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的可调节的转向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8532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机动车的可调节的转向柱的制作方法
用于机动车的可调节的转向柱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可调节的转向柱,包括外壳单元,其可转动地支承转向轴;能够车身紧固地固定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外壳单元设置在其间;固定装置,在其打开状态中外壳单元可以至少在调节方向上相对于侧面调节,而在其闭合状态中外壳单元的相对于侧面的所调节的位置被固定,并且固定装置包括通过开口穿过侧面的紧固螺栓以及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所述紧固螺栓在固定装置打开和闭合时在其轴向方向上推移,在所述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之间设置外壳单元,并且其中第一固定元件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与第一对应固定元件共同作用,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固定元件设置在第一侧面上或者被第一侧面保持或者设置在外壳单元上或者被外壳单元保持或者设置在设置于外壳单元和侧壁之间的中间单元上或者被该中间单元保持,并且其中第二固定元件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与第二对应固定元件共同作用,所述第二对应固定元件设置在第二侧面上或者被第二侧面保持或者设置在外壳单元上或者被外壳单元保持或者设置在中间单元上或者被该中间单元保持。这种转向柱(其中紧固螺栓穿过车身侧固定的侧面,在侧面之间设置有可转动地支承转向轴的外壳单元,并且在侧面的两侧存在固定元件用于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固定所调节的转向柱的位置)以不同的实施形式已知并且被反复使用。通过穿过两个侧面的紧固螺栓以及在侧面两侧的固定元件,可以实现紧凑并且稳定的构型,其中负载尽可能均勻地引出到车身中。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转向柱的至少一种调节可能性的确定在此可以通过形状配合地起作用的元件或者通过力配合地起作用的元件或者通过力配合以及形状配合地起作用的元件或者通过其组合来实现,其中这些元件包括所提及的固定元件和对应固定元件。转向柱可以在其纵向方向上或者在其高度或者斜度或者在长度以及高度或者斜度上是可调节的。这种转向柱例如由DE 10 2007 003 091 B3、WO 2007/009576 Al、WO 2008/011945A1 以及 EP 802 104 Al 中公开。于是,从 WO 2007/009576 Al 中提出了一种可
调节的转向柱,其中在侧面两侧地设置在紧固螺栓上的固定元件至少在外壳单元的两侧之一上与对应固定元件共同作用,该对应固定元件具有在未承受负载的状态中弹性地从对应固定元件的表面突出的鳞片。通过该鳞片,可以借助与固定元件的形状配合的共同作用来施加附加的保持力,以防尤其是碰撞情况中转向柱的推移。为了在固定装置的打开状态中将固定元件与对应固定元件保持距离,在此设置至少一个在固定元件与对应固定元件之间起作用的弹性元件。在从DE 10 2007 003 091 B3中已知的设备中,固定元件的至少之一由叶片形成,其在其朝向高度调节的方向取向的边缘上具有啮合部。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固定元件被逆着弹性臂的力向侧面按压,其中所述弹性臂在固定装置的打开状态中将固定元件与侧面保持距离,其中固定元件的啮合部和侧面的啮合部啮合,以便阻塞高度调节。在从WO 2008/011945 Al和EP 802 104 Al中已知的转向柱中,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转向柱的可调节性的固定仅仅通过摩擦配合地共同起作用的元件来实现,其中在后者的情况中设计有设置在侧面两侧的、交叉的弹性组件,以便提高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
