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座椅装置和二轮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5478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儿童用座椅装置和二轮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儿童用座椅装置和二轮车。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在安装于自行车等上的儿童用座椅装置中能够使靠背部倾斜的结 构。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的构造,即,将幼儿用座椅安装在自行车的车把 上,并且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车把中心轴作为倾斜轴,使座椅主体能够沿前后方向自由倾 斜,并具有在规定的倾斜位置锁定座椅主体的锁定部件。此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的构造,S卩,在幼儿用乘坐筐的两侧面部 的内侧下部沿着前后方向设有多个通孔,使构成靠背部的圆杆的下端部向宽度方向外侧折 弯而成的卡定部贯穿通孔,并且将穿过靠背部的环部的架设部与幼儿用乘坐筐的两侧面部 的上端部卡定。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132220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实开昭60-85286号公报不过,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由于能够沿前后方向自由倾斜地构成座椅主体,并且 设有在规定的倾斜位置锁定座椅主体的锁定部件,所以构造复杂,零件件数增加。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使由格子状的圆杆形成的靠背部的下端部的卡定部 能够转动地与通孔连结,并由穿过环部的架设部保持靠背部的倾斜支承位置,因此,靠背部 晃动不稳,并且靠背部的组装作业也繁琐,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使结构复杂化 地改变靠背部的支承部的倾斜角度,并且能使支承部的倾斜角度稳定化的儿童用座椅装置 和二轮车。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记载的儿童用座椅装置包括座椅主体和 装卸用靠背板,该座椅主体包括儿童能够就座的座部;以及靠背部,其立设于上述座部的 后端部、用于支承就座于上述座部的儿童的后背;该装卸用靠背板包括支承部,其上部支 承在上述靠背部,该支承部相对于上述座部的角度与上述靠背部相对于上述座部的角度不 同;卡合部,其从上述支承部的下部突出设置,与形成在上述座部的被卡合部卡合。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技术方案,在座椅主体的座部的后端部立设有靠背部,就 座于座部的儿童的后背由靠背部支承。在想要改变靠背部相对于座部的角度时,在座椅主 体上安装具有形成与靠背部相对于座部的角度不同的角度的支承部的装卸用靠背板。在安 装装卸用靠背板时,使从支承部的下部突出设置的卡合部插入并卡合于座部的被卡合部, 使装卸用靠背板的上部支承在靠背部上。由此,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改变靠背部相对于座 部的角度,容易进行装卸用靠背板向座椅主体的装卸作业。此外,因为使从支承部的下部突出设置的卡合部与座部的被卡合部卡合,使装卸用靠背板的上部支承在靠背部上,所以能 使装卸用靠背板的安装状态稳定化,使支承部的倾斜角度稳定化。技术方案2记载的技术方案是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儿童用座椅装置,上述装卸 用靠背板具有两侧向前方侧突出的翼部,上述装卸用靠背板的上部倚靠在形成于上述靠背 部的靠背弯曲面上。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技术方案,装卸用靠背板的两侧具有向前方侧突出的翼 部,装卸用靠背板的上部倚靠在形成于靠背部的靠背弯曲面上。即,因为使装卸用靠背板 的下部的卡合部与座部的被卡合部卡合,装卸用靠背板的上部倚靠在靠背部的靠背弯曲面 上,所以能抑制装卸用靠背板的晃动,使支承部的倾斜角度更加稳定化。技术方案3记载的技术方案是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儿童用座椅装置,在上述装 卸用靠背板的上部设有与形成在上述靠背部的上侧被卡合部卡合的上侧卡合部。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技术方案,在向座椅主体安装装卸用靠背板时,设于装卸 用靠背板的上部的上侧卡合部与形成在靠背部的上侧被卡合部卡合。