸出^L定的 长度L2,该下伸出部83的下端形成有操作件接地部53。图5中(A) ~ (C)是图解表示从后方看到的该操作件48的状 态的图形。(A)表示二轮摩托车1向左侧倾斜的状态,(B)表示 二轮摩托车1垂直于地面而立起的状态,(C)表示二轮摩托车1向 右侧倾斜的状态。在将侧支腿30安装到二轮摩托车1上时,所述右伸出部82经由 枢轴板9L、 9R下方形成的空间,并超出二轮摩托车1的右侧面向右 伸出。图5中(A)表示的是当侧支腿30被安装到二轮摩托车1上时, 二轮摩托车1向左侧倾斜且被侧支腿主体39支承的状态,图5中(B ) 表示的是二轮摩托车1垂直于地面的立起状态,在该两种状态下, 操作件接地部53不与地面接触,如图5 (C)所示,当二轮摩托车1 向右侧倾斜M^定角度以上时,操作件4妄地部53的底面与地面接触, 并支承二轮摩托车1。当收起侧支腿30时,如图3所示,在侧支腿主体39和操作件 48的下伸出部83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安装有后轮12等部件,在侧 支腿30的立起状态和收起状态中任何一种状态下,操作件48都不 与二轮摩托车1的部件相接触。如图2~图4所示,所述螺旋弹簧33向侧支腿30加载以使其处 于立起状态,此时,侧支腿30以枢轴56为旋转轴向前转动,当转 动规定角度后,如图2所示,侧支腿侧安装部36的前表面与侧支腿 托座31的前挡臂59相抵接,从而限制侧支腿30向前方旋转,侧支 腿30变为立起状态。此时,枢轴56和内旋转件86与侧支腿30—体旋转,内旋转件 86的可动接点(未图示)与外壳85的固定接点(未图示)的接触断 开,控制电路检测到侧支腿30处于立起状态,并将该情况显示在显 示部。另一方面,螺旋弹簧33向侧支腿30加载以使其处于收起状态, 此时,侧支腿30以枢轴56为旋转轴向后转动,当转动规定角度后, 如图3所示,侧支腿侧安装部36的后表面63与侧支腿4乇座31的上 挡壁60相抵接,从而限制侧支腿30向后方转动,侧支腿30变为收 起状态。此时,枢轴56和内旋转件86与侧支腿30—体旋转,内旋转件 86的可动接点(未图示)与外壳85的固定接点(未图示)相接触, 控制电路检测到侧支腿3 0位于收起状态,并将该情况显示在显示部。接下来,对侧支腿30的动作进行说明。二轮摩托车l停止在图1、图2和图5中(A)所示的向左侧倾 斜的立起状态。首先,驾驶者绕到二轮摩托车1的左侧(侧支腿30所处的一侧) 并握住转向把手6,该状态下,以左脚来支撑其身体,当跨上二轮摩 托车1并落座后,使二轮摩托车1从向左侧倾斜的状态立起到大致 与地面垂直方向的状态(图5中(B))。此时,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倾斜势头过大而使二轮摩托车1 立起时等,二轮摩托车1往往会向右侧倾斜,即使在该情况下,当 二轮摩托车1倾斜规定角度以上,操作件48的操作件接地部53则 接地,从而能期望达到支承二轮摩托车1的效果。尤其是越野式二轮摩托车1的车身较高,骑车时,根据驾驶者的 体格不同,可能会出现两边的脚不能充分地保持车身的情况,即使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也可有效地对车身进行支承。在使二轮摩托车l垂直于地面而立起之时,大致与此同时,维持 驾驶者骑二轮摩托车1时支撑其身体的脚(左脚)的支撑状态,用 右脚向后将操作件48踢起,从而使侧支腿30变为收起状态(图3)。这样,本实施方式中,驾驶者不改变其骑二轮摩托车1时支撑其身体的脚(左脚),用右脚就可将操作件48踢起而使侧支腿30变 为收起状态,而现有技术中,驾驶者需换脚来支撑其身体,再将侧 支腿主体39踢起,因此与这种情况相比较,本实施方式可更方便地 使侧支腿30处于收起状态。当侧支腿30处于收起状态时,如上所述,该情况会在显示部得 到显示。驾驶者参照该显示部的显示确认到侧支腿30确实处于收起 状态,从而开动二轮摩托车1。如上述说明,本结构中,除侧支腿主体39之外,侧支腿30还具 有操作件48,该操作件48超出二4仑摩托车1的右侧面而向右伸出, 所以当驾驶者骑上二轮摩托车l后将侧支腿30踢起时,可用左脚来 支撑身体并用右腿将操作件48踢起。因此,驾驶者可不改变其骑二轮摩托车1时支撑其身体的脚(左 脚),而用右脚将操作件48踢起,而现有技术中,驾驶者需换脚支 撑其身体,之后再将侧支腿主体39踢起,所以与这种情况相比较, 本实施方式可更方便地收起侧支腿30。另外,侧支腿30具有向右斜下方伸出的下伸出部83,当二轮摩 托车1向右侧面倾斜规定角度以上时,操作件接地部53的下表面与 地面接触,并在使二轮摩托车1向右侧倾斜的状态下支承二轮摩托 车1立起。因此,当骑二轮摩托车1时,即使二轮摩托车1向右侧 倾斜(图5中(C)),当二轮摩托车1倾斜程度达到规定角度以上 时,操作件48的操作件接地部53则接地,从而能期望达到支承二 轮摩托车1的效果。此外,本结构中,当使侧支腿30处于立起状态时,利用侧支腿 30的侧支腿主体39和操作件48,可确保二轮摩托车1既不会向左 侧倾倒也不会向右侧倾倒。因此,设计侧支腿主体39时,可使其减小处于立起状态的二轮 摩托车1向左侧的倾斜度。这样一来,处于立起状态的二轮摩托车1向左侧的倾斜度较小,该情况下,当欲使二轮摩托车1立起到与地面垂直的状态时,用较 小的力就可使二轮摩托车1立起,可谋求驾驶者方便性的提高。另外,采用本结构,在二轮摩托车1的停车中,即使因前轮7 或后轮12爆胎而引起二轮摩托车1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时,利用侧 支腿30的侧支腿主体39和操作件48,可确保二轮摩托车1既不会 向左侧倾倒也不会向右侧倾倒。