4中的夹持力。另外,DE 102 34 514 B3示出了一种带有固定装置的转向柱,其中在外壳单元上的一侧上以及在侧面上设置或者保持有啮合部,其一方面朝着纵向调节的方向延伸,另一方面朝着高度调节或者斜度调节的方向延伸,而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与设置在紧固螺栓上的部分的啮合部共同作用。为了使得两个调节方向可以被同时地锁定和解锁,两个具有啮合部的部分的距离必须精确地匹配。在固定装置的打开状态中,设置在紧固螺栓上的部分的啮合部通过同样设置在紧固螺栓上的弹簧而与外壳单元上或者侧面上的啮合部脱离啮合。类似的可调节的转向柱也从DE 10 2006 016 361 B3中得出,其中在此朝两个调节方向起作用的啮合部构建在单个的设置在紧固螺栓上的固定部分上。除了其中在外壳单元的两侧存在被紧固螺栓穿过的侧面的这种固定装置之外,还已知了带有固定装置的转向柱,其中仅仅在外壳单元的一侧上设置有侧面,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外壳单元被朝向该侧面按压。紧固螺栓在此通过侧面突入到外壳单元中。这种固定装置例如由EP 0 836 981 Bl和DE 10 031 721 Cl中得出。在该构型中,需要外壳单元的更坚固的并且更费事的引导,以便获得充分的稳定性并且防止倾斜或者歪斜。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带有能够以简单方式构建的固定装置的转向柱,其中在打开固定装置的情况下实现引起固定的元件的受控的距离保持。根据本发明,这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可调节的转向柱来实现。由从属权利要求中得到有利的改进方案。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向柱的固定装置中,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止挡元件与对应止挡间隔,其中所述止挡元件在两个侧面之间的区域中设置在紧固螺栓上或者紧固螺栓附近。例如,止挡元件可以由被紧固螺栓穿过的并且轴向不可推移地设置在其上的止挡环形成。对应止挡可以设置在两个侧面之一上或者设置在与其连接的部分上,其中对应止挡优选由侧面的内表面形成,或者可以设置在外壳单元上或者设置在与其连接的部分上或者设置在外壳单元与侧面之间所设置的中间单元上,其中对应止挡优选由设置在侧面之一和外壳单元之间的、中间单元的侧腰的内表面或者与其相连的部分形成。通过在对应止挡上的止挡元件的止挡,限制了在固定装置的打开状态中紧固螺栓相对于其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所处的位置的轴向推移。有利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固定装置的打开状态中存在的、固定装置的元件之间的间隙以受控的方式来划分,其中所述元件位于包含转向轴的中央纵轴线的、在转向柱的安装状态中与侧面平行的垂直中间平面的两侧,或者在外壳单元的两侧。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实施形式设计了,存在至少一个弹性元件,其在固定装置打开的情况下轴向地推移紧固螺栓,直到止挡元件触碰到对应止挡。有利的是,另外在具有转向轴的纵轴线的垂直中间平面的侧上或者在外壳单元的侧上(在固定装置打开的情况下, 紧固螺栓的轴向推移离开该侧)存在至少一个第二弹性元件。其在将设置于垂直中间平面或者外壳单元的该侧上的、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用于固定调节而共同作用的元件的意义上起作用。在此,由第一弹性元件施加的弹力或者由第一弹性元件总体上施加的弹力大于由第二弹性元件施加的弹力或者由第二弹性元件总体上施加的弹力。特别有利的是,设置在紧固螺栓的背离凸轮-连杆片对的端部上的弹性元件的弹力大于设置在与凸轮-连杆片对相同的侧上的弹性元件的弹力。替代凸轮-连杆片对,也可以设计其他的夹紧元件,用于将固定装置在其闭合状态中夹紧,例如还设计可液压激励、气动激励或者电激励的夹紧元件。于是,首先将紧固螺栓轴向推移,直到止挡元件到对应止挡上,由此实现了与在外壳单元或者垂直中间平面的所述一侧上引起固定的元件的距离保持,并且于是使用其余的在固定装置打开情况下供使用的路径,以便将设置在外壳单元或者垂直中间平面的另外的侧上的、实现固定的元件保持距离。通过该构型,当要调节转向柱时,也可以防止在固定装置的打开状态中实现固定的元件的钩连(Verhaken)。由此,当至少部分地使用(还或者仅仅)通过形状配合来实现可调节性的固定的元件时,该构型尤其是有利的。以根据本发明的方式构建的可调节的转向柱可以在其长度或者高度或斜度或者在其长度以及高度或斜度中可调节地构建。在此,在将转向柱相对于车身固定的侧面在相应的调节方向上调节时,外壳单元朝着该调节方向调节。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固定的情况下,固定元件与对应固定元件共同作用,其中固定作用可以通过摩擦配合地起作用的元件或者通过形状配合地起作用的元件或者通过摩擦配合(通过摩擦配合的固定)以及形状配合(通过形状配合的固定)起作用的元件或者通过其组合来实现。