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8071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方便折叠携带,在车辆制动或下坡时能回收能量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
背景技术
电动车停放的时候比较占地方,因此,发展一种折叠后能够充分降低总体积的电动车,就能够利用箱式电动车高密度立体停车装置,为电动车成为优先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绿色出行理念创造条件。特别是在城市交通口益拥堵、油价高涨的背景下,以上班及出行改用环保型的交通方式的可能性越来越有必要,为了使用者在路途遥远时能够同样使用自行车代步,通常是在传统自行车的基础上增加电池与电机进行动能供应,传统电动车的电池盒均体积较大,造成车架外观粗糙,同时车把多采用固定式或者组合式结构,这样的车把结构也使整车的体积有所增大,不便携带。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个折叠电动车的公开方案,因为要照顾到最常见的链传动装置和以直管构成的车架结构,所以大部分方案中都会在车梁某一位置做出断点,在断点处加入铰链或转动关节从而达到叠合的目的,电动车以这样的方式折叠后往往还略显臃肿,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102442387A公开了一种折叠式电动自行车,包括车架组件、车把组件、前叉组件、前制动系统,车架组件前端设有车把组件,车把组件下端设有前叉组件,前叉组件上设有前制动系统,在中部设置折叠关节使之能够快速完成折叠,操作简单方便,电机安装在前叉的开档中间,安装牢固,性能稳定,安装前制动系统后,整车刹车性能大大提高,充分保证了安全性能;车把组件可快速调节车把高低需求,以达到舒适的骑行效果,此实用新型使用在中部设置折叠关节的方式,折叠后体积仍然很大,携带的方便性较差,不够便捷。也有些方案选择了很小直径的车轮,体积是减小了,但是直径太小的车轮通过性不好,骑行时候舒适感下降。如已经公开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102180215A公开了一种6英寸折叠自行车,包括联杆机构、坐管、鞍座、后叉、车身前架、前叉、车把、前轮、后轮和驱动机构,通过使用联杆折叠机构,使折叠速度提高,采用五通管作为折叠轴,使联杆折叠机构更加合理紧凑,并且将车座和脚蹬的距离拉开,采用V字型折叠手把和折叠把立管的配合,让自行车折叠的更小,此公开的实用新型虽然满足了将车身折叠得更小的要求,但实际骑行并不舒适,同时不具备动力供应机构,而前后轮直径非常小,不适于骑行路途过长,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需求。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提供一种折叠更方便、折叠后更紧凑骑行更舒适的折叠自行车,进一步地,增加电动机、发电机和电池后,成为方便折叠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一种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包括呈U型车梁、车把组件、前叉组件、后叉组件、脚踏板组件、前轮、后轮、鞍座组件和设于车梁内腔内电池,所述车把组件包括车把管1、车把管II和左右对称的两个把手,前叉组件、后叉组件均为单臂叉,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把管I与车把管II为劣弧形,所述车把管II两端各通过一个自锁式旋转关节连接于车把管I与车梁之间,所述的鞍座组件包括鞍座管与鞍座,所述鞍座管为劣弧形,两端各通过一个旋转关节连接于前梁与鞍座之间,所述车梁前部和后部各设有一个前翻转关节、后翻转关节,使得车梁的前上管与前叉组件绕前翻转关节翻转后带动前轮落入车梁所包围的范围内,同时后叉绕后翻转关节翻转后,后轮也落入车梁的包围范围内,所述后叉组件上固定有自发电装置,所述后轮内壁设有后轮齿轮,该后轮齿轮与自发电装置外圈齿轮啮合,通过骑行时后轮转动带动啮合的外圈齿轮进行发电,发电电能通过导线储存于电容中,所述电容内置于车梁内腔内所述电池周边,与电池电控连接。