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A柱总成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73703发布日期:2020-11-27 10:09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身A柱总成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a柱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a柱,外文名a-pillar,是左前方和右前方连接车顶和前舱的连接柱,在发动机舱和驾驶舱之间,左右后视镜的上方。a柱的结构强度是评判车辆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a柱的结构强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统汽车的a柱包括上加强件和下加强件,其中上加强件、下加强件的端头通过焊接相连,加强板两端分别焊接在上加强件与下加强件的侧边,从而保证上加强件与下加强件之间的结构强度;为了进一步增加上加强件与下加强件之间的结构强度,加强板还可能设置多层,多层加强板层叠以提到a柱的结构强度。

上述车身a柱的结构设计也带来了一定的不足之处:通过增加加强板来保证a柱的结构强度的同时也增加了a柱的整体体积,a柱体积越大,越容易遮挡驾驶者的视野,影响了行车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来一种车身a柱总成,通过在车身a柱上增加加强结构后,既能保证车身a柱的结构强度,同时也不会大幅增加a柱的体积,有效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车身a柱总成,所述车身a柱包括上加强板、下加强板与内板,所述内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上加强板与所述下加强板,所述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之间至少包括一组加强结构,每组所述加强结构包括设于所述上加强板端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上加强板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邻设置;每组所述加强结构包括设于所述下加强板端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下加强板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邻设置;所述上加强板、所述下加强板与所述内板交错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开口位置相对,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内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开口位置相对,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内板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当中,上加强板的端部设有第一开口与第一连接部,相对应的,在下加强板与上加强板相连的位置设有第二开口于第二连接部。上加强板、下加强板与内板交错连接,此时第一连接部与第二开口位置相对,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二开口与底板相连,下加强板通过第二连接部与底板连接;第二连接部与第一开口位置相对,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一开口与底板相连。此时上加强板与下加强板呈交叉重叠状态,形似“握手”,既能保证a柱的结构强度,也不会大幅增加a柱体积,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加强结构为两组,两组所述加强结构分别设置在所述上加强板与所述下加强板的连接段的两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加强板的两侧通过折弯各形成一条第一侧边,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一侧边冲裁形成;所述下加强板的两侧通过折弯各形成一条第二侧边,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所述第二侧边冲裁形成。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板的两侧通过折弯各形成一条第三侧边,所述第三侧边与同侧设置的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侧边相互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加强板的连接段向内收缩以构成第一收缩部,所述下加强板的连接段套设在所述上加强板中所述第一收缩部的外围。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加强板与所述内板焊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开口位置相对,所述第一连接部焊接至与所述内板的第三侧边,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开口位置相对,所述第二连接部焊接至所述内板的第三侧边。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下加强板的连接段向内收缩以构成第二收缩部,所述上加强板的连接段套设在所述下加强板中所述第二收缩部的外围。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下加强板与所述内板焊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开口位置相对,所述第一连接部焊接至所述内板的所述第三侧边,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开口位置相对,所述第二连接部焊接至所述内板的所述第三侧边。

上述技术方案中,沿所述上加强板的长度方向向两侧折弯,沿所述下加强板的长度方向向两侧折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还提出来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的车身a柱总成。采用了上述车身a柱总成后的汽车,a柱的结构强度能够有效保证,也能够避免现有技术当中多层焊接方式导致的a柱厚重,避免了因a柱厚重导致的驾驶视野被挡,有效的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能。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与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车身a柱总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当中a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车身a柱总成的局部结构展开示意图。

图4为图3当中b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a总成,车身a柱10包括上加强板20、下加强板30与内板40,内板40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上加强板20与下加强板30。

为了增加上加强板20与下加强板30之间的结构强度,上加强板20与下加强板30之间至少包括一组加强结构50,每组加强结构50包括设于上加强板20端部的第一连接部22,上加强板开设有第一开口21,第一连接部22与第一开口21相邻设置,其中第一开口21由冲裁得到;每组加强结构50包括设于下加强板30端部的第二连接部32,下加强板开设有第二开口31,第二连接部32与第二开口31相邻设置,其中第二开口31由冲裁得到;上加强板20、下加强板30呈交错层叠的状态与内板40分别连接,第一连接部22与第二开口31位置相对,第一连接部22与内板40连接,第二连接部32与第一开口21位置相对,第二连接部32与内板40连接。

为了进一步增加上加强板20与下加强板30之间的结构强度,加强结构50为两组,两组加强结构50分别设置在上加强板20与下加强板30连接段的两侧。上加强板20的两侧通过折弯各形成一条第一侧边23,第一开口21与第一连接部22设置在第一侧边23之上,第一开口21通过冲裁得到,第一连接部22设置在上加强板20的端部,第一连接部22与第一开口21相邻设置。下加强板30的两侧通过折弯各形成一条第二侧边33,第二开口31与第二连接部32设置在第二侧边33之上,第二开口31由冲裁得到,第二连接部32设置在下加强板30的端部,第二连接部32与第二开口31相邻设置。内板40的两侧通过折弯各形成一条第三侧边41,第三侧边41与同侧设置的第一侧边23、第二侧边33相互连接。

在本实施例当中,上加强板20的连接段向内收缩以构成第一收缩部24,下加强板30的连接段套设在上加强板20中第一收缩部24的外围。其中,上加强板20与内板40焊接,第一连接部22与第二开口31位置相对,第一连接部22焊接至与内板40的第三侧边41,第二连接部32与第一开口21位置相对,第二连接部32焊接至内板40的第三侧边41。具体的安装过程是:首先将上加强板20与内板40焊接,此时位于上加强板20中第一侧边23的第一连接部22与内板40的第三侧边41相连,下加强板30的连接段套设在上加强板20的第一收缩部24的外围,位于下加强板30中第二侧边33的第二连接部32与上加强板20中第一侧边23的第一开口21位置相对,第二连接部32焊接至内板40的第三侧边41。有益效果在于:上加强板20与下加强板30呈相互交错的方式与内板40分别连接,提高了该部分的结构强度,有效应对碰撞过程所产生的冲击。

为了进一步提高上加强板20与下加强板30的结构强度,在本实施例当中,沿上加强板20的长度方向向两侧折弯,折弯处理后的上加强板20能够有效应对碰撞过程所产生的冲击;原理同上,沿下加强板30的长度方向向两侧折弯。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车身a柱加强结构,其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下加强板30的连接段向内收缩以构成第二收缩部,上加强板20的连接段套设在下加强板30中第二收缩部的外围。第一连接部22与第二开口31位置相对,第一连接部22焊接至内板40的第三侧边41,第二连接部32与第一开口21位置相对,第二连接部32焊接至内板40的第三侧边41。安装过程是:首先将下加强板30与内板40焊接,此时位于下加强板30中第二侧边33的第二连接部32与内板40的第三侧边41相连,上加强板20的连接段套在下加强板30的第二收缩部的外围,位于上加强板20中第一侧边23的第一连接部22与下加强板30中第二侧边33的第二开口31位置相对,第一连接部22焊接至内板40的第三侧边41。有益效果在于:上加强板20与下加强板30呈相互交错的方式与内板40分别连接,提高了该部分的结构强度,有效应对碰撞过程所产生的冲击。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还提出来一种汽车,该汽车包含了本实用新型第一、第二实施例当中上加强板20、下加强板30与内板40之间的加强结构50,既能保证车身a柱10的结构强度,也不会大幅增加a柱体积,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