例如对于可能的调节方向,可以使用带有啮合部的板作为固定元件,该板可推移地设置在紧固螺栓上并且与具有相应的对应啮合部的对应固定元件共同作用,所述对应啮合部设置在外壳单元上或者整体地加工到外壳单元中。使用增大摩擦的表面层是可能并且可以想到的。可以想到并且可能的是,将两种变形方案(通过形状配合来固定以及通过摩擦配合来固定)结合。于是,例如为了固定在调节方向之一上的调节,一个变形方案可以设置有在外壳单元的一侧上的啮合部,而为了固定在另外的调节方向上的调节,可以在外壳单位的另外的侧上设置侧面和外壳单元的相应的表面。相应地,在本发明的这种实施形式中可以设计的是,在外壳单元或者垂直中间平面的一侧上提供距离保持,其足够大以便将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引起固定的元件的齿啮合完全松开,而在外壳单元或者垂直中间平面的另外侧上提供较小的行程,如其为了松开摩擦配合的固定足够的那样。有利的是,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构型中,可以最优地考虑在转向柱中、尤其是在车身固定的可固定的侧面中、外壳单元中或者设置在外壳单元和侧壁之间的中间单元中的弹性,以便在固定装置打开和闭合的情况下提供实现固定的元件的匹配的运动。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和细节在下面借助附图来阐述。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式的转向柱的斜视图(操作杆被部分剖切), 其中在安装状态中转向柱的位于下部的侧是可见的(转向柱相对于安装状态围绕转向轴的纵轴线旋转180° );图2从另一视角示出了图1的转向柱,转向柱的部件以分解的形式彼此分开地示出;图3从另一视角示出了图1的转向柱;图4示出了在固定装置的打开状态中在紧固螺栓的区域中通过图1的转向柱的横截面的一部分;图5示出了在固定装置的闭合装置中与图4对应的横截面;图6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类似于图4的横截面视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转向柱的一个改进的构型;
6
图7在离开经过纵轴线11的中间平面的视野中示出了对应于图6的实施形式的第一固定元件的视图,其中该中间平面平行于侧面1、2 ;图8在离开所述侧朝向经过纵轴线11的中间平面的视野中示出了对应于图6的实施形式的第一对应固定元件的视图,其中该中间平面平行于侧面1、2 ;图9在离开经过纵轴线11的中间平面的视野中示出了对应于图6的实施形式的第二固定元件的视图,其中该中间平面平行于侧面1、2 ;图10和图11示出了将止挡元件安装在紧固螺栓上的不同可能性;图12示出了止挡元件的另一构型可能性;图13示出了图12的止挡元件固定在紧固螺栓上;图14和图15分别示出了止挡元件的另一构型可能性。在下面借助图1至图5阐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可调节的转向柱的第一实施例。转向柱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1、2,它们要固定在机动车的车身上。为此,在所示的实施例中, 侧面1、2是支承单元3的部分,它们全部要固定在机动车的车身上。侧面1、2单个地安装在车身上也是可能并且可以想到的。外壳单元4将转向轴6的与转向轴的转向轮侧端部5邻接的区段可围绕转向轴6 的纵轴线11转动地支承。外壳单元4如所示的那样可以周围封闭地或者(至少部分地) 周围敞开地构建。支承单元3例如可以如所示的那样具有至少一个在转向柱的安装状态中位于外壳单元4之上的连接区段7,侧面1、2从该连接区段7向下伸出。在沿转向轴6的轴向方向看的视图中,由此得到支承单元3的U形构型。在支承单元3和外壳单元4之间有中间单元8,其相对于支承单元3能够围绕与转向轴6的轴线成直角的、在安装状态中水平的轴线9枢转地支承。此外,转向柱包括固定装置10。在固定装置10的闭合状态中,外壳单元4相对于支承单元3以及中间单元8的位置固定。在固定装置10的打开状态中,外壳单元4可以相对于支承单元3在转向轴6的纵轴线11的方向上(=纵向调节方向12)以及在调节方向 13上被调节,用于转向柱的高度调节或者斜度调节。在沿调节方向13调节的情况下,中间单元8相对于支承单元3围绕轴线9枢转。在沿长度调节方向12调节的情况下,外壳单元 4相对于中间单元8在转向轴6的纵轴线11的方向上推移。为了能够实现该推移,转向轴 6以已知的方式具有相对于彼此可伸缩的区段。转向轴6的背离转向轮侧端部5的区段有利地支承在轴承M中,该轴承固定在中间单元8上。可替选地,支撑也可以简单地通过这里未示出的万向节头来实现。可替选地,也可能并且可以想到的是,转向轴6并不可伸缩地实施。这尤其是可以应用在其长度不可调节的转向柱中。然而也可想到的是,允许这里并未示出的万向节头的推移。中间单元8具有在相应的侧面1、2和外壳单元4之间的侧腰14、15。中间单元8 至少在外壳单元4的环周的大部分上包围外壳单元4。