为了充分的利用自发电装置所提供的电能,让骑行者在骑行过程中更加舒适,且能饮用到适宜温度的水,所述鞍座上设有与所述电容连接的冷暖座,所述的车梁中部设有与所述电容电控连接的冷暖箱。为了便于前部车身的折叠:所述前翻转关节包括连接车梁前上管的上管接头、连接车梁的下管接头、钮轮、垫块、自锁锁爪、柱销、锁爪导向块、燕尾槽外盖和弹簧,其中上管接头和下管接头同轴连接,上管接头可绕轴心旋转,钮轮穿过下管接头对应的通孔,一端通过螺纹旋入垫块,垫块通过钮轮限位于下管接头内侧,可通过钮轮的旋紧或者旋松顺着钮轮的长轴轴向移动,柱销一端插入上管接头内,套上弹簧后与内置于上管接头下方的空腔内的自锁锁爪固定,另一端限位于上管接头外侧,自锁锁爪同时在其背部限位于锁爪导向块上,可顺着锁爪导向块的方向移动,锁爪导向块另一侧同时固定于上管接头的燕尾槽外盖上,自锁锁爪扣锁形状与垫块扣锁形状互补,为了便于后部车身的折叠:所述后翻转关节主要由固定连接后叉组件的转位关节、连接鞍座管的转动刚件组成,后叉组件前端与转位关节的两侧面同时嵌位配合,通过转轴固定于转位关节上,可以沿着转位关节的转轴进行旋转,后叉组件由扣位组件与转位关节形成固定,扣位组件由锁紧滑块、悬挂扣件、悬挂扣板、调节螺丝构成,锁紧滑块置于转位关节内,由调节螺丝固定调节锁紧滑块位置,悬挂扣件内扣于悬挂扣板,并与悬挂扣板通过同一根中心轴固定于转位关节上。为了便于动力传送:所述脚踏板组件5包括设置于车梁两边的脚踏板和伞齿轮盒I,伞齿轮盒I内有互相啮合的齿轮I和齿轮II,齿轮I与脚踏板的主轴同心装配,齿轮II与伞齿轮I同心装配,伞齿轮I与伞齿轮II啮合,齿轮I齿数大于齿轮II齿数,齿轮II齿数与伞齿轮I及伞齿轮II相等,齿轮I与齿轮II及伞齿轮I轴线平行,伞齿轮I与伞齿轮II轴线正交,伞齿轮II末端连接双十字联动转轴,在后轮上设有伞齿轮盒II,齿轮盒II内设有伞齿轮III及与伞齿轮III啮合的伞齿轮IV,伞齿轮III的轴线与伞齿轮IV齿轮数相等且轴线正交,伞齿轮IV与后轮同心装配。为了克服传统电动车使用双链条传动所带来的无法将后轮往车梁方向折叠的技术问题,伞齿轮IV与伞齿轮II之间连接有一根双十字联动轴,所述双十字联动轴由双十字联动轴部件I与双十字联动轴部件II交错叠合而成。为了让鞍座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角度,所述鞍座与鞍座管之间设有鞍座方向调节装置。[0013]为了让自行车在折叠之后能让人方便的进行拖行,所述车梁的底部外侧安装有三个脚轮,当所述车梁前部和后部完成翻转折叠后,所述脚轮触地。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点:车梁、车把管、鞍座管在基于力学与人体工学基础上采用弧形流线型设置,通过自锁旋转关节进行高度角度等调整,克服传统电动自行车车架只能基于纯三角造型的技术偏见,整车造型大气美观,线型流畅,调节方便。在骑车达到一定速度时,将后轮转动的机械能通过自自发电装置转化为电量回收稳定储存于电容中,再稳定充入电动车电池内,当电动车电池电量盈满时,电容中的电量可以通过鞍座上的冷暖加热装置与小冰箱消耗掉,是整个系统形成一种自反馈型的电动自行车,提高电池的使用时间,尤其适用于远途骑行。本实用新型的自反馈式轻型电动车,前叉连同前轮、后叉连同后轮折叠后两轮基本平行置于U型车梁的范围内,车把连同弧形的车把立杆通过旋转关节向前方弯入前轮范围内,还可以扭转车把上的旋转关节降低车把所占的厚度空间,鞍座连着弧形的鞍座管往后弯入后轮方向基本与后轮等高节约了高度空间,再通过设置于车梁底部外侧的脚轮进行拖行,折叠方便,结构紧凑,移动方便。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活动关节都具有活动灵活,调节省力的特征,调节完后均通过活动关节中的自锁机构会对调节状态固定,牢固可靠。说明书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脚踏板组件与软轴配合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软轴部件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软轴部件结构爆炸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软轴部件II结构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自反馈式发电机装