由此,装卸用靠背板 向座椅主体的安装状态更加稳定化,能抑制装卸用靠背板的位置偏离。技术方案4记载的技术方案是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儿童用座椅装置,上述卡合 部在上述翼部的下部和上述支承部的中央部向下突出。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技术方案,卡合部向下地形成在翼部的下部和支承部的中 央部,通过将卡合部从上方插入座部的被卡合部,从而使卡合部与座部的被卡合部卡合。由 此,能容易地进行向座椅主体安装装卸用靠背板。技术方案5记载的技术方案是根据技术方案3或技术方案4记载的儿童用座椅装 置,在形成于上述翼部的下部的卡合部设有突状部,在上述卡合部弹性变形而与上述被卡 合部卡合时,上述突状部卡定于上述被卡合部。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技术方案,因为在形成于装卸用靠背板的翼部的下部的卡 合部弹性变形而与被卡合部卡合时,设于卡合部的突状部与被卡合部卡合,所以能抑制卡 合部从被卡合部脱落。技术方案6记载的技术方案是根据从技术方案1到技术方案5中的任一项记载的 儿童用座椅装置,在安装上述装卸用靠背板时,上述座部和上述支承部的夹角大于上述座 部和上述靠背部的夹角。根据技术方案6记载的技术方案,在安装装卸用靠背板时,上述座部和上述支承 部的夹角大于上述座部和上述靠背部的夹角,因此,能够与儿童的成长、体格相对应地将装 卸用靠背板安装到座椅主体上或从座椅主体卸下装卸用靠背板,从而改变靠背部相对于座 部的倾斜角度。技术方案7记载的技术方案是根据从技术方案1到技术方案6中的任一项记载的 儿童用座椅装置,包括保护就座于上述座部的儿童的头部的护顶和使上述护顶沿上下方向 滑动并固定该护顶的高度调整装置的护顶单元能够装卸地设于上述靠背部。根据技术方案7记载的技术方案,在靠背部能够装卸地设有护顶单元,能够利用 高度调整装置与儿童的成长、体格相对应地使护顶单元沿上下方向滑动并固定该护顶单 元,从而适当地保护就座于座部的儿童的头部。此外,在不需要护顶的情况下,能从靠背部 卸下护顶单元。
技术方案8记载的技术方案的二轮车,在二轮车主体上安装有从技术方案1到技 术方案7中的任一项记载的儿童用座椅装置。根据技术方案8记载的技术方案,在二轮车主体上安装有从技术方案1到技术方 案7中的任一项记载的儿童用座椅装置,通过将装卸用靠背板安装到座椅主体上或从座椅 主体卸下装卸用靠背板,能够不使结构复杂化地改变靠背部相对于座部的倾斜角度。此外, 能够使装卸用靠背板向座椅主体的安装状态稳定化,使支承部的倾斜角度稳定化。根据本发明,能够不使结构复杂化地改变靠背部相对于座部的倾斜角度,并且能 够在安装装卸用靠背板时使支承部的倾斜角度稳定化。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儿童用座椅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应用于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儿童用座椅装置的装卸用靠背板 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应用于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儿童用座椅装置的装卸用靠背板 的侧视图。图4是放大表示应用于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儿童用座椅装置的儿童用座 椅装置主体的局部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将装卸用靠背板安装到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上的过程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将装卸用靠背板安装到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沿着前后方向表示将装卸用靠背板安装到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上的状态 的剖视图。图8是放大表示图7所示的装卸用靠背板的卡合部附近的剖视图。图9是沿着宽度方向表示将装卸用靠背板安装到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上的状态 的剖视图。图10是从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下方侧看到的图7所示的装卸用靠背板的卡合部 附近的图。