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避震结构,更准确地说,涉及一种车架的避震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车架,属于车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阶段产品车软尾避震极少,且避震结构均是靠暴露在车体外形上的避震器来达到电动车的软尾避震效果,此类结构避震结构靠避震结构的直接伸缩,使得在经过连续颠簸路段时,车体上下起伏很大,也就是说其不能实现连续的避震效果。
而且此类避震结构由于是几何形式,占用车体空间大,暴露在外面影响外观完整性,容易受环境因素加快老化,缩短寿命,弹簧暴露在外面受力伸缩时亦有夹到物品或人体的可能,且在折叠时易阻碍折叠影响美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车架的避震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架的避震结构,包括位于车架中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一安装轴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转动连接在一起;在所述第一安装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其中,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转动的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和所述主动齿轮啮合在一起;还包括避震器,所述避震器的一端连接在第二连接件上,另一端连接有齿轮板,所述齿轮板与传动齿轮啮合在一起。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连接件为车架的车叉组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为车架的车体组件。
优选的是,所述车叉组件包括左车叉、右车叉,所述第一安装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左车叉、右车叉上;所述主动齿轮安装在第一安装轴的中部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车体组件包括扣合在一起的左壳体、右壳体,所述左壳体、右壳体分别通过轴承相对于第一安装轴转动连接。
优选的是,在所述左壳体、右壳体还设置有第二安装轴,所述避震器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轴的中部位置。
优选的是,所述传动齿轮安装在第二安装轴上,所述第二安装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左壳体、右壳体上。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安装轴的两端分别与左壳体、右壳体啮合在一起。
优选的是,所述齿轮板被限位在由左壳体、右壳体构成的容腔内。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安装轴的两端分别与左车叉、右车叉啮合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架,其包括上述的避震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避震结构,采用齿轮传动带动避震器,所需用空间小,外观完整性高,密封性好,不易受外部环境影响避震效果及寿命。而且本实用新型的避震结构在避震时,弹簧伸缩及零件摆动时可隐藏在车体的内部,安全性高,不易夹伤人体或物体等,且折叠车体时不影响折叠效果,使得整体设计美观独具匠心。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避震结构的爆炸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车架在平稳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车架在颠簸状态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取得的技术效果易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架的避震结构,包括位于车架中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该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通过第一安装轴14相对转动连接在一起。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轴14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所述第二连接件则通过轴承7与第一安装轴连接在一起,使得第二连接件可以通过轴承7相对转动,这就实现了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相对转动。当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还可以是如下结构:第一安装轴14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件上,而第一连接件则通过轴承7转动连接在第一安装轴14上,同样可以实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之间的相对转动。
其中,在所述第一安装轴14上设置有主动齿轮16,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还设置有与其相对转动的传动齿轮17,所述传动齿轮17和所述主动齿轮16啮合在一起;使得主动齿轮16在转动的时候,可以驱动传动齿轮17进行转动。还包括避震器11,所述避震器11的一端连接在第二连接件上,另一端连接有齿轮板18,所述齿轮板18与传动齿轮17啮合在一起,使得传动齿轮17可以驱动齿轮板18在直线方向上移动,从而实现了避震器11在直线方向上的位移。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现以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来结合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所述第一连接件可以是车架中的车叉组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可以是车架的车体组件。例如参考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其包括车叉组件3、车体组件2、轮组4以及车头组件1,车叉组件3与轮组4连接在一起,而车头组件1与车体组件2连接在一起,车体组件2又与车叉组件3转动连接在一起。车叉组件3、车体组件2的作用及其功能原理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再具体说明。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只是为了便于描述,将车叉组件3作为第一连接件,将车体组件2作为第二连接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还可以是将车体组件2作为第一连接件,将车叉组件3作为第二连接件,这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的替换,在此不应该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参考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车叉组件3包括左车叉13、右车叉6, 其中,所述左车叉13可连接在轮组4的左侧,而右车叉6可连接在轮组4的右侧。所述第一安装轴1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左车叉13、右车叉6上,例如可通过后叉螺丝5进行固定。在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轴14的两端分别与左车叉13、右车叉6啮合在一起。例如可在第一安装轴14的两端设置花键结构,而左车叉13、右车叉6上设置与花键对应的花键槽结构,通过这种花键的方式实现了第一安装轴14与左车叉13、右车叉6的固定。
所述车体组件2包括扣合在一起的左壳体12、右壳体8,左壳体12、右壳体8本身可依靠螺丝扣合在一起,并形成一用于容纳各器件的容腔。其中,所述左壳体12、右壳体8分别通过轴承7相对于第一安装轴14转动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在左壳体12、右壳体8上分别设置通孔,通过该通孔、轴承7将左壳体12、右壳体8安装在第一安装轴14上,使得左壳体12、右壳体8可以相对于第一安装轴14转动。所述主动齿轮16安装在第一安装轴14的中部位置。
优选的是,在所述左壳体12、右壳体8还设置有第二安装轴15,所述第二安装轴15的两端可以分别与左壳体12、右壳体8啮合在一起。例如可在第二安装轴15的两端设置花键结构,而左壳体12、右壳体8上设置与花键对应的花键槽结构,通过这种花键的方式实现了第二安装轴15与左壳体12、右壳体8的固定。所述传动齿轮17安装在第二安装轴15上,且该传动齿轮17与主动齿轮16啮合在一起。
还包括固定在左壳体12、右壳体8上的第三安装轴9,所述避震器1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安装轴9的中部位置,另一端连接在齿轮板18上,例如可通过连接螺丝19、连接螺母10将避震器11的端头连接在齿轮板18上。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齿轮板18被限位在由左壳体12、右壳体8构成的容腔内,以保证该齿轮板18始终与传动齿轮17啮合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避震结构,当整个车架未受力状态下,其内部避震器中的弹簧呈撑开的状态,从而可以保证车体有相对的支撑力,参考图3;当整个车架遭遇颠簸路面时,在受力状态下,车叉组件3与车体组件2之间会发生相对转动,由此使主动齿轮例如沿图4所示A方向(例如逆时针) 转动,该主动齿轮则会驱动传动齿轮沿B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则该传动齿轮又会驱动齿轮板沿C方向直线运动,使得避震器做压缩其内部弹簧的动作,使得避震器弹簧被压缩形成反冲力,如此反复实现了车架的反复减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避震结构,采用齿轮传动带动避震器,所需用空间小,外观完整性高,密封性好,不易受外部环境影响避震效果及寿命。而且本实用新型的避震结构在避震时,弹簧伸缩及零件摆动时可隐藏在车体的内部,安全性高,不易夹伤人体或物体等,且折叠车体时不影响折叠效果,使得整体设计美观独具匠心。
本实用新型已通过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尽的说明。然而,通过对前文的研读,对各实施方式的变化和增加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申请人的意图是所有的这些变化和增加都落在了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