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菌包全自动套环压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6534阅读:1527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用菌菌包全自动套环压盖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业上食用菌包装机械,特别是一种食用菌菌包全自动套环压盖机。



背景技术:

最初农业食用菌菌包套环、压盖都是靠人工来完成,所以存在有装袋口松紧不一、效率低下、稳定性差、人工成本高等问题。后来人们实用新型了自动套环压盖机。但是目前市场上的自动化设备,机构繁琐,造价成本高,生产过程中稳定性差,导致很多生产食用菌的企业及菇农不敢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操作简单、结构简单、方便维护、造价成本低、稳定性好的食用菌菌包全自动套环压盖机。这种食用菌菌包全自动套环压盖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套环机构、压盖机构和传送机构,所述套环机构位于传送机构的一侧,与套环机构相对的传送机构另一侧设有菌包推入机构,用于将待套环的菌包推入到套环机构内,套环机构设有菌包推出机构;压盖机构位于套环机构沿着传送机构传送方向的下位,所述压盖机构位于传送机构的一侧,与压盖机构相对的传送机构另一侧设有菌包推入机构,用于将待压盖的菌包推入到压盖机构内,压盖机构设有菌包推出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菌包推入机构侧边设有阻挡机构,用于阻挡菌包在传送机构上继续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套环机构包括套环机械手、第一进料治具和第一定位治具,所述第一进料治具位于套环机械手下方,第一定位治具设于第一进料治具下方,所述套环机械手包括撑袋口夹爪、抓袋口夹爪和压环部件,所述撑袋口夹爪套设于抓袋口夹爪内侧,压环部件套设于抓袋口夹爪外侧且可相对抓袋口夹爪自由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抓袋口夹爪连接有套筒,抓袋口夹爪上端部嵌设于套筒的槽口内,抓袋口夹爪上端部斜向外延伸,套筒的升降带动抓袋口夹爪开闭。

进一步地,还包括进料机构,所述进料机构采用双V型的三通道结构,该进料机构与三个套环机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压盖机构从上到下分别设有压盖机械手、第二进料治具和第二定位治具,压盖机械手可上下移动,该压盖机械手移动距离包括第一行程和第二行程,压盖机械手移动第一行程时达到第二进料治具处,移动第二行程时到达第二定位治具处;所述压盖机械手包括夹爪、顶出机构和张紧机构,所述张紧机构与夹爪连接使得夹爪处于常开状态,所述顶出机构与夹爪连接用于闭合夹爪。

进一步地,所述压盖机械手还包括固定块,所述夹爪中部铰接于固定块上;张紧机构设于夹爪上端外部;顶出机构设于夹爪上端内部,可相对夹爪上下移动,顶出机构为上端大下端小的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料治具包括进料槽和挡料杆,挡料杆位于进料槽前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定位治具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块为夹层结构,第二卡块可插入第一卡块的夹层结构内。

本实用新型这种食用菌菌包全自动套环压盖机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简单的机构就能实现菌包的套环压盖,成本低,全自动过程有利于食用菌农业的产业化;该机构占用体积小,可适用大小型食用菌加工企业使用。

2、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工位工作,通过在套环机构、压盖机构相对的传送机构另一侧设菌包推入机构,将传送机构上的菌包推入到工位中,分别进行套环、压盖,再用菌包推出机构将菌包推回到传送带上,进行下一道工序。套环机构和压盖机构这两个工位只需上下移动,不需要前后左右移动,这种结构设计工作效率更高,结构更简单。

3、本实用新型的套环机构采用撑袋口夹爪、抓袋口夹爪和压环部件配合进料机构进行自动取环,通过压环机构对下压套环,完成自动取环、套环,套环精准,工作效率高。

4、本实用新型的压盖机构采用上端大下端小形状的顶出机构作用于夹爪上端,顶出机构下移,顶出机构的上端将夹爪上端撑开,夹爪与固定块的铰接点就是旋转中心点,因此夹爪的爪部闭合,将盖子夹紧。这种机构结构简单,而且能有效、快速的夹取盖子,盖子不会掉落,稳定性好。

5、压盖机构的第二进料治具的挡料杆位于进料槽前端,可以保证挡料杆和料块同时动作,更能保证精确性;第二定位治具采用两个对称设置的卡块,两个卡块形状可以互相嵌套,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所需要卡紧物品的大小进行调节,通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套环机构1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套环机械手11部分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压盖机构2结构图。

附图标号说明:1、套环机构,套环机械手11,第一进料治具12,第一定位治具13,进料机构14,撑袋口夹爪111,抓袋口夹爪112,压环部件113,套筒114,槽口115,固定座116;

2、压盖机构手,21、压盖机械手,22、第二进料治具,221、进料槽,222、挡料杆,23、第二定位治具,24、固定块,25、升降气缸;211、夹爪,212、顶出机构,214、固定孔;231、第一卡块,232、第二卡块,233、第一卡块气缸,234、第二卡块气缸;

