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253579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输送薄片体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包括薄片体输送路、输送机构以及导向板。薄片体输送路包括非直线部分。输送机构配置于所述薄片体输送路而输送薄片体。导向板配置于所述薄片体输送路的所述非直线部分,具有引导薄片体的导向平面。所述导向板具备薄壁部,该薄壁部位于所述导向平面的、被在所述薄片体输送路中输送的薄片体的输送方向的前端所碰撞的区域,用于抑制因所述碰撞所产生的冲撞声的高频成分。
【专利说明】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例如包括弯曲的输送路那样的非直线部分而设置的薄片体输送路的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薄片体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在其装置主体内部具备薄片体输送路,该薄片体输送路从供纸部经由图像形成部和定影部向排纸部输送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薄片体。根据装置主体内部的设备布局上的限制或装置小型化的要求,所述薄片体输送路在很多情况下包括弯曲成U字状的部分。此时,被输送的薄片体的输送方向上的前端先与界定该弯曲的薄片体输送路的导向面碰撞,然后该薄片体沿着导向面被输送。由于所述薄片体的碰撞,产生冲撞声。这种冲撞声对用户带来不适感,尤其在薄片体的处理张数超过50张/分钟的高速机中,冲撞声的产生以短周期反复,因此不适感进一步增大。
[0003]以往,已提出了几种用于缓和薄片体的输送引起的噪音的技术。例如己经有如下结构:利用冲击吸收构件将引导薄片体的前端的输送辅助构件固定于导向面的结构;在导向面的薄片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设置凸部并在该凸部上粘贴树脂薄片的结构;以及由树脂薄片覆盖输送导向件的前端部分的结构。
[0004]然而,上述结构不能充分抑制在薄片体的前端与导向面碰撞时产生的冲撞声。而且,需要将具备冲击吸收性能的其它构件追加到薄片体输送路,因此还存在部件件数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尽可能降低在输送薄片体时产生的冲撞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薄片体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0006]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包括薄片体输送路、输送机构以及导向板。薄片体输送路包括非直线部分。输送机构配置于所述薄片体输送路,输送薄片体。导向板配置于所述薄片体输送路的所述非直线部分,具有引导薄片体的导向平面。所述导向板具备薄壁部,该薄壁部位于所述导向平面的、被在所述薄片体输送路中输送的薄片体的输送方向的前端所碰撞的区域,用于抑制因所述碰撞所产生的冲撞声的高频成分。
[0007]另外,本发明的其它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以及经由所述图像形成部输送薄片体的薄片体输送装置。该薄片体输送装置具备上述结构。
[0008]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在输送薄片体时产生的冲撞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从前侧左斜上方观察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立体图。[0010]图2是从左侧后斜上方观察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立体图。
[0011]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0012]图4是将从供纸盒至校准辊对的薄片体输送路的结构放大示出的示意图。
[0013]图5是敞开薄片体输送路来示出从供纸辊至校准辊对的薄片体输送路的立体图。
[0014]图6是敞开薄片体输送路来示出从手动供纸辊至校准辊对的薄片体输送路的立体图。
[0015]图7是表示第1导向板的立体图。
[0016]图8是表示第2导向板的立体图。
[0017]图9的(A)、(B)、(C)是表不改变导向板的厚度来测量的冲撞声的产生状态的图表。