因此,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将侧 支腿主体39的角度设计成即使爆胎二轮摩托车1也不会倾倒的角 度,从而提高了侧支腿主体39设计上的自由度。另外,本结构中,操作件48从枢轴板9L、 9R下方形成的原有 空间伸出,所以,不必专门加工二轮摩托车1,也不必经由专门的部 件,就可将操作件48安装到二轮摩托车1上,并且,当向后将处于 立起状态的侧支腿30 (图2)踢起时,操作件48不与二轮摩托车1 的其它部件相接触,就能像图3所示那样可靠地收起。图6是用于说明其它实施方式的图形,示意表示从后方看到的二 轮摩托车1的状态。图6中,对与图1 ~图4所示的构件相同的构件 标记与其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该图中,符号70表示横撑架,用于左右连接左右的车架下管8 之间。该横撑架70左右方向上的比中央稍靠左侧的位置上,安装有 侧支腿托座71。该侧支腿托座71利用铸造加工以高强度形成,并利 用焊接等方法牢固地安装在横撑架70上。该侧支腿托座71上安装 有侧支腿侧安装部36,该侧支腿侧安装部36位于侧支腿73 —端, 并可在规定的范围内摆动,侧支腿主体74乂人该一端向左斜下方伸出, 该侧支腿主体74的下端形成有接地部75。侧支腿主体74的下部设 置有向左方突出的臂侧上踢部件76,该臂侧上踢部件76呈棒状且顶 端鼓出。该臂侧上踢部件76是用于在上踢侧支腿73时与脚底相抵 接的部件。在侧支腿主体74的上部,操作件78向右方伸出规定长度,然后 弯曲并向右斜下方伸出。操作件78的下端形成有操作件接地部80。 该操作件78中,操作件接地部80的上方设置有向右方突出的操作件侧上踢部件81,该操作件侧上踢部件81呈棒状且顶端鼓出。与臂 侧上踢部件76相同,该操作件侧上踢部件81是用于在上踢操作件 78时与脚底相抵接的部件。采用该实施方式,能取得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同时, 还可获得如下效果。即,侧支腿托座71设置在横撑架70上,该横撑架70难以从二 轮摩托车外侧看到,所以可谋求外观上的改进,并且,可在收起侧 支腿73时将侧支腿73更高效地收起到左右车架下管8之间形成的 已有空间内,所以收起性增强。此外,难以/人二專仑摩托车1的外侧 看到收起状态的侧支腿73,外观简单,所以,增强了二轮摩托车1 的高品质感。上述实施方式说到底只不过表示了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其可 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做任意的变形和应用。例如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以侧支腿30应用到越野摩托车 上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侧支腿30也可应用到任意一款二轮摩托车中。 另外,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利用横撑架70来安装侧支腿托座71,但 也可用介于左右枢轴板9L、 9R之间的加强部件等来安装侧支腿托座 71。
权利要求
1.一种侧支腿,其中,侧支腿主体向具有前轮和后轮的二轮摩托车的下方一侧延伸,且该侧支腿主体基端以可旋转的方式铰接在车身上,该侧支腿主体顶端在车身朝一侧倾斜时与地面接触而支承车身,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支腿上设置有向车身另一侧延伸的操作件,通过从车身的另一侧用脚踢该操作件而可使该侧支腿上弹收起。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支腿,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向车身下方延伸,并在车身向另 一 侧倾斜时与地面接 触而支承车身。
3. —种侧支腿,其中,侧支腿主体向具有前轮和后轮的二轮摩 托车的下方一侧延伸,且该侧支腿主体基端以可旋转的方式铉^妻在 车身上,该侧支腿主体顶端在车身朝 一侧倾斜时与地面接触而支承 车身,其特征在于,第二侧支腿主体从所述侧支腿向车身另 一侧延伸,当车身向另一 侧倾斜时,该第二侧支腿主体的顶端与地面接触而支承车身。
4. 如权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侧支腿,其特征在于, 在操作件接地部的上方设置有向右方突出的操作件侧上踢部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侧支腿,在骑二轮摩托车时,不转移支撑身体的脚就可更容易地将侧支腿向上踢踢起。二轮摩托车(1)具有前轮(7)和后轮(12),侧支腿主体(39)向二轮摩托车(1)的下方一侧延伸,且其基端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车身上,其顶端在车身朝一侧倾斜时与地面接触而支承车身,该侧支腿中,在侧支腿(30)上设置有向车身另一侧延伸的操作件(48),通过从车身的另一侧用脚踢该操作件(48),就可使该侧支腿(30)上弹收起。
文档编号B62H1/02GK101274646SQ20081000712
公开日2008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2月1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30日
发明者伊东理基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