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卧式发动机倒挡限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2668发布日期:2019-08-16 22:08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摩托车卧式发动机倒挡限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发动机的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卧式发动机倒挡限位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摩托车卧式发动机变速机构大多采用四个挡位,非循环挡位多采用四个前进挡或三个前进挡与一个后退挡(即倒挡),其挡位循环方式为:装配该种变速机构的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骑乘者脚易误操作,即在车辆前进的过程中将挡位从空挡挂到了倒挡,车辆会在骑乘者误操作下后退,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摩托车卧式发动机倒挡限位结构,能够消除骑乘者在行驶过程中由于误操作将挡位挂至倒挡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摩托车卧式发动机倒挡限位结构,包括位于变速鼓1上的限位槽2、与限位槽2配合的限位轴 3,

变速鼓1的两端部分别支承在左箱体5、右箱体6上,位于右箱体6内的端部上加工一沿圆周方向的限位槽2;该限位槽2呈敞开式,一端为开口201、另一端为封闭口 202且由封闭口202至开口201的走向与变速鼓1进挡时的转向一致;

限位轴3的端部依次穿过固装在右箱体6上的压板4、右箱体6后插入至限位槽2 内,另一端部位于右箱体6外部,作为将限位轴从限位槽内抽离的施力端;位于右箱体 6内部的限位轴3上设置一凸台301,该凸台301与压板4之间夹设有环绕限位轴3的压缩弹性件;

当变速鼓1处于空挡时限位轴3端部的侧面抵接限位槽的封闭口202。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槽2的底面为平面,封闭口202为柱面。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槽2的槽宽为5mm±3mm、槽深为3mm±2mm,其中心线与变速鼓1左端部的定位端面101之间的距离为70mm±5mm。

进一步的,所述右箱体6上增设一端面7,该端面7与变速鼓1之间的右箱体上加工一个通孔8,该通孔8的中心线垂直经过变速鼓1的轴线。

进一步的,所述端面7与变速鼓1轴线之间的距离为55mm±10mm;通孔8的直径为 8mm±6mm,其中心线与箱体结合面13之间的距离为24mm±2mm。

进一步的,所述压板4固装在该端面7上;限位轴3的端部依次穿过前述压板4、通孔8后插入至限位槽2内。

进一步的,所述压板4上装有油封14。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轴3的另一端部设有提手11。

进一步的,所述提手11呈U型,其一侧边与限位轴3的另一端部连接、另一侧边作为施力端。

进一步的,所述压缩弹性件为压缩弹簧12。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倒挡限位结构,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限位轴随着变速鼓的转动沿着限位槽相对于变速鼓运动,可在现有脚操作变速鼓基础上实现在由空挡→倒挡时需要手动拉起限位轴解除倒挡限位,消除骑乘者在行驶过程中由于误操作将挡位挂至倒挡而带来的安全隐患。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卧式发动机倒挡限位结构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中变速鼓的示意图。

图2B是图2A中的A-A剖视图(有限位轴)。

图2C是图2B中的B向视图(无限位轴)。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变速鼓 2-限位槽

201-开口 202-封闭口

3-限位轴 301-凸台

4-压板 401-环状突起

5-左箱体 6-右箱体

7-端面 8-通孔

9-固定孔 10-螺栓

11-提手 12-压缩弹簧

13-箱体结合面 14-油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一种摩托车卧式发动机倒挡限位结构,包括位于变速鼓1上的限位槽2、与限位槽 2配合的限位轴3、支撑限位轴3的压板4,

变速鼓1的两端部分别在左箱体5、右箱体6轴向限位,但可以转动。位于右箱体6内的端部(图中为右端部)加工一沿圆周方向的限位槽2,该限位槽2呈敞开式,一端为开口201、另一端为封闭口202且由封闭口202至开口201的走向与变速鼓1进挡时(即由低挡至高挡)的转向一致;

在传统结构的右箱体6上增设一用于固定压板4的端面7,在该端面7与变速鼓1 之间的右箱体上加工一个通孔8、两个固定孔9,该通孔8的中心线垂直经过变速鼓1 的轴线,两个固定孔9分别位于通孔8的两侧;

压板4上装有油封14,并通过两个螺栓10拧入两个固定孔9内固装在前述端面7 上;限位轴3的端部依次穿过油封14、压板4、通孔8后插入至限位槽2内,另一端部设有位于右箱体6外边的提手11;位于右箱体6内的限位轴3上设置一凸台301,该凸台301与压板4之间夹设有环绕限位轴3的压缩弹簧12,借助压缩弹簧12的反弹力使限位轴3始终位于限位槽2内,并且当摩托车变速鼓1处于空挡时限位轴3的侧面抵接限位槽2的封闭口202,在限位轴不抽离的情况下限制变速鼓1向倒挡的方向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善,限位槽2的槽宽为5mm±3mm、槽深为3mm±2mm,其中心线与变速鼓1左端部的定位端面101之间的距离为70mm±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善,限位槽2的底面为平面,便于加工;封闭口202为柱面,但本实用新型对此不限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善,端面7与变速鼓1轴线之间的距离为55mm±10mm;通孔8的直径为8mm±6mm,其中心线与箱体结合面13之间的距离为24mm±2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善,所述提手11呈U型,其一侧边与限位轴3的另一端部连接、另一侧边作为施力端,通过该施力端将限制轴3从限位槽2内抽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善,压板4中部设有一环状突起401,该环状突起401 插入至通孔8内并与凸台301之间夹设压缩弹簧12。

本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卧式发动机倒挡限位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摩托车骑行过程中,如果骑乘者由于误操作导致挂倒挡时,变速鼓1需要从空挡向倒挡的方向转动。当变速鼓1处于空挡时限位轴3的侧面抵接限位槽封闭口202,使变速鼓1不能向倒挡的方向转动,无法直接从空挡切换至倒挡,消除由于误操作导致的安全隐患。如果需要从空挡切换至倒挡,只需将摩托车暂停至安全区域,通过提手11 手动将限位轴3从限位槽2内抽离,即可将变速鼓1从空挡切换至倒挡。

至于在的自由换挡过程中,限位轴3相对变速鼓1沿着限位槽2运动,不干涉变速鼓1沿圆周方向的转动,即使限位轴3从限位槽2 的开口201处滑出抵接变速鼓1的外表面,也不会干涉变速鼓1沿圆周方向的转动,因而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倒挡限位结构不影响前述自由换挡过程。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