[0018]图10是表示母小波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至图3来说明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体输送装置100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图1至图3中,用箭头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图1是从前侧左斜上方观察整个图像形成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从左侧后斜上方观察整个图像形成装置1的立体图,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从左侧观察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图。
[0020]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可以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以及兼备这些功能的数码复合机等。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图像形成装置1为打印机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该图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采用了电子照相方式、中间转印方式、串联方式的4色全彩的图像形成装置。
[0021]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大致呈箱型(长方体状)的外形形状的装置主体2以及开闭自如地支承于该装置主体2的前面罩3。装置主体2的前面被前面罩3覆盖,左侧面和右侧面被左外装面板4和右外装面板5覆盖。在装置主体2的后面露出后面板7,该后面板7是金属板制的主体框架6的一部分。装置主体2的上面中前部被前面罩3覆盖,从中间部至后部被具有后仰的薄片体装载面8的排纸盘10覆盖。
[0022]前面罩3包括前外装面板11以及组装于其内侧的后述的薄片体输送部24(参照图3)的一部分。前外装面板11包括前面板12、与其上端相连的后仰的上面板13以及反“L”字形的左面板14及右面板15,具有它们一体化的结构。
[0023]在前面板12设置有矩形形状的手动供纸盘16。手动供纸盘16通过其下端侧能够转动地安装于装置主体2,相对于装置主体2能够成为关闭姿势和敞开姿势。图1表示手动供纸盘16为关闭姿势的状态,在该情况下,手动供纸盘16构成前面板12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手动供纸盘16的上端侧被向前方拉出的敞开姿势(参照图6)下,在手动供纸盘16的上面载置薄片体,用作供纸台。
[0024]在上面板13上配置有用于受理操作信息的输入的操作面板17。在操作面板17上配置有触摸面板式的液晶显示部和各种按钮。左面板14和右面板15分别从左侧和右侧覆盖在前面罩3的内侧构成的薄片体输送部24的一部分。
[0025]用户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正面侧进行利用操作面板17的针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全部操作、产生了堵塞时的堵塞处理、以及对于供纸盒25的薄片体的补给等全部处理。
[0026]接着,参照图3来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结构。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从装置主体2的下侧至上侧,依次设置有薄片体收纳部20、基板收纳部21、图像形成部22、调色剂补给部23、排纸盘10。另外,在装置主体2的前侧与前面罩3之间设置有薄片体输送部24。
[0027]在薄片体收纳部20中设置有供纸盒25。供纸盒25将多张薄片体以层叠状态收纳,在底部具有对该层叠状态的薄片体的前端侧(该图中的右侧)施加向上方的力的提升板26。供纸盒25内的最上层的薄片体被搓辊27抽出。在搓辊27的下游侧配置有由供纸辊28和减速辊30构成的辊对。供纸辊28和减速辊30具有防止薄片体的重叠输送的功能,仅将一张薄片体输送至下游侧。
[0028]在基板收纳部21中设置有搭载了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的电子部件的基板、用于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分提供电力的电力设备、以及其它电气安装件等(未图示)。
[0029]图像形成部22进行在薄片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处理,包括中间转印带31以及沿着该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方向(箭头R31方向)配置的四个(四色)图像形成站。四个图像形成站包括黄色(Y)的图像形成站32、品红色(M)的图像形成站33、青色(C)的图像形成站34以及黑色(Bk)的图像形成站35。