图11是从前方侧看到的应用于儿童用座椅装置的护顶单元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将护顶单元安装到靠背部的过程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将护顶单元安装到靠背部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护顶的高度调整装置的构成图。图15是表示护顶的高度调整装置的操作过程的构成图。图16A是表示设于装卸用靠背板的上端背面部的凸部的局部构成图。图16B是表示设于装卸用靠背板的上端背面部的凸部与靠背部的凹部卡合的状 态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用图1 图15说明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儿童用座椅装置。图1以立体图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儿童用座椅装置。如该图所示,儿 童用座椅装置10具有安装在二轮车的后方侧的货架上的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 (座椅主体)。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包括儿童能够就座的座部12A ;以从该座部12A的后端部向 上方侧立起的方式延伸的靠背部12B。靠背部12B具有作为两侧向前方侧突出的弯曲面的 弯曲面13A,从而支承就座于座部12A的儿童的后背。在座部12A的两侧,设有从座部12A 下垂搭载儿童左右脚的踏板14。在踏板14的下部设有向宽度方向外侧大致水平地突出的 突出部14A,突出部14A分别载置儿童的左右脚。在座部12A的前端部立设有防护儿童的前 方侧的环状的把手部16。通过设有把手部16,儿童就座于座部12A时能够抓住把手部16 而支承自己的身体,能给予儿童放心感。另外,儿童用座椅装置10也可以安装在二轮车的 前方侧的车把部。在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的靠背部12B的上部,设有具有用于保护就座于座部 12A的儿童的头部的护顶22的护顶单元20。在护顶单元20上设有使护顶22沿着靠背部 12B在上下方向上滑动并在规定的位置进行固定的高度调整装置M。如图1和图11所示, 护顶22包括后壁部22A,其与就座于座部12A的儿童的后脑部相对;翼部22B,其从后壁部 22A沿着儿童头部的侧部向两侧弯曲地延伸;支承腿22C,其从后壁部22A的中央部向下方 侧延伸。如图1和图7所示,在跨越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的座部12A和靠背部12B的位 置能够装卸地安装有装卸用靠背板80。装卸用靠背板80包括支承部80A,该支承部80A以 在向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安装装卸用靠背板80时与靠背部12B相对于座部12A的角度 (座部12A和靠背部12B所夹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形成。在装卸用靠背板80的支承部80A 的两侧,形成有向前方侧突出的作为翼部的弯曲面80B。装卸用靠背板80的上端部80C和 两侧部80D向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安装时倚靠于靠背部12B的弯曲面13A上,上端部 80C和两侧部80D形成为与靠背部12B的弯曲面13A无间隙地抵接那样的形状。如图2和图3所示,在装卸用靠背板80上设有卡合片82,作为卡合部,其向下突 出设置在支承部80A的下端部80E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左右对称的卡合片84,作为卡合部, 其向下突出设置在弯曲面80B的下端部80F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支承部80A的下端部80E 向后方侧突出,在该突出的后端部设有卡合片82。卡合片82是从装卸用靠背板80的支承 部80A的下端部80E沿大致铅垂方向突出设置的平面状的板片。卡合片84从装卸用靠背 板80的弯曲面80B的下端部80F沿大致铅垂方向突出设置,并且在卡合片84的中间部具 有向宽度方向内侧呈突状折弯的突状部84A。如图4所示,在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的座部12A设有孔部86,其作为被卡合 部,在宽度方向中央部与卡合片82卡合;孔部88,其作为被卡合部,在两侧供卡合片84卡 合。孔部88设于座部12A的两侧的有些弯曲的部分。在座部12A的孔部86的后方侧的壁 部形成有向前方侧突出的突起87。如图5所示,在将装卸用靠背板80向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安装时,从儿童用座 椅装置主体12上方侧插入装卸用靠背板80,将装卸用靠背板80的卡合片82插入座部12A 的孔部86,并且将装卸用靠背板80的卡合片84插入座部12A的孔部88,由此,卡合片82 和孔部86、卡合片84和孔部88卡合。