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薄壳水陆两栖军用履带车辆的车行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4069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特薄壳水陆两栖军用履带车辆的车行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履带车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特薄壳水陆两栖军用履带车辆的车 行部。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特薄壳水陆两栖军用履带车辆中,车行部结构存在缺陷,力学性能不够 好,在纵向方向上高度低,承载截面小,造成在纵向方向上抗弯强度不足,承载力弱,性能不 能满足使用要求。车行部与车体连接的部件弹性箱的设计也比较繁杂,利用筋板和弹簧的 组合结构,在加工和组装时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为了解决方案样机存在的承载力不足的缺点,而对车行 部结构和车行部与车体连接结构进行了相应的优化改进,特别是弹性箱的结构,做到了结 构简单,可靠性高,生产加工容易。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特薄壳水陆两栖军用履带车辆的车行部,该车行部包括箱形梁、弹性箱、连 接甲板、片梁,所说的箱形梁最上端为顶梁,两侧焊接片板,在顶梁和片板连接处焊接长条 板、片板中间焊接长隔板+,片板两侧焊接条形筋、底梁焊接在两片板最低端;所说的弹性 箱是由弹性筋一、弹性筋二、弹性筋三,通过焊接组合在一起,三片弹性筋围成一个侧开口、 上下开口的长方体,各弹性筋都有波浪形压筋,波形压筋的走向在水平方向,焊接后波形压 筋首尾相连;所说的连接甲板与片梁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两者通过角筋加强,在连接甲板下 表面焊有T形筋,加强筋。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车行部横跨在车体中部,两端各焊接一个弹性箱。车行部特别是弹性箱的结构简 单,刚强度高,生产加工容易,经济性和可靠性好。当箱形梁受到力的作用时,力沿着箱形梁传 递到弹性箱上。弹性箱会将一部分力传递到车体,一部分力转化为弹性箱的弹性变形,从而 起到减小车体受力,缓解冲击力的作用。用简单的结构承受较大的力和复杂的冲击载荷,做到 强度和重量的较佳平衡,起到连接和支承的双重作用,能够保证整车承载和通载能力要求。

本说明书共有2幅附图。图1.为车行部的纵向剖视图;图2.为车体的横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描述[0012]如图1所示,图2中的弹性箱24由弹性筋一 2、弹性筋二 3、弹性筋三4,通过焊接 组合在一起,三个弹性筋是带有波浪形压筋的板,通过焊接围成一个空腔形的侧开口箱体。 图2中的箱形梁27主要由顶梁10、长条板8、长隔板9、条形筋7、片板6、底梁5通过焊接组 合在一起,其中条形筋7作为加强筋形式存在。长条板8起到连接作用、长隔板9起到加固 作用。当顶梁10受到力的作用时,力沿着长条板8、片板6传递到底梁5,底梁5焊接在图 2中的弹性箱24上,力便由弹性箱24传递到图2中的波浪形压筋底板23。片梁15在图2 中的箱形梁27的侧面,中间通过连接甲板12以焊接形式连接。在连接甲板12下方有加强 筋11,T形筋13。在片梁和连接甲板12之间焊有角筋14,以用来加强。车行部落在车底盘 1上。如图2所示,履带车辆行走系统16与底甲板17、侧甲板21连接。侧甲板21与底 甲板17焊接在一起。侧甲板21上焊接下角筋19,下角筋19上方焊接竖槽钢20,侧边焊有 加强筋18。竖槽钢20上方焊接横槽钢22。在侧甲板21上方有波形筋底板23、侧面有波形 筋侧板26,波形筋底板23和波行筋侧板26焊接在一起,通过角筋25加强固定。波形筋底 板23上方焊有弹性箱24,弹性箱上方焊有箱形梁27、片梁15。
权利要求一种特薄壳水陆两栖军用履带车辆的车行部,其特征在于该车行部包括箱形梁(27)、弹性箱(24)、连接甲板(12)、片梁(15),所说的箱形梁(27)最上端为顶梁(10),两侧焊接片板(6),在顶梁(10)和片板(6)连接处焊接长条板(8)、片板(6)中间焊接长隔板(9),片板(6)两侧焊接条形筋(7)、底梁(5)焊接在两片板最低端;所说的弹性箱(24)是由弹性筋一(2)、弹性筋二(3)、弹性筋三(4),通过焊接组合在一起,三片弹性筋围成一个侧开口、上下开口的长方体,各弹性筋都有波浪形压筋,波形压筋的走向在水平方向,焊接后波形压筋首尾相连;所说的连接甲板(12)与片梁(15)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两者通过角筋(14)加强,在连接甲板(12)下表面焊有T形筋(13),加强筋(1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两栖军用履带车辆领域,为一种特薄壳水陆两栖军用履带车辆车首结构,该结构的箱形梁最上端为顶梁,两侧焊接片板,在顶梁和片板连接处焊接长条板、片板中间焊接长隔板,片板两侧焊接条形筋、底梁焊接在两片板最低端;所说的弹性箱是由弹性筋一、弹性筋二、弹性筋三,通过焊接组合在一起,三片弹性筋围成一个侧开口、上下开口的长方体,各弹性筋都有波浪形压筋,波形压筋的走向在水平方向,焊接后波形压筋首尾相连;连接甲板与片梁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两者通过角筋加强,在连接甲板下表面焊有T形筋,加强筋。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利用筋板之间的相互作用,简化整体结构,起到了减重的效果,并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文档编号B62D21/18GK201721507SQ201020187419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2日
发明者佘学军, 刘扬, 孙蕊, 杨宏斌, 林德群, 马淑艳 申请人:哈尔滨北方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