[0030]黄色的图像形成站32包括感光鼓36、在感光鼓36的周围沿着其旋转方向(箭头方向)设置的带电装置37、曝光装置38、显影装置40、一次转印辊41和鼓清洁器42。感光鼓36在其周面上承载静电潜像和调色剂像,沿图中的箭头方向以规定的处理速度进行旋转驱动。带电装置37使感光鼓36的周面以规定的极性和电位均匀地带电。曝光装置38向感光鼓36的周面照射基于从个人计算机(未图示)等发送来的图像信息的激光,在该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40向感光鼓36的周面提供调色剂,使所述静电潜像显影来在所述周面上形成调色剂像。
[0031]中间转印带31张紧架设于驱动辊43和从动辊44,伴随驱动辊43的箭头方向的旋转而向箭头R31方向旋转。感光鼓36和一次转印辊41隔着所述中间转印带31而形成一次转印部T1。形成在感光鼓36的周面的黄色的调色剂像在一次转印部T1处被转印(以下称为“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鼓清洁器42去除在调色剂像被一次转印后残留于感光鼓36的周面上的调色剂。
[0032]其它三色(青色、品红色、黑色)的图像形成站33、34、35也具备与所述黄色的图像形成站32同样的结构。在这些图像形成站33、34、35的感光鼓36的周面上也同样地形成青色、品红色、黑色这些各颜色的调色剂像,这些调色剂像依次被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的相同位置。通过这样,四色的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31上相重叠,全色的调色剂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31上。
[0033]驱动辊43与二次转印辊45相对配置。驱动辊43与二次转印辊45隔着中间转印带31而形成二次转印部T2。承载于中间转印带31的全色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部T2处被转印(以下称为“二次转印”)到由薄片体输送部24输送来的薄片体。在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后残留于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由配置于从动辊44附近的带清洁器46去除。
[0034]在调色剂补给部23中设置有分别收纳各颜色的调色剂的四个调色剂容器,即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容器47、48、50、51。[0035]排纸盘10覆盖装置主体2的上面。在该排纸盘10的上面的薄片体装载面8上载置从接着说明的薄片体输送部24的薄片体排出口 55向后方排出的薄片体。
[0036]薄片体输送部24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装置主体2的前侧与前面罩3之间。薄片体输送部24具有引导从下方朝上方输送的薄片体的薄片体输送路52、设置于该薄片体输送路52的前侧而引导从上方朝下方输送的薄片体的反转输送路53以及手动供给部54。反转输送路53是因所述前面罩3的打开而直接敞开的薄片体输送路。另外,薄片体输送路52是因前面罩3的打开而通过后述的输送单元73间接地敞开的薄片体输送路。
[0037]薄片体输送路52从供纸辊28的附近向上方立起,一边向后方缓慢地凸状弯曲一边向上方延伸,在中间转印带31的附近弯曲方向变为向前方且向上方延伸,然后向后方且斜上方延伸,到达薄片体排出口 55。薄片体输送路52包括相互面对的后侧导向件52a和前侧导向件52b,前侧导向件52b的一部分形成在后述的输送单元73。
[0038]在薄片体输送路52中,从下方依次设置有搓辊27、由供纸辊28和减速辊30构成的辊对、输送辊对56、校准辊对57、形成所述二次转印部T2的驱动辊43和二次转印辊45、定影辊对58、输送辊对60、切换挡板61以及排纸辊对62。定影辊对58具有内置加热器(未图示)的定影辊63以及与定影辊63抵接而形成定影夹缝部的加压辊64。
[0039]从供纸盒25提供的一张薄片体通过输送辊对56和校准辊对57被输送至二次转印部T2。接着,在二次转印部T2处,中间转印带31上的四色的调色剂像一并被转印(二次转印)到薄片体上,该薄片体被输送至所述定影夹缝部。薄片体在经过所述定影夹缝部时被加热和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于该薄片体上。
[0040]调色剂像定影后的薄片体由输送辊对60被引导至切换挡板61的下面,被输送至排纸棍对62。并且,该薄片体由排纸棍对62从朝着背面侧的薄片体排出口 55向后方排出,并装载在排纸盘10的薄片体装载面8上。图3表示配置于排纸辊对62的正下游侧的排纸传感器的传感器标记(sensor flag) 65由正在排出的薄片体P而启动的状态。