在实施例中,为此在侧腰14、15上至少与其同相应的侧腰14、15的连接部位邻接地安装有彼此倾斜地延伸的夹持件或者接片 16、17。通过这些面的共同作用,放置外壳单元4相对于中间单元8扭转。例如,外壳单元 4可以如所示的那样具有八角形构型。固定装置10包括紧固螺栓18,其通过开口 19、20穿过支承单元3的侧面1、2。开口 19、20在此以在调节方向13上延伸的长孔的形式构建。另外,紧固螺栓18穿过中间单元8的侧腰14、15中的开口,由其边缘将紧固螺栓在调节方向13上不可推移地保持。与凸轮片22连接的操作杆21用于打开和闭合固定装置10,操作杆在其围绕紧固螺栓18的轴线转动时与凸轮片随动并且该凸轮片与连杆片23共同作用。在紧固螺栓18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元件34和第二固定元件25,它们被紧固螺栓通过开口而穿过。固定元件对、25在侧面1、2的两侧,使得支承单元3的侧面1、2设置在固定元件M、25之间。固定元件M、25通过第一保持元件36和第二保持元件37引导和支承, 所述第一保持元件36和第二保持元件37被紧固螺栓18穿过。例如,为此固定元件M、25 的中央开口被保持元件36、37的凸出部分穿过。固定元件M、25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与第一对应固定元件沈和第二对应固定元件27共同作用,所述对应固定元件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侧面1、2的向外的表面以及在其上构建的结构形成。对应固定元件沈、27也可以由如下部件形成它们在侧面1、2上至少在调节方向13上不可推移地保持,其中它们在所述调节方向上起作用。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固定元件24、25分别由带有在未承受负载的状态中弹性地从其表面突出的鳞片观的叶片形成。这些鳞片可以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在凹处四的区域中位于相应的对应固定元件26、27中,使得在固定元件M、25相对于对应固定元件沈、27 出现滑动穿过的情况中(在克服起作用的摩擦力在调节方向13上起作用的力的情况下), 鳞片观的边缘止挡到凹处四的边缘上,由此于是提供了附加的、形状配合地起作用的保持力来防止相应的固定元件对、25相对于对应固定元件沈、27的推移。这种构型类似地例如由开头所提及的、根据WO 2007/009576 Al的现有技术中已知。固定元件M、25可以与对应固定元件沈、27分别摩擦配合或者形状配合地、或者例如以其前面所描述的方式形状配合以及摩擦配合地共同作用。为了形成形状配合,例如也可以使用具有至少一个由齿板(Zahnplatte)形成的固定元件的构造,如其例如从开头所提及的、根据DE 10 2007 003 091 B3的现有技术中已知的那样。当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固定元件M、25相对于对应固定元件沈、27夹紧时, 由此也将侧面1、2挤压到靠置在其上的中间单元8的侧腰14、15上,并且又将侧腰挤压到靠置在其上的外壳单元4的侧面上。在该例子中,为了建立限定的接触,在侧面上构建加强筋或者冲压部38。由此,固定了外壳单元4相对于中间单元8在长度调节方向12上的推移。该固定在该实施例中由此是摩擦配合的。第一固定元件M被设置在紧固螺栓18上的螺母30或者位于螺母30和第一固定元件M之间的片保护而防止在紧固螺栓18上朝向离开操作杆21的方向地轴向推移。第一固定元件M由第一弹性元件32向片31按压,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在此以固定元件M上的至少一个舌簧的形式形成。在此,舌簧相对于第一侧面1支撑。固定元件M由此触碰到第一保持元件36地保持并且该第一保持元件又与片31触碰地保持,并且由此导致紧固螺栓18的轴向推移。片31也可以构建为轴向压力轴承,使得通过滚动体在转动紧固轴时减小摩擦。第一固定元件M例如也可以材料配合地、例如通过焊接来与紧固螺栓18连接或者与其一件式地构建,例如以设置在紧固螺栓18上的头部的形式来构建。所示的在第一保持元件36上的松散安置是优选的,其中第一保持元件以突起而穿过第一固定元件的长孔缺口。在借助操作杆21打开和闭合固定装置时,紧固螺栓18在其轴向方向上相对于侧面1、2推移,其中在打开和闭合固定装置10的情况下,设置在紧固螺栓18上的第一固定元件M在紧固螺栓18轴向推移时与紧固螺栓18 —同移动。第二固定元件25在紧固螺栓18的轴向方向上可推移地设置在其上,并且弹性元件33在第二固定元件25与第二对应固定元件27的距离保持装置的意义上起作用。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元件33以与第一弹性元件32类似的方式以第二固定元件25的至少一个舌簧的形式构建,该舌簧支撑在侧面2上。