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行走空间狭窄场所的运输车的车架。
背景技术:
运输车俗称货车,用于运载货物和产品。运输车种类繁多,按照重量分可分为重型运输车和轻型运输车,按照结构又可分为板式运输车、箱式运输车和框式运输车等,但是不管是哪种运输车,其在掉头时均需要很大的空间,在一些空间狭窄的场所,如仓库、车间、超市,尤其是在农作物大棚中,现有的运输车根本无法实现掉头。
随着大棚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的大棚内不仅可以种植蔬菜,还可以种植水果、林木及花卉等,甚至可以进行养殖禽、畜、水产等。由于大棚的建设成本较高,为了充分的利用大棚内的空间,无论是种植大棚还是养殖大棚内布局得都很紧凑,预留的行走过道都很狭窄,这就使得大棚内生产出的产品无法直接用运输车运出,只能是装在筐或箱内由人工抬出大棚,再搬运到棚外的大型货车上。此种人工搬运的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且搬运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运输车车架,此运输车车架可使得运输车不需要掉头即能够实现两个方向的行走,适合在行走空间狭窄的场所运输货物和产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运输车车架,包括用于安装车板的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的前端连接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开口向前的第一插接座和开口向后的第二插接座,运输车的车座插接在所述第一插接座或第二插接座上;所述安装座上还竖向设有轴套,所述运输车的转向操纵杆可转动安装在所述轴套内。
其中,所述第一插接座与所述第二插接座均从所述安装座倾斜向上延伸,并均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插接筒。
其中,所述轴套设置在位于所述第一插接座的两个所述插接筒之间的所述安装座上。
其中,所述安装框架连接有所述安装座的端部竖向设有阻挡框架。
其中,所述安装框架的两侧分别设有滑槽,所述安装框架后端的两个角部各设有一铰接座。
其中,两所述滑槽的开口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铰接座包括平行且竖向设置的两块铰接板。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实用新型运输车车架包括安装框架及连接在安装框架前端的安装座,安装座上设有开口向前的第一插接座和开口向后的第二插接座,车座插接在第一插接座或第二插接座上;安装座上还竖向设有轴套,运输车的转向操纵杆转动的安装在轴套内。安装有本实用新型运输车车架的运输车不需要掉头就可实现直线的往复行驶,如该运输车用于转运大棚内的产品:先将车座插装在第二插接座上,此时运输车的转向轮位于运输车行驶方向的前方,运输车驶进大棚,行驶到位置后将车座从第二插接座上拔出再插接到第一插接座上,再将转向操纵杆旋转180°,装上产品,此时运输车的行走轮位于运输车行走方向的前方,运输车即可沿着来路驶出大棚,将产品运出大棚。可见安装有本实用新型运输车车架的运输车无需掉头即可在实现直线的往复行驶,适用于在行走空间狭窄的场所使用,尤其适宜在农作物大棚中使用,能够大大的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产品的搬运速度。
由于安装框架连接有安装座的端部竖向设有阻挡框架,阻挡框架可有效的阻挡放置在车板上的产品因惯性的作用向后(车辆行驶的方向为前)滑动,即向安装座的方向滑动,可提高运输车的运行安全性。
由于安装框架的两侧分别设有滑槽,安装框架后端的两个角部各设有一铰接座,滑槽与铰接座可用于安装剪叉式升降架,车板安装在升降架上,升降架可升高车板的高度,当需要将运输车上的产品搬运到大货车上时,可直接将车板升到与大货车车箱高度相等的位置,不再需要人工来向上抬起,增加了运输车的功能,并进一步的降低了搬运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搬运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运输车车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运输车无法在狭窄的空间掉头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运输车车架使得运输车能够在狭窄的空间内实现直线的往复行驶,同时可安装提升车板的升降架,大大的降低了搬运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搬运效率,尤其适宜在大棚内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运输车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安装有本实用新型运输车车架的运输车的第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3是安装有本实用新型运输车车架的运输车的第二种状态示意图;