配位置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自反馈式发电机结构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自反馈式发电机A-A剖面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自反馈式发电机B-B剖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鞍座组件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鞍座组件A-A剖面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鞍座组件B-B剖面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鞍座组件中鞍座底转位件结构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鞍座组件中弹簧轴结构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鞍座组件中鞍座组件中鞍座管结构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
图1结构图中A-A剖面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旋转关节中短轴结构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旋转关节中短轴侧视图;[0038]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旋转关节中短轴主视图;图2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旋转关节中按键结构图;图2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旋转关节中转动牙齿结构图;图2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旋转关节中按键连接手柄结构图;图2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旋转关节中按键底盖结构图;图2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前翻转关节结构图;图2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后翻转关节结构图;图2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折叠示意图之一;图2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折叠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仅仅是示例性的,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性描述,在以下描述中可能会涉及到具体的数量,然而需要明白的是,这些数量仅仅也只是实例性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参照本实用新型任意选取适当数量的部件。如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包括呈U型车梁1、车把组件2、前叉组件3、后叉组件4、脚踏板组件5、前轮6、后轮7、鞍座组件8和设于车梁I内腔内电池(图中未示出)。车梁I的最前端通过一个前翻转关节9连接到弧形的车梁前上管11,前叉组件3与车把组件2安装在车梁前上管11上,车梁I的后管12中后部通过后翻转关节16连接到后叉组件4,安装鞍座组件8安装于后管12顶端。两个翻转关节9的转动轴线分别大致顺从与他们安装位置车梁I的切线,使得车梁前上管11与前叉组件3绕前翻转关节9翻转后,前轮6和前叉组件3落入车梁I所包围的范围内,同时使得后叉4绕后翻转关节16翻转后,后轮7与后叉组件4也落入车梁I所包围的范围内。为了更进一步的节约折叠空间,前叉组件3和后叉组件4均为单臂叉。参见
