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0940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前面碰撞时保护行人的腿部、头部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在沿上下方向延伸而配设于车身端部的前格栅的上端部的附近位置配置有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的车辆中,开发了例如专利文献I中所记载的在车辆从正面碰撞行人时,由前发动机罩承受行人的头部,前发动机罩弯曲变形而缓和冲击的技术。另一方面,有如下车辆在车身的前端部配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格栅,保险杠从该前格栅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并且向车身后方侧延伸,在该延伸的保险杠的端部附近位直配直如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向保险杠的如发动机罩侧延伸的保险杠端部,被固定于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并支承于车身的横梁上。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296851号公报在这种前发动机罩的端缘配置于在车辆的端部后方的位置的车辆中,车辆的前端部和发动机罩端缘的距离比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车辆的对应距离长,因此,车辆与行人碰撞时,行人的头部与前发动机罩这一侧的保险杠端部碰撞,存在抗力可能会过大的问题。另外,前格栅经由保险杠支承于横梁,因此行人的大腿部与前格栅碰撞,由于前格栅及保险杠冲击吸收功能低下,所以大腿部承受的抗力也会过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在前发动机罩的端缘处于相对于车辆前端的后方位置的车辆中,该车身前部结构可吸收行人的大腿部、头部碰撞到车辆时的冲击能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沿上下方向延伸而配设于车身的前端部的前格栅以及保险杠中的任意一个的上端部向车身后方侧延伸,在该延伸的上端部的附近位置配置有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并且支承散热器的刚性部件(实施方式中的框体上部15)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而支承于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的里面侧,在由前格栅、保险杠、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的各内面和刚性部件的表面包围的空间部内支承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内部为中空的冲击吸收体(第一方面)。另外,本发明的冲击吸收体可以优选由金属板制成,但也可采用其他材料形成,t匕如非金属材料,例如硬质塑料等等(第二方面)。另外,本发明的冲击吸收体可以是箱状的,但不限于其他形状,也可以根据冲击吸收体所在的空间进行形状设计(第三方面)。另外,本发明的冲击吸收体可以经由沿着车身宽度方向具有规定间隔而配设的多个支腿支承于刚性部件,该支腿的上端部与该冲击吸收体的底面部连接,该支腿的下端部与刚性部件连接,在多个支腿之间形成有可使从车身前方流入车身内的空气向车身后方侧流通的间隙(第四方面)。另外,本发明的支腿可以在其上面具有与冲击吸收体的底面部后侧连接的承受面,在该承受面的前端部设置有向下方弯曲的台阶部,当在冲击吸收体上作用朝向车身后方侧的冲击负荷时,冲击吸收体以使台阶部的前部向下方陷入的方式转动,从而将支腿压塌(第五方面)。另外,本发明的台阶部可以位于冲击吸收体的底面部的前后方向长度的大致中间部(第六方面)。另外,本发明的前格栅及保险杠可被安装于冲击吸收体的表面(第七方面)。另外,本方面的冲击吸收体可包括底面部、从所述底面部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前侧面部、从所述前侧面部向上方延伸的前面部,以及从所述底面部的后端部延伸到前侧的上面部, 所述冲击吸收体还可包括从所述冲击吸收体的所述前侧面部向上延伸而超过所述冲击吸收体的所述上面部的头部承受面部,使得在行人的头部与所述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的周边部碰撞时,所述头部承受面部能够向下方弯曲变形而吸收碰撞能量(第八方面)。另外,本发明的头部承受面部的下侧可设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具有规定间隔的多个流通孔部(第九方面)。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涉及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通过具有上述特征,从而在其中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处于相对于车辆的前端的后方位置的车辆中,能够提供可吸收行人的大腿部及头部碰撞车辆时的冲击能量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图I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箱状冲击吸收体的部分立体图;图3表示与图I的I箭头方向观察相对应的车身前部结构的概略背面图;图4表示本发明其它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5表示本发明其它实施方式的箱状冲击吸收体的部分立体图。符号说明I 车辆3 车身5前格栅7保险杠11前发动机罩Ila 端缘15框体上部(刚性部件)17空间部30、30’冲击吸收体31底面部34前面部(表面)