弹性元件32、33例如也可以支撑在中间单元8的侧腰14、15上,其中在此该设计必须被相应地匹配,由此弹性元件可以穿过侧面1或2的开口 19或20。可以想到并且可能的是,针对第一弹性元件和/或第二弹性元件32、33也使用相应的螺旋弹簧,其在第一保持元件36或第二保持元件37和相应的侧面1、2或者相应的侧腰14、15之间起作用。在该情况中,相应的固定元件应当借助关联的保持元件在紧固螺栓18的推移方向上不可推移地固定。第一弹性元件32和/或第二弹性元件33也可以在相应的固定元件24、25和相应的侧面1、2或者相应的侧腰14、15之间起作用。在紧固螺栓18上在侧面1、2之间的区域中设置有止挡元件34,例如通过焊接来设置,如在图9中所示的那样,其中该止挡元件相对于紧固螺栓18在轴向上不可推移。在固定装置10的闭合状态中(参见图幻,止挡元件34与对应止挡35间隔,在固定装置的打开状态中(参见图4),止挡元件34靠置在对应止挡35上。对应止挡35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中间单元8的侧腰14的向内的(即朝向另外的侧腰15的)表面形成,侧腰14与第一侧面1相邻。在该实施例中,止挡元件34由此也在中间单元8的侧腰14、15之间。在优选的实施形式中,止挡元件34设置在紧固螺栓18的平行于侧面1、2通过纵轴线11的中间平面的、背离凸轮片22的侧上。当固定装置10从其在图5中所示的闭合状态出发被打开时,首先将第一固定元件 24通过第一弹性元件32与第一对应固定元件沈保持距离,其中紧固螺栓18被同步并且由此轴向地在离开操作杆21的方向上推移,直到止挡元件34靠置在对应止挡35上。为此目的,第一弹性元件32设计为使得由其施加的力超过由第二弹性元件33施加的力,并且止挡元件34向对应止挡35的推移逆着第二弹性元件33施加的力起作用。在止挡元件34靠置在对应止挡35上之后,紧固螺栓18不再可以在该轴向方向上进一步推移,并且其余的在打开固定装置10的情况下释放的路径为了第二固定元件25相对于第二对应固定元件27在相反方向上的推移而被用尽,由此第二固定元件25与第二对应固定元件27保持距离(参见图4)。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构型,在固定装置打开时释放的弹程由此以限定的方式针对两个固定元件M、25以可预先给定的方式划分,所述两个固定元件位于外壳单元4的对置的侧上或者位于具有转向轴6的纵轴线11的、垂直的、平行于侧面1、2的中间平面的对置的侧上。由此,例如可以保证在固定装置的打开状态中并不出现固定元件M、25的鳞片观与对应固定元件沈、27的凹处钩连。在图6、7、8和9中示出了本发明的针对在其高度和长度上可调节的转向柱的一个改进的实施形式,其中外壳单元相对于车身固定的侧面1、2的固定通过形状配合来实现。 为了更清楚,对于各类似的部件或者执行类似功能的部件,即使其是改变后的部件也使用如其针对其他实施例所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所有针对该实施例并未特别阐述的特征在其他实施例中已经被阐述并且与其基本对应。对应于根据图6、7、8和9的本发明的实施形式,外壳单元4保持在支承单元3的车身固定的侧面1、2之间并且转向轴6可围绕纵轴线11转动地支承。外壳单元4具有长孔55,该长孔与转向轴6的纵轴线11平行地(=在长度调节方向12上)延伸,并且限制穿过该长孔55的紧固螺栓18的运动。在外壳单元的一侧上与长度调节方向12平行以及与长孔55平行地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啮合部52作为对应固定元件沈,它们在该实施例中整体地引入外壳单元4的表面中。这些啮合部52可替选地也可以构建为独立的齿条,这些齿条固定在外壳单元上。支承单元3的侧面1、2具有开口 19、20,它们在第二调节方向13上延伸,并且如在对应于图2和图3的实施例中那样限制穿过长孔55的紧固螺栓18的运动。 平行于调节方向13以及孔20,在侧面2上设置有啮合部53作为对应固定元件27。在此在该例子中啮合部53也直接引入侧面2中。这例如可以简单地以如下方式进行开口 20的边缘被弯曲并且设置有相应的啮合部。这些啮合部53也可以可替选地构建为单独的齿条, 其固定在侧面2上。第一固定元件M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啮合部39形成,啮合部39固定在第一保持元件36上或者与其一件式地构建。第二固定元件25在该例子中通过啮合部50形成,啮合部 50保持在第二保持元件37上。两个第一固定元件25通过弹簧51在朝向第二对应固定元件27的方向上预张紧,以便能够补偿公差,并且保证在固定装置10的闭合状态中将尽可能多的夹持张力弓丨入外壳单元4中。第二保持元件37在该例子中与连杆片23 —件式地构建。两件式的构型如在其他所有实施例中那样是可以想到并且可能的。在图6中示出了在固定装置10的闭合状态中的转向柱。通过转动操作杆21,打开固定装置10并且推移紧固螺栓18。通过在此以螺旋弹簧形式构建的第一弹性元件32,将第一保持元件36并且由此将固定部分以及紧固螺栓推移,直到止挡元件34与对应止挡35 接触。