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328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身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诸如摩托车的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
技术背景对于摩托车的后框架,传统地己知其由从主框架的后端上部朝向后侧 大致水平延伸的座轨以及从主框架的后端下部朝向后侧斜上方延伸的背撑 条形成。在此结构中,背撑条的上端面向接近于座轨后端的部分,以在该 部分进行焊接。专利文献l中公开了这样的结构。专利文献1JP-A-H05-262269发明内容本发明解决的问题使得背撑条和座轨的焊接区域变大可以有效地提高两者之间连接的强 度。如上所述,已经考虑背撑条和座轨的预定区域沿纵向彼此面对,以对 面对的区域进行焊接。背撑条100和座轨101传统上都由圆管形成。因 此,如图7所示,上述两者之间侧向开口的角度已经很大,使得焊矩已经 比较容易地进入到面对区域的中心的接近部分。但是,在此情况下,例 如,如图8所示,根据设计需求将方管用于背撑条100和座轨101中的任 意一个,上述两者之间的侧向开口的角度变小,使得焊矩难以进入。这造 成传统的连接形式不能够容易地满足这样的设计需求。鉴于上述情况,做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由管形成的车身 框架,这些管沿纵向彼此面对,以容易对其进行焊接。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其 沿轴向延伸,并包括沿与所述轴向直角交叉的方向具有弧形横截面的曲面部分;第二管,其沿所述轴向延伸,所述第二管沿纵向面对所述曲面部 分,并且包括突出部分,所述突出部分沿所述纵向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沿 宽度方向相对于中心线向外偏离的位置,所述中心线从所述曲面部分沿面 对的方向向下延伸;以及焊接部分,用于焊接所述曲面部分和所述突出部 分的外表面。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所述第一 管为圆管,所述第二管由具有大致等于所述第一管的外径的宽度的方管形 成的基材形成,所述第二管具有沿所述纵向在面对所述第一管的表面上形 成的凹槽,以沿宽度方向包括中心部分,并且所述突出部分形成在沿宽度 方向偏离所述凹槽的中心的位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所述突出 部分在所述凹槽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为一对。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所述凹槽 被形成为能够在所述凹槽和所述第一管的外表面之间保持用于排泄的空 间。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所述第---管和所述第二管沿所述所述纵向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成一对,使得 所述一对由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形成,并且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 两者中的一者为用于支撑车座的座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所述第--管为座轨,其一端连接到接近于摩托车的主框架的后部上端的部分,而另 一端大致水平地向后延伸;所述第二管为背撑条,其一端连接到接近于所 述主框架的所述后部的下部的部分,而另一端向后侧倾斜向上延伸,弯曲 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二管的所述另一端,所述弯曲部分沿所述纵向面对所述 第一管的所述另一端;以及所述焊接部分设置在形成在所述弯曲部分中的 所述突出部分和所述第一管的所述另一端的外表面之间。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中,所述手把 桥接一对所述座轨的两后端。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特征在于,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中,用于安装手把的支撑支架设置在所述座轨的所述后端,所述支撑支架被布置使得至 少其一部分沿所述纵向与所述座轨和所述弯曲部分的连接区域重叠。本发明的效果<根据第一方面的方案>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方案,多个管在预定长度彼此面对以用于焊 接。因此,即使在没有设置用于连接的支架等来连接管端部的情况下,也 可以获得足够的连接强度。此外,例如,在圆管或方管面对像第一管一样 沿纵向具有曲面部分的管的情况下,两个管的连接部分位于第一管的中心 轴线正下方的位置,使得焊接装置即使从管的一侧接近时也不能够容易地 到达连接部分。但是根据本发明,突出部分设置在沿宽度方向偏离第二管 的曲面部分的中心轴线的位置。这造成两个管的连接部分位于接近外侧的 位置,由此,焊接装置可以接近连接部分。这允许获得稳定的焊接状态。<根据第二方面的方案>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方案,车身框架可以通过连接具有不同横截面 的管材形成。此外,进行使得能够包括方管的中心部分在内的挤压操作允 许其位置沿宽度方向偏离凹槽的部分相对突出,以形成突出部分。因此, 可以以简单处理形成突出部分。<根据第三方面的方案>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方案,在凹槽的内侧和外侧具有两个焊接部 分。这允许提高连接强度。 <根据第四方面的方案>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方案,凹槽可以用作排泄的空间。因此,例 如,可以防止清洗液体等保留着两个管之间。 <根据第五方面的方案>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方案,可稳定地焊接第一管和第二管两者。这 允许确保车座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 <根据第六方面的方案〉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方案,与用于连接的支架设置在背撑条以进行 与座轨进行连接的通常情况不同,弯曲部分被形成为焊接成沿纵向面对第一管,弯曲部分连接从主框架的上部大致水平向后延伸的座轨的一端和从 主框架的下部朝后倾斜向上延伸的背撑条的一端。因此,在不使用支架的 情况下,可以获得足够的连接强度。 <根据第七方面的方案>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的方案,手把可以安装在管的连接部分的附近。 这允许作用在手把上的力被可靠地接收。 <根据第八方面的方案>根据本发明第八方面的方案,设置用于安装手把的支撑支架,以沿纵 向与座轨和背撑条的连接区域重叠。因此,即使在来自握持手把的乘客的 外力作用时,可以可靠地抵抗该外力。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整个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座轨和背撑条的连接部分周边的立体图。图3是图2中连接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另一种布置的连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又一种布置的连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又一种布置的连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现有技术的问题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现有技术的问题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下面参考图1-3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图1示出应用本发明的整 个摩托车。摩托车的车身框架包括头管1和用于支撑发动机的一对左右主 框架2。 一对左右座轨3分别从主框架2的后部上端向后延伸。用于连接 的支架15设置在座轨3的前端和主框架2之间。座轨3和主框架2两个经 由支架15通过焊接而彼此固定。座轨3 (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管)由用作基材的圆管形成。座轨3从与主框架2的上述连接处大致水平延伸,然后从其中间部分稍微倾斜向上弯曲。在靠近两个座轨3的前端的侧边,突出形成用于固定车座4的前部 的前侧车座支架5。此外,用于固定车座4的后部的后侧车座支架6桥接 两个座轨3的后端。另一方面, 一对左右背撑条7 (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管)的各自的一 端连接到靠近两个主框架2的后部的下部的部分。背撑条7从与主框架2 的连接端倾斜向后延伸。背撑条7由用作基材的方管形成。背撑条7的前 端通过焊接固定到主框架2。背撑条7的后端在后车座支架6的略后侧弯 曲,以形成沿纵向面对座轨3的后端的弯曲部分8。背撑条7如下所述在 弯曲部分8连接到座轨3。在图3中,上述两者在连接部分被放大。如图3所示,座轨3和背撑 条7的外部宽度被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尺寸,并且在各个中心部分在垂直方 向彼此一致的情况下彼此面对(参考图3中所示的、座轨3和背撑条7的 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此外,座轨3和背撑条7的连接是具有不同横截面(诸如方管和圆 管)的两种管的连接。因此,在上述两者面对的部分处,座轨3的周边表 面形成曲面R,而背撑条7的周边表面形成扁平部分。但是,已经提及, 如图8中所示,曲面R和扁平部分之间侧向开口的角度较窄,并且当曲面 R在背撑条7的周边表面保持为扁平表面的情况下焊接到背撑条7时,焊 矩难以进入面对部分的中心部分。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通过沿纵向的 挤压处理,在扁平部分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分形成凹槽9,以使得凹槽9 沿宽度方向的两侧相对突出,由此形成一对突出部分10。这允许座轨3在 沿宽度方向向内或向外偏离中心线C的位置处沿纵向接触两个突出部分10 并支撑在两个突出部分10上。在上述接触并支撑处进行焊接(焊接部分 11),使得座轨3和背撑条7的弯曲部分8之间可以进行连接。另一方面,凹槽9被形成使得其底表面弯曲。凹槽的曲率被布置大于 座轨3的曲面部分R的曲率。因此,在凹槽9的底表面和座轨3的曲面部 分R的外表面之间沿纵向保持间隙。该间隙沿前后方向开口,并当整个车 身框架在喷漆之前清洗时,用作排泄清洗液的排泄槽。座轨3的后端分别从背撑条7的后端进一步向后突出,以形成突出部分12。支撑支架14固定到座轨3的后端的上表面。手把(glove bar) 13 通过支撑支架14安装。支撑支架14在长度上设置到突出部分上,以沿纵 向与上述焊接部分ll重叠。在第一实施例中,背撑条7的后端以及座轨3的后端并非布置成一直 线,仅座轨3的后端突出。这是因为,由于其结构的原因,在摩托车的后 端不能够确保用于提供高度等于两个管子高度的部件的空间。因此,当 然,在可以确保足够空间的情况下,可以将座轨3和背撑条7的后端布置 成一直线。现在,具体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在形成车 身框架中,座轨3和背撑条7的前端通过焊接等分别连接到主框架2的后 部的上下部分。如图3所示,当座轨3的后端沿纵向方向面对背撑条7的 弯曲部分8使得它们各自的中心沿垂直方向成一直线时,座轨3沿纵向接 触背撑条7的两个突出部分10的内表面并支撑在内表面上,该内表面接 近突出部分10的顶部。在这样的情况下,座轨3的外表面沿座轨3和背撑 条7的周边接触部分焊接到背撑条7的外表面。此时,焊接部分11位于沿 宽度方向向内或向外偏离座轨3和背撑条7的中心线C的位置,使得焊炬 不需要深入到座轨3和背撑条7之间。这允许容易地进行焊接操作。