卡合片82被插入孔部86时与突起87的顶端抵接。 卡合片84被插入孔部88时向宽度方向外侧弹性变形,通过突状部84A被卡定在孔部88的 缘部,从而抑制突状部84A脱落。如图6 图9所示,在卡合片82和孔部86、卡合片84和孔部88卡合的状态下,装卸用靠背板80的支承部80A的下端部80E和弯曲面80B的下端部80F与座部12A抵接。 在该状态下,如图1所示,装卸用靠背板80的上端部80C被支承在靠背部12B的弯曲面13A 上,上端部80C和两侧部80D倚靠于靠背部12B的弯曲面13A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装卸用 靠背板80的上端部80C和两侧部80D的缘部向后方侧弯曲,在靠背部12B上,沿着装卸用靠 背板80的上端部80C和两侧部80D的缘部形成有向前方侧突出的倒U字状的台阶部35 (参 照图12)。在向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安装装卸用靠背板80时,装卸用靠背板80的上端 部80C和两侧部80D的缘部与台阶部35抵接(参照图7)。另外,在座部12A上铺有坐垫。 在向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安装装卸用靠背板80时,将坐垫的后端部向上方侧卷起,将装 卸用靠背板80的卡合片82、卡合片84插入座部12A的孔部86、孔部88。在装卸用靠背板80的中央部能够装卸地安装有靠垫90。在靠垫90的背面部,突 出设置有顶端形成有卡定部92A的多个销状构件92。在装卸用靠背板80上设有供销状构 件92的卡定部92A卡定的多个孔部94,通过销状构件92的卡定部92A被卡定于孔部94的 缘部,靠垫90安装在装卸用靠背板80上。此外,在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的靠背部12B 也设有供销状构件92的卡定部92A卡定的多个孔部(省略图示),从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 12卸下装卸用靠背板80时,也能够将靠垫90安装在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的靠背部12B 上。如图16A、图16B所示,在装卸用靠背板80的支承部80A的上端背面部(与靠背部 12B相对的面)设有从上端部向下突出的作为上侧卡合部的勾状部85。此外,在靠背部12B 的台阶部35的上表面设有供勾状部85卡合的作为上侧被卡合部的孔部98(参照图12)。 在将装卸用靠背板80向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安装时,通过将装卸用靠背板80的勾状部 85卡合到靠背部12B的孔部98中,能够抑制装卸用靠背板80的晃动不稳、位置偏离。如图11 图15所示,高度调整装置M包括前方侧支承构件沈,其以围绕支承腿 22C的前面和侧面的方式配设;后方侧支承构件观,以围绕支承腿22C的背面和下部侧的周 围的方式配设;保持部件50,将支承腿22C保持在规定的滑动高度。前方侧支承构件沈以 与靠背部12B的背面部1 抵接的方式利用安装构件40进行安装(参照图13)。如图11所示,在后方侧支承构件观的下部具有从侧壁部2名k向前方侧延伸设置 的筒状部^B,支承腿22C穿过筒状部^B的开口 29(参照图13)。后方侧支承构件观的 筒状部^B与前方侧支承构件沈的下方侧连结,由前方侧支承构件沈和后方侧支承构件 28配置成围绕支承腿22C的周围。前方侧支承构件沈由未图示的连接件连接固定在后方 侧支承构件观的4个角部。在支承腿22C的前面部,沿上下方向形成有槽部30,突设于前 方侧支承构件26的背面部的引导部32被插入槽部30,支承腿22C能够沿着引导部32在上 下方向上滑动。如图12所示,在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的靠背部12B,能够装卸地安装有护顶单 元20。在靠背部12B的上端部设有用于安装护顶单元20的左右一对圆形的通孔34。在靠 背部12B的弯曲面13A的左右一对通孔34的下方侧,设有向靠背部12B的前方侧突出的呈 倒U字状的台阶部35。在台阶部35的左右一对通孔34的下方侧设有左右一对凹部36,在 凹部36形成有用于安装护顶单元20的通孔37。在靠背部12B,除了左右一对的通孔34和 左右一对的通孔37之外不设有用于安装护顶单元20的特别的构件。如图12和图13所示,用于将护顶单元20安装到靠背部12B上的安装构件40包括勾状部40A,其与前方侧支承构件沈的上端部26A卡定;夹持部40B,其在勾状部40A卡 定于前方侧支承构件26的上端部26A的状态下、跨越靠背部12B的上端部13C向弯曲面13A 侧延伸,在与前方侧支承构件沈之间夹持靠背部12B。勾状部40A在不与前方侧支承构件 26的引导部32干涉的位置左右设有一对。在夹持部40B的背面设有圆形的突出部40C,该 圆形的突出部40C在勾状部40A与前方侧支承构件沈的上端部26A卡定的状态下嵌入靠 背部12B的通孔34中,在突出部40C形成有圆形的螺栓穿过孔40D。