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8163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履带式机械的支重轮结构,尤其是一种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履带式底盘拥有良好的通过性和对各种地形的适应能力,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自走式工程机械。公知的履带式底盘一般主要由履带、驱动轮、引导轮和支重轮等部件组成,其中支重轮作为履带式底盘的承载部件,经常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如泥水、尘土中工作,且承受强烈的冲击,工作条件非常差。这使得支重轮的密封设计尤为重要。现有的履带式底盘支重轮如图I所示,由轮体I、轮轴2、左端盖3、右端盖4、衬套5、浮动油封6、0型圈7、定位销8等组成。左端盖3、右端盖4与车架相连,固定不动,轮体I与履带轨面配合,沿履带轨面滚动,故轮体I与左端盖3、右端盖4之间要求有相对转动,即必须有一定间隙,这使得轮体与端盖之间采用的密封形式以浮动油封这种动密封为主。这种以浮动油封为主要密封手段的密封形式,轮体与左右端盖的间隙以直线型间隙为主,当主机在泥沙等恶劣环境中工作时,泥沙很容易通过直线型间隙,进入支重轮中,将浮动油封中的橡胶O型圈卡死,使O型圈不能自由的进行弹性形变,造成浮动油封漏油。随后改进的产品如图2所示,将轮体I与左端盖、右端盖4之间的间隙通过设于轮体I及左端盖、右端盖4上的凸台结构9由原来的直线型改变为迷宫型,虽然此形式可改善泥沙进入轮体I与左端盖、右端盖4之间,但是凸台结构9加工非常不便,且使得制造成本增加。由于左端盖和右端盖之间连接结构相同,因此图2仅给出了轮体I与右端盖之间的连接结构。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的支重轮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旨在改善密封效果且不增加加工难度的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一种新型支重轮密封结构,包括轮体I、轮轴2、左端盖3、右端盖4、衬套5、浮动油封6,所述轮体I有贯穿两端的中心孔11,所述中心孔11通过所述衬套5套在所述轮轴2上,所述轮轴2由所述中心孔11两端伸出所述轮体1,所述左端盖3和右端盖4覆盖所述轮轴2伸出所述轮体I的左右两个端部,所述轮体I与所述左端盖3之间设有浮动油封6,所述轮体I与所述右端盖4之间设有浮动油封6 ;所述中心孔11近所述轮体I左侧端面处设有圆形左台阶结构,所述左端盖3朝向 所述轮体I 一侧设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有环状径向凸起结构,所述突出部伸入所述中心孔11左端,所述环状径向凸起结构与所述左台阶结构形成间隙匹配;所述中心孔11近所述轮体I右侧端面处设有圆形右台阶结构12,所述右端盖4朝向所述轮体I 一侧设有突出部41,所述突出部41设有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所述突出部41伸入所述中心孔11右端,所述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与所述右台阶结构12形成间隙匹配;其中,所述左台阶结构与所述左端盖3的突出部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之间设有第一密封结构;所述右台阶结构12与所述右端盖4的突出部41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之间设有第二密封结构。上述新型支重轮密封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密封结构为设于所述左台阶结构内壁上的第一环状凹槽和设于所述第一环状凹槽内的第一密封圈。上述新型支重轮密封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为设于所述右台阶结构12内壁上的第二环状凹槽和设于所述第二环状凹槽内的第二密封圈。上述新型支重轮密封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环状凹槽设于所述左台阶结构径向内 壁上。上述新型支重轮密封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环状凹槽设于所述左台阶结构轴向内壁上。上述新型支重轮密封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环状凹槽设于所述左端盖3的突出部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的径向外壁上。上述新型支重轮密封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环状凹槽设于所述左端盖3的突出部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的轴向外壁右侧。上述新型支重轮密封结构,其中,所述第二环状凹槽设于所述右台阶结构12径向内壁上。上述新型支重轮密封结构,其中,所述第二环状凹槽设于所述右台阶结构12轴向内壁上。上述新型支重轮密封结构,其中,所述第二环状凹槽设于所述右端盖4的突出部41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的径向外壁上。上述新型支重轮密封结构,其中,所述第二环状凹槽设于所述右端盖4的突出部41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的轴向外壁左侧。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有效地阻止泥沙等侵入轮体与端盖间隙,避免浮动油封过早失效,从而降低浮封漏油故障率,且加工难度较小,易于实现。