第一固定元件M的啮合部39以及第一对应固定元件沈的啮合部52彼此间隔,即彼此分离。优选更弱地构建的、在此以螺旋弹簧形式构建的第二弹性元件33推移第二保持元件37以及与其相连的第二固定元件25,直到凸轮片22与连杆片23构成的复合结构的整个凸轮行程用尽。由此,可以保证第二固定元件25的第二啮合部50也与第二对应固定元件27的啮合部53间隔,即分离。外壳单元可以在固定装置10的打开状态中在通过侧面中的开口 19、20以及外壳单元4中的长孔55给出的界限内自由地在高度或者斜度以及长度位置中、即在调节方向13 以及长度调节方向12中运动。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保证了所有对于在固定装置10 的闭合状态中固定转向柱有贡献的啮合部彼此分离,使得在调节期间没有钩连。为了形成枢转轴9,如其在根据图2和图3的实施形式中示出的那样,可以使用 (未示出的)万向节头,其设置在转向轴上的、背离转向轴的转向轮侧端部5的侧上。也可以想到并且可能的是,将轴承M固定在支承单元3上(通过绕开在该实施形式中并不存在中间单元8),其中转向轴的如下区段支承在所述轴承中该区段设置在转向轴的背离转向轴的轴转向轮侧端部5的侧上。在此,必须能够实现轴承M围绕轴线9相对于支承单元3 的可转动性。明显的是,容易实现的是将本发明的不同实施形式的特征和要素彼此组合。于是, 在一个应用中可以使用带有相应的对应固定元件的摩擦配合的固定元件以及形状配合的固定元件。对于本发明重要的仅仅是,固定元件与相应的对应固定元件的距离可以通过相应的止挡元件34结合对应止挡35来预先限定地调节。有利的是,可以为了将片状的止挡元件34轴向不可推移地固定在紧固螺栓18上而将止挡元件朝着紧固螺栓18按压并且在安装时定位在预先定义的轴位置上。除了在图 10中示意性示出的焊接连接之外,粘合连接例如也是可能并且可想到的。有利的是,通过压制来将止挡元件34固定在紧固螺栓18上,如在图11中示意性示出的那样。图12和图13另外示出了一种实施形式,其中止挡元件34构建为未闭合的圆柱环,该圆柱环以夹紧连接的方式从该侧出发按压到紧固螺栓上。该实施形式可以视为特别有利,因为其可以非常简单地安装。然而,通过该结构必须保证足够牢固的连接。在紧固螺栓的轴向方向中通过螺纹可调节的构型原则上也是可能并且可以想到的。另外,止挡元件34可以整体地加工到紧固螺栓18中,如在图14和15中示出的那样。在图14中示出了一个实施形式,其中紧固螺栓18具有两个带有不同外直径的区域,在其间在过渡区域中构建有凸缘(Absatz)作为止挡元件34。图15示出了一个实施形式,其中止挡元件34通过在紧固螺栓中的凸缘来形成,该凸缘通过变形操作类似于压制来引入紧固螺栓的外壳面中。随着变形操作而出现的材料转移在确定的轴向区域中导致直径减小而在紧邻的轴向区域中导致直径扩展。通过这种方式,构建了止挡元件34,其甚至具有类似于底切(Freistich)的形状,该形状保证了对应止挡35并不与止挡元件34的附近的紧固螺栓18夹紧。在此可能并且可以想到的是,替代压制操作或者挤压操作而使用循环的辗压操作。固定元件M、25和对应固定元件沈、27在固定装置的闭合状态中的共同作用可以是摩擦配合和/或形状配合,其中在外壳单元4的彼此对置的侧上也可以设置共同作用的不同方式,例如在一侧是摩擦配合,而在另一侧是形状配合。对应固定元件沈、27在此可以是独立的、固定在侧面1、2的离开外壳单元4的外表面上的部件,或者也可以与侧面1、2 — 件式地构建。例如,它们在后一种情况中可以在固定元件M或25和对应固定元件沈或27 之间纯粹摩擦配合的连接情况下由侧面1、2的位于外部的、形成摩擦面的表面形成。例如在仅仅在纵向调节方向12上可调节的转向柱的情况中,固定元件M、25与对应固定元件26、27的共同作用也可以仅仅用于将压力传递到侧面1、2,以便将其向位于其间的部件按压。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不考虑对应于图6、7、8和9的实施例,在长度调节方向12中的固定仅仅通过共同作用的摩擦面来进行。对于该固定也可以设计形状配合或者摩擦配合和形状配合地共同作用的元件,例如从开头所提及的现有技术中已知的那样,或者可以从根据图6、7、8和9的实施例中得出。在长度调节方向12上以及在高度调节或者斜度调节的调节方向13中可调节的转向柱也可以没有中间单元8地构建,如同样已知的那样,并且可以从根据图6、7、8和9的实施例中得出。外壳单元4相对于支承单元3为了高度调节或者斜度调节的可枢转性可替选地可以通过平行于转向轴6的纵轴线11延伸的长孔来实现(其中枢转栓配合到长孔中), 或者枢转轴可以由将两个转向轴区段连接的万向节头形成。这种构型同样是已知的。尤其是在没有中间单元8的构型中,对应止挡35也可以设置在第一侧面1的内表面上(即在朝向第二侧面2的面上)或者在外壳单元4的内表面上(其于是朝向穿过纵轴线11的、与侧面1、2平行的垂直中间平面)。替代凸轮片22和连杆片23,针对紧固螺栓18相对于侧面1、2的轴向推移以及针对第二固定元件25相对于紧固螺栓18的轴向推移也可以设计其他的紧固元件。