如图13所示,在前方侧支承构件沈的上端部26A的背面、且在与靠背部12B的通 孔34对齐的位置设有供螺母44插入的凹部^B,在凹部26B的中心部设有螺栓穿过孔^C。 在后方侧支承构件观的筒状部^B的内侧,且在与靠背部12B的通孔37对齐的位置设有 使螺母44不能转动地插入其中的凹部^C,在凹部^C的中心部设有螺栓穿过孔^D。将螺栓42从安装构件40的夹持部40B的前方侧插入螺栓穿过孔40D和螺栓穿过 孔^C,通过与固定在前方侧支承构件沈的凹部26B的螺母44连接,前方侧支承构件沈被 固定在靠背部12B上。同样,将螺栓42从靠背部12B的前方侧穿过通孔37和螺栓穿过孔 ^D,与固定在后方侧支承构件观的筒状部^B的凹部^C的螺母44连接,从而后方侧支 承构件观的筒状部28B被固定在靠背部12B上。S卩,使安装构件40的勾状部40A与前方侧支承构件沈的上端部26A卡定,在安装 构件40的夹持部40B和前方侧支承构件沈之间夹持靠背部12B的状态下,用螺栓42和螺 母44将安装构件40和护顶单元20连接固定于靠背部12B。因此,能够将护顶单元20牢固 地固定于靠背部12B。此外,由于用螺栓42和螺母44进行连接固定,所以能够将护顶单元 20简单地安装到靠背部12B上,护顶单元20的装卸作业变得容易。此外,在从靠背部12B卸下护顶单元20时,能够将安装构件40 —起卸下,不会将 护顶单元20的安装构件、高度调整装置留在靠背部12B上。因为在靠背部12B只形成左右 一对的通孔34和左右一对的通孔37,所以能够在安装护顶单元20的规格的座椅装置和不 安装护顶单元20的规格的座椅装置中使用相同的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能抑制制造成 本的上升。此外,因为在靠背部12B只形成左右一对通孔34和左右一对的通孔37,所以在 卸下了护顶单元20之后也不会损坏外观性,并且操作性也良好。如图14和图15所示,以规定的高度保持支承腿22C的保持部件50包括多个卡 合凹部M,其沿着上下方向形成在支承腿22C的一方的侧壁部52(图14中的左侧的侧壁 部52)的宽度方向内侧;移动销56,其能够沿轴向移动地支承在沿上下方向形成在侧壁部 52上的长孔53中。在移动销56的侧壁部5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顶端固定有圆柱状的按钮 部58。在移动销56的中间部固定有具有与卡合凹部M卡合的凸部60A的挡片60。在移 动销56的挡片60的端部侧(与按钮部58相反一侧的端部)卷绕有螺旋弹簧62,螺旋弹簧 62的一端与挡片60接触。螺旋弹簧62的另一端与抵接片64接触,该抵接片64具有使移 动销56能够沿轴向移动的孔部,抵接片64与突设于支承腿22C的背面的引导部66接触。 支承腿22C在引导部66与抵接片64接触的状态下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螺旋弹簧62在 抵接片64与引导部66接触的状态下,对挡片60向侧壁部52的方向施力,在螺旋弹簧62 的力的作用下,挡片60的凸部60A与卡合凹部M卡合。在横跨前方侧支承构件沈的侧壁部26D和后方侧支承构件28的侧壁部28A的位 置设有供按钮部58穿过的孔部68。在螺旋弹簧62的力的作用下,在挡片60的凸部60A与任意的卡合凹部讨卡合的状态下,按钮部58穿过前方侧支承构件沈和后方侧支承构件观 的孔部68,由此支承腿22C被保持在相对于前方侧支承构件沈和后方侧支承构件观的规 定的高度。通过支承腿22C被保持在规定的高度,能够与儿童的成长、不同身高的儿童的体 格相对应地将护顶22调整为适当高度。卡合凹部M的上表面部形成在与支承腿22C的侧壁部52正交的方向上,上表面 部的下侧形成有深度逐渐变浅的锥形部。在利用这样的高度调整装置M提高护顶22的高 度时,仅提高护顶22即可。通过提高护顶22,卡合凹部M的锥形部向上方移动,使挡片60 的螺旋弹簧62压缩,在下侧的卡合凹部M移动到挡片60的位置时,在螺旋弹簧62的力的 作用下,挡片60的凸部60A与该卡合凹部M卡合。通过反复该动作,能够将护顶22提高 到挡片60的凸部60A与支承腿22C的最下部的卡合凹部M卡合的位置。在支承腿22C的 最下部的卡合凹部54,设有供挡片60的下部卡合的限位件55。由此,即使操作者抓住支承 腿22C的下端部将护顶22向拔出方向提高,在抓着支承腿22C的下端部的手指不会被高度 调整装置M挤压那样的位置,挡片60的下部与限位件55卡合,从而支承腿22C不会脱出。此外,如图15所示,在降低护顶22的高度时,操作者一边用大拇指等向侧壁部52 侧按压按钮部58 —边降低护顶22,由此能调整护顶22的高度。S卩,通过向侧壁部52侧按 压按钮部58,而使螺旋弹簧62压缩,挡片60的凸部60A和卡合凹部M的卡合脱开,从而能 降低护顶22。此外,在儿童用座椅装置的SG标准中有如下的规定,S卩,对于未满2岁的儿童,座 部和靠背部的角度是110度以上,对于2岁以上的儿童,无护顶且座部和靠背部的角度是90 度以上。