3、传送机构;4、菌包推入机构;5、菌包推出机构;6、阻挡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照附图1~6,本实用新型这种食用菌菌包全自动套环压盖机,包括机架10,机架上设有套环机构1、压盖机构2和传送机构3,套环机构1位于传送机构3的一侧,与套环机构1相对的传送机构3另一侧设有菌包推入机构4,用于将待套环的菌包推入到套环机构内,套环机构1设有菌包推出机构5;压盖机构2位于套环机构1沿着传送机构3传送方向的下位,压盖机构2位于传送机构3的一侧,与压盖机构2相对的传送机构另一侧设有菌包推入机构4,用于将待压盖的菌包推入到压盖机构2内,压盖机构2设有菌包推出机构5。本实施例中,菌包推入机构4和菌包推出机构5为气缸,传送机构3为传送带,本实施例采用3组套环机构、2组压盖机构配合工作。

菌包推入机构5侧边设有阻挡机构6,用于阻挡菌包在传送机构3上继续移动。本实施例中,阻挡机构6为气缸。

如图4所示,套环机构1包括套环机械手11、第一进料治具12和第一定位治具13,第一进料治具12位于套环机械手11下方,第一定位治具13设于第一进料治具12下方,套环机械手11包括撑袋口夹爪111、抓袋口夹爪112和压环部件113。撑袋口夹爪111套设于抓袋口夹爪112内侧,压环部件113套设于抓袋口夹爪112外侧且可相对抓袋口夹爪112自由上下移动。

如图5所示,抓袋口夹爪112连接有套筒114,抓袋口夹爪112上端部嵌设于套筒114的槽口115内,抓袋口夹爪上端部斜向外延伸,抓袋口夹爪上端部和下端部连接的拐弯处铰接于固定座116,套筒114的上升带动夹爪张开,套筒的下降动夹爪闭合。

该套环压盖机还包括进料机构14,进料机构14采用双V型的三通道结构,该进料机构与三个套环机构连接。

如图6所示,压盖机构2从上到下分别设有压盖机械手21、第二进料治具22和第二定位治具23,压盖机械手21可上下移动,该压盖机械手移动距离包括第一行程和第二行程,压盖机械手21移动第一行程时达到第二进料治具22处,移动第二行程时到达第二定位治具23处;压盖机械手21包括夹爪211、顶出机构212和张紧机构,张紧机构与夹爪211连接使得夹爪211处于常开状态,顶出机构212与夹爪211连接用于闭合夹爪。本实施例中,张紧机构采用弹簧,夹爪211上端部设有与弹簧配合的固定孔214。压盖机械手21还包括固定块24,夹爪211中部铰接于固定块24上;张紧机构设于夹爪211上端外部;顶出机构212设于夹爪211上端内部,可相对夹爪211上下移动,顶出机构212为上端大下端小的形状。

第二进料治具22包括进料槽221和挡料杆222,挡料杆222位于进料槽221前端。第二定位治具23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卡块231和第二卡块232。第一卡块231为夹层结构,第二卡块232可插入第一卡块231的夹层结构内。

实际操作时,待套环的菌包从传送机构3进入,经过菌包推入机构4时,传送机构3两侧的感应机构感应到后,阻挡机构6伸出将菌包阻挡住,菌包停止前移,菌包推入机构4将菌包推入套环机构1中。

塑料环从震动盘进入进料机构14中,再进入第一进料治具12内。套环机械手11下移穿过塑料环,此时,塑料环套在抓袋口夹爪112外侧,撑袋口夹爪111进入菌包袋的袋口中,第一定位治具13中的束口气缸驱动抱紧塑料袋颈部,起到束口功能。接着,套筒114上移,抓袋口夹爪112张开,使得塑料环卡紧在抓袋口夹爪112外侧。接着,第一进料治具12的两个对称卡块分开,脱离塑料环,完成取环步骤。

接着,抓袋口夹爪112下移,将张开的夹爪套在束住的袋口外侧,接着抓袋口夹爪112闭合,夹紧袋口。接着,压环部件113下移,将塑料环套入袋口,完成套环步骤。接着,撑袋口夹爪111张开并上移,将袋口张开,接着,张开的撑袋口夹爪111再次下移,将菌包袋口外翻,为后续的压盖做准备。

已经套过塑料环的菌包被菌包推出机构5推出,重新进入传送机构3。菌包经过压盖机构2对面的菌包推入机构4时,阻挡机构6伸出将菌包阻挡住,菌包停止继续前移,菌包推入机构4将菌包推入压盖机构2中。压盖机构2中的第一卡块气缸233和第二卡块气缸234驱动第一卡块231和第二卡块232移动,将菌包的塑料环卡紧在容置区内。此时,升降气缸25驱动压盖机械手2下移第一行程至第二进料治具22处,闭合夹爪211,夹爪211夹住位于第二进料治具22中的盖子10。接着,进料槽221的两个对称设置的夹具分开,压盖机械手21下移第二行程至第二定位治具23处,将盖子20直接压入塑料环内,完成取盖压盖工序。

完成压盖工序后,菌包再次被菌包推出机构5推出,回到传送机构3,进入下一道工序。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