此 外,在宽度方向两侧提供一对突出部分10以允许焊接部分11还能够相对 于中心线C对称布置。因此,座轨3和背撑条7之间的连接强度以良好均 衡性得到提高。在完成如上所述的焊接处理后,车身框架被传送到用于去除油脂的清 洗处理,然后被传送到干燥处理。在清洗处理中流入的清洗液体通过凹槽 9排泄。这允许防止残余的清洗液体保留在后续的上漆处理中。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在背撑条7中设置一对突出部分10,以 以在连接由圆管形成的座轨3和由方管形成的背撑条7的面对部分时沿宽 度方向相对于中心线C偏离。因此,能够容易执行焊接操作。此外,在背 撑条7中形成弯曲部分8,使得预定长度的弯曲部分8面对座轨3,以用 于焊接,这允许确保焊接部分11的一定长度,以获得预定的连接强度。另外,清洗液体可以通过设置在背撑条7的纵向中心部分处的凹槽9排泄,使得座轨3和背撑条7之间不会留下清洗液体。此外,设置用于安装 手把13的支撑支架14,使得支撑支架14的一部分沿纵向与焊接区域 (即,座轨3和背撑条7之间的连接区域)重叠。这允许串座骑乘者作用 在手把13的拉力或推力由双结构部分接收。因此,可以获得可靠地抵抗 这样力的效果。 <其它实施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说明书和附图中描述的第一实施例。例如,下 面的实施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此外,除了下面描述以外在不 偏离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修改。(1) 第一管和第二管的数量不限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例如,可以 考虑第二管P2连接在第一管Pl的两侧的模式(参考图4)以及(与上相 反)第一管Pl连接在第二管P2的两侧的模式(参考图5)。与第一实施 例中相同的结构标有相同标记和标号,省略其描述。(2) 此外,不需要将一个管设置成夹住其它管,并且例如,可以将 一个管设置在沿周边方向偏离预定角度的位置(参考图6)。(3) 突出部分10仅需要沿宽度方向至少相对于曲面部分的中心轴线 偏离到外侧(或内侧)。突出部分10不必需如第一实施例设置在两侧以 形成一对。(4) 第一管和第二管的外径不受限制。即,例如,在第二管为比第 一管宽很多的方管的情况下,可以在第二管的扁平表面上并列提供多个第 一管,以执行焊接。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其沿轴向延伸,并包括沿与所述轴向直角交叉的方向具有弧形横截面的曲面部分;第二管,其沿所述轴向延伸,所述第二管沿纵向面对所述曲面部分,并且包括突出部分,所述突出部分沿所述纵向以突出的方式设置在沿宽度方向相对于中心线向外偏离的位置,所述中心线从所述曲面部分沿面对的方向向下延伸;以及焊接部分,用于焊接所述曲面部分和所述突出部分的外表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为圆 管,所述第二管由具有大致等于所述第一管的外径的宽度的方管形成的基 材形成,所述第二管具有沿所述纵向在面对所述第一管的表面上形成的凹 槽,以沿所述宽度方向包括中心部分,并且所述突出部分形成在沿宽度方 向偏离所述凹槽的中心的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分在所述凹槽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为一对。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被形成为 能够在所述凹槽和所述第一管的外表面之间保持用于排泄的空间。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沿所述纵向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成一对,使得所述一对由所 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形成,并且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两者中的一者为用于支撑车座的座轨。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为座轨,其一端连接到接近于摩托车的主框架的后部上端的部分,而另一端大致水平地向后延伸;所述第二管为背撑条,其一端连接到接近于所述主框架的所述后部的 下部的部分,而另一端向后侧倾斜向上延伸,弯曲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二管的所述另一端,所述弯曲部分沿所述纵向面对所述第一管的所述另一端;以及所述焊接部分设置在形成在所述弯曲部分中的所述突出部分和所述第 一管的所述另一端的外表面之间。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把桥接一对 所述座轨的两后端。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用于安装所述手把 的支撑支架设置在所述座轨的所述后端,所述支撑支架被布置成至少其一 部分沿所述纵向与所述座轨和所述弯曲部分的连接区域重叠。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框架,其使得座轨和背撑条能够容易焊接。由圆管形成的座轨(3)从主框架(2)的后端的上部大致水平地向后延伸。由方管形成的背撑条(7)从接近于后端的下部的位置向后侧倾斜向上延伸。在背撑条(7)的后端形成弯曲部分(8),以沿纵向面对座轨(3)。在面对部分中,背撑条(7)的上表面经过凹陷处理,以通过挤压操作在其中心部分形成排泄槽,使得突出部分(10)相对形成在凹槽(9)的两侧。突出部分(10)沿宽度方向向内或向外偏离座轨(3)和背撑条(7)的中心线C。这允许容易焊接座轨(3)和背撑条(7)两者。
文档编号B62K19/00GK101239637SQ200810006239
公开日2008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08年2月4日 优先权日2007年2月5日
发明者乃一文彦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