35上面部(表面)37 支腿38 间隙42承受面 42b台阶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图I 图5对本发明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夕卜,本实施方式以车辆中的普通汽车为例,特别是对前发动机罩的端缘配置于相对于车辆端部的后方位置的普通汽车进行说明。在车辆I的车身3的前端部配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格栅5,在前格栅5的上端部配设有从前格栅5的内侧向上方延伸且向车身后方侧弯曲并向后方侧延伸的保险杠7。这些前格栅5及保险杠7的一部分安装于在它们的内侧配设的后述的冲击吸收体30。在保险杠7的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端部附近配置有覆盖发动机室9的上部的前发动机罩11的端缘11a。S卩,前发动机罩11的端缘Ila配置于相对于车辆前端的后方位置。在前发动机罩11端部的下部设有向下方突出的锁闩眼(口 ^ ^卜5 ^力)13。锁闩眼13构成为可锁定到沿着与之交叉的方向延伸并支承散热器的框体上部15。框体上部15向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在侧面看形成为向上方突出的帽子状,并且框体上部15的前侧端部向前方弯曲而延伸。即,框体上部15在侧面看形成台阶状。在由前格栅5、保险杠7、前发动机罩11的端缘Ila及框体上部15包围的空间部17中设有上述的冲击吸收体30。参照图I、图2、图3对该冲击吸收体30进行说明。冲击吸收体30为金属板制的,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形成为内部中空的箱状。冲击吸收体30在侧面看形成多边形状,具有向斜下方倾斜的底面部31、从底面部31的前后两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前侧面部32及后侧面部33、从前侧面部32向上方延伸的前面部34,以及从后侧面部33延伸到前侧并与前面部34连接的上面部35。在底面部31安装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具有规定间隔而配设的多个支腿37,支腿37经由螺栓等联接装置与框体上部15连接,冲击吸收体30及支腿37支承于框体上部15。在多个支腿37之间形成有可使从车身3前方流入车身内的空气向车身后方侧流通的间隙38。支腿37为金属板制的,形成为内部中空的筒状。支腿37在侧面看形成多边形状,具有朝向下方沿着框体上部15而设置的台阶状的底面39、在车身宽度方向从底面39的两端部向上方延伸的一对侧面40、41,以及连接在这些侧面40、41的上端部之间的承受面42。承受面42具有沿着冲击吸收体30的底面部31接触的平面部42a,以及在平面部42a的前端部弯曲并向下方延伸,再在前侧弯曲并向前方侧延伸的台阶部42b。平面部42a具有冲击吸收体30的底面部31前后方向长度的一半左右的长度,且经由螺栓等联接装置与底面部31后侧连接。台阶部42b位于冲击吸收体30的底面部31的前后方向长度的大致中间部。因此,当朝向车身后方侧的冲击负荷Fa、Fb作用在冲击吸收体30上时,冲击吸收体30以使台阶部42b的前部向下方陷入的方式转动,来压塌支腿37的前侧。另外,冲击负荷Fa是车辆I与行人碰撞时从行人M的大腿部Mf作用的负荷,冲击负荷Fb是车辆I与行人碰撞时从行人M的头部作用的负荷。在冲击吸收体30的前面部34中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安装凹部34a,设置于前格栅5的卡止突起部5a插入该安装凹部34a中,且前格栅5安装于前面部34。另外,保险杠7的后侧经由螺栓等联接装置安装在冲击吸收体30的上面部35。因此,前格栅5和保险杠7与冲击吸收体30 —体化。接着,参照图I对车辆I从正面与行人M碰撞的情况下车身前部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以前发动机罩11的端缘Ila配置于相对于车辆I的前端的后方位置为前提。因此,在车辆I从正面与行人碰撞时,行人M的大腿部Mf与前格栅5碰撞,同时行人M的头部撞上前发动机罩11的端缘Ila的周边部。在行人M的大腿部Mf碰撞前格栅5且行人M的头部撞上前发动机罩11的端缘Ila的周边部时,此时的冲击负荷Fa、Fb具有朝向下方的方向分量,因此,由于这些冲击负荷Fa、Fb的作用,冲击吸收体30以其与支腿37的台阶部42b的接触点P为支点而转动,使·冲击吸收体30以使台阶部42b的前部向下方陷入的方式进行回转。因此,在该冲击吸收体30转动时,支腿37的前侧在框体上部15上被压塌,而且,通过冲击吸收体30的底面部31将支腿37的后侧压塌,进而压塌冲击吸收体30本身。S卩,支腿37及冲击吸收体30的压碎行为变成冲击吸收体30的转动和压坏这两个阶段。另外,因为在冲击吸收体30上一体安装有前格栅5及保险杠7,因此在支腿37及冲击吸收体30压碎时,前格栅5及保险杠7也一起变形,从而使前格栅5及保险杠7也能够吸收冲击能量。因而,能够抑制作用于行人M的抗力过大化,能够进一步提高碰撞时对行人M的腿部Mf及头部的保护。另外,由于冲击吸收体30形成为箱状,因此用面承受冲击负荷Fa、Fb,能够使冲击吸收体30的变形向车身宽度方向传播。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冲击能量的吸收。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冲击吸收体30具有与前格栅5的上下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也可以是其中上面部35位于前格栅5的下部的冲击吸收体30’,如图4、图5所示。