[0041]反转输送路53从薄片体排出口 55的稍上部向前侧倾斜地延伸,缓慢地弯曲并以陡峭的坡度向后侧倾斜地延伸,在下端部向下方凸状弯曲并与所述薄片体输送路52合流。反转输送路53包括相互面对的后侧导向件53a和前侧导向件53b。后侧导向件53a的一部分形成在输送单元73。另外,前侧导向件53b的大部分被组装在前外装面板11的内侧(后端侧)。在反转输送路53中,从在薄片体的反转输送时成为上游侧的上方起依次设置有反转辊对66、切换挡板61、以及第1、第2、第3、第4反转输送辊对67、68、70、71。
[0042]当要在薄片体的双面上形成图像时,切换挡板61被切换到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在表面定影有调色剂像的薄片体被输送至输送辊对60,沿着切换挡板61的上面被输送,进一步由反转棍对66向后方被输送。在薄片体的后端超过输送棍对60后超过反转棍对66之前反转辊对66进行反向旋转,薄片体由第1至第4反转输送辊对67、68、70、71向下方被输送,被输送至薄片体输送路52。然后,在薄片体的背面,与表面时同样地转印调色剂像并定影。之后,该薄片体从薄片体排出口 55向后方排出,装载到排纸盘10的薄片体装载面8。
[0043]在薄片体输送部24中的输送辊对56的正前侧设置有手动供纸辊72。设置于手动供纸盘16上的薄片体由手动供纸辊72向输送辊对56侧被提供。
[0044]薄片体输送部24的一部分由能够开闭的输送单元73构成。输送单元73配置于薄片体输送路52与反转输送路53之间,具备薄片体输送路52的前侧导向件52b的一部分和反转输送路53的后侧导向件53a的一部分。另外,输送单元73支承校准辊对57的其中一个辊57a、二次转印辊45、第3反转输送辊对70的其中一个辊70a以及第4反转输送辊对71的其中一个辊71a。该输送单元73在其下端侧具有摇动中心,开闭自如地支承在装置主体2上。伴随前面罩3被打开,输送单元73的上端侧向前侧敞开,使薄片体输送路52的一部分和反转输送路53的一部分敞开。
[0045]接着,参照图4至图8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体输送装置100。在本实施方式中,薄片体输送装置100应用于从供纸盒25至校准辊对57的薄片体输送路52。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薄片体输送装置100的图,图5是敞开薄片体输送路52来示出从供纸辊28至校准辊对57的薄片体输送路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从手动供纸辊72至校准辊对57的薄片体输送路的立体图。
[0046]参照图4,薄片体输送装置100具备:校准辊对57(第1输送辊对);配置于薄片体输送路52的规定位置(校准辊对57与供纸辊28之间的中间附近的位置)的输送辊对56 (输送机构;第1输送棍对或第2输送棍对),其用于夹持输送薄片体;设置于输送棍对56的上游侧的辊对(输送机构;第2输送辊对。以下适当称为“供纸辊对101”),其由供纸辊28和减速辊30构成;以及手动供纸辊72。
[0047]如上所述,薄片体输送路52是非直线的输送路。具体地说,在供纸辊对101与输送棍对56之间,薄片体输送路52以向前方凸的方式弯曲成U字状而向上方延伸。另外,在输送辊对56与校准辊对57之间,相反地以向后方凸的方式弯曲成U字状而向上方延伸。在供纸辊对101与输送辊对56之间,为了界定薄片体输送路52而配置有带肋导向板82和第1导向板85 (导向板)。在输送棍对56与校准棍对57之间,同样地为了界定薄片体输送路52而配置有第2导向板88 (导向板)。
[0048]多张薄片体P以层叠状态载置在供纸盒25内的底板29上。通过提升板26对底板29施加向上方的力,由此薄片体摞的最上层的薄片体P与搓辊27抵接。通过搓辊27向箭头R27方向的旋转,薄片体P向供纸辊28与减速辊30之间的分离夹缝部N1被提供。
[0049]减速辊30安装有转矩限制器80,并且被分离弹簧(压缩弹簧)81施力,其周面与供纸辊28的表面抵接而形成分离夹缝部N1。减速辊30借助于转矩限制器80的作用,在从搓辊27提供至分离夹缝部N1的薄片体P仅为一张的情况下,通过供纸辊28向箭头R28方向的旋转,使分离夹缝部N1与被输送的薄片体P连动向箭头R30方向旋转。另一方面,在两张以上的薄片体P被同时提供至分离夹缝部N1的情况下,减速辊30停止旋转,使第2张以后的薄片体P停止,不让它经过分离夹缝部N1。
[0050]带肋导向板82构成供纸辊对101与输送辊对56之间的、弯曲成U字状的薄片体输送路52的内侧侧壁(内侧输送面)。带肋导向板82构成图3所示的薄片体输送路52的后侧导向件52a的一部分,具有朝着前方凸状弯曲的导向面83(凸导向面)。从该导向面83突出设置导向肋84。导向肋84与导向板82同样地以朝着前方凸状弯曲的状态沿着薄片体输送方向设置。另外,导向肋84在薄片体P的通纸宽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参照图5)。