图I为现有的支重轮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的一种改进的支重轮纵向剖面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纵向剖面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纵向剖面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纵向剖面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支重轮密封结构包括轮体I、轮轴2、左端盖3、右端盖4、衬套5、浮动油封6,轮体I有贯穿两端的中心孔11,中心孔11通过衬套5套在所述轮轴2上,轮轴2由中心孔11两端伸出轮体1,左端盖3和右端盖4覆盖轮轴2伸出轮体I的左右两个端部,轮体I与左端盖3之间设有浮动油封6,轮体I与右端盖4之间设有浮动油封6 ;中心孔11近轮体I左侧端面处设有圆形左台阶结构(未在图中标出),左端盖3朝向轮体I 一侧设有突出部(未在图中标出),突出部设有环状径向凸起结构,突出部伸入中心孔11左端,环状径向凸起结构与左台阶结构形成间隙匹配;中心孔11近轮体I右侧端面处设有圆形右台阶结构12,右端盖4朝向轮体I 一侧设有突出部41,突出部41设有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突出部41伸入中心孔11右端,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与右台阶结构12形成间隙匹配;由于左端盖3和右端盖4与轮体I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式相同,图3中仅给出右端盖4与轮体I的连接结构,图4、图5和图6中也以此方式表示。其中,所述左台阶结构与左端盖3的突出部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之间设有第一密封结构(未在图中标出);右台阶结构12与右端盖4的突出部41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之间设有第二密封结构90。由于第一密封结构和第二密封结构90相同,因此图3上仅给出第二密封结构90,图4、图5和图6中也以此方式表示。其中第一密封结构为设于所述左台阶结构内壁上的第一环状凹槽和设于第一环状凹槽内的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结构90为设于右台阶结构12内壁上的第二环状凹槽91和设于第二环状凹槽91内的第二密封圈92。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91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同时有一定的强度与耐磨性。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91中分别安装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92,装配完成后,使轮体I与左端盖3及右端盖4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以适应支重轮在工作时的轴向窜动。同时,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92受力形变,使轮体I与左端盖3及右端盖4之间的间隙被填充并形成密封结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92具有一定弹性,可以在支重轮的衬套5发生径向磨损后,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92能始终贴合轮体I与左端盖3及右端盖4 (严重磨损后允许有微小间隙),起密封作用,使泥沙不易进入轮体I与左端盖3及右端盖4之间的间隙。进一步的,第一环状凹槽设于左台阶结构径向内壁上,第二环状凹槽91设于右台阶结构12的径向内壁上。由于左台阶结构与左端盖3的突出部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间隙匹配,右台阶结构12与右端盖4的突出部41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间隙匹配,第一环状凹槽和第二环状凹槽91中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92填充左台阶结构与左端盖3的突出部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之间的径向间隙以及右台阶结构12与右端盖4的突出部41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之间的径向间隙,使轮体I与左端盖3、右端盖4之间形成密封结构,从而泥沙不易进入。[0038]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以下方式实施第一环状凹槽设于左台阶结构轴向内壁上,第二环状凹槽91设于右台阶结构12的轴向内壁上。此实施方式下,第一环状凹槽和第二环状凹槽91中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92填充左台阶结构与左端盖3的突出部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之间的轴向间隙以及右台阶结构12与右端盖4的突出部41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之间的轴向间隙,使轮体I与左端盖3、右端盖4 之间形成密封结构,从而泥沙不易进入。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以下方式实施第一环状凹槽设于左端盖3的突出部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的径向外壁上,第二环状凹槽91设于右端盖4的突出部41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的径向外壁上。此实施方式下,将第一环状凹槽和第二环状凹槽91的位置从轮体I上分别移至左端盖3和右端盖4上,第一环状凹槽和第二环状凹槽91中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92填充左台阶结构与左端盖3的突出部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之间的径向间隙以及右台阶结构12与右端盖4的突出部41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之间的径向间隙,使轮体I与左端盖3、右端盖4之间形成密封结构,从而泥沙不易进入。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以下方式实施第一环状凹槽设于左端盖3的突出部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的轴向外壁右侧,第二环状凹槽设于右端盖4的突出部41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的轴向外壁左侧。