特别地, 在此也可以有利地使用其中滚动体在凸轮轨上引导的系统。同样可能并且可以想到的是,将操作杆21设置在紧固轴的背离凸轮-连杆片对的侧上或者设置在紧固轴上的另一轴向位置上。本发明也可以使用在可以电激励、液压激励或者气动激励的固定装置的情况中。附图标记表1第一侧面沈第一对应固定元件2第二侧面27第二对应固定元件3支承单元28鳞片4外壳单元29凹处5转向轮侧端部30螺母6转向轴31片7连接区段32第一弹性元件8中间单元33第二弹性元件9轴线34止挡元件10固定装置35对应止挡11纵轴线36第一保持元件12长度调节方向37第二保持元件13调节方向38加强筋14侧腰39第一啮合部15侧腰50第二啮合部16接片51弹簧17接片52啮合部18紧固螺栓53啮合部19 开口54 轴承20 开口55 长孔21操作杆22凸轮片23连杆片M第一固定元件25第二固定元件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可调节的转向柱,包括外壳单元G),其可转动地支承转向轴 (6);能够车身紧固地固定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1,2),外壳单元(4)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固定装置(10),在其打开状态中外壳单元(4)能够至少在一个调节方向(12,13)上相对于侧面(1,2)调节,并且在其闭合状态中所调节的外壳单元(4)相对于侧面(1,2)的位置被固定,并且所述固定装置包括通过开(19,20)穿过侧面(1,2)的紧固螺栓(18)以及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04,25),所述紧固螺栓在固定装置(10)打开和闭合时在其轴向方向上推移,在所述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之间设置所述外壳单元G),并且其中第一固定元件04)在固定装置(10)的闭合状态中与第一对应固定元件 (26)共同作用,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固定元件设置在第一侧面(1)上或者被第一侧面保持, 或者设置在外壳单元(4)上或者被外壳单元保持,或者设置在设置于外壳单元(4)和侧壁 (1,2)之间的中间单元(8)上或者被该中间单元保持,并且其中第二固定元件0 在固定装置(10)的闭合状态中与第二对应固定元件、2Τ)共同作用,所述第二对应固定元件设置在第二侧面( 上或者被第二侧面保持,或者设置在外壳单元(4)上或者被外壳单元保持, 或者设置在中间单元(8)上或者被该中间单元保持,其特征在于,在紧固螺栓(18)上或者在紧固螺栓附近在两个侧面(1, 之间的区域中设置有止挡元件(34),所述止挡元件在固定装置(10)的闭合状态中与对应止挡(3 间隔,所述对应止挡设置在侧面(1,2)的一个上或者设置在与侧面的所述一个连接的部件上,或者设置在外壳单元(4)上或者设置在与外壳单元连接的部件上,或者设置在中间单元(8)上或者与中间单元连接的部件上,并且在固定装置(10)的打开状态中由所述对应止挡通过其与止挡元件(34)的共同作用来限制紧固螺栓(18)的轴向推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在固定装置(10)的打开和闭合情况下在紧固螺栓(18)的轴向推移时,第一固定元件04)与紧固螺栓(18) —同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元件04)设置在紧固螺栓(18)上并且由紧固螺栓(18)通过开口穿过。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可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在固定装置(10)打开和闭合情况下,第二固定元件0 相对于紧固螺栓(18)在紧固螺栓(18)的轴向方向上推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可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第二固定元件05) 设置在紧固螺栓(18)上并且由紧固螺栓(18)通过开口穿过。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可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存在至少一个第一弹性元件(32),其在固定装置(4)打开时将紧固螺栓(18)轴向推移,直到止挡元件(34)靠置到对应止挡(35)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弹性元件与第一固定元件04)共同作用或者由第一固定元件04)的一部分形成,并且在固定装置 (10)打开情况下第一固定元件04)在紧固螺栓(18)的轴向方向上推移并且在此与紧固螺栓(18)同步。