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的靠背部12B相对于座部12A的角度 设定为90度以上且小于110度,在将装卸用靠背板80向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安装时, 支承部80A相对于座部12A的角度设定为110度以上,而且通过做成将护顶单元20能够装 卸地安装在靠背部12B上,而能够设定成即使在1个儿童用座椅装置中也能够简单地满足 上述2套标准。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儿童用座椅装置10的作用。在改变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的靠背部12B相对于座部12A的角度(座部12A 和靠背部12B所夹的角度)时,如图5所示,从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上方侧安装装卸用 靠背板80,将装卸用靠背板80的卡合片82从上方向下地插入座部12A的孔部86,并且将 装卸用靠背板80的卡合片84从上方向下地插入座部12A的孔部88。由此,如图7 图10 所示,装卸用靠背板80的卡合片82与座部12A的孔部86卡合,且装卸用靠背板80的卡合 片84与座部12A的孔部88卡合。卡合片84被插入孔部88时向宽度方向外侧弹性变形, 通过突状部84A卡定于孔部88的缘部,而能够抑制突状部84A脱落。此外,在装卸用靠背板80的卡合片82与座部12A的孔部86卡合、并且装卸用靠 背板80的卡合片84与座部12A的孔部88卡合的状态下,装卸用靠背板80的下端部80E 和下端部80F与座部12A抵接,装卸用靠背板80的上端部80C和两侧部80D无间隙地抵接 并倚靠于靠背部12B的弯曲面13A上。此时,装卸用靠背板80的上端部80C和两侧部80D 的缘部与台阶部35抵接,装卸用靠背板80的上端部80C和两侧部80D被靠背部12B支承。此外,如图16B所示,在将装卸用靠背板80向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安装时,使 从装卸用靠背板80的支承部80A的上端背面部向下突出的勾状部85与设于靠背部12B的台阶部35的上表面的孔部98卡合。由此,完成装卸用靠背板80向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 的安装。能构成以下2种类型,即,在将装卸用靠背板80向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安装 时,支承部80A相对于座部12A成为倾倒的状态,在将装卸用靠背板80从儿童用座椅装置 主体12卸下时,靠背部12B的弯曲面13A相对于座部12A成为立起的状态。利用这样的儿 童用座椅装置10,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改变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的靠背面相对于座部 12A的角度(座部12A和靠背面所夹的角度)。此外,在装卸用靠背板80的卡合片82、卡 合片84分别与座部12A的孔部86、孔部88卡合时,装卸用靠背板80的下端部80E和下端 部80F与座部12A抵接,并且装卸用靠背板80的上端部80C被靠背部12B的弯曲面13A支 承,所以能够抑制装卸用靠背板80的晃动,并能够使支承部80A的倾斜角度稳定化。此外,从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卸下装卸用靠背板80时,使装卸用靠背板80的 卡合片82、卡合片84弹性变形,从座部12A的孔部86、孔部88脱离。因此,能容易地进行 将装卸用靠背板80向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的装卸作业。此外,装卸用靠背板80的卡合片82、卡合片84突出到座部12A的孔部86、孔部88 的下方侧,此外,卡合片84的突状部84A被卡定于孔部88中,所以卡合片82和卡合片84 难以从座部12A的孔部86和孔部88脱落。因此,能阻止在乘车时装卸用靠背板80意外地 从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脱落。此外,装卸用靠背板80的上端部80C和两侧部80D无间隙地抵接并倚靠于靠背部 12B的弯曲面13A上,并且装卸用靠背板80的勾状部85与靠背部12B的孔部98卡合,所以 能够在装卸用靠背板80的上端部80C和下端部80E、80F与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卡合, 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装卸用靠背板80的晃动、位置偏离。因此,能够使装卸用靠背板80的 支承部80A的倾斜角度更加可靠地稳定化。而且,装卸用靠背板80的上端部80C和两侧部 80D与靠背部12B的弯曲面13A无间隙地抵接,所以能够在将装卸用靠背板80的上端部80C 和两侧部80D组装到靠背部12B上时,不会产生设计形状上的不谐调感。