[0051]第1导向板85与带肋导向板82相对配置,构成U字状输送路的外侧侧壁(外侧输送面)。第1导向板85具备引导薄片体的第1导向平面85G(导向平面)。第1导向平面85G是与导向面83的凸面形状相对应地凹状弯曲的面,在该第1导向平面85G上没有直立设置导向肋之类的构件。第1导向板85在被薄片体P的输送方向的前端碰撞的区域具备薄壁部86,该薄壁部86抑制因该碰撞所产生的碰撞声的高频成分。关于该第1导向板85,基于图7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0052]输送辊对56配置于由一对导向板82、85形成的输送路的正下游侧,包括沿箭头R56方向被旋转驱动的驱动辊56a和通过压缩弹簧87与该驱动辊56a抵接而进行从动旋转的从动辊56b。驱动辊56a的周面与从动辊56b的周面相互压接,由此形成夹持输送薄片体P的输送夹缝部N2。
[0053]第2导向板88构成输送辊对56与其下游侧的校准辊对57之间的、弯曲成U字状的薄片体输送路52的外侧侧壁。第2导向板88构成图3所示的薄片体输送路52的后侧导向件52a的一部分,具有朝着后方侧缓慢地凹状弯曲的第2导向平面88G (导向平面)。第2导向板88设置有检测输送来的薄片体P到达校准辊对57的检测传感器91。关于该第2导向板88,基于图8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0054]校准辊对57由驱动辊57a以及被压缩弹簧92施力而与驱动辊57a抵接的从动辊57b构成。在驱动辊57a与从动辊57b之间形成有输送夹缝部N3。校准辊对57暂时停止薄片体P的输送而进行偏离矫正,按照二次转印部T2的转印时机重新开始薄片体P的输送。
[0055]参照图4和图6,手动供纸辊72是为了输送来自手动供纸盘16的手动薄片体PM而配置的辊。与手动供纸辊72相对地配置有摩擦板721。摩擦板721被施力弹簧722施加朝向手动供纸辊72的力,与手动供纸辊72 —起形成用于拾取手动薄片体PM的夹缝部。在手动供纸辊72的上游侧,配置有托起装载于手动供纸盘16上的手动薄片体PM的前端部分的施力板16a。施力板16a被施力弹簧161施加向上方的力。
[0056]在所述薄片体输送装置100的结构中,由搓辊27从供纸盒25提供的薄片体P中的仅一张薄片体P被供纸辊对101分离出,并被送入薄片体输送路52。接着,薄片体P被带肋导向板82和第1导向板85引导而到达输送辊对56。此外,由手动供纸辊72送出的手动薄片体PM经由第1导向板85的上方而朝向输送辊对56。
[0057]然后,薄片体P (手动薄片体PM) —边被输送辊对56输送一边被第2导向板88引导,其前端碰撞到正在停止的(使薄片体的输送暂时停止的)校准辊对57的夹缝部N3。薄片体P的倾斜输送由此得以矫正。其中,从输送辊对56获得输送力的薄片体P在校准辊对57的上游侧以弯曲状态待机。
[0058]之后,按照在图3所示的中间转印带31上形成的调色剂像随着中间转印带31向箭头R31方向的旋转而到达二次转印部T2的时机,薄片体P由校准辊对57向二次转印部T2输送。此时,薄片体P由配置于校准辊对57的下游的导向板96(参照图5和图6)所引导。在输送至二次转印部T2的薄片体P上,如上所述那样地转印(二次转印)调色剂像,该薄片体P在进一步接受定影处理之后被排出至排纸盘10。
[0059]在以上说明的薄片体输送装置100中,薄片体P的输送方向的前端碰撞到将弯曲成U字状的薄片体输送路52的外侧输送面加以界定的第1导向板85的第1导向平面85G、以及第2导向板88的第2导向平面88G。另外,在校准辊对57处的偏离矫正时薄片体P的弯曲部变大的过程中,该弯曲部碰撞到第2导向平面88G。也就是说,薄片体P在经过第1、第2导向平面85G、88G时产生冲撞声。这种冲撞声带给用户不适感。特别是薄片体处理张数超过50张/分种的高速机中冲撞声以短周期反复,因此不适感进一步增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1导向板85和第2导向板88加以缓和所述冲撞声的设计。下面说明这一点。
[0060]图7是第1导向板85的立体图。第1导向板85是在左右方向上长的板状构件,具有比经过薄片体输送路52的最大尺寸的薄片体P的宽度更大的宽度尺寸。优选的是,将树脂作为第1导向板85的形成材料,例如可以采用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copolymer: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第1导向平面85G是从第1导向板85的上游端缘85B至下游端缘85F缓慢地凹状弯曲的弯曲平面。关于第1导向板85的壁厚,设上游端缘85B侧为薄壁部86,下游端缘85F侧为厚壁部851。也就是说,第1导向板85中,在薄片体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大致一半(导向平面的一部分)是薄壁部86,从中央部至下游端是壁厚沿着凹曲面逐渐变厚的厚壁部851。
