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构造

文档序号:8287133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车身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身构造,其通过从车身后部的底板后端向上设置后面板而形成车身后部的后壁,且在左右的车顶侧梁上分别设置有左右的后柱。
【背景技术】
[0002]在车身构造中,后柱从车顶梁的后端向车身后方、且向下方延伸,后柱的后端部设置于减震器外壳的上部,减震器外壳的上部由加强构件加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根据该车身构造,例如在从车顶梁的后端向后柱传递有载荷的情况下,所传递的载荷经由后柱传递至减震器外壳的上部。由于减震器外壳的上部由加强构件加强,所以能够由减震器外壳的上部支撑所传递的载荷。
[0003]另一方面,车身构造通常从形成车身地板部的后底面板的后端向上方立起有后面板,通过立起的后面板形成行李室的后部。通过由多个加强部件来加强后底面板的后端及后面板,从而确保后面板的刚性和强度。
[0004]但是,专利文献I的车身构造为了由减震器外壳的上部支撑从后柱传递来的载荷,需要由多个加强构件加强减震器外壳的上部,考虑到部零部件数量会增加。另外,也需要由多个加强部件加强后底面板的后端及后面板,考虑到零部件数量会进一步增加。
[0005]另外,专利文献I的车身构造中,后柱的后端部设置于减震器外壳的上部。因此,考虑到从后柱向减震器外壳的上部输入较大的载荷。因此,需要由加强构件加强减震器外壳的上部来支撑从后柱输入的载荷。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 - 2476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车身构造,能够通过抑制零部件数量的结构,来支撑传递至后柱的载荷,并且能够确保后面板的刚性和强度。
[0010]另外,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车身构造,能够使输入至后柱的载荷分散而向车身后部传递。
[0011]根据技术方案I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具备:底板,其构成车身后部的地板面;后面板,其通过从该底板的后端向上方立起而形成车身后部的后壁;一对车顶侧梁,其在车身的左右侧上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一对后柱,其从该一对车顶侧梁的后端朝向车身后方、且朝向下方延伸,在该车身构造中,所述后柱的各自的下端接合于所述底板与所述后面板的交叉部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
[0012]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优选的是,各所述后柱具有:U字状截面部,其具有面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设置于所述侧壁的上端的上壁、设置于所述侧壁的下端的下壁,且由所述侧壁、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形成;凸缘部,其从所述上壁或所述下壁向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平板部,其从所述凸缘部向上下方向延长而形成。
[0013]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平板部形成为,随着从各所述后柱的长度方向中途趋向下端而面积逐渐增大。
[0014]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平板部具有朝向所述底板与各所述后柱的交叉部的加强筋。
[0015]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优选的是,各所述后柱的所述U字状截面部的车宽方向的截面宽度随着趋向下端而逐渐减小。
[0016]在此,在后柱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外侧面板,在后柱与外侧面板之间涂敷粘接剂(例如胶粘密封剂)。通过涂敷粘接剂,能够抑制外侧面板中产生的振动、以及因用手从车外侧按压外侧面板而产生的凹陷。因此,需要确保在后柱与外侧面板之间涂敷粘接剂的作业空间。因此,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使后柱(即U字状截面部)的截面宽度随着趋向下端而逐渐减小。
[0017]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车身构造还具有后搁板,该后搁板配置在所述一对后柱之间且分隔车室与行李室,各所述后柱通过后柱加强板及后柱内部件而构成为闭合截面,将所述后柱加强板、所述后柱内部件及所述后搁板这三个部件在重合的状态下通过点焊进行接合。
[0018]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车顶侧梁及所述后柱分别包含具有棱线的U字状截面部,以所述车顶侧梁的棱线与所述后柱的棱线连续的方式形成。