此外,能够在安装装卸用靠背板80时在装卸用靠背板80和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 12之间放入另外的构件。例如能够放入防止头盔失窃用的钢丝锁、儿童的雨具等,提高了使 用的便利性。而且,如果不需要装卸用靠背板80,能够从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卸下装卸用靠 背板80,从而使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12轻量化。而且,通过准备支承部相对于座部12A的角度不同的另外的装卸用靠背板,例如 能够根据儿童穿着的衣服的厚度以夏用和冬用更换装卸用靠背板。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装卸用靠背板80的支承部80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 有作为卡合部的卡合片82,在装卸用靠背在板80的弯曲面80B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设有作为 卡合部的卡合片84,但是可以改变卡合部的位置、个数和形状。
权利要求
1.一种儿童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座椅主体和装卸用靠背板,该座椅主体包括儿童能够就座的座部;靠背部,其立设于上述座部的后端部,用于支 承就座于上述座部的儿童的后背;该装卸用靠背板包括支承部,其上部支承于上述靠背部,该支承部相对于上述座部的 角度与上述靠背部相对于上述座部的角度不同;卡合部,其从上述支承部的下部突出设置, 该卡合部与形成在上述座部的被卡合部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装卸用靠背板的两侧具有向前方侧突出的翼部,上述装卸用靠背板的上部倚靠在形成于上述靠背部的靠背弯曲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装卸用靠背板的上部设有与形成在上述靠背部的上侧被卡合部卡合的上侧卡合部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儿童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合部在上述翼部的下部和上述支承部的中央部向下突出。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儿童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于上述翼部的下部的卡合部设有突状部,在上述卡合部弹性变形而与上述被卡 合部卡合时,上述突状部卡定于上述被卡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儿童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安装上述装卸用靠背板时,上述座部和上述支承部的夹角大于上述座部和上述靠背 部的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儿童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护顶单元能够装卸地设于上述靠背部,该护顶单元包括保护就座于上述座部的儿童的 头部的护顶和使上述护顶沿上下方向滑动并固定该护顶的高度调整装置。
8.一种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在二轮车主体上安装有权利要求1 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儿童用座椅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不使结构复杂化地改变靠背部的支承部的倾斜角度,并且能使支承部的倾斜角度稳定化的儿童用座椅装置和二轮车。在儿童用座椅装置主体的靠背部,安装有具有与靠背部相对于座部的角度不同的角度的支承部的装卸用靠背板。装卸用靠背板具有在支承部的两侧向前方侧突出的弯曲面,在支承部的下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向下地突出设置有卡合片,在弯曲面的下端部的两端向下地突出设置有卡合片。在座部设有供卡合片卡合的孔部和供卡合片卡合的孔部。在安装装卸用靠背板时,从上方侧将卡合片插入座部的孔部中,并且从上方侧将卡合片插入座部的孔部中。
文档编号B62K3/00GK102039956SQ20101051385
公开日2011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6日
发明者中森和崇, 关光, 新井昭次, 春日伸敏, 玉田健市, 许国忠, 陈崇铭, 高井谦一 申请人:普利司通自行车株式会社, 瑞振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