图1,U型车梁I最底部上方固定有脚踏板组件5,脚踏板组件5包括设置于车梁I两边的脚踏板511和伞齿轮盒I 52,具体参见图2,伞齿轮盒I 52内有互相啮合的齿轮I 521和齿轮II 522,齿轮I 521与脚踏板51的主轴511同心装配,齿轮II 522与伞齿轮I同心装配,伞齿轮I 523与伞齿轮II 524啮合,齿轮I 521齿数大于齿轮II 522齿数,齿轮II 522齿数与伞齿轮I 523及伞齿轮II 524相等,齿轮I 521与齿轮II 522及伞齿轮I 523轴线平行,伞齿轮I 523与伞齿轮II 524轴线正交,伞齿轮II 524末端连接双十字联动转轴10,同样的,在后轮上设有伞齿轮盒IK图中未示出),齿轮盒IK图中未示出)内设有伞齿轮III (图中未示出)及与伞齿轮III (图中未示出)啮合的伞齿轮IV (图中未示出),伞齿轮III的轴线与伞齿轮IV齿轮数相等且轴线正交,伞齿轮III与双十字联动轴10另一端固定连接,伞齿轮IV与后轮同心装配。参见图2 5,在伞齿轮伞齿轮II 524与伞齿轮III之间设有一条双十字联动轴10,该双十字联动轴10由多个软轴部件II 102交叉组成,两个软轴部件II 102的交叉连接部位中心设有固定连接件软轴部件101,软轴部件101四个面各设有与软轴部件102上通孔对应的凸起扣锁,通过将软轴部件102上的凸起扣锁锁入软轴部件101的通孔内从而将两个软轴部件101端口以十字交叉的方式固定在一条轴线上,使用同样的方式将多个软轴部件101交叉固定在一起,形成双十字联动轴10,当伞齿轮II 523转动时,双十字联动轴趋向拧动,向伞齿轮III传递动力以带动伞齿轮III转动,从而带动与伞齿轮III啮合的伞齿轮IV以及整个后轮转动。这种双十字联动轴10的传动结构的好处在于折叠式双十字联动轴10可以任意的折叠弯曲,不影响后续的使用,能够配合折叠部位的设置将电动自行车的体积缩到最小,而传统的链条在折叠的动作产生的时候容易产生掉链等现象,不方便实际使用,也有通过由多股钢丝拧成的软轴进行驱动,但是这种软轴容易拧断,使用不够安全。参见图6 9,本实施例的自反馈式自发电装置13设于车梁后管12的翻转关节9处,该自反馈是自发电装置13由外盒塑件131、右端盖132、左固定架133依次序组装,自反馈式自发电装置13设有车轮齿轮134,车轮齿轮134与离合器组件135通过接齿轮刚件136同轴装配,离合器组件同轴心装配发动机转轴II 137,发动机转轴II 137另一端装配发动机大带轮,在离合器组件135旁平行轴线的设有线圈139,线圈139通过发电机主轴同轴心连接有发动机小带轮,发动机大带轮与发电机小带轮通过发电机同步带138进行传动,大带轮齿轮数大于小带轮齿轮数,后轮6大胎内壁内圈设有内圈齿轮61,内圈齿轮61与车轮齿轮134啮合,内圈齿轮61齿轮数远大于车轮齿轮131的齿轮数,内圈齿轮71与车轮齿轮131轴线平行,当电动车骑行时,后轮带动啮合的自反馈自发电装置13上的车轮齿轮131转动,车轮齿轮131带动同轴心装配的离合器组件135与发动机大带轮转动,发动机大带轮通过发电机同步带138带动发电机小带轮同时转动,发电机小带轮带动与发电机同轴装配的线圈139转动,发电机小带轮齿数小于发电机大带轮齿轮数,所以离合器组件135的转动速度小于线圈139的转动速度,当电动车骑行速度大于5km/h时,离合器组件135被后轮6带动高速旋转时,该离合器组件135的切割线圈139产生磁力线能产生感应电势,在线圈139中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压),再通过与电容连接后输出发电,从而达到在骑行速度大于5km/h的时候的自反馈式发电效果。本实施例的自反馈式发电机13发电的电能储存于电容(图中未示出)内,电容可以设置为多个,均匀的排列在电池的两侧与电池一同置于车梁I的内腔内,电容与电池电联接,当电池电量不足时,可通过电容给电池充电,当电池中电量盈满时,电池中的电量可以通过电联接于鞍座座位上的冷暖座81和设置于伞齿轮盒I 52上的小冰箱17来消耗,中间可设智能电控制系统,当人在骑行时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设定(具体的电控系统设定可参考现有技术,此处略过),或直接电动骑行进行消耗。参见