[0061]薄壁部86配置于在薄片体输送路52中输送的薄片体P的输送方向的前端Pf所碰撞的区域。还参照图4,由于所述薄片体输送路52是以向前侧凸的形状向上方延伸的U字状输送路,因此由供纸辊对101送入该薄片体输送路52的薄片体P的输送方向的前端Pf碰撞到构成所述U字状输送路的外侧侧壁的第1导向平面85G上。薄片体输送路52的U字弯曲的程度越大,则前端Pf在碰撞第1导向平面85G时的进入角Θ越接近垂直。
[0062]薄片体P的前端Pf在碰撞到薄壁部86之后,被第1导向平面85G的厚壁部851引导,导向输送棍对56的输送夹缝部N2。薄片体P在被输送夹缝部N2夹持之后,成为其输送方向下游侧被所述输送夹缝部N2夹持且其输送方向上游侧被供纸辊对101的分离夹缝部N1夹持的状态。此时,薄片体P不与第1导向平面85G接触,而与构成所述U字状输送路的内侧侧壁的带肋导向板82的导向肋84滑动接触。此外,在厚壁部851的背面形成有背面导向件852。背面导向件852在手动供纸盘16的手动薄片体PM被送入输送辊对56时,引导该手动薄片体PM。
[0063]当薄片体P在供纸辊对101与输送辊对56之间被输送时,薄片体P的一侧的面与凸状弯曲的导向肋84滑动接触,产生输送摩擦声。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加以降低该输送摩擦声的设计。输送棍对56由驱动棍56a和从动棍56b构成,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具有在薄片体的通纸宽度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而配置的两个辊对。两个驱动辊56a —体地固定于辊轴95,构成驱动辊56a伴随辊轴95绕轴的旋转而进行旋转的辊体。辊轴95的轴向的左端部95a和右端部95b分别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主体框架6的左侧板6a和右侧板6b上。
[0064]规定两个驱动辊56a中的左侧的驱动辊56a的外端面(与辊轴95的左端部95a最近的部分)与右侧的驱动辊56a的外端面(与辊轴95的右端部95b最近的部分)之间的距离为有效输送宽度。在这样规定时,导向肋84设置于与所述有效输送宽度相对应的区域内。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结构:在导向面83上安装具备与所述有效输送宽度相对应的宽度的导向肋单元94,该导向肋单元94在其底板93上具有多个导向肋84。在导向面83上的位于有效输送宽度的两外侧的区域是不配置导向肋的平曲面。通过利用这种带肋导向板82,即使在上游侧的供纸辊对101与下游侧的输送辊对56之间由输送辊对56牵拉输送薄片体P的情况下,薄片体P也仅与位于有效输送宽度内的导向肋84滑动摩擦,不会与其它导向肋滑动摩擦。因而,与以往相比,能够相应地降低输送摩擦声的产生。
[0065]图8是第2导向板88的立体图。第2导向板88也是在左右方向上长的板状构件,具有比经过薄片体输送路52的最大尺寸的薄片体P的宽度更大的宽度尺寸。优选的是第2导向板88也同样地由树脂形成,例如可以采用ABS树脂制构件。第2导向平面88G是从第2导向板88的上游端缘88B至下游端缘88F缓慢地凹状弯曲的弯曲平面。关于第2导向板88的壁厚,设薄片体输送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为薄壁部89,上游端缘88B侧和下游端缘88F侧分别为厚壁部90A、90B。也就是说,壁厚从第2导向板88的上游端缘88B至所述中央部分沿着凹曲面逐渐变薄,从中央部分至下游端缘88F沿着凹曲面逐渐变厚。在第2导向板88的上游端缘88B侧设置有使两组输送辊对56向薄片体输送路52内突出的切口部881。另外,在下游端缘88F侧设置有用于使检测传感器91向薄片体输送路52内突出的切口部882。
[0066]薄壁部89配置于由输送辊对56向校准辊对57输送的薄片体P (手动薄片体PM)的输送方向的前端Pf所碰撞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的薄片体输送路52的布局中,前端Pf所碰撞的区域为第2导向板88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因此,薄壁部89配置于所述中央部分。薄片体P的前端Pf在碰撞到薄壁部89之后,被第2导向平面88G的厚壁部90B引导,碰撞到停止状态的校准辊对57的夹缝部N3。之后,由于输送辊对56继续输送薄片体P,因此薄片体P形成朝向第2导向板88的弯曲部。当该弯曲部发展而变大时,该弯曲部碰撞薄壁部89。
[0067]如上所述,在第1导向板85和第2导向板88上的、薄片体P的前端Pf所碰撞的区域设有薄壁部86、89。由此,因薄片体P的碰撞所产生的冲撞声的高频成分得以抑制,改变该冲撞声的音质,能够实现静音化。下面说明这一点。