图4是安装有本实用新型运输车车架的运输车的第三种状态示意图;
图中:10、运输车车架,12、安装框架,120、滑槽,122、铰接座,1220、铰接板,14、阻挡框架,16、安装座,160、第一插接座,162、第二插接座,164、轴套,20、升降架,22、液压缸,24、滑轮,30、车板,40、行走轮,42、转向轮,44、轮轴,50、转向操纵杆,60、车座,62、座垫,64、座垫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本说明书中定义安装座所处的方位为前,安装框架所处的方位为后。
如图1所示,一种运输车车架10,运输车车架10包括安装框架12,安装框架12为矩形结构,并水平设置。安装框架12的前端中部连接有安装座16,安装座16上设置有开口向前的第一插接座160和开口向后的第二插接座162。第一插接座160设置在安装座16的前侧,并从安装座16倾斜向前、向上延伸;第二插接座162设置在安装座16的上端,并从安装座16倾斜向后、向上延伸,第一插接座160和第二插接座162均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插接筒。位于第一插接座160的两个插接筒之间的安装座16上竖向设置有轴套164,轴套164为上下贯穿的圆筒结构。
如图1所示,安装框架12连接有安装座16的端部设有阻挡框架14,阻挡框架14竖向设置在安装框架12上。
如图1所示,安装框架12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滑槽120,两滑槽120的开口相对设置,即均朝向安装框架12的中心开口。安装框架12后端的两个角部各设有一铰接座122,铰接座122均包括平行且竖向设置的两个铰接板1220,两铰接板1220之间设有安装间隙。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车架上设置开口方向相反的两个插接座,运输车的车座可根据行走方向与该两个插接座中的一个插装在一起,实现了运输车无需掉头即可直线往复行驶,适用于在行走空间狭小的场所运输货物和产品,尤其适用于在农作物大棚内使用,可大大的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产品的搬运效率。
下面以图2、图3和图4所示的运输车为例,简要阐述一下安装有本实用新型运输车车架的运输车的三种使用状态:
如图2和图3共同所示,运输车的行走轮40设有两个,分别安装在安装框架12的左右两侧,安装框架12的下方安装有用于驱动行走轮40的电机(图中未示出)。运输车的转向轮42同样设有两个,两个转向轮42共用同一轮轴44并相靠近设置,即两转向轮42之间的轮距小于两行走轮40之间的轮距。位于两个转向轮42之间的轮轴44的中心位置竖向连接有转向操纵杆50,转向操纵杆50自下而上的从轴套164内穿过,并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轴套164内。运输车的车座60根据行走方向的需要插接在第一插接座160上或第二插接座162上。车座60包括座垫架64和固定在座垫架64上的座垫62,座垫架64包括并排设置的两个插接杆,两个插接杆分别插接在两个插接筒内。当车座60插接到第一插接座160或第二插接座162上时,座垫架64与与其插接的插接座的延伸方向相同,倾斜延伸,座垫62则处于水平位置,便于驾驶员乘坐。
如图1和图4共同所示,运输车的车板30通过一升降架20安装在安装框架12上,升降架20为剪叉式液压升降架。剪叉式液压升降架包括两组升降臂组,每组升降臂组均包括两根平行且分别设置在左右两侧的升降臂,两组升降臂组中的位于同侧的两根升降臂的中部相铰接,当升降架20升起时,该两根升降臂交叉成剪刀状。剪叉式液压升降架还包括用于驱动升降架升降的液压缸22,液压缸22的缸体铰接在安装框架12上,液压缸22的液压杆铰接在升降臂上。四根升降臂的上端均铰接在车板30上,其中一个升降臂组中的两个升降臂的下端各设有一滑轮24,两滑轮24分别约束安装在两滑槽120内。另一个升降臂组中的两个升降臂的下端分别铰接在铰接座122上,升降臂的下端位于两个铰接板1220之间的安装间隙内,并通过铰轴同时与两铰接板1220铰接在一起。
上述运输车的三种使用状态分别为:
第一种使用状态:如图2所示,此状态中车座60插接在第一插接座160上,此时行走轮40位于运输车行走方向的前方,为装满产品后运输产品的行驶状态。
第二种使用状态:如图3所示,此状态中车座60插接在第二插接座162上,此时转向轮42位于运输车行走方向的前方,且转向操纵杆50与图2中相比旋转了180°,为空车进入大棚预装产品时的行驶状态。
第三种使用状态:如图4所示,此状态中车座60插接在第一插接座160上,且升降架20升起,车板30处于较高的位置,为将从大棚内运出的产品向大型货车上搬运时的状态。
由上述运输车的三种使用状态可知,安装有本实用新型运输车车架的运输车无需掉头即可直线往复行驶,适用于在行走空间狭小的场所运输货物和产品,尤其适用于在农作物大棚内使用,可大大的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产品的搬运效率。
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第一插接座和第二插接座的命名只是为了区别技术特征,并不代表二者之间的安装顺序、工作顺序以及位置关系等。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