另外,在说明冲击吸收体30’时,对与冲击吸收体30相同的形态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在该冲击吸收体30’中,前面部34比上面部35进一步向上方延伸,且向后方侧弯曲来向车身后方侧延伸。另外,下面将该延伸的面部记述为头部承受面部45。S卩,头部承受面部45成为前侧被支承、后侧自由的悬臂支承构造。因此,在行人M的头部与前发动机罩11的端缘Ila的周边部碰撞时,头部承受面部45能够向下方弯曲变形而吸收碰撞能量。另外,头部承受面部45为悬臂支承构造,在头部承受面部45的下方经由空间部46配置有冲击吸收体30’的主体侧。因此,可以增大头部承受面部45的变形量,可以防止抗力过大化。另外,在头部承受面部45的下侧,设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具有规定间隔的多个使空气流通的流通孔部45a。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向发动机室9内的空气的导入。另外,冲击吸收体30’与上述的实施例一样,经由连接于底面部31的多个支腿37支承于框体上部15。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沿上下方向延伸而配设于车身的前端部的前格栅或保险杠中的任意一个的上端部向车身后方侧延伸,在该延伸的上端部的附近位置配置有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并且支承散热器的刚性部件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而支承于所述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的里面侧, 在由所述前格栅、所述保险杠、所述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的各内面以及所述刚性部件的表面包围的空间部内,支承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内部为中空的冲击吸收体。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冲击吸收体由金属板制成。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冲击吸收体是箱状的。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冲击吸收体经由沿着车身宽度方向具有规定间隔而配设的多个支腿支承于所述刚性部件,所述支腿的上端部与该冲击吸收体的底面部连接,所述支腿的下端部与所述刚性部件连接, 在所述多个支腿之间形成有能够使从车身前方流入车身内的空气向车身后方侧流通的间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支腿在其上面具有与所述冲击吸收体的底面部后侧连接的承受面,在该承受面的前端部设置有向下方弯曲的台阶部, 当在所述冲击吸收体上作用朝向车身后方侧的冲击负荷时,所述冲击吸收体以使所述台阶部的前部向下方陷入的方式转动,从而将所述支腿压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台阶部位于所述冲击吸收体的底面部的前后方向长度的大致中间部。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前格栅及所述保险杠被安装于所述冲击吸收体的表面。
8.如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冲击吸收体包括底面部、从所述底面部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的前侧面部、从所述前侧面部向上方延伸的前面部,以及从所述底面部的后端部延伸到前侧的上面部, 所述冲击吸收体还包括从所述冲击吸收体的所述前侧面部向上延伸而超过所述冲击吸收体的所述上面部的头部承受面部,使得在行人的头部与所述前发动机罩的发动机罩端缘的周边部碰撞时,所述头部承受面部能够向下方弯曲变形而吸收碰撞能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头部承受面部的下侧设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具有规定间隔的多个流通孔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在前发动机罩的端缘处于相对于车辆前端的后方位置的车辆中,可吸收行人的大腿部及头部碰撞到车辆时的冲击能量。一种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沿上下方向延伸而配设于车身的前端部的前格栅(5)以及保险杠(7)中的任意一个的上端部向车身后方侧延伸,在该延伸的上端部的附近位置配置有前发动机罩(11)的发动机罩端缘(11a),并且支承散热器的刚性部件(15)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而支承于前发动机罩(11)的发动机罩端缘的里面侧,且其中,在由前格栅、保险杠、发动机罩端缘的各内面和刚性部件的表面包围的空间部(17)内,设置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内部为中空的冲击吸收体(30)。
文档编号B62D25/10GK102951205SQ20121028513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4日
发明者长谷川胜海 申请人: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