[0068]当如薄片体那样刚度低的构件的边缘碰撞到刚度较高的平坦的面时,产生某种冲撞声。该声音是薄片体本身由于所述碰撞而发出的声音。这种冲撞声中包含大量的频率成分。在各种噪声中,一般更使人感到不适的是噪声所包含的高频成分的声音。因而,如果通过明确结构参数(设计因素)与非恒定性的比较高的冲撞声中所包含的高频成分的声音之间的关系并能使高频成分的声音最小化,则能够抑制用户的不适感。
[0069]关于冲撞声包含何种频率成分,基于小波(Wevelet)变换对该冲撞声进行分析就能够掌握。小波变换具有如下优点:能针对每个尺度(scale)(频率成分)分解如薄片体与导向板的接触所产生的冲撞声等随时间变化的非恒定声音,能够提取该声音的特点。
[0070]本发明人从基于所述小波变换的冲撞声评价的实验结果发现,使薄片体的前端所碰撞的部分的导向板薄壁化有利于降低薄片体与导向板的冲撞声中所包含的高频成分,该高频成分随碰撞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且具有特点并影响程度高。所述第1导向板85和第2导向板88的薄壁部86、89是基于该实验而得到的结构。薄壁部86、89,与第1导向板85和第2导向板88的其它部分相比,是为了使其刚度降低而薄壁化的部分。例如在第1导向板85和第2导向板88由ABS树脂形成的情况下,如果厚壁部851、90A、90B的厚度为4mm至10mm左右,贝U薄壁部86、89被形成为具有1mm至2mm左右的厚度的部分。由1mm厚度的ABS树脂形成的板具有能够充分地承受薄片体P的碰撞的强度和耐久性。即,虽然要使薄壁部86,89的刚度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使其薄壁化到容易变形的程度。
[0071]以往,与薄片体接触的导向面一般由导向肋的顶端面所界定。即,如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带肋导向板82那样,一般情况下的导向板是,导向肋84从作为基部的导向面83直立设置,薄片体与该导向肋84的顶端相接触。当将这样的导向板应用于薄片体的前端所碰撞的导向面上时,该导向板在薄片体所碰撞的方向上的厚度变得非常厚。在该情况下,难以降低冲撞声的高频成分。
[007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导向板(第1导向板85和第2导向板88)的、薄片体的输送方向的前端所碰撞的一侧的导向面设为不存在导向肋等的平坦的面(第1导向平面85G和第2导向平面88G)。第1导向平面85G和第2导向平面88G设定在与以往的由导向肋的前端所界定的导向面大致相同的位置,具有比薄片体的宽度(与薄片体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薄片体的宽度)更长的左右宽度。除此之外,在薄片体的输送方向的前端所碰撞的区域(输送方向的一部分)设置有薄壁部86、89。该薄壁部也具有比薄片体的宽度更长的左右宽度。通过这种设计,薄片体在其整个宽度方向上碰撞不存在导向肋等突起物的平坦的薄壁部86、89,能够降低冲撞声的高频成分。
[0073]图9是表示在进行使薄片体的前端碰撞到ABS树脂制的导向板的导向平面上的实验时的冲撞声的产生状态的图表,其中(A)是薄片体的前端所碰撞的区域的导向板的厚度为t=2.5mm时的条形图,⑶是t=2.0mm时的条形图,(C)是t=l.5mm时的条形图。在各图表中,横轴表示薄片体相对于导向平面的进入角Θ (参照图7),纵轴将通过小波变换得到的各分解层数(decomposition level)的小波系数的数据平方和后的平均值作为能量来示出。在本实验中,设薄片体的线速度为300mm / s,并让薄片体的进入角Θ以5度间隔在30度到50度之间进行变更,记录了在各个情况下产生的冲撞声。由图表可知,薄片体的进入角越接近垂直,整体能量越大。另外可知,导向板的厚度t越薄,整体能量越小。
[0074]在本实验中,利用冲撞声的小波变换求出所得到的该冲撞声的频率成分。在此,进行了基于离散小波变换到分解层数(decomposition level) 7为止的分析。图10中示出在所述离散小波变换中利用的8阶多贝西小波(Daubechies8wavelet)函数。在图9的(A)至(C)中,用各分解层数的能量来表示被分解为各条形图的内容的低尺度(以下称为高频成分)D1至D7。可知,在高频成分D1至D7中,D7对根据薄片体相对于导向板的进入角所得的冲撞声质量的贡献度最高,线性变化。
[0075]在图9的(A)至(C)中,将薄片体的进入角Θ =50度的情况进行比较则可知,对于分解层数D1至D6没有确认出太大的变化,但是,高频成分中影响力最大的分解层数D7的声音能量随着导向板的厚度按t=2.5mm、t=2.0mm、t=l.5mm的顺序减少而明显降低。t=l.5mm时的冲撞声的能量是抑制到与使薄片体的前端碰撞到由高价的制振树脂(dampingplastic)形成的导向板上时相同水平的能量。此外,薄片体的进入角为Θ =50度的薄片体输送路是在小型图像形成装置中经常采用的弯曲度。