图10 15,鞍座组件由鞍座82、置于鞍座上方与电池电连接的冷暖座81、劣弧状的鞍座管、鞍座方向调节装置83组成,鞍座82由鞍座方向调节装置83的鞍座底压盖832与鞍座底转位件831配合固定在鞍座调节装置上方,鞍座方向调节装置83下方零部件鞍座底833与鞍座管间设有旋转关节14,参见图U、12,鞍座底转位件831底部设有十字正交的凸起位8311,在凸起位8311的中心正交处设有弹簧通孔位8312,鞍座底833设有与凸起位8311适配的十字型凹位8331,鞍座底压盖832底部中心固定弹簧轴834上端,弹簧轴834与外套的弹簧一起插入鞍座底压盖832的弹簧通孔位8312后,底部固定于鞍座底833,同时弹簧限位于弹簧通孔位8312内,参考
图11,弹簧轴834由直径上大下小的大圆柱8341和小圆柱8342连接组成,弹簧通孔位8312的直径大于小圆柱8342直径小于大圆柱8341直径,以使弹簧的压缩长度限制于大圆柱的高度和整个弹簧轴长度之间,小圆柱8342高度略高于凸起位8311的高度,当要转动鞍座时,扶住鞍座底转位件831向上提,使凸起位8311脱离鞍座底833对应的凹位8331置于鞍座底833之上,同时鞍座底转位件831往上提起至弹簧至大圆柱8341与小圆柱8342之间的截面下而县位于弹簧通孔位8312,然后进行转动,同时鞍座随着鞍座底转为件831及鞍座底压盖832沿着弹簧轴834同时转动,直到凸起位8311转到与之前相反角度,凸起位8311与凹位8331重新相适配,即将凸起位8311重新扣位内置于于鞍座底833的凹位内,鞍座82完成方向的转动。如
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有4个可旋转关节14,分别设置于鞍座管与鞍座底833、鞍座管与后管12、车把管I两端,参考
图16旋转关节14剖面图,旋转关节14由以下零件组成、鞍座底833、鞍座管15、短轴141、按键142、轴承143、转位牙齿144、弹簧145、按键连接手柄146、按键底盖147组成,参考
图14,鞍座底833底部为两个相对的凸环8332、8333,在凸环8333外侧设有装配转位牙齿144的对应凹位,参考
图15,鞍座管15顶端设有具有与凸环8332同轴的通孔151,一侧具有装配短轴141定位板1411的凹位,参考
图17 19,短轴141为一个圆柱形的通孔,一端前方处设有定位板1411,定位板1411的前端口内壁设有短轴齿牙1412,参考图20,按键142为一个外壁具有按键齿牙1421的一端封闭的圆柱形通孔,封闭端面中心还设有外凸起的螺牙柱1422,其齿牙1421与短轴齿牙1412相适配,参考
图13,参考图21,转动牙齿144为一个六边形柱体,中心设有与按键齿牙1421适配啮合的齿牙孔1441,参考图22,按键连接手柄146为一个具有按键位1461和置于按键位中心的小圆柱体1462叠合而成,小圆柱体1462内设有内螺牙,与螺牙柱1422相适配。按键底盖147为一用于固定限位按键连接手柄146的连接件,其中心设有供螺牙柱1422穿过的按键底盖孔1471。如
图11所示,在短轴141内平齐有短轴齿牙1412端装配按键142,再于按键142内装入弹簧145形成短轴组件,将装配好的短轴组件穿过凸环8332通孔及鞍座管通孔151,其定位板1411配合固定于鞍座管151对应凹位并进行固定,两端通过轴承143固定于凸环8332、8333通孔内,在凸环8333的通孔凹位内装配转位牙齿144,转位牙齿144的齿牙1441与按键142外壁的齿牙1421啮合,再将按键连接手柄146固定在按键底盖147上,按键的螺牙柱1422与小圆柱体1461进行螺旋连接,将按键连接手柄146、按键底盖147固定在按键的封闭端面上,同时限位于鞍座底凸环8333的凹位内。使用时,往凸环凹位方向8333按压按键连接手柄146,解除按键齿牙1421与转位齿牙1441的啮合,此时底座833的凸环8332,8333即可以通过轴承143实现对鞍座管15的相对转动,即解除鞍座底833与鞍座管15之间的限位,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方位调整,当方位调整完毕,松开按键连接手柄146,弹簧145恢复弹性形变将按键142顶出,重新实现按键142与转动牙齿144的啮合,即固定了底座833与鞍座管15的连接,通过这种轻巧的按压按键连接手柄146的方式即可以轻松的实现调整各个部件之间的方位调整。其余3个旋转关节与此原理基本一致,在此不再继续累述。参见图24,前翻转关节9包括连接车梁前上管11的上管接头91、连接车梁I的下管接头92、钮轮93、垫块94、自锁锁爪95、柱销96、锁爪导向块、燕尾槽外盖和弹簧。