[0019]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具备:底板,其构成车身后部的地板面;后面板,其通过从该底板的后端向上方立起而形成车身后部的后壁;一对车顶侧梁,其在车身的左右侧上方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及一对后柱,其从该一对车顶侧梁的后端朝向车身后方、且朝向下方延伸,在该车身构造中,各所述后柱具备:后柱加强板,其设置在车宽方向外侧,且下端与所述底板接合;后柱内部件,其通过接合于该后柱加强板的车宽方向内侧而与所述后柱加强板一起构成闭合截面,并且从长度方向中途使弯曲部朝向车身后方弯曲并使其与所述后面板接合;以及后柱伸出部,其从车宽方向外侧与所述后柱内部件的弯曲部接合。
[0020]在技术方案9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车身构造还具有后搁板,该后搁板配置在所述一对后柱之间且分隔车室与行李室,所述后柱伸出部、所述后柱内部件及所述后搁板这三个部件在重合的状态下被接合。
[0021]在技术方案10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后柱伸出部通过从车宽方向外侧接合于所述后柱内部件的所述弯曲部而与所述弯曲部一起构成闭合截面。
[0022]在技术方案11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后柱伸出部具有与所述后柱加强板接合的腿部。
[0023]在技术方案12的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后柱伸出部构成为,由该后柱伸出部及所述后柱内部件形成的闭合截面随着趋向后端而变小。
[0024]发明效果
[0025]在技术方案I的发明中,在底板及后面板上具备交叉部,使后柱的下端接合于交叉部中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部。交叉部具备刚性和强度高的凹状的角部。这样,通过使后柱的下端接合于交叉部的侧部,能够利用交叉部良好地支撑传递至后柱的载荷。通过由交叉部支撑传递至后柱的载荷,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为了支撑载荷而独立设置加强构件,从而能够抑制零部件数量。
[0026]另外,通过使后柱的下端接合于底板与后面板的交叉部,能够由后柱加强底板及后面板。由此,能够由后柱牢固地支承后面板,从而能够确保后面板的刚性和强度。这样,能够利用后柱确保后面板的刚性和强度,因此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独立设置用于确保后面板的刚性和强度的加强部件,从而能够抑制零部件数量。
[0027]S卩,根据技术方案I的发明,通过使后柱的下端接合于底板与后面板的交叉部,能够通过抑制了零部件数量的结构支撑传递至后柱的载荷,并且能够牢固地支承后面板。
[0028]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通过由后柱的侧壁、上壁、下壁形成U字状截面部,能够由U字状截面部形成凹状的收纳空间。利用该收纳空间,能够配置例如警报设备(警报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等车载单元。由此,无需在后柱的外侧确保用于设置车载单元的空间,从而能够确保行李室的空间充分宽敞。
[0029]另外,使凸缘部从U字状截面部的上壁或下壁向上下方向延伸,使平板部从凸缘部向上下方向延长。由此,通过使平板部接合于车身后部(后面板、底板),能够由车身后部(也包含交叉部)良好地支撑传递至后柱的载荷,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身后部的刚性和强度。
[0030]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将平板部的面积形成为随着从后柱的长度方向中途趋向下端而逐渐增大。由此,能够使平板部的面积大的部位接合于车身后部。由此,能够通过平板部使传递至后柱的载荷分散而向车身后部传递,因此,能够通过车身后部进一步良好地支撑从后柱传递的载荷。
[0031]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将平板部的加强筋设置成朝向底板与后面板的交叉部。因此,能够通过加强筋将传递至后柱的载荷朝向刚性高的交叉部传递。由此,能够通过车身后部(尤其是交叉部)进一步良好地支撑从后柱传递的载荷。
[0032]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使后柱(即U字状截面部)的截面宽度随着趋向下端而逐渐减小。由此,能够在后柱的下方确保较大的作业空间,通过利用该作业空间,能够在后柱与外侧面板之间涂敷粘接剂。
[0033]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通过后柱加强板及后柱内部件将后柱形成为闭合截面,将后柱加强板、后柱内部件及后搁板这三个部件通过点焊进行接合。由此,在三个部件的接合部处能够确保板厚尺寸较大,从而能够提高后柱与后搁板的接合强度,因此能够提高车身构造的刚性和强度。
[0034]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车顶侧梁及后柱分别包含U字状截面部,并使各U字状截面部的棱线以连续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在车顶侧梁与后柱之间良好的传递载荷,能够提高载荷传递效率。
[0035]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后柱通过后柱加强板及后柱内部件而构成闭合截面,使后柱内部件的弯曲部朝向车身后方弯曲并使其与后面板接合。另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