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可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存在至少一个第二弹性元件(33),其弹力小于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地构建,并且在固定装置(10)打开情况下在止挡元件(34)靠置在对应止挡(3 上之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将第二固定元件0 与第二对应固定元件、2 )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可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在固定装置(10)的闭合状态中,第一固定元件04)与第一对应固定元件06)的共同作用和/或第二固定元件0 与第二对应固定元件(XT)的共同作用引起保持力而防止转向柱在调节转向柱的高度或者斜度的调节方向(1 中的调节。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之一所述的可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在固定装置(10)的打开状态中,转向柱在其长度中以及在其高度或者斜度中能够调节。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之一所述的可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外壳单元 (4)和侧面(1,2)之间的中间单元(8)在固定装置(10)的打开状态中为了将转向柱在其高度或者斜度中进行调节而能够相对于侧面(1,2)围绕与转向轴(6)的纵轴线(11)成直角的并且水平的轴线(9)枢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之一所述的可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中间单元(8)具有在相应的侧面(1, 和外壳单元(4)之间的第一侧腰和第二侧腰(14,15)。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之一所述的可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1, 是能够整体上固定在机动车的车身上的支承单元(3)的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之一所述的可调节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两个侧面(1,2)设置在第一固定元件04)和第二固定元件0 之间。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可调节的转向柱,包括外壳单元(4),其可转动地支承转向轴(6);能够车身紧固地固定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1,2),外壳单元(4)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固定装置(10),其包括通过开(19,20)穿过侧面(1,2)的紧固螺栓(18)以及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24,25),在所述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之间设置外壳单元(4),并且其中第一固定元件(24)在固定装置(10)的闭合状态中与第一对应固定元件(26)共同作用,并且其中第二固定元件(25)在固定装置(10)的闭合状态中与第二对应固定元件(27)共同作用。在紧固螺栓(18)上或者在紧固螺栓附近在两个侧面(1,2)之间的区域中设置有止挡元件(34),所述止挡元件在固定装置(10)的闭合状态中与对应止挡(35)间隔,所述对应止挡设置在侧面(1,2)之一上或者与侧面连接的部件上,或者设置在外壳单元(4)上或者与外壳单元连接的部件上,或者设置在位于外壳单元(4)与侧面(1,2)之间的中间单元(8)上或者与中间单元连接的部件上,并且在固定装置(10)的打开状态中由所述对应止挡通过其与止挡元件(34)的共同作用来限制紧固螺栓(18)的轴向推移。
文档编号B62D1/184GK102481944SQ201080037315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1日
发明者罗尼·施尼策尔 申请人:蒂森克鲁伯普雷斯塔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