其中上管接头91和下管接头92同轴连接,上管接头91可绕轴心旋转,钮轮93穿过下管接头92对应的通孔,一端通过螺纹旋入垫块94,垫块94通过钮轮限位于下管接头92内侧,可通过钮轮的旋紧或者旋松顺着钮轮93的长轴轴向移动,柱销96 —端插入上管接头91内,套上弹簧后与内置于上管接头91下方的空腔911内的自锁锁爪95固定,另一端限位于上管接头91外侧,自锁锁爪95同时在其背部限位于锁爪导向块上,可顺着锁爪导向块的方向移动,锁爪导向块另一侧同时固定于上管接头91的燕尾槽外盖上,自锁锁爪95扣锁形状与垫块94扣锁形状互补,当翻转关节9需要接触锁定时,先扭松钮轮93,垫块94随着钮轮93的扭动沿轴向往里位移,从与自锁锁爪94紧扣状态转变为松懈,拉动柱销96,带动自锁锁爪95沿着锁爪导向块往外移动,从而解除自锁锁爪94与垫块94的锁定状态,即解除了上管接头91与下管接头92的锁定,上管接头91此时可以演轴心进行180度翻转,从而带动整个前叉组件3及前轮的翻转,当翻转关节9需要锁定时,将上管接头91与下管接头92转到切面重合,此时自锁锁爪95由于弹簧的作用逼进垫块94扣锁内,此时旋紧钮轮93,即将垫块与自锁锁爪94紧扣,使自锁锁爪94与垫块接触面的摩擦力增大,无法拔出柱销96解除锁定。参见图25,后翻转关节16主要由固定连接后叉组件4的转位关节161、连接鞍座管15的转动刚件162组成,后叉组件4前端与转位关节161的两侧面同时嵌位配合,通过转轴固定于转位关节161上,可以沿着转位关节161的转轴进行旋转,后叉组件4由扣位组件163与转位关节161形成固定,扣位组件163由锁紧滑块1631、悬挂扣件1632、悬挂扣板1633、调节螺丝构成,锁紧滑块1631置于转位关节161内,由调节螺丝固定调节锁紧滑块1631位置,悬挂扣件1632内扣于悬挂扣板1633,并与悬挂扣板1633通过同一根中心轴固定于转位关节161上。再通过悬挂扣件1632与锁紧滑块1631的配合将悬挂扣板1633锁定,从而达到轻巧锁定翻转关节的目的,解除锁定状态时,只需沿中心轴掰开与锁定滑块1631、调节螺丝限位的悬挂扣件1632,即解除了悬挂扣板1633与锁定滑块1631的锁定,此时可以反方向打开悬挂扣板1633,解除后叉组件4与转位关节161的限位,让后叉组件4可以沿着转位关节161的转轴进行旋转,同时在转位关节161下方设有第二套保险装置164,第二套保险装置由小手柄、滑块、弹簧组成,滑块置于转位关节161内,小手柄杆上套有弹簧一端与滑块连接,另一端外置于转位关节161下方,滑块卡住后叉组件4与转位关节嵌位配合的底面,与悬挂扣板1633共同固定后叉组件4。本实用新型的车把组件2为相互镜像对称的左车把23和右车把24,在左车把23右车把24与车把管I 21之间两边各装置有一个车把偏转关节(图中未标示),可以将车把沿偏转关节偏转到与车把管I 21同一水平面,当将车把管I 21、车把管II 22连同车把一起向前弯曲时,左车把右车把刚好位于前轮的两侧,最大限度的缩减了折叠后的空间。图26、27示出本实用新型折叠自行车的折叠步骤:参见图26,将车把沿偏转关节(图中未标示)转到与车把管I 21、车梁I同一水平面后,按压车把管II 22两端的旋转关节14将车把组件2往前轮6方向调整,将车把组件2尽可能的纳入前轮6范围,然后将车把组件2连同前叉组件3 —同沿翻转关节翻转,使得车梁I前上管11与前叉组件3绕前翻转关节9翻转后,前轮6和前叉组件3落入车梁I所包围的范围内。参见图27,将后轮7沿后翻转关节16翻转到车梁I的另一侧与车梁I平行,按压鞍座组件8的旋转关节14,将鞍座组件8往后轮7方向调整,让整个鞍座组件8尽可能的纳入后轮7范围内,使整体呈流畅的圆弧形状态,同时车梁I底部的三个脚轮16平稳的触地以方便拖行。本实用新型的除了骑行者自己踩脚踏板进行骑行外,还可以通过电动驱动骑行以减少体力,电池、自反馈式自发电装置连接的电容、电控装置均可设在车梁I内腔中,电池连接到驱动装置、冷暖座81、冷暖箱17,还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设置GPS、LED照明灯等等各种用电装置满足骑行者的需要。