此实施方式下,第一环状凹槽和第二环状凹槽91中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92填充左台阶结构与左端盖3的突出部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之间的轴向间隙以及右台阶结构12与右端盖4的突出部41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之间的轴向间隙,使轮体I与左端盖3、右端盖4之间形成密封结构,从而泥沙不易进入。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包括轮体(I)、轮轴(2)、左端盖(3)、右端盖(4)、衬套(5)、浮动油封(6),所述轮体(I)有贯穿两端的中心孔(11),所述中心孔(11)通过所述衬套(5 )套在所述轮轴(2 )上,所述轮轴(2 )由所述中心孔(11)两端伸出所述轮体(I ),所述左端盖(3 )和右端盖(4 )覆盖所述轮轴(2 )伸出所述轮体(I)的左右两个端部,所述轮体(I)与所述左端盖(3)之间设有浮动油封(6),所述轮体(I)与所述右端盖(4)之间设有浮动油封(6); 所述中心孔(11)近所述轮体(I)左侧端面处设有圆形左台阶结构,所述左端盖(3 )朝向所述轮体(I) 一侧设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有环状径向凸起结构,所述突出部伸入所述中心孔(11)左端,所述环状径向凸起结构与所述左台阶结构形成间隙匹配; 所述中心孔(11)近所述轮体(I)右侧端面处设有圆形右台阶结构(12),所述右端盖(4)朝向所述轮体(I) 一侧设有突出部(41),所述突出部(41)设有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所述突出部(41)伸入所述中心孔(11)右端,所述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与所述右台阶结构(12)形成间隙匹配; 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台阶结构与所述左端盖(3)的突出部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之间设有第一密封结构;所述右台阶结构(12)与所述右端盖(4)的突出部(41)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 )之间设有第二密封结构。
2.如权利要求I所述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结构为设于所述左台阶结构内壁上的第一环状凹槽和设于所述第一环状凹槽内的第一密封圈。
3.如权利要求I所述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为设于所述右台阶结构(12)内壁上的第二环状凹槽和设于所述第二环状凹槽内的第二密封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凹槽设于所述左台阶结构径向内壁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凹槽设于所述左台阶结构轴向内壁上。
6.如权利要求2所述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凹槽设于所述左端盖(3)的突出部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的径向外壁上。
7.如权利要求2所述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状凹槽设于所述左端盖(3 )的突出部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的轴向外壁右侧。
8.如权利要求3所述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状凹槽设于所述右台阶结构(12)径向内壁上。
9.如权利要求3所述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状凹槽设于所述右台阶结构(12 )轴向内壁上。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状凹槽设于所述右端盖(4)的突出部(41)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的径向外壁上。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状凹槽设于所述右端盖(4)的突出部(41)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的轴向外壁左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支重轮的密封结构,包括轮体(1)、轮轴(2)、左端盖(3)、右端盖(4)、衬套(5)、浮动油封(6),所述中心孔(11)近所述轮体(1)右侧端面处设有圆形右台阶结构(12),所述右端盖(4)朝向所述轮体(1)一侧设有突出部(41),所述突出部(41)设有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所述突出部(41)伸入所述中心孔(11)右端,所述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与所述右台阶结构(12)形成间隙匹配;其中,所述左台阶结构与所述左端盖(3)的突出部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之间设有第一密封结构;所述右台阶结构(12)与所述右端盖(4)的突出部(41)上的环状径向凸起结构(42)之间设有第二密封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有效地阻止泥沙等侵入轮体与端盖间隙,避免浮动油封过早失效,从而降低浮封漏油故障率,且加工难度较小,易于实现。
文档编号B62D55/15GK202358213SQ20112050793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8日
发明者汪春晖, 谭昕, 项伟 申请人: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