[0076]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薄片体输送装置100,在薄片体输送路52中输送的薄片体P的输送方向的前端Pf碰撞由不具备肋等的平面所形成的第1导向平面85G和第2导向平面88G的薄壁部86、89。当薄片体P的前端Pf碰撞到所述薄壁部86、89时,如上述实验所支持的那样,与具有通常的壁厚的部分相比能够降低冲撞声的高频成分。也就是说,能够抑制因薄片体P的碰撞所产生的冲撞声的特征性高频成分,能够使该冲撞声的音质改善而实现声音舒适化,并且通过降低能量来实现静音化。因而,能够缓和所述冲撞声对用户带来的不适感。
[0077]另外,具有薄壁部86、89的第1导向平面85G和第2导向平面88G界定弯曲成U字状的薄片体输送路52的外侧输送面。弯曲成U字状的输送路的外侧输送面往往被薄片体P的输送方向的前端Pf强烈碰撞。由于在这种外侧输送面设置了具备薄壁部86、89的第1导向平面85G和第2导向平面88G,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冲撞声。
[0078]并且,弯曲成U字状的薄片体输送路52的内侧输送面由具备凸状弯曲的导向面83的带肋导向板82的、该凸导向面83所界定。因此,在薄片体P的前端Pf被输送辊对56夹持之后,该薄片体P主要与导向面83 (导向肋84)滑动接触,不与形成弯曲成U字状的薄片体输送路52的外侧输送面的第1导向平面85G接触。因而,薄壁部86主要与薄片体P的前端Pf接触,薄片体P与薄壁部86不始终接触。由此,因与薄片体P的滑动接触所引起的薄壁部86的劣化得以抑制。
[0079]另外,在位于校准辊对57的正上游的第2导向板88的第2导向平面88G上还接触薄片体P的弯曲部。但是,在该弯曲部所接触的部分存在薄壁部89。因而,能够降低其冲撞声的特征性高频成分,能够抑制用户的不适感。
[008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应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薄片体输送装置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能够广泛应用于由包括非直线部分而设置的薄片体输送路输送薄片体的薄片体输送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薄片体输送路,包含非直线部分;输送机构,配置于所述薄片体输送路,输送薄片体;以及导向板,配置于所述薄片体输送路的所述非直线部分,具有引导薄片体的导向平面,其中,所述导向板具备薄壁部,该薄壁部位于所述导向平面的、被在所述薄片体输送路中输送的薄片体的输送方向的前端所碰撞的区域,用于抑制因所述碰撞所产生的冲撞声的高频成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片体输送路的所述非直线部分是弯曲成U字状的输送路,所述导向平面界定弯曲成所述U字状的输送路的外侧输送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是将薄片体夹持输送的输送辊对,具备配置于所述薄片体输送路的规定位置的第1输送辊对以及配置于所述第1输送辊对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第2输送辊对,弯曲成所述U字状的输送路,被设置于所述第1输送辊对与所述第2输送辊对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弯曲成所述U字状的输送路的内侧输送面由具备凸状弯曲的凸导向面的导向构件的、该凸导向面所界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输送辊对是使薄片体的输送暂时停止的输送辊对,让薄片体在形成朝向所述导向面的弯曲部的状态下,在所述第1输送辊对的上游侧暂时待机,薄片体的弯曲部也接触所述导向板的所述薄壁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平面在与薄片体的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具有比所输送的薄片体的宽度览的览度,所述薄壁部是使所述导向板的壁厚在所述导向平面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一部分比其它部分薄壁化来形成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具有比所输送的薄片体的宽度宽的宽度。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以及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经由所述图像形成部输送所述薄片体。
【文档编号】B65H5/38GK103662895SQ201310428276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0日
【发明者】土用秀明 申请人: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