以上公开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但本实施例并非仅限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书保护精神之内能思之考虑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包括呈U型车梁、车把组件、前叉组件、后叉组件、脚踏板组件、前轮、后轮、鞍座组件和设于车梁内腔内电池,所述车把组件包括车把立管1、车把立管II和左右对称的两个把手,前叉组件、后叉组件均为单臂叉,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把立管I与车把立管II为劣弧形,所述车把立管II两端各通过一个自锁式旋转关节连接于车把立管I与车梁之间,所述的鞍座组件包括鞍座管与鞍座,所述鞍座管为劣弧形,两端各通过一个旋转关节连接于前梁与鞍座之间,所述车梁前部和后部各设有一个前翻转关节、后翻转关节,车梁的前上管与前叉组件绕前翻转关节翻转后带动前轮落入车梁所包围的范围内,后叉绕后翻转关节翻转后,后轮也落入车梁的包围范围内;所述后叉组件上固定有自发电装置,所述后轮内壁设有后轮齿轮,该后轮齿轮与自发电装置外圈齿轮啮合,所述电容内置于车梁内腔内所述电池周边,与电池电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座上设有与所述电容连接的冷暖座,所述的车梁中部设有与所述电容电控连接的冷暖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前翻转关节包括连接车梁前上管的上管接头、连接车梁的下管接头、钮轮、垫块、自锁锁爪、柱销、锁爪导向块、燕尾槽外盖和弹簧,其中上管接头和下管接头同轴连接,上管接头可绕轴心旋转,钮轮穿过下管接头对应的通孔,一端通过螺纹旋入垫块,垫块通过钮轮限位于下管接头内侧,柱销一端插入上管接头内,套上弹簧后与内置于上管接头下方的空腔内的自锁锁爪固定,另一端限位于上管接头外侧,自锁锁爪位于锁爪导向块上,锁爪导向块另一侧固定于上管接头的燕尾槽外盖上,自锁锁爪扣锁形状与垫块扣锁形状互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翻转关节主要由固定连接后叉组件的转位关节、连接鞍座管的转动刚件组成,后叉组件前端与转位关节的两侧面嵌位配合,转轴固定于转位关节上,后叉组件由扣位组件与转位关节形成固定,扣位组件由锁紧滑块、悬挂扣件、悬挂扣板、调节螺丝构成,锁紧滑块置于转位关节内,由调节螺丝固定调节锁紧滑块位置,悬挂扣件内扣于悬挂扣板,并与悬挂扣板通过同一根中心轴固定于转位关节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组件包括设置于车梁I两边的脚踏板和伞齿轮盒I,伞齿轮盒I内有互相啮合的齿轮I和齿轮II,齿轮I与脚踏板的主轴同心装配,齿轮II与伞齿轮I同心装配,伞齿轮I与伞齿轮II啮合,齿轮I齿数大于齿轮II齿数,齿轮I与齿轮II及伞齿轮I轴线平行,伞齿轮I与伞齿轮II轴线正交,伞齿轮II末端连接双十字联动转轴,在后轮上设有伞齿轮盒II,齿轮盒II内设有伞齿轮III及与伞齿轮III啮合的伞齿轮IV,伞齿轮III与伞齿轮IV齿轮数相等且轴线正交,伞齿轮III与双十字联动轴另一端固定连接,伞齿轮IV与后轮同心装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伞齿轮IV与伞齿轮II之间连接有一根双十字联动轴,所述双十字联动轴由双十字联动轴部件I与双十字联动轴部件II交错叠合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座与鞍座管之间设有鞍座方向调节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梁的底部外侧安装有三个脚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反馈式电动折叠自行车,包括呈U型车梁、车把组件、前叉组件、后叉组件、脚踏板组件、前轮、后轮、鞍座组件和设于车梁内腔内电池,在车梁前部和后部各设有一个前翻转关节后翻转关节,使前叉组件绕前翻转关节翻转后带动前轮落入车梁所包围的范围内,同时后叉绕后翻转关节翻转后轮同时落入车梁的包围范围内,所述后叉组件上固定有自发电装置,通过骑行时后轮转动带动自发电装置进行发电,发电电能通过导线储存于电容中电池周边电容中,与电池电控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带有自反馈式的发电装置,提高电池的使用时间,尤其适用于远途骑行,并且结构紧凑,造型美观大方。
文档编号B62M6/90GK202966540SQ20122053737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9日
发明者尹国英, 尹嘉豪 申请人:尹国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